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2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國傳統聚落和建筑中獨具特色,建造體系成熟,蘊含豐富的地域適應性營造技術和綠色經驗,極具研究價值。以位于黔東南地區的岜沙苗寨為例,從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對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進行分析
摘要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國傳統聚落和建筑中獨具特色,建造體系成熟,蘊含豐富的地域適應性營造技術和綠色經驗,極具研究價值。以位于黔東南地區的岜沙苗寨為例,從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對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對傳統聚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以及對適應地域環境的現代綠色建筑的營造有所啟示。
關鍵詞黔東南地區;苗族;岜沙苗寨;地域適應性
0 引 言
傳統聚落格局和建筑特征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民俗文化、行為需求下產生的具有動態適應性的結果。苗族聚落及其村寨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形態機制、建造技術和綠色經驗,成為我國傳統聚落和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苗族受民族壓迫而不斷退避、遷徙,對安全防御性要求高,因而多依山而寨、擇險而居[1]。苗族人以農耕為主,村寨聚落多選址山坡,而退讓出平緩地用于耕種。苗族人以家族為核心,崇尚合族聚居,并有蘆笙節、斗牛節等集體活動習俗,村寨團結且凝聚力強。與漢族不同,苗族多為小家庭制,家庭成員一般不超過三代,因而房屋體量不大[2-3]。苗族人敬畏自然、崇拜樹木,信仰“人樹同體”以及種“生命樹”的習俗使當地林木資源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生態循環[4]。由此,在不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苗族人逐步凝聚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內涵及其簇居生活形態。
我國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及海南8個省(市)區,尤以貴州為主,約占48.07%(圖1)。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過渡地帶,地勢北、西、南三面高而東部低,州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m之間;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受季風環流和地勢高低的影響,局地氣候復雜多變;年均氣溫16℃左右,春夏兩季多雨,年降雨量1000~1600mm,相對濕度78%~84%;總體呈現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大、濕度高、云霧多的氣候特征。因此,黔東南地區的建筑尤其注重通風、防雨、防潮等的處理。
岜沙苗寨位于黔東南從江縣丙妹鎮西南面,距從江縣城約7500m(圖1)。村寨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莊五個自然寨組成,全寨共500余戶,近2500人口。岜沙人至今仍保留有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村寨整體的傳統風貌保存完整,堪稱苗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研究岜沙苗寨的地域適應性特征,旨在發掘其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及地方文化下所采用的聚落格局及建筑營造方式,探討其蘊含的科學機理和生態價值。
