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扶持人口較少發展政策的滿意度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1省區685份調查問卷數據

發布時間:2020-03-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隨著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政策力度和項目資金不斷加大,政策滿意度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曰益成為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政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的問題。本文利用2015-2016年的685份調查問卷數據,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的滿意度進行了評價并分析了其影響因

  摘要:隨著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政策力度和項目資金不斷加大,政策滿意度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曰益成為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政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的問題。本文利用2015-2016年的685份調查問卷數據,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的滿意度進行了評價并分析了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受訪者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總體滿意度較高,最不滿意的是生態保護政策、文化衛生政策、教育培訓政策。而受訪者對政策了解度、政策合理度、政策結果可信度和政策監督有效度是顯著影響政策滿意度的關鍵因素。

扶持人口較少發展政策的滿意度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1省區685份調查問卷數據

  關鍵詞:人口較少民族;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索

  一、引言與文獻回顧

  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是我國的欠發達地區,也是國家精準扶貧的主戰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扶持政策。特別是《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 ̄2010年)》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國家將人口較少民族作為一個類型開展專項政策扶持。中央和地方投入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逐年增加,從2005-2010年的37.51億元增加到2011 ̄2014年66.07億元再到“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預算內每年投資8億元。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經過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具備了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小康的基礎和條件。《“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把“建立綜合評估指標體系,開展實施情況評估”納人督促檢査的重要內容。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以下簡稱“扶少政策”)的滿意度水平如何?對政策的內容、執行過程及效果是否滿意?哪些因素影響了對扶少政策的整體評價?本文采用調査問卷分析法定量分析和評價受訪者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對提升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滿意度以及進一步提髙扶少政策的績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期刊推薦:《青海民族研究》簡介:《青海民族研究》系民族學類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有關民族學、社會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藏學、蒙古學、民族語言學、民族民俗學、民族經濟學、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調查報告。特別注重對青海高原諸世居民族歷史和現狀的研究。 歡迎學風嚴謹、言之有理有據、論證嚴密、文字精確流暢的學術論文投寄本刊。

  政策滿意度評價源于“顧客滿意度理論”,它興起于Card〇z〇(1965)發表的“顧客的投入、期望和滿意的實證研究”,此后F〇mell(1983)提出了顧客滿意度指數(CustomerSatisfactionIndes,簡稱CSI)。近年來,我國政策滿意度研究領域主要為農業補貼政策、惠農政策、農村醫療合作政策、農技推廣政策、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農業合作社扶持政策、扶貧政策等諸多領域,一般采用結構方程、層次分析法、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等方法實證檢驗政策績效與滿意度影響因素。通過文獻分析可知,影響政策滿意度的因素主要為:一是受訪者的個體特征。張冬平等(2011)、李潔等(2016)發現戶主受教育程度與政策滿意度間正相關顯著,傅雪梅等(2016)認為農戶文化程度越高,政策理解力和獲取意愿更強,對政策扶持力度和落實情況的心理預期越高,滿意度反而越低。肖云等(2012)發現年齡對扶貧政策滿意度有正向影響。李道和等(2013)發現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數、居住地等對合作社扶持政策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卞琦娟等(2013)認為農戶年齡、宗教信仰是影響新農保政策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因素。二是政策了解度。張冬平等(2011)認為農戶是被動接受者,是否了解政策與良種補貼政策滿意度間不相關。杜浦等(2012)認為對政策的了解度與農機燃油補貼政策的滿意度有較顯著影響。肖云等(2012)認為扶貧政策的宣傳不到位導致扶貧滿意度低;資金漏出、貧困戶確定多重標準等不公正現象降低了政策滿意度。卞琦娟等(2013)認為農戶對新農保政策了解度在1%水平上顯著。朱玉福(2015)指出67.2%的受訪民眾非常了解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24%的人了解一些但不清楚政策,僅8.8%的人完全不了解該政策I耿新(2015)認為人口較少民族群眾參與政策的機會和積極性較低,成為“旁觀者”14)。汪月(2017)認為麻江縣對“扶少政策”宣傳力度較弱,僅25.9%的受訪者非常了解政策P1。三是政策參與度。Michener(1998)、Corusand0zanne(2012)等認為利益相關者實質性參與有利于達成有效率的決策[6i。劉祥琪等(2012)發現事先與農民協商征地補償水平會顯著提升征地滿意度。四是政策過程合理度。王延中等(2010)發現作為中間變量的醫療機構評價、醫護人員評價、藥品評價直接影響農村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傅雪梅等(2016)認為政府扶持力度越大,政策滿意度越髙。五是政策結果可信度。杜浦等(2012)認為對政府管理部門工作和農機燃油補貼程序的滿意度對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滿意度的貢獻率位居前兩位。柳清瑞等(2012)認為政策信任程度、財政補貼信心、參保意愿程度、服務態度等對新農保政策滿意度的影響最重要。盧海陽等(2016)發現對公共政策及政府的工作越滿意,對政府的信任會顯著提高。

