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相親類綜藝節目從1988年誕生以來,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其節目形態、嘉賓陣容、運作模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類節目在創新中積極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將其上升至全民關注的話題,引起廣泛熱議。本文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戈夫曼(Goffma
摘要:中國相親類綜藝節目從1988年誕生以來,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其節目形態、嘉賓陣容、運作模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類節目在創新中積極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將其上升至全民關注的話題,引起廣泛熱議。本文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戈夫曼(Goffman)的“戲劇理論”以及拉康(Lacan)的“凝視理論”來分析該類綜藝節目走紅的原因,及其在類型化發展中體現出的普遍性的敘事邏輯,并在最后提出該類節目目前存在的發展問題及解決思路。
關鍵詞:視覺文化;戀愛觀察類綜藝;走紅;戲劇理論;凝視
中國的戀愛與相親類綜藝大概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從20世紀誕生開始,由最初簡單樸實的模式一步步發展升級,節目設置日益豐富,增加了趣味性、游戲性和互動性,戀愛也逐漸由一種私密行為變成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觀察”的對象與事件。
一、中國戀愛觀察類綜藝發展歷程
(一)1988—1998年:1.0時代——素人
1988年由山西電視臺制播的《電視紅娘》是中國相親類綜藝的開創者。之后十年中逐漸出現的《玫瑰之約》《今晚我們相識》《男女當婚》《今夜情緣》等節目同《電視紅娘》相比,增設了自我介紹、才藝展示、游戲互動等環節。這十年的探索構成了中國戀愛類綜藝的1.0時代,特點是以素人為主體,形式較為簡單,目的明確,現實感強。
(二)2009—2018年:2.0時代——素人+明星
戀愛觀察類綜藝在21世紀的前十年并無太多發展。直到2009年,江蘇衛視推出的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再次引爆熒屏,隨后《百里挑一》《非常完美》《我們約會吧》《稱心如意》《愛情連連看》《愛情來敲門》等一大批相親類節目雨后春筍般出現。該類節目的特點是“VCR介紹+現場討論”,形式為“一對多”,根據VCR中體現出的男女嘉賓的生活,延伸出對當代年輕人愛情觀、家庭觀、世界觀的思考和討論。有些節目中,男女嘉賓的父母和其他親人也會在場。
2014年開始出現市場新象——以明星為戀愛嘉賓,如《我們相愛吧》《如果愛》《女兒們的戀愛》等,以及關于明星夫妻旅行的《一路上有你》《魯豫的禮物》。這類節目的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其將參與的主體由純素人擴展到了明星,無論是對節目制作還是在大眾眼中戀情必須隱藏的明星而言都實現了巨大的突破,其形式也更加多樣,包括視頻介紹、游戲互動、討論提問、旅游等。
(三)2018至今:3.0時代——星素結合
2018年至今迎來了戀愛類綜藝的蓬勃發展時期。2018年,韓國綜藝《HeartSignal》一炮而紅后,騰訊率先買下其版權并推出《心動的信號》,拉開了一場素人戀愛綜藝的風潮。到2020年,各大視頻平臺共推出了《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遇見你真好》等5個系列的超過10檔戀愛綜藝,其視頻片段和嘉賓表現頻頻引爆社交媒體,話題熱度一路飆升,素人戀愛綜藝蔚然成風。
