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要: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人類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論文以云南民族宗教旅游開發為案例,探討了宗教旅游開發中的商品化問題。論文還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宗教文化為案例,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民族宗教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民族宗教旅
要: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人類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論文以云南民族宗教旅游開發為案例,探討了宗教旅游開發中的商品化問題。論文還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宗教文化為案例,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民族宗教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民族宗教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宗教旅游資源;文化商品化;開發與利用
2017年11月,國家宗教事務局等12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意見》如一顆重磅炸彈,對宗教商業化問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兑庖姟分赋觯涸谖覈,佛教道教歷史悠久,但在當今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商業化現象,導致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違反了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擾亂了正常的宗教活動秩序,損害佛教道教清凈莊嚴的形象,而且敗壞社會風氣!兑庖姟窂氖畟方面提出了治理宗教商業化的舉措,如嚴禁商業資本介人佛教道教活動,這些活動必須堅持非營利性質;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假借佛教道教名義開展活動、謀取利益;禁止在佛教道教場所開展亂燒香、亂放生活動;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要引導佛教道教人士增強法律意識;鼓勵和支持佛教道教界深化教風建設,完善教規制度,引導教職人員遵規守戒,抵制不當的商業活動,加強對教職人員的監督管理;要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規范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經營活動,不得支持參與“宗教搭臺、經濟唱戲”,不得以發展經濟、促進旅游和繁榮文化名義助長“宗教熱”。?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商業化已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文化問題和社會問題。用法律解決這些問題已勢在必行。
相關期刊推薦:《青海民族研究》系民族學類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有關民族學、社會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藏學、蒙古學、民族語言學、民族民俗學、民族經濟學、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調查報告。特別注重對青海高原諸世居民族歷史和現狀的研究。 歡迎學風嚴謹、言之有理有據、論證嚴密、文字精確流暢的學術論文投寄本刊。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使云南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和旅游文化大省。其中,民族宗教旅游資源是其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云南旅游業的開發當中,云南民族宗教旅游也出現了嚴重的商業化現象,這對云南獨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本文針對云南民族宗教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商業化現狀,從人類學的視角對此進行了分析,并與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民族旅游作比較,試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以期對云南民族宗教旅游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研究基礎
宗教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不管是原始宗教或是現代宗教,宗教對人們的精神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宗教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和神圣的作用。正如普列汗諾夫所說:“宗教活動是把一定的社會制度基礎上生長起來的道德規范加以神圣化”W宗教賦予人類靈魂的神圣意義是無法用語言來解釋的,所以文化人類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宗教,西方旅游人類學就是其中之一。根據上個世紀60年代旅游人類學家的觀點,旅游與宗教歷來相生相伴。在西方旅游人類學的研究中,學者們較深人的探討了旅游與宗教的關系問題,使旅游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論高度。例如有學者認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覲。但是旅游活動與宗教活動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宗教朝覲是以宗教為目的的外出活動,朝圣者視宗教目的地為自己的“中心”,為了達到這一“中心”,朝圣者可以不辭千辛萬苦,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而旅游者外出旅游,主要是為了愉悅,為了開闊眼界,為了增長知識。他們離開自己長期生活的中心,到世界各地旅游,這被旅游人類學家稱之為“身心愉悅”的旅游。但是也有人類學家認為旅游等同于“神圣的旅程”,因為旅游者在旅游當中所經歷的“文化震蕩”可以滌蕩人們的靈魂。通過旅游,特別是文化旅游,人們打破了世俗的生活,進人到旅游中的“閾限”和“共睦態”中,進行與日常生活相反的“反結構”旅游活動。還有旅游人類學家以人類學中的儀式理論為基礎,指出旅游也是一種“儀式”,它等同于“生命禮儀”。由此可見旅游的神圣性有多么重要!西方學者特納在他對朝圣現象做調査時說:“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說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Pl?