  上述文獻研究發現,現有成果多是評估政策的了解度、參與度和滿意度,缺乏從滿意度影響因素視角來分析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這一特殊政策。同時有必要將政策監督等變量納入分析模型,以全面了解政策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思路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思路

  筆者在參與《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期評估及終期總結評估、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兩個率先”建設情況等調研時了解到,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主要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產業扶持、干部人才、教育培訓、扶貧開發、生態保護、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共9類政策,對上述9類政策的評價都會直接影響到政策的總滿意度。因此,本文基于滿意度理論,利用11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省區的685份調査問卷數據,以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為因變量,以性別、民族、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區域等6個人口特征以及政策了解度、政策參與度、政策過程合理度、政策結果可信度、政策監督有效度等作為自變量,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來研究扶少政策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從而揭示其政策含義,以期為優化政策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自課題組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云南、黑龍江、新疆、廣西、貴州、青海等11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40個民族間開展的問卷調査,并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在調査內容的設置上,從政策執行過程的層面選取了18個重要指標。問卷對象的選擇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將人口較少民族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云南省、新疆、黑龍江)作為重點調研地區,并與云南德宏州、新疆喀什市和吉木薩爾縣、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等民族工作部門合作在人口較少民族鄉、人口較少民族行政村內進行隨機等距抽樣選定樣本;二是采用分層隨機抽樣訪談中南民族大學、喀什大學等髙校人口較少民族在校生。本次調研共發放750份調査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85份,有效回收率91.33%。調査內容包括了受訪者的人口學特征,政策過程評價以及9類分項政策的滿意度。本調査沒有在全國所有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范圍內隨機抽樣,相關結論并不能推論人口較少民族總體,但希望一定程度上可說明影響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的情況(見表1)。如表1,在685位受訪者中男性(377人)比女性(308人)多10.2個百分點。從民族因素來看,人口較少民族占比接近三分之二,這與政策的受益對象是人口較少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群眾有關。從被調査者年齡和文化程度交叉分析表可知,占比最大的對象是29歲以下的大學生,這與委托中南民族r大學師生實施調研有一定關系。從職業分布來看,8I種職業類型的分布較平均,其中“政府民族工作部¥門”占比較高(16.1%),這與該政策主要由地方民族工作部門負責綜合協調、信息反饋、督査、監測和評^估等工作有關。夾

  三、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評價

  (一)總體滿意度評價滿意

  測量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采用逆向陚值,根據李克特量表法將政策滿意度Z(l=非常滿意;2=滿意;3=—般;4=不滿意;5=非常不滿意)作為因變量。理論中值為3,分值大于3則為不滿意狀態,分值小于3則為滿意狀態。受訪者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總體滿意度的平均值為2.1503,位于“滿意”和“一般”之間,說明當前受訪者對政策的總滿意較高。從表2來看,受訪者認為“滿意”的比例最高(42.3%),其次為“一般”(27.8%)。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之和高達66.6%,而“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之和僅5.6%?梢娛茉L者對政策滿意度非常之高,印證了扶少政策的實施效果有目共睹,體現了民族間事實上的平等。

  (二)單項滿意度評價

  本文進一步分析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產業扶持、干部人才、教育培訓、扶貧開發、生態保護、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共9類具體政策。其中,評價最高的兩項分別為財政稅收政策(得分2.05分)、扶貧開發政策(得分2.06分)。9類政策中“非常滿意”和“滿意”比例之和總體位于59.8 ̄72.9%之間,其中財政稅收政策(72.9%)、扶貧開發政策(70.7%)排在滿意度前兩位,說明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政策在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得到了較好落實,經濟開發政策因群眾直接受益廣、參與度高而受到高度評價;或許基于大部分群眾的利益考慮,滿意度較高的項目集中在經濟類政策,滿意度次高的是民生保障類政策,如教育培訓(69.7%)、社會保障(67.8%)和干部政策(65.8%)。

  從9類政策的均值來看,最不滿意的是生態保護政策,平均得分為2.29分,群眾居住的鄉村加強環境保護的要求和愿望特別強烈。“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兩者比例最高的分別為生態保護(9.6%)、文化衛生(7.8%)、教育培訓(6.4%),可見群眾對自身生活保障有關的環境、文化衛生、教育水平等關注度更髙,政策滿意度的敏感性更強,說明受訪者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迫切要求和現實需求目前還存在提升空間。

  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一)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1.政策了解度較低

