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19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

摘 要: 高考

《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分析》論文發表期刊:《高考》;發表周期:2021年12期

《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分析》論文作者信息:何航

  摘要:新課改的深入落實,對于高中階段生物教學提出全新要求。素質教育理念之下創新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從生物學科教學角度分析,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但符合課程改革對于教育的要求,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創新思維參與知識探究,不斷提高學習效率。鑒于此,下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學當中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提出生物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引言:生物學科屬于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類學科,學科知識本身具備創新性。同時,課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學應該創新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為其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由于課堂采用的教學方法關系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動力的形成,也會對其創新能力形成產生影響。所以,教育者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現實需求,按照學生創新能力形成需求,使用有效措施創新教育方法,深化課程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作為基礎,打造高效的生物課堂,學生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不斷實現教學目標。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在國際競爭當中,人才創新能力是競爭優勢的重要體現。

  當前,信息化的變革和科技的發展,為理論創新的重要支持,只有人才具備創新能力,才能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讓社會發展更加多元化。所以,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本質。人才培養質量和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時代的變遷也需要創新型人才發揮推動作用。傳統教育模式,重視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相對缺乏。生物課堂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地位相對被動,按部就班的教學流程不但難以激發學生興趣,而且對其創新能力的形成造成抑制。

  在素質教育提出以后,轉變了傳統教育側重點,將學生實踐、探索和創新等能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旨在提升其生物素養。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可根據具體教學需求,應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完善的實驗教學流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操作能力,在課堂當中,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作為目標,合理設計教學問題,對其學習行為及時引導。教師還可適當運用生活化資源,拉近學生和生物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其處于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內,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形成創新意識與思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生物課堂實效[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一)培養學生興趣

  生物課堂中,學生興趣為其產生學習行為的驅動因素,并且興趣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深入學習,發散思維,為其創新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因此,在創新能力培養階段,需要將學生興趣作為出發點。教師應對教材展開全面研讀和分析,按照學生學習需求,結合其興趣愛好,選擇教學方法,增強生物課堂的趣味性特點,讓學生對于知識產生好奇之心,順利將其興趣化成學習動力,為其創新能力形成奠定基礎。如:講授《光合作用》這節課內容時,為培養學生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方式輔助課堂教學,對于教材、學情等充分分析,展開多媒體課件制作,使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將教學過程難點部分利用聲音、動畫、圖像以及文字等形式展現在屏幕之上,帶給學生全新視聽感受,輔助探究式學習方法的運用,引導各小組展開討論,通過對比和歸納,總結學習重點,形成創新思維。教師利用多媒體對于光合作用整個過程分部展示,可激發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使其通過觀察和聯想,體會知識的運用。導入階段,為學生展示“糧食短缺”視頻素材,引發其展開思考,光合作用意義是什么?如何能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通過視頻情境,吸引學生,讓其快速走進學習狀態,對于光合作用過程產生探究欲望。光合作用各階段講解,也可利用動畫,展示類囊體位置光反應整個動態變化過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同樣,在暗反應進行階段,也可利用多媒體,將葉綠體基質內部暗反應整個過程以動畫形式呈現出來,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感知,調動其思維。通過上述過程,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情境,吸引學生關注學習內容,為其創新能力的形成營造良好環境。

  (二)關注實驗教學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作為基礎的,同時,實驗也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重要渠道,生物實驗內容講解過程的完善性,能夠指引學生順利將生物知識向實踐當中遷移和應用。在實驗階段,經過教師指導,對于實驗過程展開細致觀察,獲取更多主觀層面認知,逐漸形成創新思維與能力。所以,教師還應關注實驗教學流程的強化,科學設計實驗流程,保證實驗方案的可操作性性,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和操作,通過指導,強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認知以及理解,不斷形成創新能力。

  如:在“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鑒定”實驗當中,為保證實驗順利完成,需要教師對于實驗流程合理設計,課前準備相關材料、實驗儀器、使用試劑等。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完成對應實驗,明確不同組員任務,鑒定還原糖實驗過程,由一名同學利用酒精燈對水進行加熱,直至沸騰;另一名學生負責生物組織的樣液制備。“鑒定脂肪”實驗當中,一名學生負責顯微鏡調試,一名學生負責臨時裝片制作。上述實驗開展之前,由一名學生負責裝片、試管等清洗工作,以便后續內容能夠順利進行,保證小組成員分工合理。與此同時,為讓學生明確實驗過程注意事項,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還需要對實驗操作注意事項提前明確,在還原糖鑒定實驗期間,加熱試管內部溶液,應該利用試管夾將試管上方夾住;將試管置于燒杯內部加熱時,不可與燒杯微底部相接處,也不可將試管口朝向他人,防止實驗過程出現安全事故。此外,為讓學生形成創新意識,還可提出問題“雙縮脲試劑配制主使用氫氧化鈉溶液,質量濃度0.1g/mL,硫酸銅溶液,質量濃度0.05g/mL,能否分別將上述溶液添加到組織樣液當中?"

