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智媒時代傳媒人才培養的新挑戰與再定位

發布時間:2021-09-09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

摘 要: 傳媒

《智媒時代傳媒人才培養的新挑戰與再定位》論文發表期刊:《傳媒》;發表周期:2021年14期

《智媒時代傳媒人才培養的新挑戰與再定位》論文作者信息:孫姣嬌系四川傳媒學院講師郝雯婧系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

  摘要:隨著新媒體急劇崛起與智媒時代的到來,傳媒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變局,媒介形態的革新與聚變對傳媒人才能力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并持續影響著傳媒人才培養的理念、方向、規格、能力等。智媒時代傳媒人才的培養應深化和拓展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提高智媒內容運營能力,提升內容價值的判斷能力,注重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智媒時代 傳媒人才培養 媒介素養

  在以“云大物移智區加”等新興科技為代表的智能技術集群的驅動下,知識與信息以智能化形態向傳媒聚集,正在加速改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聚合,影響著傳媒產業的生產、傳播、消費、產品、模式和生態,引導其朝著多渠道、多維度、多平臺的方向轉型升級,從而形成人人皆媒、萬物亦媒、媒介泛在的趨勢,構成高度靈活的智能內容生產、傳播與消費模式的新傳播格局。一個全新的傳播范式“智能傳播”正在開啟。

  智媒時代,無論是智能技術帶來的信息采集力、加工力與分發力的增強,還是智能傳播帶來的開放式的傳播結構、用戶信息解碼偏差與全面“數據化”,均在挑戰現有傳媒倫理規范、顛覆現有傳媒理論體系,傳媒人才培養面臨全新挑戰,需要進行重新定位。

  一、智媒時代變化對傳媒人才培養的全新挑戰智媒時代,新的研究場景以及新視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現,使得人才培養的產品線和供應鏈都發生了改變,意味著交叉、跨界、融合和創新已成為其鮮明特點,傳媒人才培養面臨全新挑戰,要求及時深化和拓展傳媒高等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一)開放式傳播結構,削弱了傳媒人才信息傳播的主導權

  智媒時代,隨著web2.0到web3.0的升級與發展,大量優質的用戶原創內容(UGC)與內容制作者的出現,引發媒體內容從“專家或媒體生產內容(PGC)"向“用戶原創內容+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專家或媒體生產內容+法生成內容(UGC+PUGC+PGC+AGC)"共融的生態方向重構,使得信息從以往少數人與機構的生產、流動與接受,走向了全民參與時代。這為用戶提供了與傳媒人才兒乎同等的接觸、理解、發布、傳播與處理信息的“無所不在的權力”。未來,算法等新興技術將賦能與賦權包括傳媒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重塑與整合。正是如此,信息的自由傳播,傳媒人才對信息傳播的主導權、控制權遭到削弱,過去“輿論一律”的格局被打破。基于此,一方面,傳媒人才要加大對其媒體判斷能力的培養,能夠在內容處理時,綜合考慮信息的客觀、真實、時效和差異,提升對媒體信息的“把關”能力;另一方面,傳媒人才應盡可能減少用戶對新聞產品的理解失誤,實現過程中的動態“把關”,從而幫助用戶解碼信息內容并減小信息傳播偏向。

  (二)用戶信息解碼偏差,導致傳媒人才容易陷入技術陷阱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用戶具有“充分”的選擇權和話語權,并帶給用戶更多感興趣的內容;另一方面當前技術尚存在諸多不足,如智能算法推薦裹上了初級智能“外衣”,通過數據“喂食”的方式,可能存在信息解碼中的失誤與偏差,使用戶面臨“信息偏食”與“信息繭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判斷能力下降,導致智媒時代的用戶往往更加盲從和躁動。此外,人工智能也可能會誤判并盲目迎合部分用戶對感官刺激和低級趣味的喜好,生產大量“垃圾快餐”式的內容,加劇了泛娛樂化現象和媚俗之風。