  受訪者對政策不了解、一般了解、很了解的比例分別為15.6%、68%和16.4%;受訪者認為其他群眾對政策了解度和知曉度的評價則更低:不夠了解、一般了解、不清楚的比例分別為41.9%、39.9%、5.9%,認為很了解的僅占12.3%。相對而言,受訪者更關注政策內容,而對政策制定程序與過程的了解度較低,對政策“不了解”的比例高達62.8%。調研訪談發現,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了解最多、談論最多的是村干部或能人。這說明,扶持政策在基層落實時,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信息孤島等問題。無論政府扶持力度有多大,關鍵問題在于宣傳方式和條件,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不知曉相關政策內容,既便滿足條件,也無法獲得相應的支持和幫扶。相對而言,由于人口較少民族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獲知政策信息的渠道多為聽村干部介紹具體的扶持項目,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系統了解政策的扶持對象和政策內容。

  2.政策參與度較高

  受訪者對政策參與度評價較髙,63.9%的受訪者及家人享受過政策,在享受的政策類型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升學加分政策(46.6%)、產業扶持政策(5.4%)、公務員錄取政策(2.6%)。69.9%的基層干部和群眾也更愿意參與到政策制定上來。

  3.政策過程合理性評價較高。

  扶持人口較少發展政策的過程分為政策制定、政策實施、政策評估3個環節'采用7個指標對政策過程的合理性評價均高于77.9%。其中政策實施環節的認可度最髙(90.8%);其次為政策評估環節,3個二級指標合理性評價分別為政策評估指標體系(88.8%)、政策評估程序(83.4%)、政策監督程序(78.6%)。政策制定環節的合理性評價相對最低,3個二級指標合理性評價分別為政策目標設定(82.5%)、責任部門劃分(79.6%)、政策制定程序(77.9%)

  4.政策結果可信度較高

  從調研數據來看,76.3%的受訪者認為基層干部能公平公正地執行政策過程。70.2%的受訪者認為對政策的評估過程是“有效的”;69.6%的受訪者認為已開展的政策評估結論“大部分真實可信”,24.8%認為結論“真實可信”,僅5.6%的受訪者認為“不可信”或“完全不可信”。目前,人口較少民族行政村無專職統計人員,統計工作多為村干部兼職,受訪者不了解政策數據的來源和評估結論的用途可能導致滿意度降低,如11,8%受訪者認為上報的人口較少民族統計監測數據不科學,43.5%的受訪者“不清楚”統計。

  5.政策監督有效度較好

  受訪者對政策的監督環節評價較髙,35.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對扶持政策進行了有效監督,而認為監督完全無效的比例僅為1.5%。59.8%的受訪者認為政策監督體系是健全的,但也有40.2%的受訪者持相反意見。同時,政策過程合理度評價中,高達21.4%的受訪者認為政策監督程序不合理。

  (二)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基于前文文獻分析,本研究將受訪者人口因素(控制變量)、政策了解度、政策參與度、政策過程合理度、政策結果可信度、政策監督有效度等作為自變量同時進人回歸模型(結果如表3),由此可以得知:

  第一,受訪者人口特征變量中僅年齡與總體政策滿意度之間關系顯著(Sig.=0.004),即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的滿意度隨著其年齡的增大而提高。這可能是因為年齡較大的人享受的政策的類型相對較多,享受的政策內容相對全面。從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來看,不同民族間、不同省份之間對政策滿意度的評價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各民族實現了政策事實上的平等,國家層面對政策的區域層面的執行情況較為公平公正。

  第二,政策了解度、政策過程合理度、政策結果可信度、政策監督有效度等也均與政策滿意度關系顯著,且影響均為正。其中,政策了解度、政策結果認可度、政策監督評價均在0.1%水平上顯著。而政策參與度與政策滿意度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其一,當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滿意度總體比較高,處于“滿意”和“一般”之間。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深受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待民族和民族問題不因民族人口規模的多少和發展程度的先后而有區別,體現了黨和國家充分保障每個民族的權益和主人翁地位。其二,進一步分析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可知,人口特征變量中僅年齡與政策滿意度顯著相關,地區、性別、民族、學歷、行業均與政策滿意度無顯著差異;政策了解度、政策過程合理度、政策結果可信度、政策監督有效度等也均與政策滿意度關系顯著。

  據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根據政策受益對象,更加細化政策內容,以滿足不同年齡群眾的政策需求。即對18歲以下的人群加強教育扶持力度,增加教育投人;對人口較少民族高中生實行專項招生計劃,進一步提高人口較少民族高等教育水平;對在家務農的群眾增加技能培訓。二是政策的了解度。前述分析,受訪者“很了解”政策的比例僅為16.4%。今后,應在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欄、廣播、宣傳單等多種形式讓群眾了解政策的來龍去脈,使各民族共享扶持成果,凝聚起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識。三是提髙政策的參與度。應注重發揮人口較少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釋放政策紅利與激發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的內生動力相結合。進一步提髙群眾對環境、文化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的認可度。四是提高政策監督過程的有效度。應對《“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終期評估,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年度報告制度。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