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1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文旅融合是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于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實現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能在豐富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充實旅游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文章在闡述文旅融合對旅游產業影響的基礎上,就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展開分析
摘 要:文旅融合是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于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下,實現民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能在豐富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充實旅游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文章在闡述文旅融合對旅游產業影響的基礎上,就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展開分析,并指出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路徑。期望能實現民俗文化與旅游的深層次融合,繼而建設高品質的旅游產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旅游需要。
關鍵詞:文旅融合;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
在文旅融合理念下,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旅游充當著文化的載體,只有實現文化與旅游廣范圍、深層次地融合,才能形成氣勢恢宏的“詩與遠方結合”交響曲,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要。早在2018年,我國就開始計劃、制訂并落實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正向縱深推進工作;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旅游格局正式形成,這種“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有效地實現了所屬領域“1+1>2”的發展目標;谖穆萌诤系拇蟓h境下,實現民俗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在豐富旅游文化內容、促進旅游效益增長的同時,也有效地傳承與弘揚民俗文化。
1 文旅融合對旅游產業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推行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融合,并且在“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思路的引領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現狀來看,文旅融合對旅游產業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文旅融合使得旅游產業行業的劃分更加細化,僅在文化旅游層面,就已經擺脫了過去粗獷式的發展模式,并在全新的發展模式下呈現出更加細分和聚焦的新特點。如在文化旅游產品層面,除主題公園、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外,文化旅游還包括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諸多類型。另一方面,文旅融合理念也促進了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交融和縱深發展,這使旅游產業的業態更加豐富,常見的新業態形式包括主題游樂、教育研學、文化創意、體育產業、健康產業等諸多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旅游行業也逐漸形成了“旅游+”的全新發展格局,并且這些新業態逐漸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此外,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產業出現了無景點化的趨勢,即在新時期,旅游產業逐漸由“景區旅游”轉變為“全域旅游”,這種全新的旅游模式,實現了旅游、娛樂、商業、學習、提升的有機統一,有效地促進了消費模式的創新發展。
2 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
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民俗本身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民間的一種精神狀態,即民風;二是指民間的各類活動,如節日、禮儀、祭祀等;三是指民俗事象,這里的民俗事象指的是民風與民間活動交融后產生的具體事務。從民俗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民俗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即民眾是民俗的創造者,同時其也是民俗的承受者、載體和傳承者,當脫離民眾后,民俗也就失去了根本意義。站在文化的角度,民俗則可理解為被民眾傳承的一種文化事象,這種文化事象具有空間地域性、時間長期性和世代傳承性。在社會實踐中,人們還會通過民俗來引導人們的思想觀念,規范人們的行為活動,這對促進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作用。①
3 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分析
3.1 民俗文化豐富了旅游的內容
旅游本身是一種短期內離開自己居所到異地出行、停留的活動。在旅游過程中,異地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會給游客帶來一種新穎的文化享受。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風光具有較大差異,同時我國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較為獨特、燦爛的民族文化和風情。即便在同一民族,當地域不同時,其民俗也存在較大的差別。這差異化的民俗風情會給游客帶來不同的旅游體驗,也是游客游覽欣賞的重要內容。譬如,各地端午龍舟節、云南傣族潑水節等,這些都是旅游過程中可體驗的文化符號。
從旅游活動經歷來看,將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活動后,有效地豐富了旅游的內容。在民俗文化旅游中,游客可以從歷史、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面享受知識和美的熏陶,在滿足人們新奇感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旅游的興趣。
3.2 民俗文化充實了旅游文化的內涵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與文化的融合趨勢加深,文化旅游成為有別于欣賞自然風光的一種全新旅游形式。民俗文化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與旅游結合能有效充實旅游文化的內涵,F階段隨著社會物質的充盈,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在觀光旅游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體驗不同的異域文化,而民俗文化旅游可充分滿足游客的異域體驗需要。
民俗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的特點,旅游地的民俗與游客所在地具有較大差異;當游客前往旅游地后,能充分獲得較為原始的文化享受,這在滿足游客消費需要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從民俗文化旅游的形式來看,除欣賞鄉間風光外,考察民俗活動等特色旅游也快速發展了起來,并且相較于傳統單一的旅游觀光,這種民俗考察類的旅游形式更受游客的歡迎。①比如農家樂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在農家樂民俗游中,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田園風光,而且能品嘗到較為少見的農家風味小吃。此外,游客還可以參與田間勞作,親身體驗民俗風情,有效地提升游客的獲得感,滿足了人們的文化消費需要。
