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2-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300次
摘 要: 英國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每部作品都帶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引發讀者對歷史、愛情和真理的思考,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政治論文投稿 :探究歷史宏大敘事的后現代主義解構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 要:巴恩斯小說《10 1/2章世界史》構思精巧、內
英國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每部作品都帶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引發讀者對歷史、愛情和真理的思考,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政治論文投稿:探究歷史宏大敘事的后現代主義解構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 要:巴恩斯小說《10 1/2章世界史》構思精巧、內涵豐富,它通過多個與方舟意象相關的小故事展示了一副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世界歷史畫卷。本文討論了巴恩斯是如何以后現代主義歷史觀對歷史這一宏大敘事進行質疑和解構。同時,巴恩斯對歷史的質疑并非完全地否定歷史真相的可獲得性,通過提出愛情可以在歷史洪流中拯救人類的觀點,他向我們揭示了人類對于歷史真相的追求正是人對于愛與真孜孜不倦的追尋。
關鍵詞:巴恩斯;《10 1/2章世界史》;后現代主義歷史觀
英國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文筆極佳,作品題材多樣,構思巧妙且有內涵,他的每部作品都帶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引發讀者對歷史、愛情和真理的思考。出版于1989年的《10 1/2章世界史》分十個章節和一章插曲。全書以圣經故事中挪亞方舟的傳說為主線,每章都是獨立的故事,卻都與人類需要挪亞方舟來逃離災難、獲得救贖的主題相關。精巧的構思、新穎的敘事視角、獨立小故事的拼接式組合以及對歷史真實性的質疑和反思,使得《10 1/2章世界史》成為了一部帶有強烈寓言意味的文學作品。
一、從傳統歷史觀到后現代主義歷史觀
根據傳統歷史觀,歷史是對過去發生的人和事所作的客觀記錄,通過學習歷史,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過去。然而,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歷史具有一定主觀性和特定意識形態烙印的概念,它與真相、現實、知識、科學、理性之類的字眼一樣,遭到了無情的質疑、批判、甚至是消解。傳統歷史觀認為歷史不同于文學作品,它忠實地反映客觀事實。 歷史是嚴肅、客觀和真實的,而文學是虛構的、想象的和不真實的。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們開始打破這一分界線。�?�、海登・懷特等后結構主義者揭示了文學和歷史的相同點:“兩者都是話語實踐”。 因此,新歷史主義提出要在文學研究中關注 “歷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 和 “文本的歷史性(historicity of texts)”。歷史和文學之間的分界線土崩瓦解。歷史文本是否能真實地記錄過往的人類歷史,眾多文學作品正是就這一點進行文學創作和闡釋,以思考歷史與現實、歷史與文學的關系。后現代主義作家巴恩斯的《10 1/2章世界史》體現了新歷史主義的深遠影響。同時,巴恩斯通過這部小說對世界歷史進行了后現代主義式的解構。
