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1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跨文化交流活動日漸頻繁的新時期,被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吸引,來我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也越來越多。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旅游翻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強化我國旅游文化在國際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塑造文化強國的形象,旅游翻譯
在跨文化交流活動日漸頻繁的新時期,被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吸引,來我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也越來越多。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旅游翻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強化我國旅游文化在國際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塑造文化強國的形象,旅游翻譯人員要有計劃地在旅游外宣翻譯文本中展現我國的軟實力,通過準確適當的翻譯向其他國家的游客介紹我國民族精神的內涵,充分體現本土旅游資源的特色,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通過提高外宣翻譯文本的質量與可理解性,塑造讓外國游客理解并接受的美好中國形象,有效應對多元文化發展給我國旅游文化帶來的沖擊與挑戰,樹立較為強烈的文化獨立意識,提高文化自信心。因此,旅游翻譯人員和導游將展現旅游景點文化特色與精神內涵的信息有機結合,把旅游景點的介紹流暢地翻譯為外國語言,在提升外國游客游覽景點的便捷性與互動性的同時,為做好我國旅游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創設有利于國際文化融合的格局提供幫助。
一、跨文化視域下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的思想內涵
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可被概括為針對外國游客與其他國家潛在受眾的對具體的旅游文字材料進行翻譯的活動,是能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特殊翻譯活動形式。這主要以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旅游經典特色內容為基本目標,結合國際通用的語言表達形式,如英語、漢語、法語等語言,根據不同語言的特色,設置較為合理的翻譯策略進行準確的翻譯,幫助旅游翻譯人員和導游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進行交流互動,使外國游客快速、清楚地了解我國旅游景點的文化價值、歷史意義、鑒賞價值。為了保證使用不同語言的游客與導游能夠進行流暢、準確的信息互動,提高信息流動的速度與解讀信息的正確性,旅游外宣翻譯應當主動承擔重要的文化傳播、文化交流職能,向其他國家民眾展現我國旅游文化的獨特性[1]。
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在跨文化視域下可被看作是一種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溝通工具。常見的地方性旅游景點介紹文本能傳遞當地的歷史習俗、人民生活習慣、地理位置、建筑風格等信息,這些信息可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價值。通過調整旅游外宣翻譯策略,可將此類信息完整、準確地展現給外國游客,同時各個民族、國家與文化相關的資訊與素材可在旅游活動中得以共享。所以高質量的外宣翻譯活動可擴大我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可對社會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助力作用。旅游文化的傳播網絡主要以現有的國際關系為基礎,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翻譯人員要處理好翻譯文本中潛在的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把握譯文與原文之間在主題、表現方式、內容等各個方面的差異,避免游客對某一方面的內容產生誤解。同時,翻譯人員要根據宣傳內容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和表達方式,盡可能地使翻譯內容與表達方式貼近外國游客的習慣,降低外國游客理解宣傳內容的難度,體現文化元素在整體層面的差異性與微觀層面的共通性,詳細描述我國文化所蘊含的審美價值,并適當地轉換文化元素的展現方式[2]。這樣才能通過外宣翻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我國旅游文化的精華,強化我國旅游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為我國旅游業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翻譯文本,讓其成為有利于我國文化傳播的信息載體。
二、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的基本特性
(一)交流方式的開放性