3.3 民俗文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旅游業在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就必須充分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提升旅游服務的經濟效益。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將民俗文化融入旅游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俗資源向旅游產品的轉變,這種資源性質的轉變不僅創新了旅游服務模式,而且在旅游業的牽引作用下,實現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外,民俗文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現階段,民俗文化旅游主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帶動當地的經濟效益增長:其一,利用具有民俗特征的事項帶動經濟增長,如民俗建筑、飲食、歌曲、舞蹈、游藝等。依托這些民俗文化符號,旅游當地可建設民俗文化村、風情園、博物館等活動場地,充分吸引外地游客來本地參觀。其二,旅游地還可充分利用傳統節日、藝術節、民俗禮儀活動展演等方式來吸引投資商和游客,帶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實際,可知民俗文化旅游不僅促進了旅游地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都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②
4 基于文旅融合背景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策略
4.1 依托體驗項目帶給游客新奇感
相比簡單的觀光游覽,參與性、體驗性民俗文化更能帶給游客真實感,在具體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中,游客能置身于具體的民俗文化環境當中,滿足游客新鮮感、體驗感和獵奇的需要,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在民俗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設計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其一,旅游當地應注重本地區民俗文化資源的發掘,開發具有特色性、趣味性的旅游活動,增強游客的參與感。
其二,考慮旅游的自身特性,在民俗文化與旅游之間尋找平衡點,協調兩者的關系。
其三,當游客參與民俗文化旅游項目時,旅游服務者還應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讓游客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增強旅游享受體驗。我國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就充分利用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發展旅游產業,譬如彝族人熱情好客,在彝族地區的旅游中,當地就充分利用與彝族人交朋友的民俗,設計“三杯酒”民俗文化旅游活動,這三杯酒是分別代表彝族人交友的進門酒、轉轉酒和朋友酒,隨后游客還可以品嘗到彝族特有的坨坨肉。這種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動不僅彰顯了彝族的待客習慣和待客方式,而且還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新奇感,使游客擁有良好的民俗文化旅游體驗。③
4.2 充分展示民間藝術的獨特美感
民間藝術展示是豐富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手段,在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礎上,可通過展示并欣賞民間藝術的方式,使游客沉浸在獨有的民俗文化環境中,滿足游客的民俗文化消費需要。①民間藝術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形式,比如剪紙、年畫、泥人、蠟染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民間藝術,這些民間藝術不僅體現出創造者意義非凡的美學情感,而且對于普通游客也具有較強的熏陶和引領作用。在開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可由民間藝人現場展示民間藝術的創作過程,并邀請旅游者參與其中,這樣能在豐富民俗文化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實現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的有效傳承。譬如,山東濰坊的風箏較為出名,當春季到山東濰坊旅游時,就可以看到滿大街的風箏,這些風箏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圖案極具美感,包含龍、鳳、蝶、燕等多種圖案,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風箏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美妙姿態,而且還可以親自參與風箏的制作、放飛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游客感受到脫離塵寰的美感。
4.3 在民俗文化旅游中融入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的共同體現。作為民俗文化的高度總結,民族精神不僅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特點,而且體現了一個民族獨有的自我認同、自我歸屬感。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各民族的共性特征,但在不同的民族內部其民族意識、文化、習俗均有一定的差異。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將這種獨特性的民族精神融入旅游實踐,可有效地向外傳遞民族情感,豐富民俗文化旅游的文化內涵,帶給游客全新的文化盛宴。值得注意的是,各民族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現形式多樣已深刻地融入當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新時期的民俗文化旅游中,可從多個層面滲透民族精神。譬如在哈尼人居住地旅游時,可看到蘑菇房,在感受蘑菇房新奇的同時,我們也能了解到蘑菇房蘊含著哈尼人希望保佑居住在蘑菇房的村民能夠安居樂業的期望。
相關知識推薦:旅游論文浙江主要發表哪些刊物
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姿,這些衣物上也蘊含著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和民族精神追求。如在維吾爾族旅游時,經常可見當地人頭戴小花帽,在傣族可見婦女穿戴花筒裙,此外苗族少女經常身披銀飾等。這些民族服飾能為游客提供特殊的審美氛圍,服飾本身不僅具有保護身體、調節體溫的作用,而且蘊含一定的民族審美意識,是少數民族滿足愿望的表現。②
4.4 借助民族節日促進民俗文化交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節日和慶典都是非常豐富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可充分借助這些來豐富旅游的形式和內涵,并在旅游中展示民俗文化、加強民俗文化交流等。以少數民族為例,除過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外,一些少數民族還有本民族獨有的節日,例如在傣族有潑水節,藏族有雪頓節,在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都有那達慕大會等。將這些特殊的節日和活動融入民俗文化旅游中,可為旅游者提供感受和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
例如,我國有火把節的少數民族有十幾個,在火把節當天,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們會身穿民族盛裝、舉辦慶典。當游客在旅游時遇到這些節日,可感受不一樣的地域文化,增強文化旅游的體驗感。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但從民族節日活動過程來看,很多民族都會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來歡度節日,很多游客對民族歌舞表演興趣濃厚,在旅游地也經?煽吹叫问蕉鄻拥奈璧浮T谝欢ǔ潭壬,民族歌舞就是生命力的體現,它通過特殊的舞蹈姿態超自我地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愉悅心理。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可通過民族舞蹈展示、學習的方式來吸引游客注意力,傳遞不同的民族情感等。
5 結語
旅游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實現文旅融合是新時期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新時期在民俗文化旅游發展中,旅游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民俗文化對旅游產業的影響,積極創新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策略,實現民俗文化與旅游的深層次融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有序發展。——論文作者:陳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