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4所屬分類:園林工程師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廣東寺廟園林在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圍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文章簡要回顧了國內關于該類園林的研究進程和代表性成果,認為相關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比較滯后;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研,對廣東寺廟園林的類型、所處自然環境、發展脈絡和分布原因進行了梳理
摘要廣東寺廟園林在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圍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文章簡要回顧了國內關于該類園林的研究進程和代表性成果,認為相關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比較滯后;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研,對廣東寺廟園林的類型、所處自然環境、發展脈絡和分布原因進行了梳理;深入探析廣東寺廟園林的空間組織、風格、花木配置、水石造景和題景五方面的內容,指出廣東寺廟園林景觀營建中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關鍵詞風景園林;廣東寺廟園林;園林發展;地域特點;造景
0 引 言
廣東光孝寺、南華寺、國恩寺、元山寺等都是基于城市或山水格局營建的寺廟園林。此類園林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宗教傳入嶺南時的秦朝。歷史上有記載的廣東寺廟園林繁多,明清晚期最盛,大小寺院曾達到六百多座,然而現今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已十分稀少,寺院內新舊并存的現象很普遍。廣東境內寺廟園林相對集中在佛、道兩教比較流行的地區,本文限于篇幅僅以佛寺和道觀為主要研究對象展開討論。
國內古典寺廟園林的研究開展比較早,周維權、陳從周、彭一剛等的研究初步明確了該類園林的定義、發展分期和整體特點,為之后的研究奠下基礎,F有成果中約有五分之一為綜述性研究,主要圍繞華夏文化和寺廟園林展開,如張獻梅[1]探究了宗教思想對寺廟園林風格的推動,賀艷軍[2]詳細分析了道教思想對園林審美的影響,趙光輝[3]分析了佛教玄學化影響下各種地貌寺觀的園林環境特征等。余下五分之四均為地區性寺廟園林或個案研究,其中的熱點為北方皇家寺廟園林和江南寺廟園林,關于西南地區的研究近幾年增長也較快。嶺南地區寺廟園林研究成果相對滯后和缺乏:一是測繪數據少,有的甚至連平面圖都沒有;二是研究角度較為單一,重思想歷史輕環境理法;三是研究地域失衡,對象基本是粵中大型名剎,對于粵東及粵西兩地的研究才剛剛起步,F有的代表性成果有吳慶洲等分析的佛學思想對寺廟園林的沖擊[4];程建軍[5]等致力于古建修繕,分析了光孝寺的大殿建筑結構與修繕并提出具體措施;莫伯治等[6]從“庭園”角度分析了云泉仙館、蘿峰寺和純陽觀水石庭的筑庭特點,屬于園內節點景觀研究;陸琦[7-10]對若干廣東寺廟的園林建筑與整體布局作了分析和描述。唐孝祥[11]從歷史、平面布局、建筑、美學特征等角度對光孝寺造園技藝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綜上,廣東寺廟園林由于自身的營建特點,過往研究都離不開“庭與園”“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本文基于前人在南方寺廟園林和建筑領域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結合古籍查閱、實地考察、測繪修正等途徑,進一步推敲廣東寺廟園林的興衰史和營建特點。
1 廣東自然環境和寺廟園林類型