二、巴恩斯對歷史宏大敘事的后現代主義解構
小說《10 1/2章世界史》的主線是西方宗教經典《圣經》中的挪亞方舟及其變體。十個獨立故事看似毫無聯系,實則相互關聯。它們或者與挪亞方舟傳說直接相關、或體現方舟故事中的災難和救贖主題。整部小說是對歷史的后現代主義解構,體現作者對歷史能否客觀真實記錄人類世界過往的質疑。
(一)歷史與客觀真實
《10 1/2章世界史》的第一章《偷渡客》,挪亞方舟上的偷渡客木蠹的講述顛覆了人們對挪亞方舟經典傳說的認識。根據它的講述,被上帝選為保護物種、延續人類后代的好人挪亞是個酗酒、脾氣暴躁的無賴:“我不知道該怎樣對你講,但挪亞不是個好人。”木蠹也清楚自己所講述的情況與人們通常聽到的版本相去甚遠:“這和你們的說法不一致,可不是嗎?你們一直聽人說,挪亞賢明正直、敬畏上帝,而我則把他描繪成一個嗜酒成性、歇斯底里的無賴。”在木蠹看來,比這個酒鬼無賴更可恨的,是制造災難、要毀滅所有物種的上帝:“我們沒有任何過錯(你該不會真的相信那蛇的故事吧?那只是亞當的黑色宣傳)”,可后果對我們一樣嚴重:每樣物種都被滅絕,只留一對續種,而且發配到公海,受一個活了七百多年的貪酒老無賴管制。”上帝不再是仁慈的造物主,而是將世間所有生靈的命運玩弄于股掌間的、情緒不穩定的瘋子。
巴恩斯并沒指望讀者立刻相信偷渡客所敘述的歷史,他只為我們提供了故事的另一種可能,他希望讀者去思索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所堅信的歷史真相真的可靠嗎?如木蠹所說, “你們只相信你們愿意相信的,然后就一直相信下去。想想也不奇怪,你們都有挪亞的基因。”巴恩斯卻借木蠹之口告訴我們,歷史并非客觀事實,“歷史并不是發生了的事情。歷史只是歷史學家對我們說的一套。”歷史不是傳統的單一敘事,它是多元的,“是織錦掛毯,是一連串事件,是繁復的記憶,互相關聯,可作解釋……但歷史向來更像是多種媒體的拼貼,涂油彩用的是粉刷滾筒,而不是駝毛筆。”
(二)歷史與藝術創作
馮友蘭為歷史這個詞下過兩個定義。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是指以往人類社會所發生的事情的總和。而歷史學家根據自己的研究,把過去的歷史描繪出來,即成為書寫出來的歷史。這一書寫過程必然帶有藝術創作性質,如某些文學作品對現實的反映一樣,是在真實材料基礎上加工修飾而成�!�10 1/2章世界史》的第五章《海難》首先對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梅杜薩海難”進行了詳細描述,之后分析了以此事件為藍本創作的著名畫作《梅杜薩之筏》。巴恩斯通過對籍里柯創作此畫的過程的敘述,探討了藝術與真實的關系。藝術創造的過程,“開始肯定是忠實于生活;但一旦進入過程,忠實于藝術就成了更高的信條。”畫家雖然選取真實歷史事件進行創作,但是并沒有完全客觀地反映真實事件。他根據需要取舍、加工和修改,最終“留存下來的畫作已經超越了這段故事本身……如今,當我們審視《海難景象》時,很難再有多少憤怒心情,憤恨遠征艦隊艦長于蓋・迪羅伊・德・肖馬累,或者憤恨任命他為艦長的部長,或者憤恨那個拒絕統領木筏的海軍軍官,或者憤恨放掉拖繩的水手們,或者憤恨叛亂的士兵們……事件把故事化作形式、色彩、情感。我們是贊成樂觀的金光滿天,還是贊成悲傷的花白胡子?或者,我們弄到最后兩樣都信?”