1 岜沙苗族聚落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苗族聚落選址素有“苗族近山”的說法,山對于苗族而言尤為重要。從歷史社會角度來看,苗族選擇在大山深處定居繁衍是為了避免各部落間的侵略和搶奪,免受戰禍的影響,借助山地環境的天然防御優勢來增強村寨的自我防衛能力。從生產生活角度來看,有山有地便于人們耕作和養殖,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同時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從生態環境角度來看,聚落周圍大片的原生山林對保護土壤、涵養水源、調蓄徑流、調節小氣候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聚落附近即使沒有水系,依靠豐富的山泉水和地下水也能滿足村寨的用水需求[5]。
岜沙苗寨順地形山勢而建,村寨與梯田相依,人文與自然交融,體現了我國傳統“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整體觀(圖2)。
1.1依山就勢的簇群格局
地形地貌是影響村寨空間布局最重要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苗族聚落類型根據村寨與山體的關系可分為山腳型、山腰型與山頂型[5]。聚落分布格局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成片,村寨一般位于大幅山坡地帶,順坡成片;第二類為帶狀,村寨一般位于狹長的山坡地形,或沿溝谷帶狀分布;第三類為簇群,村寨位于較復雜的山坡地形,沿山頂或山腰散落布局,一般由多個小寨聚合而成[1](圖3)。苗族聚落千形百態,建筑上山方式多種多樣,隨著村寨的發展演變,規模逐步擴大,聚落形態也相互轉化,呈現出多樣復合的格局。
岜沙整體山勢由山梁向其東南、西北兩側傾斜,海拔在400~600m之間,苗寨選擇岜沙山脈中段的山梁及山梁兩側的半坡修建,兼具山頂型與山腰型的聚落特征。岜沙苗寨的五個自然寨(小寨)依山體蜿蜒展開,呈典型的簇群格局(圖4)。村寨擇高險處建屋,日照充足、空氣流通,視野開闊、便于觀察防衛;擇較低且相對平坦處開墾梯田,宜于耕作(圖5)。梯田比山泉出水位置略低,以保證山泉自流灌溉,梯田上方為大片原生山林,使山泉長流,與建筑相互掩映,形成坡上居住、坡下耕田的和諧景象(圖6)。
1.2開放柔性的邊界領域
一個村寨本身就是一個領域,領域由邊界圍合而成[6-7]。岜沙苗族聚落不設圍墻,其自然邊界是由特殊地形地貌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如山體起伏、山田轉換、植被變化等限定,因而呈現出開放性特征(圖7)。岜沙苗寨沿等高線分布,在地勢較低、較緩處相對集中,地勢較高、較陡處逐漸減少,村寨與自然山林之間自然過渡,不遵守一定的幾何形狀,形成與自然相融的柔性邊界特征[8],充分體現出岜沙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態觀。除自然山林構成的自然邊界外,岜沙苗寨的領域性還由人工邊界——寨門界定,它標志著村寨聚落的起始。
1.3背山順坡的多向性布置
苗族聚落布局受民族的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及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岜沙苗寨背靠大山,村寨順應等高線、沿山坡地層疊而筑。特殊的山形地貌使村寨聚落同時呈現兩種布局形態:一種是內凹的彎曲形,多分布于山坳,有向心、內聚的感覺;另一種是外凸的彎曲形,多分布于山脊,有離心、發散的感覺[8]。村寨布局注重正面開闊,朝向卻并不固定,呈現出多向性特征,以獲得更全面的視野,增強防御性。前后房屋結合山形地勢有機錯落,既避免了房屋之間采光和通風的遮擋,也豐富了村寨的空間感和層次感(圖8)。
1.4大分散小集中的向心結構
苗族人多同族聚居,團結、好客的習俗及共同防衛的需要,使苗寨呈現簇居形態。村寨房屋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整個村寨聚落結構的集散程度[8]。受地形限制,岜沙苗寨房屋間距較小,通常在3m左右,僅少數高差較大處間距相對較大;房屋以平行或成一定角度的方式貼近,形成密集緊湊的空間特征。聚落的組團分布和布局多基于姓氏,由各個家族自由生長而成,形成相對集中的建筑群。同時,五個小寨又圍繞著岜沙聚落的文化精神核心——蘆笙坪(位于岜沙苗寨后山,作為節日、聚會等用的規模較大的公共活動廣場)分布,其它小廣場則分散設置于各個小寨內部,呈現出局部“大集中、小分散”,整體上“大分散、小集中”的向心結構特征,保持著較穩定的社會和家庭秩序(圖9)。
