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4-1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判斷一幅作品水平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取材立意,以及空間布局,筆墨功力等,在色調控制中也可以體現作者的藝術品格,從而評價作品的好壞。在中國古代繪畫中設色也是主要的技法,主要是伴隨自然景物的色彩而設色,反應出自然景物的真實性。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
判斷一幅作品水平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取材立意,以及空間布局,筆墨功力等,在色調控制中也可以體現作者的藝術品格,從而評價作品的好壞。在中國古代繪畫中設色也是主要的技法,主要是伴隨自然景物的色彩而設色,反應出自然景物的真實性。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所有作品會覆蓋濃厚的底色,達到畫面色彩的統一性。
關鍵詞:中國畫,色調控制,中國古代繪畫
一、中國畫的色彩隨歷史變化
中國古代把作畫叫做“丹青”。丹是指朱砂,青是指藍靛,都是繪畫上常用的顏色。《晉書》說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杜甫贈畫馬名家曹霸的詩,題名為《丹青引》,可見“丹青”之名已為人們習用。古代中國畫的設色多是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其中以黑與白為主色,“黑白分明”對比強烈。中國畫并不是單純用墨的黑白畫,色彩在中國畫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占據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國畫自唐朝開始走進了設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畫有著明快的色彩,絢麗多姿,形成了中國設色重彩畫的一個歷史高峰。到了宋朝受到皇室的推崇,設色的中國畫進入了另一個鼎盛的時期。
唐宋時期的重彩繪畫成為了歷史的經典,也成為了后人學習傳統重彩繪畫的最佳范本,元明時期,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重墨輕色,重寫輕工”,設色中國畫才被另一種形式的中國畫代替了它畫壇主流的位置。清朝起設色中國畫才漸漸恢復了往日的輝煌,與中國水墨畫共同占據著中國畫壇主流的位置。當代的中國畫創作雖然品類繁多,但是主要以設色的中國畫作品為主,因為色彩給人以還原事物本真的感覺,這是單純的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所難以達到的。色彩本身又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可以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的生活環境當中。不同的顏色帶給人不同的感覺,不同的顏色也代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顏色也代表不同的心情,所以為了提高中國畫作品還原事物本真的效果,為了達到更好的廣泛應用性,為了適應不同的需要人群,所以中國畫畫家對中國畫色彩的研究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二、中國畫設色的特點與要求
設色是中國古代繪畫的技法,所以謝赫把“隨類賦彩”列為“六法”之一,意為隨著自然景物的色彩而設色,從而達到重現自然景物的真實性。中國畫設色多以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而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雖然有時著色也有干、濕、濃、淡之分,但其實不是表現物體的光感,而是為了破除呆板,為了顏色本身具有豐富的變化而變得生動有韻味,如果處理不好,往往就會使得畫面顯得十分的庸俗。中國畫的設色經常帶有畫家個人的主觀色彩,甚至放棄描繪對象本身具有的顏色。比如竹子,本來是綠色的,而傳統的畫竹卻是以墨為主的黑色。蘇東坡甚至用朱砂畫竹,稱為朱竹。
無論是黑色還是紅色都是對竹子的意象處理方式,體現了中國畫的超凡脫俗,含蓄內斂的高雅氣質和精神面貌。在畫論里,例如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書中,有“畫忌六氣”之說。一、俗氣如同村女涂脂,著上花衣花褲,見了令人作嘔,也叫做庸俗氣。二、匠氣也叫作市井氣,沒有筆法墨法,雖工細但無力無韻,如工藝品的畫面非常甜俗。三、火氣也叫作霸悍氣,用筆劍拔弩張,似乎蒼老,習氣縱橫,著色艷麗。四、草氣就是草率氣,急躁求成,油滑草率,筆墨漂浮,粗而不雅。五、閨閣氣即線條軟弱,骨力全無,如婦女描花。六、黑氣即污脹氣,不知理法,無知妄作,遠近不分,層次不明。
總而言之,均為“俗氣”。按新的含義,都是從審美條件出發的,犯了六氣的最低限度格調不高!秾W畫淺說》里說:“筆墨間寧有稚氣,毋有滯氣;寧有霸氣,毋有市氣。滯則不生,市則多俗,俗尤不可染。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氣上升,市俗氣下降,學者慎之。”“俗”同“雅”是相對的。古畫論里,反對俗的同時就提倡“雅”。
著名工筆花鳥畫大師陳之佛先生在其《就花鳥畫的構圖和設色來談形式美》一文中,針對花鳥畫的配色時經常會易犯的毛病,作過透徹的闡述:“枯”是色彩干枯失神,黯淡而無生氣,主要是色過于淡和薄,而不顯現彩色本身的視覺沖擊力,自然神氣全無,中國畫設色講究薄中見厚,每一種顏色需要反復幾遍以上才可以顯現顏色本來的面貌。
