發布時間:2021-08-10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224次
摘 要: 山西農經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土地流轉的影響研究》論文發表期刊:《山西農經》;發表周期:2021年10期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土地流轉的影響研究》論文作者信息:李彬毓(1995—),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現實問題。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問題愈發嚴重,農村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農業經濟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難點。人口老齡化對土地的流入與流出都有著極為明顯的影響。針對農村人口老 齡化對土地流轉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初步分析,希望對我國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人口老齡化;土地流轉
土地是農村經濟體系中的核心生產資料,對我國社會經濟運轉有著極為直觀的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直接影響我國食品糧食安全戰略的總體布局。農村土地流轉可有效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經濟結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普遍出現自發性的土地流轉現象。但是,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土地流轉平臺與相關機制存在一些問題,農村人口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業生產結構中科技附加值較低,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帶來很大的限制。受到農業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及我國農業耕地分布特征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耕地利用效率逐年降低,農業生產人員呈老齡化趨勢,對農業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1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與相關影響因素
1.1 農業人口年齡對土地流轉決策帶來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人員年齡偏大,隨著勞動力身體條件下降,已經無法快速完成體力勞動,土地流入數量逐步減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雖然有效拓寬了農戶收入渠道,但是對我國土地流轉整體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隨著農業勞動力年齡逐步增大,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整體收益下滑。此時,種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會逐漸超過在城市打工的整體收入,外出打工人數會逐步降低,農村人口年齡要素對土地流入的負面影響會得到有效控制。
從我國當前人口結構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一些老年勞動力的身體條件已經不再適合繼續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如果放棄耕地收益,那么老年勞動力養老問題同樣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隱患[2]。此外,我國農戶存在“靠土地吃飯”的 樸素思想,對土地流轉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
1.2 性別因素對農村土地流轉決策帶來的影響
我國農村通常由男性家庭成員擔任戶主并承擔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但是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略短于女性,在此環境下,女性戶主比例逐步上升。與女性相比,男性流入土地的現象更少,更加傾向于進入城市打工。女性通常更為關注家庭,放棄土地、離開農村的狀況更少一些。從生產能力角度分析,女性體力條件相對貧弱,在同等條件下完成的土地耕作量低,這也是困擾我國土地科學化流轉的重要因素。
1.3 受教育程度對于土地流轉決策帶來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農戶受教育水平較高,那么其在城市打工獲得的收益也高,而這種教育層面的優勢無法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有效體現。這也直接體現出另一個農村社會現象,即隨著農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農戶流入土地數量逐步下滑。
相關調查顯示,在我國農村,戶主受教育程度的總體結構呈紡錘型,絕大多數農村戶主有小學至高中文化水平,只有極少部分沒有接受過教育。農戶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勞動的機會成本越大,在城市打工就業獲得的收益越高,對土地流出有著正面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農業相關部門沒有針對土地流轉政策進行更為廣泛的宣傳,相關流入流出平臺不夠完善,這對我國土地正向流轉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1.4 家庭特征對于農村土地流轉決策帶來的影響戶主的家庭特征同樣影響當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這些特征可歸納為家庭務農人數、戶主撫養負擔、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等。其中,家庭務農人數直接影響可從事農業生產的實際勞動力占家庭人數的比例,這一比例越高,農戶對于農業生產的依賴性越大,同時,土地流出的可能性越低,流入可能性越高。農戶家庭承擔的撫養人數越高,經濟壓力越大,更可能進入城市打工,土地流出的可能性越高。農業生產機械水平越高,農業生產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隨之降低,那么