為了順利將我國旅游文化與國際流行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旅游文化翻譯人員在進行外宣翻譯時應保證與外國游客的雙向互動方式。在翻譯的時候使用較為適當的信息載體,在堅持客觀事實與旅游信息準確性、翔實性的前提下,發現不同國家語言在文化層面的共通性與關聯性。通過翻譯文本構建不同文化平等共存的格局,以開放、均衡、對等的關系與外國游客進行互動,讓外國游客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樣才能在旅游過程中通過恰當的翻譯讓外國游客在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性的同時,認識到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同時,外國游客在分析、揣摩外宣翻譯文本時,也能認識到不同文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實現多種文化形態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旅游翻譯人員也能通過整合目的語文化與源語言文化的可利用文化資源,促進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緩和差異較大的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翻譯人員必須在忠實于原文內涵與語義的前提下,調整翻譯策略,采用目的語中與漢語表達方式相似的詞匯與句型,發揮外宣翻譯在文化層面的傳播作用,找準對應的翻譯詞匯,提高用詞的精確性與合理性,以在翻譯中展現我國旅游文化的真實面貌[3]。
(二)跨文化互動的流暢性
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跨文化互動的便捷性與直接性,讓世界各國人民基于旅游宣傳文本進行互動,讓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建立共識。合理規范的旅游文化外宣翻譯文本可以提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民的文化理解力,突破現存的影響跨文化互動的文化壁壘、知識壁壘。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工作者應該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角度認真研究和思考翻譯文本的價值與正確性,規避有歧義或容易引發文化沖突的錯誤表達方式,充分發揮外宣翻譯的文化交流紐帶作用。具體到實際翻譯工作中,旅游翻譯人員要避免使用漢語思維翻譯外宣文本,而是應當使用準確、翔實的語言描繪旅游景點,體現文本句式的邏輯性與內容層面的客觀性。同時,要考慮外國游客的語言表達習慣與認知方式,消除影響翻譯效果的文化因素,使用貼近目的語游客思維的方式翻譯具體的文本[4]。這樣才能讓外國游客準確理解我國旅游文化的思路和內涵。
三、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表述方式與目的語差異較大
我國旅游文化的語言表述方式偏向于含蓄、深沉的內向型,缺少直觀、生動的表達,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屬性與歷史積淀屬性,語義較為模糊,可能會導致外國游客難以理解外宣翻譯內容。目前我國旅游外宣翻譯人員習慣于秉持“中式思維”進行翻譯,所翻譯的文本會出現不符合其他國家語言文化習慣的表述,部分外國游客難以理解帶有“中式思維”的翻譯內容。有時翻譯人員未能考慮到漢語與其他國家語言表述方式的差異性,未能根據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對譯文進行深層次的處理,沒有根據行業標準統一對個別行業專業術語的翻譯,容易出現語法錯誤、形容詞表現形式錯誤等問題,與外國游客的文化期待相背離,無法體現譯文的規范性[5]。
(二)對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的重視不夠
由于大眾與有關部門對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工作缺乏重視,因此目前還未能建立較為嚴格、系統的翻譯標準與內容審查機制,無法及時通過嚴格監管來提升翻譯的質量。外宣翻譯活動沒有可依托的標準與管理規范,部分外宣翻譯活動處于一種無規則、無監管、無標準的狀態,這樣不利于跨文化交流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有關部門有時也未能及時審核翻譯材料并指出翻譯中的問題,未能針對部分特殊景點的外宣翻譯內容與形式作出說明,對外宣翻譯的目的認識也不夠清楚。此外,多數旅游外宣翻譯人員對外國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難以合理、準確地使用外國語言將我國文化表達出來,對翻譯內容與翻譯策略的研究不夠深入、全面,經常誤用外國文化中的典故與案例,對漢語文本的翻譯僅停留在表面,無法展現我國文化的內核與人文價值,導致外國游客對我國傳統文化、民俗習慣的理解出現較大的偏差[6]。
(三)翻譯思路單一,譯文質量較差
目前我國部分旅游文化外宣翻譯人員的跨文化翻譯思路受到限制,譯文質量較低。如翻譯人員習慣于簡單地將中文旅游景點說明書直譯為目的語,未能對具體的翻譯文本進行精確、詳細的校訂與審閱,翻譯個別帶有深刻文化內涵或復雜的詞匯與句型時缺乏準確性,容易出現用詞不當、句式混亂等錯誤。且有部分外宣翻譯人員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調整翻譯方式,沒有修正現有翻譯中出現的錯誤,而是繼續沿用較為落后的一些翻譯方法。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部分翻譯人員沒有使用概括性更強、表達效果更好的翻譯技巧,也容易使外國游客對外宣翻譯文本內容產生誤解。一些旅游翻譯文本準確性不高,翻譯人員沒有靈活轉變翻譯形式,經常生搬硬套某些落后的翻譯規則與方法;譯文的內容也缺乏藝術性與簡潔性,在表述方式層面無法體現我國旅游文化的觀賞價值,使外國游客閱讀外宣翻譯文本時不能體會到我國旅游景點的特色和文化,不利于我國旅游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交流。
四、跨文化視域下提升旅游文化外宣翻譯質量的策略
(一)重構翻譯內容的內在結構,提高翻譯質量
