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13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摘要:本文對文化經濟學發展、藝術品市場特征、藝術品市場理論框架進行了梳理和探討。(1)文化經濟學作為經濟思想史的一個專門學科來研究有其獨特性。經濟學的科學性與文化的創造性、不確定性之間存在兩者交融上的障礙和難度。一些經濟學家創新性的貢獻推
內容摘要:本文對文化經濟學發展、藝術品市場特征、藝術品市場理論框架進行了梳理和探討。(1)文化經濟學作為經濟思想史的一個專門學科來研究有其獨特性。經濟學的科學性與文化的創造性、不確定性之間存在兩者交融上的障礙和難度。一些經濟學家創新性的貢獻推動了文化經濟學的發展與進步。(2)藝術品是精神產品,市場高度集中。藝術品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精神產品,藝術精品具有金融屬性。(3)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理論體系研究以經濟學視角構建藝術品市場分析理論脈絡,從供給與需求出發,探究市場交易、市場主體與產業組織、藝術品國際貿易與境內外資金流動、法律與政策等理論和機制等。
關鍵詞:文化經濟學;藝術品市場的特征;藝術品市場分析框架
本文從文化經濟到藝術經濟,以經濟學視角主要討論三個方面內容:一是文化經濟學發展,二是藝術品市場的特征,三是藝術品市場理論框架和脈絡。
一、文化經濟學發展
文化經濟學作為經濟思想史的一個專門學科來研究有其獨特性。在早期,亞當·斯密、邊沁、馬歇爾、凱恩斯等不少經濟學家都闡述了他們對文化的看法。包括凱恩斯在內的經濟學家研究了文化對社會經濟復雜多元的影響,并把文化政策推到政府政策的重要位置。
經濟學的科學性與文化的創造性、不確定性之間存在兩者交融上的障礙和難度。一些杰出經濟學家創新性的貢獻推動了文化經濟學的發展與進步。威廉·鮑莫爾等在1966年出版的《表演藝術:經濟的困境》是公認的文化經濟學開山鼻祖之作。文化經濟學有兩個重要話題。第一,政府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支持政策。經濟思想史對藝術的關注由來已久。凱恩斯、羅賓斯等經濟學家曾經討論政府資助文化發展問題,構筑文化與政府關系的概貌。歐洲大陸國家對這個問題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家為政府介入文化行業提供實證或者規范合理性的論證。主流文獻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政府應該支持和資助文化行業的發展。
這一舉措具體到中國藝術品市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近這幾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非常重視。很多地方提出的目標都是打造全球或者國際全產業鏈藝術品中心,定位很高。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投入也非常大,規劃大規;ǎㄔ焖囆g家工作室、畫廊、博覽會、拍賣、藝術中心、保稅庫等,引入金融機構、評估機構、服務機構等。一些地方沒有基于本地文化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缺乏產業基礎,政府的想法與市場基礎和動力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導致一些文化藝術中心的初衷與最后的結果之間產生差距。怎樣能夠讓投入和最后的產出之間達到比較好的效率?如何因地制宜、挖掘在地的歷史文化特質與稟賦,形成特色和競爭力?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激發市場潛力和動力?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是政府怎么來支持行業發展?政府支持文化有直接支持和間接支持兩條路徑。以藝術品為例,從各國實踐來看,文物藝術品的慈善捐贈可以稅收抵扣的機制設計,使捐贈人既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又可以在稅收上得到經濟利益,這在很大程度上剌激了個人和企業對文化機構的捐贈動力。這類稅收優惠更為強調市場的動力,一些國家所激發的民間對文化藝術事業的支持遠遠超過政府的直接資助規模,這是市場機制的設計。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要面臨社會責任的問題。一方面,企業捐贈藝術品或者建立美術館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且藏購藝術品本身也是文化品位的象征;另一方面,企業和社會在經濟上保持持久的動力,可以抵稅或者免稅,既有聲譽上的價值,又有經濟上的考量。政府直接投入建設,還是通過市場機制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介入并起到杠桿和乘數作用,這是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中需要考量的。
第二,文化藝術品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問題。威廉·鮑莫爾在分析表演藝術的財務狀況時,發現表演藝術機構收入與支出之間普遍存在“收入差”的情況,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在1967年一篇論文中,鮑莫爾假設經濟分為兩個部門:“進步部門”(如汽車生產部門)和“停滯部門”(如表演三重奏表演),前者的生產率隨著技術提升而快速提升,后者的生產率增長明顯落后。“進步部門”的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出現相對成本的不斷上升,表演藝術、教育等很多服務部門都具有這一特征。鮑莫爾首次使用現代經濟學方法對表演藝術進行研究。他關于“成本病”的研究被認為是文化經濟學的起點。