歪曲現實的藝術創作體現了具有文學虛構性的歷史寫作過程。歷史正如這幅取材于現實卻并不完全反映現實的畫作一般。 “這就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木筏上極度痛苦的瞬間,選作題材,經過改造,通過藝術演繹,變成一幅有力度和深度的圖畫”, 變成我們最終所看到的歷史。在巴恩斯看來,“世界歷史?不過是一些回蕩在黑暗中的聲音:炫耀幾個世紀而后淡去的形象;故事,有時似乎重復的老故事;奇怪的聯系,牽強附會……我們虛構編造。我們編造出故事來掩蓋我們不知道或者不能接受的事實;我們保留一些事情真相,圍繞這些事實編織新的故事……我們稱之為歷史。”
(三)歷史與權力話語
《偷渡客》中的故事講述者木蠹向讀者聲明:自己作為方舟上的偷渡客,并不是被上帝選中登上方舟的物種,在經歷了海上漂泊的磨難后,沒有理由不講真話,沒有任何理由歪曲事實真相,以此來證明自己故事的客觀真實性。“我回首那次航海絕不感到有什么義務,也不會因感恩戴德而歪曲真相。我的說法你盡管相信。”而根據我們以往所讀到的記敘,故事卻完全是另一番摸樣。同一事件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版本,原因是敘述者所站的角度和立場完全不同。一方是權力中心的挪亞及其后人,另一方卻是跟權力不沾邊、未被上帝選中只能選擇偷偷藏進方舟的偷渡客。因此,千百年來我們都只相信前一個版本。而巴恩斯之所以對《圣經》這一西方經典進行這樣的改寫,其實是向讀者拋出了歷史話語權這一問題。羅蘭・巴特認為,“歷史話語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或者更簡潔地講,是一種想象的話語。”誰擁有權力誰便擁有歷史的話語權,這與�?滤f的知識話語權一樣。因此,歷史的真實性不是客觀事實所決定,而是由掌握權威的權利中心者所決定的。
巴恩斯的《10 1/2章世界史》通過歷史的真實性、歷史與藝術創作的關系、歷史的權力話語三個方面,對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人類歷史這一宏大敘事進行了質疑和解構。
三、愛與真
巴恩斯的后現代主義歷史觀似乎太過悲觀,歷史同知識、真理這些字眼一樣,成了后現代主義所批判和質疑的權力話語和宏大敘事,人類似乎永遠也無法了解真實的歷史,獲得真理。巴恩斯卻提出了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愛情。小說《10 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在《插曲》一章中表達了他對愛情的獨特見解。在他看來:“愛與真,這是至關重要的聯系,愛與真。”
在《插曲》一章中,巴恩斯將愛情比作挪亞方舟,但這一方舟由脾氣暴躁的酒鬼無賴掌管:“愛情是許諾之地,是一條兩人借以逃脫洪水的方舟。也許是一條方舟,但卻是一條流行食人肉的方舟,一條由某個花胡子昏老頭掌管的方舟,這老頭用歌斐木手杖敲你的頭,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把你扔下船去。”他還通過比喻來說明愛情的不可靠:愛情就像 “你身在一輛錯誤的車里,停在錯誤的車庫前,等在錯誤的住宅外。”他通過對心臟這一器官的描述得出令人失望的結論: “心臟不是心形的。”我們期待的愛情并真實可靠或如我們所愿。然而,巴恩斯卻堅持認為人類應該對愛存有信仰,認為它是唯一能解救我們的東西。他認為愛情雖然不一定可靠,卻可以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歷史,教我們不被歷史的高高在上所嚇倒,教我們去質疑這一宏大敘事和權力話語。
在巴恩斯筆下,愛情和真理,都是人類執著追求的東西,但是它們卻得來不易。愛情總是讓人失望,但是卻總給人帶來希望,真理也是一樣。人總是執著于追其客觀真相,卻不一定能獲得百分之百的真相。但是,巴恩斯卻希望我們依然對愛情懷有希望,對真理懷有執著。
四、結語
巴恩斯對歷史無情的解構和諷刺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真的是客觀真實的嗎? 我們能夠真正地了解過去嗎?在世界歷史被解構之后,我們所追尋的真理在何處呢?我們能夠獲得真理嗎?他提出了解救我們的良藥:愛情。 “在后現代多元景觀的背景下,巴恩斯始終認為人類的心靈與情感是一種持續而穩定的東西,可以從歷史洪流中拯救我們。”在巴恩斯看來,愛情與人們所追求的真理一樣,是世界最美好的事物。如同世界歷史,愛情并不是那么真實可靠,但對愛和對歷史真相的追尋卻代表了人類一直以來對真理執著的追求。這種追求代表人們相信愛與真是能夠得到的,即使得到的只是部分的真相,即使我們只是部分地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
[1]白雪花,楊金才.論巴恩斯〈生命的層級〉中愛之本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8(5).
[2]陳榕.西方文論關鍵詞.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加]琳達・哈琴.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李楊,李峰譯[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英]朱利安・巴恩斯.10 1/2章世界史.林本椿,宋東升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