這一時期的戀愛綜藝在形式上完全變革,采用了雙舞臺的“實景記錄+明星分析”的模式,在2.0時代的基礎上為素人戀愛添加了解釋和注腳,星素結合,增加了視覺吸引力,同時配備有專業的情感專家或心理分析師,并在視頻剪輯和明星分析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大眾參與互動,進行CP預測,實現了質的突破。
二、戀愛觀察類綜藝走紅的原因
(一)窺探:視覺快感+用戶黏性
戈夫曼戲劇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人生是個大舞臺”。“前臺”即為表演區域,每個人都在前臺通過一系列的裝備(sign-equipment)和舞臺設置(setting)維系著“禮貌”和“體面”,從而進行自我展現①;而“后臺”則是表演者卸下裝備,進行緩沖和休息的區域,是觀眾不能進入的,通常被遮蓋和隱藏的場所,因而與前臺呈現出較大差異。戈夫曼在其戲劇理論中提到,觀眾越來越渴望將關注點從“前臺”轉向“后臺”;貧w戀愛觀察類綜藝,滿足對他人表演背后的生活的觀察欲,通過真實印象打破表演構建起來的虛擬印象,戀愛觀察類綜藝便是建立在觀眾這一心理需求的基礎之上,通過觀察他人私密性的真實戀愛經過與日常生活以實現視覺快感,對明星而言則有利于鞏固其粉絲黏性。
(二)凝視:馴服欲望+自我觀照
3.0時代的戀愛觀察類綜藝增加了第二舞臺,即明星和情感專家在觀察室中觀看并分析討論素人的表現,構成了相對于素人的“他者”。在此意義上,兩層鏡子的阻隔使得觀眾成為真正的“大他者”,第一面鏡子將素人和明星分割,第二面鏡子將明星與觀眾分割,因而觀眾成為最大的視覺體驗者,享受到兩個維度的視覺舞臺和“擬態環境”,不僅可以完整細致地看到素人的戀愛互動過程,還能看到明星嘉賓在線“磕糖”,以及他們在觀看素人戀愛時的反應和表情,形成了鏡外之鏡,看外之看。同時,這個觀看也實現了由素人到明星又重回素人的循環。
在拉康的凝視理論中,“凝視”總是與觀者現實中缺席的欲望和幻想緊密相連,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觀者從“象征”階段恢復到“想象”階段②。觀看戀愛觀察類綜藝,觀眾能夠通過“凝視”將自己代入嘉賓身份和劇情發展,從而滿足自己對美好浪漫愛情的向往。綜藝節目的“造夢”機制往往更加隱蔽,觀眾可以用“虛幻的現實”彌補自身遺憾,達到對欲望的馴服。同時,“凝視”涉及“看”與“被看”,“被觀看的對象也會以他的方式對觀看主體發出‘看’的目光”③。觀眾在屏幕之鏡前觀看的同時也在映射自我,觀看“他者”與構建“自我”不斷地相互作用、交織模糊。戀愛觀察類綜藝中,觀眾能夠通過嘉賓的表現對自身的生活產生感悟和反思,以人及己,觀照自身,對自己的戀愛觀、事業觀、家庭觀、生活觀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
(三)話語:表達權力+批判思考
除了滿足觀眾的窺探欲,《心動的信號》等戀愛觀察類綜藝在明星嘉賓討論的同時,還積極增加與觀眾的互動。首先是彈幕評論,節目通過明星嘉賓的意見領袖作用以及后期剪輯等方式來引導觀眾選擇他們喜歡的CP以及預測哪對CP最后會在一起,賦予觀眾與明星同樣的主體感和話語權力。其次是微博話題,包括普適性的問題和個案性的問題,前者如“遇到喜歡的人要厚臉皮嗎”(截止到2020年10月12日閱讀量超過2600萬,討論超過2900萬),后者如“張翰初戀跟我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幸福”“趙琦君戀綜天花板”等直接引爆微博話題熱搜榜。節目互動方式的創新提升了觀眾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了觀眾的表達空間。
觀察室的引入和公眾話語權力的獲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馬爾庫塞(Marcuse)提出的“單向度的人”的社會問題。觀察室的討論使明星觀看時保持“有距離的代入”,既能將自己代入小屋生活,又能瞬間將自己拉回對現實的觀照。同時,明星討論的話題也會引導觀眾進行批判式的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三、戀愛觀察類綜藝的邏輯敘事
(一)視覺邏輯現代社會正在經歷由“圖像轉向”向“視覺轉向”的轉變。所謂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則是由攝影機捕捉和剪輯師拼貼的“虛擬”影像,是以影像為媒介的觀眾與素人、觀眾與明星、素人與明星的關系,其本質是生產者在資本和利益的驅動下創造出的一種隱性統治和剝削大眾的工具,成功入侵觀眾的生活,并控制大眾的思想。