互聯網對整個文化產業(包括表演藝術)都有很大的沖擊和改變。今天一場音樂會可以通過網絡全球觀看,網上優質教育資源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傳播到世界各地;ヂ摼W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化行業的生產函數、成本函數以及商業模式,提升了勞動生產率。
二、藝術品市場的特征
(一)藝術品特征和屬性
文化產業門類較多,各個門類之間的差異很大。藝術品有很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精神產品,這種精神產品不是剛性需求。藝術精品具有稀缺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藝術精品具有金融屬性。
2009—2011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增長最快的時期,市場規模和價格快速攀升,藝術品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傳統投資品。賺錢感興趣的投機資金大量涌入藝術品市場。如果你對藝術品本身沒有興趣,只對賺錢感興趣,建議不要買藝術品,因為它的流動性不強,你賣藝術品的時候不一定能賣掉,你又不喜歡它,放在家里看到它不升值你就焦慮,而且大多數藝術品沒有保值增值或者資產配置效應。因此,你需要以收藏的心態藏購藝術品,漲不漲價、賣不賣無所謂,看著它心滿意足就可以。藏購藝術品本身也是一個知識積累、素養提升的過程。
藝術品的精神收益已經不能僅僅用賞心悅目或者審美來評價。藝術品除了能帶來精神的回報,還是家庭文脈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父母如果喜歡藝術品,孩子的歷史文化知識大概率不會太差,家庭耳濡目染的影響其實對孩子非常重要,這是精神和文脈傳承。
藝術品還有一種炫耀性消費的功能。這里的炫耀性消費不是貶義詞,是一個中性詞,藝術精品除了具有投資收益回報外,還是擁有者高層次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具有炫耀性消費的效應。藝術品還是一種社交工具,這也是炫耀性消費的一個方面,這些都構成了藝術品的精神價值。最近幾年,中國私人美術館數量增長得非?。雖然《慈善法》規定興建美術館(包括捐贈藝術品)可以抵稅,但是落地面臨很大困難,主要是缺乏有公信力的評估機構和標準。
藝術精品和其他文化產品不一樣,具有財富和金融屬性。奧斯特林克(Oosterlinck,2017)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占領的法國巴黎,在戰爭過程中,它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都比較低迷,但特別有意思的是他發現其藝術品拍賣市場價格指數是往上走的。作者把小的藝術品和大的藝術品放在一起比較,又做了價格指數,發現小的藝術品的價格指數比大的藝術品的價格指數還要高。文章的結論是藝術精品是密碼貨幣。藝術精品體積小、價值高、便于攜帶,亂世的時候很多人收藏藝術精品,藝術精品具有一定的避險功能。
(二)全球藝術品市場結構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看,2009年中國躍升全球三大藝術品市場,20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從2009年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和美國、英國并列,穩居全球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藝術品市場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全球藝術品交易重鎮由英國發展到美國,再擴展到大中華地區。在20世紀之前,由于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世界藝術中心一直在倫敦和巴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相比于歐洲,美國總是和歷史短暫、沒有文化底蘊的形象相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的經濟實力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由歐洲轉移到美國。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財富積累,中國、美國和英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高度集中的藝術品市場結構,占據了全球藝術品市場80%以上的交易份額。全球藝術品交易重鎮都是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經濟實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化話語權和文化的走出去。
相關知識推薦:哪些專業能評藝術職稱