傊,旅游和宗教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研究旅游的同時研究宗教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商品化或商業化是旅游人類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所謂商品化就是對文化資源進行包裝、標價,并像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買賣。旅游人類學家痛恨這樣的做法,認為這是對文化的褻瀆,是對文化資源的掠奪和對文化持有者的剝削。所以文化商品化被稱之為是一種現代的“新殖民主義”和“新帝國主義"。在20世紀人類學家來看,所謂的“開發”(development)與“利用”(utilization)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剝削"(exploitation)。在20世紀60年代,旅游人類學家就對旅游文化商品化進行了嚴厲的抨擊,提出了“文化能商品化嗎?”這樣嚴肅的問題。與此相關的許多問題被一一提出,如“舞臺真實性”、“前臺與后臺”、“舞臺表演”、“機場藝術品”等理論。這些理論對現代旅游對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研究有著積極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例如有學者認為,旅游是一種“世俗”的活動,而非“神圣”,其主要原因就是當今的旅游活動充斥了太多的商業氣息。他們列舉了很多案例來批判旅游帶來的文化商品化現象,認為文化商品化是破壞文化原真性的罪魁禍首!但是經濟學家和旅游開發商認為,文化也是商品,也一樣可以開發,可以推向市場進行買賣。人類學家認為這玷污了文化的真實性和神圣性。一些人類學家在研究中都談到了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問題,如《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以及《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等書中都談到了旅游商品化問題。旅游商品化還涉及到了許多其他相關問題,如文化真實性問題、舞臺真實性問題、文化創新問題和文化變遷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旅游經濟開發和傳統文化保護成了學者們激烈爭論的問題。實際上這無論是在中國或者在外國都是如此。
二、云南少數民族宗教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及其分析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而且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點,這些特點成為云南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其中,宗教旅游文化也極具吸引力。根據學者的研究,云南少數民族宗教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對自然界的崇拜,包括對自然界的日、月、星、地、山、河、水、火、石、木的崇拜:如儀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對水的崇拜;彝族、白族,納西族等對火的崇拜等等。這些原始宗教通過宗教的形式,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出了宗教的積極意義。最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各民族保留豐富多彩的圖騰崇拜,如彝族對虎、牛、羊、雞等的崇拜,白族對龍、蛇、熊的崇拜等。還有對祖先的崇拜、對本主的崇拜、生殖崇拜等。大多數少數民族有自己的巫師、祭司來主持宗教儀式,如彝族的彝文和畢摩、納西族的東巴經和東巴。他們通過口口相傳,有自己的一套占卜、驅鬼、除病、求福等技藝,他們深得村民和寨民的信任與尊重。%卩此豐富和具有特點的民族宗教文化在云南少數民族旅游業開發中成為了重要的資源。它們的獨特性和奇異性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到云南探訪。但是出于經濟利益,一些旅游開發局把這些宗教色彩濃郁的文化推上舞臺進行簡單而又碎片化的展示和表演,大大削弱了原始宗教文化原有的圣神性,如神秘性、不可對外的公開性等。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商為了經濟的利益,不惜把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當作商品進行出售從而造成了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虛假化”、“舞臺化”、“儀式化”、“符號化”等等。這些經濟和旅游開發商輕易地對這些宗教資源進行開發,進行包裝,進行表演和展示,并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進行商業化的運作。但是他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宗教資源,特別是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獨有的宗教資源是很脆弱的。這些民族的宗教,特別是一些本土的原始民族宗教,是多少年傳承下來的精神遺產,是維系他們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還有,由于宗教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脆弱性,其開發與一般的文化資源開發不能同日而語。所謂的“文化產業化”和過分的商品化只會給民族宗教文化帶來滅頂之災。但是,也有不少民族地區正是通過旅游開發,使瀕臨消亡的宗教文化得以復興和傳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辯證看待文化商品化,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是民族宗教旅游開發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本文以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和彝族的密枝節為例,對云南民族宗教旅游開發中的商品化問題進行探討。
正如前文所述,隨著大眾旅游業的發展,一些嚴肅的宗教活動也受到了影響。20世紀西方旅游人類學家們的主要關注點在于批評現代朝圣者在旅游活動當中的所作所為違背了宗教的神圣性?。云南傣族的潑水節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潑水節是傣族的俸歷新年,其起源與佛教有關。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傳人后,傣族將佛教與原始宗教結合,形成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包括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地區,13世紀后形成昌盛時期,其標志是“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侶,朝佛誦經活動終年不絕。”然而傣族的潑水節卻不單純是小乘佛教節日,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傣族的原始宗教和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據考證,潑水節最初起源于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教徒每年在特定的宗教節日,必須到河邊沐浴,將身上的所有罪惡洗去。以后,潑水節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人云南傣族地區,距今約700年。