在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的視覺建構中,選角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戀愛綜藝前期對素人的篩選首先要考核其外形是否滿足大眾的普遍認知需求;其次遵循類型化與差異化的原則,使素人的整體陣容能夠令大眾滿足和滿意,要求每個個體以不同的風格和面貌出現,因而女嘉賓一般會包括淑女型、文藝型、酷帥型等,男嘉賓一般包括商務型、運動型、大叔型甚至“直男”,通過素人、機器、環境的交織共同呈現出戀愛的視覺景象。
(二)舞臺邏輯
在戀愛觀察類綜藝中,素人嘉賓時時刻刻都處在攝像機的監視之下。在這個意義上,其生活的“后臺”與表演的“前臺”之間的界限被消解,而在集中生活的這段特定時期內,為了更多地展現自我,吸引異性的關注,其“舞臺表演”的成分會加重。
1.素人
(1)第一幕:初見——萌芽階段
首先在進入階段,節目組為嘉賓搭建好了固定的舞臺設置,即居住的小屋及其周邊環境和室內陳設,進入之后每個嘉賓開始展現個人前臺,通過外表和舉止等個人有限的符號裝備開始彰顯自身個性,并逐步與其他參與者產生互動,例如互猜對方的年齡、職業、家鄉、星座,詢問對方的口味喜好等。
(2)第二幕:升溫——發展階段
接下來進入節目的發展高潮。在為期一個月左右的相處過程中,小屋是固定的表演區域,全體素人和明星觀察員構成了劇組,攝影師則在后臺“隱秘”工作。各位素人嘉賓在小屋中生活時,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因而會積極地表現自己,想方設法增加與心儀對象的獨處時間,通過話語暗指、準備愛心早餐、贈送禮物、散步約會、發送短信或寫信等固定活動來推動劇情發展。若有心儀的嘉賓,主角則會呈現出兩副面孔,面對心儀之人用盡全力展現自己并表達好感,呈現真心、真誠的面孔;面對不感興趣的其他人,則用與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相符的“假面具”偽裝自己,謙虛有禮但保持距離。面對心儀之人時的真實表演是無意識的反應,是面對具體情境時無目的的自然呈現。
(3)第三幕:相戀——高潮階段
作為節目高潮的嘉賓終選,節目組的舞臺設置也是多種多樣。例如,《心動的信號2》將每個嘉賓安排在不同地點給心儀之人打電話,《喜歡你我也是2》則由男嘉賓選擇前往相應女嘉賓的車上進行私密約會,但基本裝備是相似的,包括男女嘉賓互相坦白心意、互送禮物等,繼而決定是否進入戀人階段。在這場為期一個月的劇目的頂點,所有素人作為演員都想盡可能地完美表現,但這時追求完美不是為了滿足觀眾需求和達到社會規范,而是純粹為了自己,努力使這個高潮成為自己由單身階段進入戀愛階段的過渡儀式。
(4)第四幕:日常——生活階段
在節目之后成功牽手的嘉賓往往會應節目和觀眾要求接受專訪和讀粉絲來信,有的則會在微博及其他社交平臺發布動態,或者更新二人的vlog,以此來向大眾展現小屋之外自己真實的日常生活以及兩人的感情狀況。進入自己的獨立空間后側重展現“人性化的自我”(all-too-humanselves)而非“社會化的自我”(socializedselves),同時作為衍生節目,有利于和正片形成聯動,從而為正片節目延長話題熱度,促進節目的多維度拓展。
2.明星
節目后臺的剪輯師在進行視頻剪輯時,包括第二現場的明星嘉賓在觀看視頻時都會捕捉素人嘉賓某些瞬間的動作反應或微表情等無意識姿態,將其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象征符號進行放大、定格、解讀,以此來分析他們當時的心理活動、所思所想。這一方式有時會導致“誤傳”,即觀眾按照自己的信念來接受表演給予的暗示,具有特定的符號接受傾向,容易被欺騙、被誤導。比如,某個嘉賓無心的、潛意識的一個動作、一句話語可能會被視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觀眾賦予了這些姿態和事件以過多的含義。
3.觀眾
透過兩層屏幕,觀眾與節目中的全體表演人員形成了隔離,綜藝節目以此維持兩方之間的距離,保護觀眾形成的印象。以攝影師視角的觀看方式和剪輯師手下的拼貼刪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拼貼粘湊”的事實,已經脫離了完全的真實,成為人為構建、具有“超真實”特征的擬象。