為了能夠讓外國游客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我國旅游景點豐富的文化內涵,外宣翻譯人員要保證外國游客能在閱讀翻譯文本的過程中接收到準確、客觀的信息。一方面,翻譯人員在外宣翻譯中應盡量避免受漢語的表達方式、思維的局限的影響,盡可能地在還原原文具體含義與語境的同時,調整翻譯文本的內在結構與架構方式,對語言表述方式進行深層次的加工與合理重構,降低外國游客閱讀旅游文化宣傳文本的難度;另一方面,翻譯人員要盡量控制旅游景點介紹文本與宣傳文案的長度,減少用詞量,刪除一些不必要的段落,將翻譯文本中的詞匯數量控制在二百字以內。翻譯人員在翻譯時要避免使用過多的形容詞描述具體的文化概念與旅游景點,合理設置能指引外國游客閱讀的小標題,并做好配套的注釋工作,這樣才能更詳細、明確地描繪我國旅游景點的觀賞內容與文化價值。
相關知識推薦:旅游類ssci期刊資料
為了降低外國游客的理解難度,翻譯人員最好能對外國游客需要獲得的重點信息進行分類,按照既定順序在翻譯文本中呈現,使外宣翻譯對旅游景點的介紹具有條理性,也能避免逐字逐句的僵化翻譯。通過立足于不同角度展現形式各異的文化信息,彌補思維方式層面的差異性,保證譯文與原文的體裁、詞匯數量、段落結構保持一致,從文化層面準確把握每一個詞匯的內涵、使用方式。
如翻譯人員在翻譯廣西柳州著名的“元寶山和貝江民族風情”時,可采用音譯法直譯帶有深厚文化積淀與地方民俗特色的“元寶”這一詞匯,翻譯為“YuanBaoMountain-BeiJiangRiverScenicArea”。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基本的翻譯原則,以達成跨文化溝通的基本目標為出發點,避免出現用大量篇幅介紹某一中國文化概念而外國游客卻難以理解的現象,應根據原文的文本架構與表述方式選擇性地直譯高難度的中文詞匯,在必要時也可用注釋的方式對一些外國游客難以理解的詞匯加以補充說明,以此提升翻譯質量。翻譯人員應盡可能地用外國游客經常使用的詞匯進行翻譯,避免使用不符合外國游客文化表述方式與語言習慣的方式。
(二)使用簡化翻譯策略,避免直譯復雜詞匯
為了能夠使外國游客能夠充分理解旅游景點和當地文化的特色,翻譯人員要在翻譯介紹旅游文化與旅游景點的文本時,采用簡化翻譯策略。對不影響外國游客理解的詞匯進行合理的刪減處理,綜合運用直譯、音譯等基本翻譯方法,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在保證能夠準確、直觀地傳達重要的翻譯信息的前提下,使用拼音翻譯各類景點的名稱與具體觀賞內容,從而提高翻譯文本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規范性。同時,翻譯人員要全面考慮影響翻譯質量的文化因素,對我國現有旅游景點宣傳文本中較為含混、復雜的表述方式進行刪減處理,省略中國文化獨有的特殊概念與表述方式,使景點的介紹文本能夠滿足外國游客的需求?紤]到外國游客的不同文化背景,可使用類比法對旅游景點介紹文本中與中國歷史文化有關的內容進行翻譯。如翻譯人員在翻譯“西漢古墓群”這一廣西北海旅游景點時,可選擇將“西漢”這一歷史學概念簡化為“Han”這一拼音,以此降低外國游客理解這一景點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的難度,將這一景點翻譯為“AncientTombsofHanDynasty”,以此突出景點的歷史屬性與文化屬性,提高表述的準確性與可辨識性,避免外國游客因對中國歷史文化缺乏了解而對翻譯內容產生誤解。
(三)統一表述方式,提高翻譯內容的客觀性
語言是體現民族文化的重要社會性交流方式與文化載體,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化、集體化交流行為。因此必須在旅游文化外宣翻譯活動中保證翻譯內容的客觀性、準確性與可理解性,把握文化與語言表達方式之間存在的客觀性聯系,使用較為適當的語言表述形式描繪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與不同國家的歷史記憶。外宣翻譯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各國各地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正常交流,翻譯人員可適當移植有突出個性與內涵的元素,保證本國語言和目的語之間達成文化功能層面的一致性與內容層面的客觀性,彌合不同文化之間在思維層面的差異[7]。在系統地分析、把握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蘊含的民族習慣差異的前提下,高效率地處理相關的旅游文化素材,提高翻譯的準確性與客觀性,讓外國游客快速理解文本內容,全方位呈現我國旅游文化的精髓,使外國游客對文本詳細介紹的旅游景點產生濃厚的觀賞興趣,以此達成旅游外宣翻譯的核心目標。
如翻譯“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經典旅游宣傳詞時,翻譯人員可調整翻譯策略,譯為“Guilin’sscenerymakestherestoftheworldlessattractive”或者是“Guilin’sscenerybestsallothersintheworld”,突出了翻譯的簡潔性與客觀性,翻譯后的文本既直觀簡約,又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結語
跨文化視域下的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必須堅持客觀性、全面性、清晰性等基本翻譯原則,以增強外國游客對中國旅游文化的感知為基本工作目標,盡可能地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充分再現、還原原文中包含的信息,為外國游客呈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提升信息處理的效率與速度,彌合外國游客與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在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充分考慮外國游客的認知方式與審美標準,對翻譯策略進行調整,減少外宣翻譯中潛在的問題與錯漏,采用直觀、簡潔的表述方式,使用簡單、易懂的單詞展示我國旅游景點所蘊含的文化意境與審美價值,對復雜的旅游文化進行整體性的概括與總結,主動換位思考,盡可能地降低外國游客理解我國旅游文化的難度;在保證翻譯的正確性的前提下,適當增補有價值的信息,刪去不重要的信息,把握翻譯要點,提高翻譯質量與翻譯效率。——論文作者:劉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