藝術品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濟發展水平。從中國藝術品市場區域分布看,經濟較為發達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成都地區發展比較好,在國內市場份額占比較高。從拍賣市場來看,市場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個國家的紐約、倫敦、香港、北京四個城市,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不到20%。與此同時,無論是從全球看,還是從國內看,頭部拍賣行市場的集中度也很高。
三、藝術品市場理論框架和脈絡
藝術品市場涉及多個學科。我們從經濟學視角,融合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藝術品市場分析框架和內容。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理論體系研究以服從國家文化發展大戰略、推動藝術品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借鑒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探究中國藝術品市場運行的理論機制和影響路徑;強調中國國情、文化藝術品特性與市場發展一般規律三者的融合;從供給與需求出發,探究市場交易、市場主體與產業組織、藝術品國際貿易與境內外資金流動、法律與政策等理論和機制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宏觀和微觀數據,構建量化模型和指標體系,系統地開展理論假說與實證分析,驗證和探尋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規律,進而提出科學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具體來說,藝術品市場需求包含消費需求和高凈值人群投資收藏需求。藝術品消費需要研究消費者偏好、支付意愿、邊際消費傾向、消費效用和消費習慣養成等,分析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藝術品需求沖擊的影響機制和彈性規律,藝術品收藏投資主體、動機、投資收益與資產配置效應等內容。藝術品消費除了與收入有關外,還與美育教育、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很多因素有關。
在藝術品市場供給渠道方面,有藝術家或者工藝美術家以及親屬、藝術家基金會、收藏家或者收藏機構、藝術品經營機構、生產消費類藝術產品的企業等。藝術家勞動力市場較有特點,明星藝術家與一般藝術家收入的差距非常大。兼職創作是藝術家勞動經濟學的特征?萍歼M步為藝術品的創作和供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和實現空間,也使藝術創造者有了更加靈活、彈性的就業選擇。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供給研究需要揭示在數字經濟下市場供給的新產品和新模式特征,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和權益分配機制,探討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貨幣等科技發展對藝術品供給市場和生產效率等影響。供給與需求在市場上匯合,接著我們要研究市場交易、市場主體與產業行為。藝術品價格的影響因素較為多元和復雜。我們做了藝術品市場與藝術品特征因素、宏觀經濟的研究。藝術品行業大企業不多,大量的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差。與此同時,伴隨著消費升級,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藝術越來越多地外溢,與房地產、商場、酒店等融合,藝術提升了商業的價值和品質。
在中國文化貿易中,藝術品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經濟發展、開放水平、價格匯率、進出口稅率(自由港或自貿區)、文化距離、體制差異、科技進步、各國文物藝術品出入境法律法規等因素對文物藝術品跨境流動均產生影響。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文化藝術品貿易與一般商品貿易規律的差異,探討促進中國藝術品走出去和海外藝術品流入的雙向貿易的路徑與渠道。在開放條件下,全球各藝術品市場相互影響,聲譽、利益和避險等動機導致各個藝術品市場資金流動。從市場的視角研究境內外藝術品市場買家和賣家的需求與偏好。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研究法律與政策,增強文化認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是世界各國政府普遍的文化政治行為。藝術品為社會帶來了正的外部效應,具體表現在保護文物藝術品是在為后代保留和傳承文化遺珍,欣賞和享受藝術品是人們精神生活和精神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精品與生俱來的美育教育、文化張力和創新思維等可以給社會帶來集體收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提出“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的職責是營造誠信守法、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政府可以通過法律和行政、經濟等手段對藝術品行業進行調控,體現政策的導向。——論文作者:黃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