四、戀愛觀察類綜藝問題窺探
(一)同質化現象突出,創新性不足
在韓國的《Heartsignal》獲得成功之后,受到市場驅動,國內各大視頻平臺也紛紛推出相同模式的戀愛觀察類綜藝,不論是節目流程、嘉賓設置還是素人選擇。
1.節目流程
如前文所述,節目基本上都會為參與者創造一個共同的居住環境,使其共同生活3—4周,通過購物、做飯、打掃、聚會等日常細節來促進彼此的感情。這也是節目展現的重點情節,通過每日的寫信/發短信以及最終的表白環節來使嘉賓確定彼此的心意和決定。
2.嘉賓設置
在明星嘉賓的邀請上,各檔節目都采取多樣化戰略,保證嘉賓陣容涵蓋盡可能多的領域,例如青年偶像(楊超越、丁禹兮等),有一定的情感經歷且有自己主觀見解的嘉賓(伊能靜、戚薇、張翰等),情感分析專家(Alex大叔、姜振宇等),且在男女比例上保持均衡④。同質化現象的出現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及利益驅動下的產物,對于集中時間段內密集涌現出的大批量類似的節目,短期內會憑借話題熱度和觀眾的新鮮感而獲得一定的市場流量和經濟效益,但長期來看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和視覺反感,甚至加速該類節目的消亡。
(二)素人選擇過度精英化與類型化
在素人的把關和挑選上,除了前文提及的類型劃分,其職業、性格等其他方面也呈現出高度的精英化,每檔節目中一定會包括在讀或剛畢業的學生、海歸人士、新鮮職業等,都是高學歷、高顏值、高收入、高地位的佼佼者,過著較為小資的生活,處于社會金字塔的上層。例如,節目中的女嘉賓每次都光鮮亮麗、妝發精致,衣服每日一換且幾乎沒有重復,化妝品琳瑯滿目,有著繪畫、看書、彈琴等文藝愛好或特長。這類過度精英化的素人并不具有普適性,觀眾仍會覺得其距離自己十分遙遠,不是同一個圈層,因而節目中展現的戀愛和生活并不具有太多的可借鑒性,仍是具有一定“烏托邦”色彩的或偶像劇情節的童話式戀愛,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大眾焦慮。
相關期刊推薦:《視聽》創刊于2006年,是廣西第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廣播影視為主體內容,兼有新聞傳播、新媒體理論探索的當代學術性省級綜合期刊。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全面展示廣播影視事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事物,探索現代傳媒基礎理論,研究網絡傳播、通訊傳播等新媒體發展動態和技術,是廣大媒體工作者、科研人員和大中學教師、研究生學術交流的園地、理論探索的平臺。
而在嘉賓選擇上,節目組追求典型化的鮮明性格,例如《喜歡你我也是2》中的女嘉賓包含氣場強大、高冷酷帥的聰雅,甜美可愛高顏值的鄰家小姐姐熊笑宇,溫柔典雅、文靜內向的韓萌,外向活潑又知性干練的滕文竹,以及鬼馬精靈、自由樂觀的小女孩王晴。每一位女嘉賓都代表了一種類型,彼此之間形成對比和沖突。
(三)話題視角狹窄,社會問題片面凸顯
在當下的嘉賓討論中,話題往往僅局限于戀愛與相處方面,包括如何向心儀的對象告白,如果對方一直沒有反饋還要不要堅持,兩個朋友喜歡上了同一個女生該怎么辦等。雖然定位是戀愛類綜藝,但單一話題未免過于狹窄和片面,當下年輕人的生活中不是只有戀愛和親密關系,也包括事業發展、地域選擇、代際隔閡、人際交往等許多方面。而這些由小屋中的生活場景展現出的其他方面的話題由于無關節目的主題而被忽略和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當下青年人的生活的片面化現象,對大眾關注的社會問題沒有進行深刻多維的揭示。
(四)后期刻意剪輯沖突矛盾,制造看點
狄德羅(Diderot)曾指出:“戲劇情景要強有力,要使情景和人物性格發生沖突,讓人物的利益互相沖突。”⑤為了在一眾真人秀綜藝中脫穎而出,一些節目在后期剪輯及宣傳片和節目預告制作時往往會刻意制造看點,甚至移花接木、無中生有,通過營造疑點和矛盾來吊胃口。例如在《心動的信號3》中,扎西彭措和陳延迪為了能夠爭取心儀女生姚沐希而明爭暗斗的場面一直是節目最大的看點,從爭取一起做飯到送禮物再到現場獻歌等,在陳延迪獲得與姚沐希單獨約會的機會之后,扎西彭措提出交換女嘉賓被直接拒絕,節目預告便將其表現得沖突和惡意滿滿,使觀眾也產生代入感而膽戰心驚,從而引起追劇的欲望。而當觀眾真正看到節目中的相處時會有一定程度的“上當受騙”的感覺,節目組利用了自己的好奇心與關注,刻意制造劇情,而事實并非如此,因而會產生跟預期不符的失落感,長此以往會產生排斥心理。從節目本身來看,以拼貼剪輯的方式來吸引觀眾眼球不利于提升節目質量、內涵和審美價值,是市場競爭下呈現出的不良競爭態勢。