土地流出可能性會下滑。如果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持 續提升,那么很容易形成規模化經營。
2 我國土地流轉過程存在問題的具體原因
農民是土地資源的直接使用者,也是土地流轉過程的需求者與供給者。當農戶選擇將土地流出時,需要考慮如何將這一價值最大化。如果農戶選擇流人土地,通常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并考慮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農戶對于土地資源的流轉主要體現為流入與流出過程產生的利益對比。想要實現平穩發展,就必須對土地流轉帶來的具體收益進行權衡。
農戶是耕地資源的使用者。農戶想要實施土地流轉決策,就必須對該過程的具體收益進行考慮,理性權衡農業收益以及預期的非農業收益,而農業收益的多寡受到土地利用效率及生產水平的影響。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問題,使耕地利用效率受到很大影響,直接影響土地產出水平。
相關研究表明,農戶耕地利用效率會隨著農戶體力下降而下降,雖然農戶生產經驗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所增長,但是農戶身體條件與受教育水平對農戶經濟收益影響更大。隨著年齡增加,農戶的健康狀況會下滑,農業生產難度也會隨之增加。如果勞動力水平無法滿足生產需求,會對機械化普及有著一定正向影響,耕地經驗與務農能力的差異化也會更為明顯。總體而言,年紀越大的勞動力經驗更豐富,耕地效率會隨之增加。
農戶勞動力老齡化不僅體現在農戶青年勞動力的流失以及農業生產難度上升,也會給戶主家庭的撫養工作帶來巨大負擔。如果農業生產收入無法滿足家庭的撫養需求,那么農戶就會選擇非農就業。如果非農收益大于農業生產收益,農戶會逐步縮減農業生產層面的投入。
如果非農收益持續增加并遠高于農業生產,農戶會選擇放棄耕地,土地流出現象隨之出現。此時,如果農戶受教育水平較高,那么其從事非農生產所獲取的收益也會大幅度增加,而土地流出也會進一步刺激農戶在其他經營性收入以及工資性收入層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一過程對于家庭總收入會有著正向影響。
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土地的流入流出過程有著十分復雜的影響。如果相關體系與機制不夠完善,流轉成本增加,將對農戶整體經濟極為不利。
3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解決對策3.1 重視政策合理引導,建立更為完善的信息平臺農業部門可推出具體政策,開展相關部署,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更為具體的監管,以政策合理引導耕地流轉過程,提高土地流轉的規范性與合理性。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更為完善的土地流轉信息平臺,為農戶提供更為便利的選擇空間與條件。建立信息平臺,可以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將平臺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組建專業團隊,完成對土地資源的記錄、整合、發布與更新,不僅可大幅提高土地流轉效率,亦可保證農戶在土地資源層面獲取實際收益。
3.2 成立專項資金,全面推動土地市場化運作土地資源在所有生產資料中占據最為關鍵的地位,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所提出的市場資源合理調配,更是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整合。針對土地資源的特殊性,應明確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將部分權利放入市場交易規則體系之內,加快土地流轉速率,減少流轉過程可能存在的各類阻礙。針對農業生產存在的不確定性,相關部門要成立專項資金,減少農戶因各類突發性災害遭受的損失。
3.3 推行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附加值我國農業生產依舊體現為傳統模式,農業生產的商業化運作與投資很少,農業生產的科技附加值很低。因此,農業部門可針對地區農業生產特征,綜合商業與科技資源,培養農業生產企業等主體進入農村,吸引青年勞動力回到家鄉工作,不僅可有效緩解農業生產存在的老齡化問題,亦可為老年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其收入。
3.4 強化土地流轉政策宣傳,加強社會參與我國農民素來安土重遷,對于土地經營權的出讓有著天生的抗拒,甚至寧可讓土地拋荒也不會參與土地流轉。部分區域存在的非法行為,更是讓很多農戶對于自家土地有著本能的控制意識。針對這一現象,相關部門需深入農戶群體,了解其具體的想法與需求,結合當前土地流轉的具體政策,強化宣傳工作,耐心解決農戶在土地流轉以及農業生產過程存在的各類問題,指導農戶以協議的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為其提供利益保障。
此外,可針對農村老齡化問題進行一定的利益補償,提高社會力量在農村養老方面的參與度,將農村養老基金與土地流轉收益進行一定融合,讓農戶真正感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正面作用4結束語
農村土地流轉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效用,可推進我國農業規模化與集約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與機械化水平,有助于解決農業老齡化現象。政府相關部門需為土地流轉提供一定的便利,強化政策宣傳,保障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實際收益。
參考文獻:
[1]彭柳林勞動力老齡化、農業生產性服務與糧食產量[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2]褚金萍,熊健益.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述評[J].山西農經,2019(11):31-33.
[3]王菲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解決路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8.
[4]凌若愚,潘鎮,劉藝園農村人口老齡化對土地流轉影響的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8(7):41-44.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