  正是如此,用戶在享受智能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警惕技術崇拜的陷阱和潛在威脅。因此,傳媒人才的培養,從知識結構、知識素養、知識體系都需要進行重組與變革,從“專業性”到“全面性”都面臨革新。一方面,傳媒人才培養應全面認識傳媒時代的知識體系,應在靈活運用多種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破除“信息繭房”桎梏,提升傳媒人才對信息的分辨、遴選、推送能力;另一方面,在“人人皆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需要培養傳媒人立足在交叉融合的跨學科基礎上,從更“專業性”向更“全面性”邁進的能力。

  (三)全面“數據化”,要求傳媒人才增強媒介素養

  智媒時代,用戶的一切數字化行為都被記錄,包括但不限于學習和工作經歷(如文憑、雇傭關系等)、財務記錄(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評分等)、約會歷史(如在線應用程序等)、旅行(如訪問過的國家、簽證等)、健康(如電子健康記錄、遺傳篩查結果等)、地理位置(如社交媒體、導航等)、購物歷史(如在線零售商、優惠券使用等)和法律(如婚姻、收養等),這使得用戶的“身家信息”變成了可讀取、采用與保存的“數據"。此外,由于運營商的安全技術不佳,也可能致使其用戶數據被黑客獲取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危及用戶的人身財產安全。而現行法律中關于隱私權的界定及原則難以適用于智能媒介,智能媒介在獲取及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稍有不當,都可能產生牽涉隱私問題的巨大爭議。

  當下,傳媒人才培養肩負著比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的責任。人類的價值觀、甚至生命觀都在面臨全新挑戰,倫理的界限和底線在哪里?因此,傳媒人才的培養,應意識到數據隱私的重要性,建構正向的是非利弊觀念。一是通過媒介倫理教育與媒介法治教育,未雨綢繆培養出具有能夠獨立解讀、思考、判斷、運用媒介信息的優秀傳媒人才;二是研究如何建立安全可信的用戶管理系統及完整的應急預案,并關注在法律框架和自治規范的原則下實現個人信息保護與新媒體傳播權的平衡等問題。

  二、傳媒人才培養亟待“再定位”

  智媒時代,傳統的傳媒教育體制機制、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評估、考評體系、教材編寫及教學方式等,都很難適應現有的傳媒運作要求,而過往的“傳播渠道”“頻道頻率”“欄目節目”“題材視角”“主題表達”“敘述層次”已躍升為“平臺與連接”“賦能與共生”“解構與重構”“激活與重組”。智媒時代,現代傳媒人才應全面具備高度社會化(分工與組織)、高度現代化(技術與智慧)與高度專業化(道德與規范)的屬性,應成為“人文、專業、技術”三位一體的極具競爭力的“復合型""全流程""跨媒體""兼備型"等融合人才。

  (一)擁抱智蝶變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時至今日,在我國媒體融合發展中尚存在諸多“認識誤區",媒體行業人才配置尚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傳媒人才培養應在教育語境、行業領域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摒棄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誤區”,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在內容、導向、管理、功能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建設一支具有知識力、建構力和塑造力的智媒教學人才隊伍,全面推動傳媒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發展。一是傳媒人才培養要在交叉融合的

  “新文科”培養教育模式中提升認知;二是傳媒人才培養應有針對性、分層次地以案例分享、產品設計競賽、討論互動、網絡化知識體系等培訓方式,讓傳媒人才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快速成長,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強調配合、突出協作的全媒體模擬記者團隊;三是支持和鼓勵傳媒人才培養開展“產教融合”“訂單式”"N+1培養"“學用交替"“跨媒體工作坊"“實訓一科研一就業"“走出去,請進來”等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協調創新、能力導向為路徑,通過具體實踐拓展傳媒人才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四是傳媒人才培養可充分利用“智能+”技術發揮互聯網傳播潛能,如場景化新聞、機器新聞、傳感器新聞、眾籌新聞和眾智新聞,并基于“互聯網+”媒介平臺向生產者和用戶嘗試提供高、精、快、深、廣等內容的“無極縮放",實現內容的重組、重構、創意和創新,并逐步將其從戰術操作層面轉向戰略設計層面。