廣東自然環境可概括為氣候潮濕炎熱、烈日長、臨海近、丘陵廣、臺風雷暴多、水網密,整體為沖積層、粘性土[12]。背依五嶺、面朝南海的封閉環境是安居樂業、生長成仙的理想之所[13]。道教七十二福地中有三處在廣東——惠州羅浮山、連州靜福山、清遠縣清遠山。作為我國最早接觸外來宗教并保存多種宗教的省份[14-15],廣東的政治環境亦相對獨立,這使得寺廟園林自成體系地發展。
相關期刊推薦:《西部人居環境學刊》(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重慶大學主辦的建筑學術刊物。主要報道國內外室內設計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總結室內設計經驗,促進設計、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解決。目前,設有:教學改革、名作廣場、傳統建筑、設計研究、工程實例等欄目。
廣東寺廟園林囊括了城市寺廟、山林寺廟、石窟寺廟三大類。在風水地或靈泉處依山筑寺是寺廟園林選址的最大特點,例如羅浮山上眾寺院或傍于白水門、白石漓兩處瀑布,或繞“長生井”“卓錫泉”等泉而建,可謂坐擁鳥語花香與環山美色。石窟寺園林在粵北丹霞地貌處有數座,寺地狹小但有精致的花木和臺級花園。城市寺廟園林雖無群山環抱,也多選在盛景處,例如廣州八景“羅崗香雪”指蘿峰寺山腳的大片梅林,潔白晶瑩渾似雪;開元寺坐攬韓江怒濤,被稱為潮州八景之“古剎梵唱”。
2 廣東寺廟園林發展脈絡與分布
2.1廣東寺廟園林歷史沿革
歷史最久的光孝寺原為南越國的王園宅邸,三國時在寺中植訶子林和鑿園池,可見廣東古人筑寺造園之史已久。魏晉南北朝時期航海業不斷發展,來傳道者增多,廣州府、始興郡、羅浮山等地建了二十多所寺院,著名者如南華寺、華林寺等。由《洛陽迦南記》可知北魏統治者頗信奉佛教,佛寺園林化之風南傳至廣東,處于起步初期的廣東寺廟園林,其宗教禮制空間受北方的建筑定式影響較大,地方特色尚未形成。
唐朝,韶關曲江在惠能大師開創禪宗頓教后成為全國性的佛教學術文化中心,佛教文化和本土百越文化深入結合,嶺南佛教至此大盛。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韶關丹霞山區域遺留下來的寺廟遺址有二十多處,多依附天然石巖或洞穴而建,盡覽獨特美麗的丹霞地貌。這些山寺和石窟寺由于用地緊張,高差非常大,打破了北方傳統山地寺院的對稱型空間模式,依勢筑屋,布局自由多變。
明代之后民宅改建佛寺、佛寺改建道觀的風氣在廣東興起,因此寺院內儒道釋并存的現象比較普遍,再加上造園思想進一步開放,寺廟園林風格與私家園林越來越相似。例如肇慶慶云寺原為七級臺地,下面兩級在清朝被改筑為花園,種植菩提、紅棉等樹木構成“菩提花雨”“方池印月”等園景。到了清代,寺廟比明代多約五倍,伴隨起居空間的擴張,舊寺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綠地空間,園林景觀越趨豐富,新寺則進一步擴大規模,形式更豐富自由,多采用廊院式空間布局,頗具南方古典園林特色。
2.2寺廟園林分布
廣東寺廟園林多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因此比起王朝宮苑和私家園林,其分布要分散得多。影響因素有二:一是經濟原因,寺廟一般選址在經濟較發達的廣州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等地,發展較晚的地區如雷州府、高州府、南雄府等在隋唐以后才逐漸出現寺院;二是宗教要人、禪宗大師六祖慧能活躍的新興龍山、曹溪等地以及葛洪道團傳道重地羅浮山沿途留下了大量重要的園林化寺廟,如六祖故居眾寺廟,以及羅浮山和丹霞山寺廟園林群。據史料記載和調研整理出的主要的廣東古典寺廟園林區域特點與分布情況如圖1和表1所示。
3 廣東寺廟園林景觀營建特點
3.1空間曲折玄妙
寺廟園林一般通過虛實相生的空間處理讓人體味禪境的妙趣所在,營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寺院的前導空間(即入口踏步、山門、牌坊區域)高差大、范圍小,山徑曲折、景觀峰回路轉是廣東寺廟園林的重要特點。尤其是道教宮觀喜歡把山門設置在園區一角,偏離建筑群主軸線,游人需要從旁攀上陡峭石級,到達前廣場處方能目睹寺院園景(圖2)。例如丹霞山別傳禪寺,山門前后的兩段急坡踏步共82級,高差約15.5m①,且有三次彎折。