潑水節習俗傳人后,與傣族神話相結合,充滿了神話色彩,反映了傣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對水的渴求。云南少數民族的宗教節日往往與歷法和農業節令有著密切的聯系,有的同時又是年節和生產性節日,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4i如潑水節就是俸歷新年。傣歷以公元638年3月22日即傣歷7月1日為歷元,恰好是春分日。潑水節正是一年中平均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農事需要雨水的時候。4月的潑水節又是秋收冬耕大忙之后,而過了潑水節,就要為新的一年農業生產做準備。歡樂地過一個潑水節,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整和調養?梢娖渥诮坦澣盏纳袷バ运凇S纱丝磥,潑水節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宗教節日,其基本特征表現為二重性:一是它的宗教性,一是它的民俗性。二者互為補充,互為映襯,構成一幅神人同慶、神人共娛的奇異畫卷。15)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說:“不得不承認宗教節日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一年一度的節日就是全民對本民族以宗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一次總復習,久而久之,便使宗教觀念世俗化、大眾化;另一方面,它寓教于樂,插人各種娛樂活動,使節日為人們喜聞樂見,代代相傳”。w債族潑水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例如隨著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潑水節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民族節日被西雙版納州政府和旅游企業打造成了“天天潑水節”,并成為了一張“名片”。但是,這樣的活動被一些有識之士和文化學者,特別是人類學家認為是典型的商品化過程,認為它完全違背了佛教中的教義,成為了一種“舞臺的表演”和“世俗化的表演”,這種商業化使潑水節的文化內涵產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天天潑水節”改變了其宗教文化的內涵,即小乘佛教的教義。有些游客在參加這樣具有“儀式”性的宗教活動中所做出的一些“出格”行為,損壞了佛教的嚴肅性,還給游客的安全帶來了安全隱患。例如在潑水節中的“狂歡”給游客帶來肢體上的沖突,過多的旅游活動還給傣族園的環境帶來了生態上的破壞,類似的例子在其他民族旅游地區也頻頻出現。但是,正如另外一些學者所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像潑水節這樣的節日也必然發生變遷,在宗教節日里娛樂性已“喧賓奪主”,最終占據了主導地位。在當今,潑水節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已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人們看中的是這個節日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產業化的發展使得潑水節變得大眾化和世俗化,成為了西雙版納的一個主打產品。如何看待旅游開發和宗教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了學者們一直爭論的焦^點。
^另一個具有研究意義的案例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密枝節。作為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主要信仰以祖先崇拜為核心,同時融合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多神信仰為一體的多樣化的宗教體系,這樣的宗教體系屬于原始宗教的發展階段。除此以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彝族的宗教信仰中也吸收了儒、道、佛等元素,近代以來還有少數彝族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彝族先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日月新辰、山川草木等皆有神靈。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而無力的,而神的作用則表現得很突出。這些“神”作為彝族原始宗教的雛形,是支配彝族人民日常生活、增強部落凝聚力的重要力量。這種萬物有靈的“神”是神圣而又至高無上的。^密枝節是石林地區彝族撒尼人的傳統祭祀節日,因為節日儀式特殊且充滿神秘色彩而具有宗教研究的典型性。丘北的撒尼村寨通常坐落于茂密的山林之間,這些厚密的山林是撒尼人祭祀神的圣潔之地,被稱為密枝林。當地撒尼人認為,密枝林中的動物植物等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任何人對其進行損害,就會受到全村人的一致指責和嚴厲的懲罰。每到密枝節,撒尼村寨的男性村民就會相聚在一起,提前商議并推舉“密枝翁”來主導籌辦密枝節的活動。同時,也會挑選符合標準的男性參加祭神儀式。白色的牲靈會被用來祭祀“密枝神”,純白的顏色代表圣潔。密枝節當天,被挑選出的男性村民會在密枝林邊集合,畢摩會按古規帶著他們進人密枝林,并按照一定的流程來進行請神和送神的儀式,整個過程莊嚴而隆重。其間,畢摩還會帶著男人們在村中邊走邊大聲怒罵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村民不守規矩、品行不良的惡劣行為。而且,密枝節歷來不準女性參加,這驗證了母系社會留下的痕跡,更讓密枝節充滿了濃郁的神秘色彩。撒尼社會過去是母系社會,男子在社會體系中地位低下,為了突出男人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值,他們往往以密林結社的方式,集體發泄內心的不滿,達到平衡情緒的目的,整個過程禁止女性看見。而過完密枝節,回歸現實生活中的男性,不再在婦女面前說粗話臟話。?顯而易見,彝族傳統的密枝節嚴肅而神秘,祭祀地點和祭祀活動都充滿外人不可窺視的隱秘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撒尼人的密枝節也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和演化。在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丘北普者黑的仙人洞村,現在每年都會舉辦密枝節。節日期間,撒尼人除了按照古老的習俗祭拜之外,還會在村寨中扎彩坊、掛紅旗來營造節日氛圍,并舉行歌舞、摔跤、斗牛等比賽。密枝山下的歌舞坪、摔跤場、斗牛場熱鬧非凡,成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力量的較量場。181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來,參與到密枝節的這些衍生活動中來,宗教節日在一定程度上被商品化了。密枝節的外延性活動為當地人帶來了接待游客的種種收益,包括住宿、餐飲、旅游紀念品等旅游相關產品的銷售,在不侵犯密枝林核心區域和密枝節核心祭祀活動儀式的情況下,當地人表示出愿意共享節日歡樂、贏得經濟利益的心態,而游客也以一種探奇的心理來體驗和了解彝族節慶文化。但是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以及游客好奇心的不斷驅動,當地人能否有效的把控密枝節最根本的宗教意義和儀式規范,堅守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內涵,保留本民族宗教的嚴肅和神圣,成為嚴峻的挑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