  (二)融入智媒時代,提高智媒內容運營能力

  在多維融合的智媒時代,“渠道為王”和“內容為王”相得益彰,這要求強化傳媒人才的互聯網基因培育,推進“互聯網+內容”生產方式創新,提升傳媒人才智媒內容的運營能力。

  1,提高新型內容策劃與生產能力。新型內容策劃與生產能力是指傳媒人才突破傳統思維并對內容信息資源進行方法創新的能力。第一,傳媒人才培養,應在全面了解社會大眾表達心聲的過程中,提升其與大局意識相關聯的敏銳性和洞察力;第二,傳媒人才培養,應通過多角度、多維度、多側面、多層次進行全面培養,提升其在策劃與生產內容時的創造性想象能力和開拓性創造思維;第三,傳媒人才培養,應通過產教融合以及各種實訓實踐,把以前純粹的內容生產轉變為用戶、入口、變現等問題,以培養其在內容創作方面形成獨具特色的策劃風格與傳播特征。

  2,提高傳媒人才智媒技術及工具的運用與創新能力。智能技術及相關工具的運用與創新能力是指傳媒人才使用與信息傳播有關的“智能+"技術與工具的能力。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傳媒人才培養也應融會貫通,運用全媒體手段“上云"“用數”“賦智”進行采編工作,成為同時熟練掌握多門報道技術(AR,VR,AI無人機航拍等),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媒介融合意識的全媒化創新能力人才。

  3、提升傳媒人才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及用戶需求洞察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及用戶需求洞察力是指傳媒人才通過“智能”技術獲取用戶數據并不斷更新用戶畫像,然后根據用戶行為精準預判用戶的內容需求。第一,傳媒人才培養,應加強其對于用戶行為數據采集能力。智媒時代的數據來源已不再局限于移動互聯網,還包括攝像頭、無人機等采集設備,這些設備極大地拓展了傳媒人才獲取、加工、選擇內容信息的渠道。第二,傳媒人才培養,應提升其對于用戶行為數據挖掘與處理能力。任何媒介內容或形態的研發都應根據用戶數據來開發,提升內容產品與用戶偏好的相關性。第三,傳媒人才培養,應增強其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判斷能力。智媒時代,內容消費的動因不再是生活所需,而是進化到了品質、審美,這要求內容產品要極大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從精英媒體向精準媒體轉變,從而促使信息生產傳播的用戶化。

  (三)拓展課程內涵,提高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主要指以追求媒介素養為最終目的的教育,是新聞傳播學、教育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要求傳媒人才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并具備對媒介信息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實際上,當前人們擺脫不了媒介,媒介環境幾乎無所不在。唯有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才能賦予傳媒人才對媒介影響諸多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和解讀的能力,從而培養其正確使用媒介、發揮媒介效用、抵御媒介不良影響的能力。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需要結合智媒時代的技術特點,這對傳媒人才接觸、辨識、解讀、使用智能媒介的素質和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媒介素養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新聞倫理與社會責任意識,回顧、反思信息傳播中的瑕疵、失誤甚至失實,認真吸取教訓,完善工作流程,從而維護媒體公信力;诖,傳媒人才培養應拓展課程內涵,發揮媒介素養教育在糾正技術偏差中的作用,以此幫助傳媒人才提升其信息的批判意識及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掌握運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務自我的方式,間接培養用戶的媒介識讀能力。

  三、結語

  智能傳播不僅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態、媒介功能,形成了新的智能化“傳播生態環境”,而且使媒介價值實現了從“內容”到“關系”再到“服務”的過渡。傳媒人才培養應盡快理順新時代媒體生產的各種關系,積極面對日益激烈的媒體行業市場競爭,在“變局”中開創教育創新,重新定位教育教學中的人才定位、課程體系與課程內涵,堅持通識為“體”,專業為“用”,培養具有創新型、復合型、全媒化、高素質和全球視野等特質的卓越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媛.智能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新媒介素養研究[J].編輯學刊,2018(05).

  [2]張書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設”中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再定位[J].傳媒,2021(02).

  [3]余秀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2).

投稿方式: ·郵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時郵件主題請寫明文章名稱+作者+作者聯系電話
·在線: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