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0-22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次
摘 要: 就業與保障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的研究》論文發表期刊:《就業與保障》;發表周期:2021年12期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的研究》論文作者信息:汪棚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學生個人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雙重屬性。因此,作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就業市場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文章主要研究了大學生的就業觀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及對策探討,以期能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就業觀;就業期望值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一)就業的主動意識有待增強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實行大學生統包統分就業制度,因此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上缺乏自主就業的積極性,一些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時選擇逃避,不敢去競爭優秀的就業崗位,甚至不愿意去參加招聘會[;還有一些學生在面對就業問題時選擇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意見,甚至盲目跟風去選擇一些看起來“很有前途”的職業,而忽視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實際情況。(二)不能正確定位,就業期望值仍然偏高在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長和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今天,依然有許多學生沒有認清現實,對就業的期望值偏高,認為大學生畢業就應該當干部、當白領、當領導,或者就是高薪的私企外企,這樣的工作才可以配得上自己大學生的身份,他們的就業期望值明顯高于自身和社會的實際水平。大多數學生的就業目標普遍集中在工作穩定、高薪水、社會地位高這些方面,從整體來說,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仍然較高,沒有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符合。
(三)缺乏艱苦奮斗精神
在存在城鄉差距的社會現實面前,城市意味著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更好的工作待遇:而農村以及偏遠山區則意味著發展機會少、條件艱苦、生活不便。現在的大學生沒有吃過苦更不愿意吃苦,甚至很多城市的孩子都沒有去過農村。因此面對就業選擇時,大多數學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城市,能留在一線城市就不去省會城市,能在省會城市就不回地級市,只有少部分學生發揚了“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到農村去”的奉獻精神,當前學生的艱苦奮斗觀念有待提升t。
(四)就業取向功利化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一些不良思想也開始傳播,許多學生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在就業取向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功利化,在就業擇業時更看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得失,重物質條件,輕精神文明,面對擇業時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五)存在盲目性擇業
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對自己的要求比較放松,平時很少關注就業方面的情況,在畢業前夕,大學生不僅面臨著就業的壓力,而且面臨著畢業論文的壓力,導致精力被分散。種種原因導致部分學生在慌忙中選擇了一份工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事先對自己選擇的行業也沒有進行深入了解[1],。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科學規劃,擇業也是如此,盲目選擇就業崗位的一個后果就是很大比例的學生在短期內辭職。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以及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因素,既有社會因素導致的就業問題,也有高校就業教育原因,還有著學生自身及其家庭教育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
第一,經濟發展不平衡。“孔雀東南飛”成為每年大學生畢業季的一個顯著特點。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各方面設施更加完善,企業數量更多,就業的機會選擇多,薪資水平也更高,各方面的發展前景都要更好一些:在不發達地區和農村,生活及娛樂設施少,就業的崗位更少,薪資待遇等方面也不如城市。大多數學生處于發展前景以及自身實際的選擇,從而更偏向于城市工作,都希望可以在城市扎根,留在城市生活
第二,用人標準不科學。首先,在當前的就業市場處處充滿著歧視,還有一些“關系戶”招聘通過“打招呼、走后門”等,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也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招聘條件偏高,許多企業招聘時要求留學經歷、高學歷、名校畢業、社會實踐經歷以及各類證書等條件,無形中加深了大學生的就業焦慮感,甚至導致一些學生偽造虛假的簡歷,誤導了學生的就業觀。
第三,就業環境不夠完善。有的企業現在依然實行
“996”工作制度,甚至鼓勵加班文化,不簽訂勞動合同,漏繳少繳社保等,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當前不良的就業環境,也對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大學生并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長期以來都是在校園內學習、生活,對社會的真實情況不夠了解,一些企業的不良行為也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觀。
(二)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經濟狀況。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的就業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他們肩負著畢業后支撐家庭生活的責任,會更傾向于選擇一些薪資水平高的職業,而對職業崗位的其他方面卻關注得少: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他們選擇職業時,會更多地在意自己的職業興趣,選擇一些自己的愛好職業。第二,父母的觀念。對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說,父母的意見是自己就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對那些相對缺乏主見的學生而言。由于經濟社會和歷史因素等原因,父母的就業觀往往更加保守,他們更傾向于銀行、教師、公務員、醫生或者國有企事業單位這些穩定的工作崗位,并且往往會替學生出主意、拿意見。
第三,家庭教育。有的家長從小教育孩子要奉獻社會、熱愛國家,那么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學生可能更傾向于軍人、醫護人員等崗位: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要勇于挑戰新事物,那么這些學生可能會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崗位: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要安安穩穩,則學生會選擇一些離家近的工作。
(三)個人因素
第一,自我認知缺乏。在上一輩人眼中,大學生是
“鳳毛麟角”“人中龍鳳”,從小給孩子灌輸的理念就是考上大學就會高人一等。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尤其是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然而還是有一些學生自認為“高人一等”,缺乏足夠深刻的自我認知,從而在就業觀上面表現得非常“自傲”。
第二,角色轉變能力不夠。由于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是“學生”的身份,學生的身份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會給自己帶來優惠和便利,一直在校園內生活,受到家長和老師的照顧,突然有一天轉變身份成為“社會人”,自己一個人進入社會生活,轉變十幾年來早已習慣的角色,會讓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對就業產生畏懼、抵觸、抗拒的心理。
第三,個人素質。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但學生獲取的大部分知識都是文化知識,而非技能知識,學校開設的課程都是提升文化素質的,很多學生并沒有做到學以致用,將課本上的知識真正用于實踐。在職場中,用人單位都希望錄用一些高素質的勞動力,當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不達標時,就會處于一種不利的地位5).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對策
(一)政府應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變革的當下,需要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有更多合適的就業崗位和豐富的就業機會,才會有助于學生積極正確就業觀念的形成,政府要規范就業市場的不合理現象,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進行積極宣傳,解決學生的“擔憂”。同時,要深化改革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現狀,進一步縮小沿海與內陸、城市與農村的差距,讓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也可以吸引人才、留著人才,引導大學生去基層和不發達地區做貢獻(0)
(二)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作用首先,學校要開設更多的就業創業培訓課程和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加強學校與社會企業的聯系,了解勞動力市場的情況[1:其次,要優化和調整學院和專業結構,面對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主動地適應和進行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從而充分滿足社會和企業的真實用人需求,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急需的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
(三)學生個人方面
對于學生個人而言,一定要樹立“打鐵還需自身硬”
的意識,認識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是提升就業能力的第一步。首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主動參與就業的過程,多參加一些招聘會,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和不同職位的工作情況,要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就業市場的信息,多關注學校部門和政府部門發布的就業公告,對當前就業形勢有一個客觀的認識[8]。其次,要積極地去參與就業知識的學習,參加各類就業培訓課程,提前做到“心里有數”,樹立一個良好的就業態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高明,吳惠,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及特征[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0(06):1-14+117
[2]薛文濤,大眾化進程中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路[D].浙江師范大學,2017.
[3]吳高波,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與對策[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00-108.
[4]張蕾,高等教育大眾化態勢下的大學生擇業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廖海華,鄒燕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的誤區及引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122-124.
[6]原野,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特征與應用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7]陳娟,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
[8]王勝今,趙俊芳,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十年盤點與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9(04):25-33.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