五、戀愛觀察類綜藝發展對策
(一)打破模式化,提高創新能力
在節目流程和設置上進行創新,通過打破固定化的流程來增強視覺效果,例如將室內相處改為戶外旅行,將小屋生活改為更加真實的居家生活等。同時,在引進韓國版權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社會,以中國的社會發展和大眾需求為出發點,例如《心動的信號3》將拍攝地選在了天府之國——成都,但對成都的特色以及歷史文化并未進行充分的展現,如名勝古跡武侯祠、杜甫草堂,特色商業街寬窄巷子、錦里,以及最近的“網紅”打卡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成都當地悠閑自適的市井生活與獨特氣質未得以彰顯,不同城市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被掩蓋。
在觀察室的嘉賓設置上,可嘗試在明星之外引入素人,包括小屋成員的親朋好友等,以此來創造新的視覺體驗和感知。同時,明星和素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等,其現場碰撞會為節目走向和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亮點,從而打破同質化的局面。
(二)拓寬話題,展現多元視角和社會關注
戀愛觀察類綜藝的出發點是增強對青年群體交友戀愛問題的關注,并為其提供展現自我、擴大社交圈的機會。由此延伸,節目可聚焦當下困擾青年群體的問題,形成多元化的話題和視角,包括獨居苦樂、職業選擇、經濟負擔、同儕壓力、自我成長、代際溝通等,通過明星和觀眾的話題討論群策群力,為廣大青年群體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議,真正形成社會觀照與反思,提升節目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而不是一味依靠明星流量與“CP”炒作來吸引關注。
(三)提高參與嘉賓的素人化與普適性
降低素人篩選的標準與門檻,破除精英化,吸納更多行業、文化、圈層的青年群體加入,挑選的素人應具有較高的社會代表性和普適性。例如,針對以普通公司職員為代表的“打工人”,展現其在日常通勤或真實生活中的狀態,使廣大青年群體能夠在其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引起內心的共鳴,而不是難以望其項背。
六、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戀愛觀察類綜藝節目滿足了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原有基礎上學習他國經驗加以創新,引起了收視高潮。但不可否認,其仍展現出諸多問題,例如各大平臺的戀愛觀察類綜藝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素人嘉賓選擇過度精英化、節目后期為制造看點而故意剪輯嘉賓沖突等,長此以往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導致其“棄劇”。且個人情感與人際相處本身即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充滿了許多變數和不確定因素。
在泛娛樂化的時代,綜藝真人秀節目不應一味地追求轟動效應和眼球經濟,不應為搏名奪利、一味迎合市場而停留在淺層娛樂和低級趣味,而要以大眾需求和社會效益為出發點,真正觀照社會,展示青年群體的時代特色和心理特點,深耕垂直細分領域,引導觀眾深層思考,以形成個人反思和提升,提高生活質量和個人幸福指數。面向當代年輕人的綜藝有許多其他元素可加以挖掘利用,在戀愛觀察之外引入更多大眾關心的話題,有利于更好地引發共鳴,提升節目的社會價值,進而收獲更好的經濟效益。——論文作者:劉曉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