另一個特點是寺院內“多庭多廊”,雖有清晰的空間序列,但富于變化又有韻律感,與北方寺觀大相徑庭(圖3)。廣東寺院的園林空間觀明顯傳承了老子“有無相因”思想,庭院一個接著一個逐步展開或逐步收斂,最后推向高潮,庭院間雖隔而不斷,院落景物互相因借,由此及彼,互通訊息,這正是道教所強調的“氣”的流動。從游賞角度看,臺地或山坡上的寺廟園林通常由入口的低處通過多層臺階轉折上升,經過一段覆頂空間行走至高處室外院庭,人們在這種環境中會感受到高低的差別與景觀的變換,從而產生“別有洞天的感受”[16]。
3.2寺院建筑嶺南化
寺院之建筑有鮮明的嶺南特色。一是色彩,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寺廟常用紅、黃、金等鮮艷奪目的顏色,而廣東寺園除了粵北和粵東少量寺廟(如云門寺、元山寺)會采用鮮艷暖色(圖4)外,更傾向于素雅、恬淡、悠遠的用色;二是材質,園中各種殿、堂、廳、亭建筑大多采用當地建材,如廣府純陽觀,從入口山門,到文昌殿、鐘樓鼓樓等均由清水磚搭建(圖5);三是細部,廣東寺廟建筑之三雕三塑裝飾工藝十分精致,例如光孝寺伽藍殿和潮州開元寺大殿屋脊脊飾(圖6)。另外,在一些寺廟范圍內出土的器皿和磚瓦上發現與我國傳統風格截然不同的各種蓮花紋,這是印度的雕刻與繪畫藝術融入廣東寺廟的物證。這種古與今、土與洋、中與西合璧的風格特點是廣東宗教文化所特有的。
3.3花木配置豐富自然
在中國傳統造園中,寺廟建筑由于其宗教性,在植物景觀上需要營造出更強烈的佛學色彩和意境。松柏的樹高、冠幅、樹形比較一致,是宗教建筑的常用植物,在大殿或藏經閣前的廣場一般會列植成排的松柏以營造寧靜肅穆之勢。但在廣東,種植較多的除了松柏外還有樹形比較發散的雞蛋花、芒果、秋楓等,這是受到南方玄學精神中追求“自然天成”的山水環境的影響之故。選種植物時不會像北方一樣過于人為造作和對稱取舍,更多的是保留樹種的原真和自然。例如沖墟觀前廣場上種植了古人面子、龍眼和芒果共21株,樹陣高矮搭配、輪廓自然、層次豐富,有別于北方寺廟園林的嚴肅風格(圖7)。
另外,寺廟大殿和住區的天井、院落處空間較為狹小,常種有米仔蘭、桂花、九里香等淡雅清香的灌木。喬灌木、地被和精致盆景搭配,結合地上置石,呈現出古樸清幽的寺院環境。
3.4造景精致,雅俗共賞
廣東寺廟園林造景的最大特點就是小而精、結合生活享受,追求雅俗共賞。池水多為駁石池岸,岸線曲折自然,水面小且深。放生池多為矩形(包括圓角矩形、斜邊矩形等類矩形)的蓮池,但也有部分為葫蘆形或類圓形(圖8-9)。石料就地取材,以嶺南英德石和黃蠟石為主,石景體量較小,講究直接觀賞性,不追求游覽性。構筑手法與嶺南私家園林類似、主要為疊山和散置。其中英德石疊山成景,輔以人工流水,并以黃蠟石散置點綴。疊山與放生池水景、石景相映成趣,增強整體的觀賞性。例如光孝寺放生池中散置黃蠟石,放生錦鯉,種植水生植物,蓮池中置人工流水于疊石間,種植蓮花,使整個水景親切宜人,體現廣東人文精神中清新活波、崇尚自然的審美理想。
3.5詩文題景
古語云“園之存,賴文以傳”,即古人喜用詩文記錄游園之所感所想,在寺廟園林中尤為體現。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王安石的《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均可稱得上是描寫寺廟園林盛景的千古絕句。園內牌匾、樓閣、石柱、石刻、經幢上的詩文和楹聯記錄了每處景致的佛學情懷和園林藝術特征,根據古籍和摩崖石刻留下的題景詩文,提煉出十處廣東寺院園林盛景的人文景致意象,詳見表2。
4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對寺廟園林的研究整體失衡,北方和江南地區遙遙領先,川蜀、西藏地區近年來發展較快,其余地方則剛剛起步,但并不代表其他地方的寺廟沒有特色或優秀案例。廣東有宗教名山和圣地,廣東寺廟園林有上文論述的幾大特點,作為嶺南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寺廟園林見證了地域發展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保護利用廣東寺廟園林遺產就是保護城市文脈、延續城市特色。廣東寺廟園林的空間環境和景觀營建特點與城市規劃、南方宗教發展、地域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對研究嶺南園林史、城市史、經濟史和文化史都均有重要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