“火”是色彩對比過于強烈,產生了強烈的刺激性,令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應該在作畫之初或者之后,在作品上覆蓋一層符合畫面的灰色,降低強烈的刺激性,從而達到去除“火”氣的效果。“俗”的原因,大半也是由于對比處理不當所致,不研究色彩本身的出純度,任意配合,往往產生惡俗的色調,例如紅綠對比,黃藍對比等,都應該適當調整色彩的純度,使畫面更加穩定。
一幅畫面上必須有它的中心主色,以一色為主,使其他色彩傾向于主色而取得協調時才能產生美感,如果主次不分,任意著色,必然造成畫面上色彩混亂的現象。反之,“主次模糊,平淡無味”畫面上色調過于統一,缺乏變化,尤其是用同類應用過多,必然變得平淡乏味,有色也等于無色了。色調指的是一幅畫中畫面色彩的整體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同樣的物體如果在暖色光源照耀下,物體就會統一在暖色調中。如果在冷色光源照耀下,物體又會被統一在冷色調中。當光源帶有某種特定的色彩時,整個物體就被籠罩在這種色彩之中。物體固有色對色調也起著重要作用,也可以說固有色是決定色調最基本的因素。色調的變化,主要取決于物體本身固有色的變化。
我們說某幅畫是綠色調、藍色調、紫色調或黃色調的,指的就是組成畫面物體的固有色,就是這些占畫面主導地位的顏色決定了畫面的色調。所以,中國畫的設色過程應是一種在統一的主色調基礎上,進行非同類色統籌安排的過程,這就需要中國畫畫家除了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識,還要了解古代經典設色中國畫的設色經驗,從而總結出自己的中國畫創作設色之路。
三、中國畫色彩在鼎盛時期的特點與研究分析
臨摹是學習中國畫最有效直接的方法,通過臨摹可以全面掌握中國畫各種技法,包括中國畫設色的各種要點。唐宋時期的設色中國畫堪稱中國畫發展史上的兩大高峰,在臨摹的過程中可以領會到唐宋時期不同的文化精神。臨摹唐宋繪畫時,在設色的過程中發現兩個時期的設色既有共同點也有區別。受到唐代社會哲學、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畫畫家看待事物不是單純和感性的描繪,而是一種理想和精神的升華,借助色彩的特質美感來體現出事物的本真。唐代繪畫是注重色彩的,首先它的統治者熱情奔放,崇尚自由,熱愛具有活力的紅色。如“國力強盛”“海納百川”用來形容那個朝代,那么“絢麗多彩”“寄情于色”就是用來表述那個朝代獨有的色彩語言的。
唐代繪畫充分利用天然礦物色固有的純度,直接平涂填色,整體作品顯得“輝煌絢爛、厚重艷麗”,顯示出東方人浪漫而理想的色彩感覺和粗獷樸實的藝術風范。唐代繪畫中很少用復色,喜歡用各色相的純色,而且礦物顏色具有不透明性,有很強的覆蓋能力,使得畫面色彩飽和度強,純度高,色彩艷麗,雄渾厚重,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宋代繪畫缺乏唐代那種“深沉宏偉”的氣魄和“昂揚勃發”的精神風貌,但在使用和發展繪畫語言上力求達到事物的本真,并使傳神表意的技巧極為純熟精湛,山水、花鳥、人物等各類題材創作均是如此。
宋代繪畫雖然依舊沿襲了唐代的“隨類賦彩”,但是在色彩方面體現了從工筆重彩轉向水墨淺絳的過程,水墨渲染在效果上追求清幽雅逸的意趣,與青綠重彩的華貴富麗形成兩種不同的審美取向,反映了中國畫的色彩從重彩向淡彩轉變。“意境清幽”體現出宋代繪畫的色彩特征,從色彩上來分析,色相主要以棕色調為主,紅、藍、黃等色調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明度低了純度也低了。宋代繪畫總體而言基本上是體現了中國畫的“淡彩美”和“高級灰”,給人輕盈溫柔、舒適幽靜之感,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四、結語
在臨摹唐宋時期的作品時我們經常要做一種仿古的底色,這種底色一般由花青、藤黃、赭石、胭脂、墨來組成,這種底色就是起到了統一色調的作用,由于是由五種顏色組合而成所以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高級灰色。這種灰色中和了唐代作品富麗的色彩,也烘托了宋代作品高雅的氣息,使唐宋時期的繪畫作品看起來十分的高級典雅。所以,花青、藤黃、赭石、胭脂、墨這五種色彩的組合,是一種多元灰的組合。首先,一種顏色叫做純色,兩種顏色叫做間色,兩種以上顏色叫做復色,復色即是灰色。其次,赭石和墨都是可以降低顏色純度的調和劑,使原有純度很高的顏色降低色調變為不同顏色的灰色。最后,花青屬于藍色系,藤黃屬于黃色系,胭脂屬于紅色系,紅黃藍是三原色可以調和出各種不同的顏色,例如,喜歡黃綠色調的可以適當加大藤黃和花青的計量,喜歡黃紅色調的可以適當加大藤黃和胭脂的計量等等以此類推。
總之,這五種色彩的組合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就可以得到不同色相、不同冷暖關系的灰色。在當代中國畫創作過程中,所有的作品都會被覆蓋上一層或濃或淡的灰色為基礎的色調,從而調和畫面里所有不同的顏色達到畫面整體色彩的統一。這種灰色調被廣泛應用于不同題材風格的中國畫作品中,至于灰色的傾向就由畫面的需要和畫家來決定了。
參考文獻:
[1]楊光宇.中國畫的平面與色彩構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2]王文娟.墨暈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申少君.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3.
相關閱讀:中國繪畫藝術的種類劃分及發展特點
繪畫藝術也算是我國古老的一種藝術,繪畫藝術可以分為東方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兩類。同時,我們還可以將繪畫藝術按照繪畫藝術所用的物質材料,繪畫內容,繪畫形式,繪畫技巧,繪畫風格等參數來詳細劃分。為此,下面文章就主要針對繪畫藝術的特點和發展歷程進行研究。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