.2 岜沙村寨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2.1居住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2.1.1適應當地生活方式的功能空間
苗族人喜樓居,傳統的苗族居住模式為上層存糧食儲雜物,中層為臥室及火塘間(火塘與苗族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祖靈祭祀等聯系緊密,成為苗族傳統民居中最具民族識別性的“恒常特征”[9]),底層為廚房和牲畜圈。這樣的空間豎向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山區建筑用地緊張,還需退讓出大片耕地,另一方面是由于當地氣候多雨,底層潮濕,居于樓上更加舒適。岜沙苗寨也是如此,村寨中的建筑主要有吊腳樓(圖10)和筑臺民居兩種形式(圖11)。吊腳樓從下至上通常設有架空層、生活層和閣樓層,架空層主要功能為牲畜圈、雜物、廁所等;生活層主要功能為堂屋、臥室、火塘間、廚房、外廊等;閣樓層作為儲存空間(圖12-13)。筑臺民居通常是兩層生活空間加閣樓層,底層為廚房、起居、火塘間;二層為堂屋、臥室和外廊;閣樓層同樣用作儲存,而牲畜圈及廁所則置于建筑外部的一側,并與主體結構脫離(圖14-15)。
苗族多以同一家族、同一房族、同一姓氏或同一宗族聚族而居。因此,在岜沙苗寨的筑臺民居中可見兩戶人共居一棟的現象,兩戶系親屬關系,他們的生活模式基本相同,屋內空間布置相近。與其他筑臺民居功能布局相似:底層集廚房、起居及火塘間為一體;二層為堂屋、臥室和外廊;閣樓層用于儲藏糧食、木料以及一些不常用的工具等;牲畜圈及廁所置于房屋主體外部的一側,與主體結構脫離。兩戶左右毗鄰,底層室內分隔墻體上開門,戶間可通;二層外廊由“退堂”擴大而成[10],是大家庭共享的生活空間,作納涼、休憩和婦女織布等之用(傳統的男耕女織模式使當地苗族婦女擅長織布,民居中多見紡織空間);設有兩部直跑樓梯,一部設于室內,另一部與室外相通,兩戶人家分別通過室內、室外樓梯上下,既功能分離又可相互連通(圖13)。
岜沙苗寨用地緊張,房屋體量一般較小、空間緊湊。建筑進深多為四跨,每跨2.1m,總進深8.4m;開間4.2m,樓梯開間1.8m(圖14);含廚房及火塘間的生活起居廳面積可達50m2,臥室面積在10~25m2不等。建房用的主材木料全靠人工從山上背下來,普通一人可背動的木料長度有限,因此房屋層高普遍較矮,僅2.2m。出于安全防衛的考慮,房屋開窗小,僅0.75m見方,室內照度較低。
2.1.2適應地理氣候環境的建筑構造
第一是順勢、防潮的柱腳構造。苗寨民居因地制宜,除以塊石筑基建房外,多采用吊腳的形式來適應所處的山坡地形,同時架空層也有利于房屋的通風防潮(圖15)。當基礎難以處理時,吊腳處只需鋪墊塊石即可,因而有“無基礎的房子”之稱。岜沙苗寨民居無論是室內柱子還是室外柱子,柱腳并不嵌入基礎內,而是直接放置于基礎之上,房屋構架的穩定性在于各梁架結構上部之間相互榫卯連接支撐;同時,榫卯連接節點具有可活動性,有利于抗震,這也是我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特色。柱腳以塊石鋪墊,能有效防止木頭腐蝕,使其更加耐久(圖16)。
第二是防雨、通風的屋頂構造。為適應當地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岜沙苗寨民居幾乎都采用歇山屋頂,極少懸山頂,屋面以小青瓦覆蓋。歇山屋頂的屋架直接在各柱和瓜柱的頂部開凹槽,在凹槽上擱置檁條、椽子,僅在戧脊和側向屋面下布置斜梁。斜梁的放置,使檁條與柱子不必一一對應,屋架有更大的自由度[11]。整個木屋架構造簡易,屋面在靠近戧脊的位置有微小生起[12];正面和背面的屋面排水坡度約為28%,側屋面排水坡度約20%,排水順暢;出檐較深遠,約0.6~0.9m,起到遮陽、防雨的作用,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半室外活動空間(圖17)。
屋頂正脊左右兩端砌牛角形尖角,中點處砌小瓦,以花、塔造型,獨具特色,體現出苗族人對吉祥如意的追求。歇山屋頂的山花露出穿斗構架,在柱、蜀柱與穿枋之間的形成了多個矩形窗孔,或封閉或開敞,可根據通風需求靈活變換。屋頂下的閣樓既作為空間間層隔絕屋頂傳熱,當兩端山花窗孔開啟時又起到通風間層作用,促進氣流從下往上的流動,有效改善室內空間的濕熱情況,同時良好的通風也滿足閣樓儲藏的功能要求[13]。同時,山花與屋面交接處也特意留縫,進一步增強建筑空間的自然通風效果(圖18)。
2.1.3適應地方工匠技藝的建筑樣式