  讓學生產生疑問,通過實踐,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提高其學習能力[2

  (三)合理設計問題

  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十分重要,關系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只有學生腦海當中形成問題意識,才可對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形成探究知識的動力,以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自身思維不斷發散,尋找問題的求解方法,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形成過程。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地位,因此,課堂當中,學生掌握基礎的生物知識以后,教師可適當提出引導問題,關注問題的啟發性、價值性,有助于學生思維發散及創新意識形成,不斷形成自主思考能力。結合學情完成問題的設計。

  如:仍然以《光合作用》這節課為例,學習光反應過程時,不但需要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反應過程視頻,還需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設計小組討論活動,并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應該涵蓋所有光反應階段重點信息,讓學生明確討論方向?稍O計如下問題:第一,光反應發生位置在哪?第二,光反應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第三,色素在吸收光能以后主要用途有哪幾方面?第四,光反應階段能量如何變化?物質如何變化?以怎樣的方式表達物質變化?第五,光反應階段產生的ATP和[H]最終到達哪里?

  在上述問題的指引之下,各小組可展開討論,展現合作學習優勢,各小組成員通過閱讀教材、觀察視頻等,共同討論,給出如下答案:第一,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片層結構的薄膜位置上;第二,光反應需要酶、水、色素和光;第三,色素吸收光以后主要用于合成ATP與水的光解;第四,物質變化就是水的光解,能量轉變就是ATP的形成:第五,光反應產生的ATP和[H]共同參與暗反應。

  可見,小組討論學習效率較高,結合學生給出答案,教師還可提出問題“暗反應是怎樣發生的?”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可要求學生模仿光反應階段解決的問題,自主提出暗反應階段涉及的問題,仍然以小組討論模式完成。學生已經具備生物知識的學習經驗,因此,通過討論之后能夠提出“暗反應在哪個場所發生?”、“二氧化碳在暗反應階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暗反應過程能量怎樣變化?物質怎樣變化?”對于學生上述問題,應及時給出評價,肯定學生學習過程,并且補充提問“暗反應是否一定在沒有光的條件下進行?”激發其認知沖突。通過上述教學流程,對于問題合理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幫助其形成創新思維。

  (四)融入生活化內容

  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需要經歷大量的實踐與探索才可產生,因此,在帶領學生探索知識時,需要保證探索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生活化內容的應用符合高中生認知,有助于其在生活化情境當中滲入思考。所以,教師需要將以往教學模式改革,將生活化內容和生物課堂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增強其對知識的熟悉感,積極動腦,獲得更多情感體驗,將學習體驗轉化為創新能力。

  如:講授《免疫調節》這節課內容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已經接觸到“抗原”、“抗體”等生物術語,為讓學生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第三道防線免疫過程及其在機體穩態的調節中的作用有清晰認識,可將“泡泡男孩--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疾病”這一生活案例引入課堂,順利引出教學內容。當學生掌握人體的三道防線組成之后,提出問題"唾液、胃液等具有的殺菌作用屬于人體第幾道防線?"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練習生活,體會知識的運用途徑,能夠學以致用,形成創新意識(3)。

  結束語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對于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能夠促使高中生形成創新意識,提高其學習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興趣激發為切入點,通過實驗教學,強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為其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同時,課堂教學還應注意問題意識培養,合理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其聯想知識,在思考的同時形成創新意識。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生活,將生活化內容引入生物課堂,讓學生利用自身經驗,完成任務探究,在此過程與他人交流,自主學習更多知識,拓寬學習范圍,進而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僧立,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試題研究:教論壇,2020(1):166-167.

  [2]羅曉敏,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析ⅡJI教師博覽(科研版),2020,(04):54-55.

  [3]劉曉怡,基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D1.讀天下(綜合),2020,(01):161-162.

  [4]施志高,淺析新課改視域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U1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76-277

  [5]張瑩、高聰,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應用及效析].中國新i信,2019,21(10):204.

投稿方式: ·郵箱: sdwh_2001@126.com投稿時郵件主題請寫明文章名稱+作者+作者聯系電話
·在線: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