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26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新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于教育行業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由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之中傳統美德是歷史的長河,一直被新時代的年輕人所注重,也成為新時代年輕人的歷史使命。而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堂上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這門學科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升
摘要:新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于教育行業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由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之中傳統美德是歷史的長河,一直被新時代的年輕人所注重,也成為新時代年輕人的歷史使命。而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堂上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這門學科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升學,更加關鍵的是里面滲透的傳統美德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格素養。
關鍵詞:傳統美德;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道德與法治也面臨著挑戰。教師不僅要理解知識的深刻含義,也需要從學生的素養角度出發,創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之中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也開始嘗試了多種方式。但是由于傳統美德滲透的方式不夠準確,導致大多數的教學效果沒有辦法達到預期。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地去探索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含義
(一)實現美德的傳承
初中生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受到的教育一般都是關注學生如何地成長,而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初中生自然也承擔著多種責任。這其中就承擔著繼承中華傳統民族美德的一項重要責任。在初中課堂上道德與法治內容融合了傳統美德的知識,也成為傳統美德教學的一項重要途徑。由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德育內容,所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些文化故事或者是精神品質都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有著極大的關系。在課堂之上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就能夠逐步地去意識到傳統美德的含義,也能夠樹立文化的自信。肩負起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項重要任務,逐漸去提高自身的品質,為國家的未來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上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課堂的質量。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看,將中國傳統美德的內容引入課堂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拓展知識。讓學生生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這樣學生有了豐富的學習內容,質量就會得到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之中,學生在課堂之上就會明確一些知識,什么樣的情況之下算是尊老愛幼?什么樣的情況之下算尊敬師長?這樣的故事在課堂之上出現,會引導學生豐富自身的學習生活,也能使這樣的傳統美德更加直觀地出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讓學生感受到更多有關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品質問題,以此來優化教學效果。
二、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
(一)提煉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教師在課堂上承擔的一個責任就是知識的傳播者,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之上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其中,教師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會更加地嚴格教師。教師教學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對傳統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夠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是什么。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將知識傳播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到課堂上的知識精髓所在,這樣才能夠達到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同時教師應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上將有關于傳統文化的一些知識提煉出來,以此來尋找課堂與中華傳統美德之間的相同之處,讓兩種本來不完全相同的課程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這樣傳統的文化知識才會自然而然地流入到課堂之上,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會更加地輕而易舉,自然也會豐富的教學內容。
(二)課堂與古今案例相融合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這樣的文化體現出的是博大精深、更是源遠流長。那么作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一項財富就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事跡流傳出來,并且這樣的內容不能被后世所簡單地復制粘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需要明確的就是這一觀點。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上教師可以對其情境重新地展現,也可以教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名人事跡,融入到學生的課堂之上。這樣學生們在面對中華傳統美德之時會有了一定的定義所在,也能夠明確原來中華的傳統民族美德并不是死記硬背的一些歷史試卷,也不是不可扭轉的傳統觀念。
相關知識推薦:初中教師在什么期刊發表論文
例如:老師給學生講的內容是關于誠信的知識。如果課堂上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強調誠信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樣的狀況之下算是誠信?誠信在生活之中會有什么樣的作用?那么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的很有可能就是不屑一顧,根本就不會重視誠信到底有什么樣的含義,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失敗的。所以就是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就可以在課堂上通過一些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對于誠信進行理解。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是不是經;貞浧鹦r候還能感覺到爸媽跟我們說的狼來了這樣的故事。狼來了的故事可以體現誠信,但你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那么老師今天在課上講的內容你們可能不喜歡,所以老師想換一種說法。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商朝的國君到了最后一個皇帝荒淫無度,一心只想著他的美女,他卻放棄了他的江山。那么今天我們就可以來學一學有關于誠信的,也有關于歷史的這樣一個小故事,那就是烽火戲諸侯。教師在通過這樣的故事幫助學生來提煉出有關于誠信的概念,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性,又能夠讓學生充分地能夠學習到有關于歷史的知識。這樣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與以往的不同,而且還能夠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完美地融合。
(三)從傳統美德的問題中探索思考
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背景之下,各個初中學校都在嘗試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在這一過程之中更是努力地擺脫傳統的束縛,爭取尋找適合學生的新的教學方法。課堂之上教師也改變了原本的教學地位,將主導權改成了學生,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能夠表現自己的機會。而這些內容的前提,應該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美德為出發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之中,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之中明確學生的真實想法之后,再不斷地對學生的教學方向加以引導、調整,這樣就可以將傳統的美德與課程的內容相結合。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到團結集體中成長這一內容之時,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那么同學們如果你們生活在集體之中與大家一起同吃同住,你會怎么做呢?之后教師就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來加深學生對于集體的印象。
例如:同學們都知道了一些歷史的故事孔融讓梨,那么還是孩子的孔融把最大的梨留給了比自己大的哥哥和比自己小的弟弟,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傳統美德之中的一種體現?是不是讓學生感受到了禮貌待人謙虛的含義所在?在課堂之上融入更多的情境與法治課堂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們能夠產生共鳴,更加知曉傳統美德的含義所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的美德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應該去傳承和發揚的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上,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于樹立正確觀念、提高整體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論文作者:林毓芬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