岜沙苗寨林木環繞,就地取材建屋,但砍伐有節制,注重可持續利用。無論是承重結構還是維護結構,皆以當地杉木作為建造材料。工匠們充分發揮杉木易于加工的材料特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工藝。岜沙民居采用穿斗式木結構,榫卯連接,構造簡明,且節點靈活,應變能力優越。此外,房屋上層與下層適當分離、架空,且上層三面向外出挑0.2~0.4m,具體做法是:將下層挑出梁頭處理成截面更小的矩形,上層柱子根部鑿縱橫方向、高度不同的方孔,然后將柱子方孔對齊挑出梁頭套入,并以木銷固定;另一方向的方孔則插入橫枋拉固,同樣以木銷固定(圖19)。這種上下分層、架空、出挑的做法,既適當節約了用地和擴大了上層的使用空間[14],又增加了房屋的輕巧感,體現出獨特的地方文化與技藝美感。
適應于地方材料與建造工藝的岜沙民居既結構堅固穩定,又外觀輕盈飄逸。岜沙苗寨隨坡高低起伏,鱗次櫛比,層疊而上,直至山脊,與自然和諧共生。
2.2附屬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2.2.1禾晾架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黔東南苗族好種糯禾、食糯食,但由于山區用地緊張,因而建起禾晾架代替曬壩用于糯米稻穗的晾曬(圖20)。岜沙苗寨的禾晾架最初建于寨中,由于經常失火而被移到了寨邊。禾晾架多為一字型,主要由兩根直徑較大的杉木柱子支撐,其中一根柱子從柱腳以上約2m的位置,每隔0.5m左右鑿一直徑約0.1m的圓孔,圓孔數量根據需求7~10個不等;另一根柱子則在對應高度的位置鑿方孔;禾晾桿用直徑約0.1m的細長杉木條做成,兩端分別插入柱架的圓孔和方孔里[15]。一個圓孔一個方孔的目的是防止木條轉動,且便于安裝、調節。禾晾架順應山坡地形而立,并在兩根主要承重立柱的前后各加一根斜撐木柱,增強穩定性。其頂部再用杉樹皮做一個小小的雙坡頂,可適當防雨。禾晾架簡易的形態特征卻充分映射出苗族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工藝智慧。
2.2.2禾倉的地域適應性特征
禾倉是苗族存放糧食的建筑,一般與居住建筑分離,集中建造于某塊場地,便于集中管理(圖21)。岜沙禾倉主要材料也是杉木,平面為矩形或方形,由6根直徑0.2m左右的木柱支撐,順應地勢建造。禾倉底層架空或圍以矮墻作為飼養空間。禾倉二層用于存放糧食,一般不留窗孔,或只開一個極小的方形高窗;山墻一側設有平臺,供開設倉門和取放禾把,以活動的獨木梯上下[15]。禾倉屋頂多為懸山,少有歇山,以杉樹皮或小青瓦蓋頂,屋架山花處完全開敞通透。岜沙禾倉既能通風、遮雨、防潮,也能防止蟲鼠侵害,滿足儲藏功能要求。
3 小 結
本文從地理氣候環境、地方民俗文化、當地生活習慣三方面出發,對黔東南地區岜沙苗族的聚落結構、村寨格局、空間特性,以及苗寨建筑的功能空間、建造技藝、建筑形式的地域適應性特征進行分析。研究顯示,岜沙苗寨依山就勢的山地空間建造和因地制宜的通風防潮處理都獨具特色,體現了人文與自然交融、建筑與環境協調的整體觀。因此,綠色建筑必須是與地域文化、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相適應的建筑。
隨著時代的演變,岜沙苗寨也在不斷發展,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生理、心理需求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新材料、新技術的滲透在改善當地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使岜沙苗寨出現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圖22)。對岜沙苗寨所蘊含的地域適應性手法及綠色經驗的研究總結,希望能對“文綠一體”的現代建筑營造有所啟示。
相關期刊推薦:《西部人居環境學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重慶大學主辦,建筑城規學院具體承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型期刊。本刊主要立足西部,以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和建筑技術科學為學術支撐,全面探討人居環境科學,并以“學術性”、“時代性”和“國際化”強調學刊的發展方向。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