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民族論文發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與對策

發布時間:2016-12-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民族論文發表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與對策,少數民族文化以產權是怎樣在法律上界定的呢?自然權利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產生形成的法理基礎。論文探討了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以及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策略。

  這篇民族論文發表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與對策,少數民族文化以產權是怎樣在法律上界定的呢?自然權利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產生形成的法理基礎。論文探討了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以及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策略。
 

民族文化論文

  【摘要】文章闡述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的法律界定,分析了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對策。要加強宣傳和保障傳承人的權利;建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的權利救濟制度;建立問責、追責制度,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注重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的協調,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

  【關鍵詞】民族論文發表,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

  湖南省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聯系十分密切。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人文環境、自然資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的法律界定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是特定主體對其文化遺產的享用、傳承與發展的權利。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包括物質形態的權利和精神形態的權利。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權是指對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產的所有、使用、經營、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主要包括對文化遺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等。精神形態的文化遺產權,主要是指對以風俗習慣、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等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產所享有的權利,這類權利主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精神形態的文化遺產權包括表明身份權、保護文化藝術傳統完整權、傳播權、確定并許可傳承權、公布權、文藝創作權和同意轉讓傳承權等。[1]社會現實需要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益進行保護,而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益與傳統權利體系存在著沖突,這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產生的現實基礎。

  二、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產權保護制度缺失產權是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思想,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影響激勵和行為。知識產權制度被認為是產權制度的重要內容。[2]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人們的智力成果。由于產權保護缺位,權利主體無法確定,法律沒有規定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所有權人具備排他性的權利,使得湖南省大量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益無法實現。產權保護制度,能夠保障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產權主體的利益,激勵創新,促進傳播。2、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面臨被侵犯的危險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無法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因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必須具有顯著性、新穎性、獨特性、實用性的特點,而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注定不具備新穎性等特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被侵犯的情況時有發生。被侵犯的不僅包括少數民族原生境人的權益,也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喪失了原汁原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剽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行為變得較為簡單,有些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被剽竊后,剽竊者對此申請知識產權保護,侵犯了原擁有人的權益。甚至有些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被人在國外搶先注冊和申請專利,反而限制我們正常使用。3、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面臨人為消亡的挑戰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是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沉淀而成的,在歷史上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正面臨著人為消亡的挑戰。較為典型的情形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或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對某些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另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年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時,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也在腐蝕他們的思想,很多人熱衷于西方的洋節,導致的結果是慢慢丟棄了自己民族的傳統習俗。4、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的缺失盡管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已形成國際、國家、地方并行的法律格局,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還存在不足。第一,從法律效力來看,現有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草案)》對文化遺產提出了保護辦法或制度,但現有的文化遺產法律制度還停留在較低的“辦法”“意見”等層面,并未上升到具體細節實施的實施管理方面,還需要在操作性和細節方面進一步補充完善。[3]第二,有關少數文化遺產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強化。如我國的《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是已經完成的作品,而少數民族的口頭傳頌、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等民族文化遺產并不在著作權法所保護的范圍內。在實體法上,涉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法律制度缺失,尤其是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無法對其進行全面保護,以至于在司法實踐中,許多侵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利的事項沒有被追究法律責任。在程序法上,由于我國的法律規定,案件的當事人必須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無法確定,致使許多侵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利的案件由于缺乏訴訟主體沒有被立案,加之行政公益訴訟的缺失,使得這類案件處于法律保護之外。5、過度開發導致民族性特色保存困難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一方面導致社會大眾對該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神秘感消失;另一方面,會導致少數民族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評價的降低,同時也容易造成年輕一代對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產生質疑,并且為了經濟利益,改變祖傳的民俗、民情等,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失去了原真性,喪失了民族特色。因此,人們一般主張“顯在文化”可以作為發展旅游業的資源,而“隱性文化”則不能輕易或過度地開發,以免造成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性的流失。[4]

  三、湖南省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對策

  1、加強宣傳和保障傳承人的權利首先,從法律上明確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權利,保障他們的權利不受侵犯;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必須對他們進行救濟。同時政府要建立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發展的文化機制,從政策上、經濟上保障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權利。其次,可以將一些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公布在當地的報刊、電臺和電視上,或者將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列入當地的鄉土教材,從而加深人們對其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識,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2、建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的權利救濟制度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形成了多層次、多部門的分散型法律保護模式。一是通過追究各類法定義務主體消極履行行為的行政及刑事責任實現救濟。也就是對各類負有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義務主體因不履行法定義務或履行法定義務不完全導致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損害的,適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追究制度。二是通過追究侵權行為人侵權行為的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實現救濟。三是針對侵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權的行為不同,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下列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3、建立問責、追責制度,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由于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遭到人為的破壞,正在快速消失。由于人為原因導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消失,不僅要追究直接責任人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而且應當參照重大事故責任追究辦法,以失職、瀆職等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和終身追責。4、注重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的協調,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立法,走的是一條先地方后中央的模式,因此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規范上,要注意地方立法與中央立法相結合,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起科學、合理、高效的法律規范。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上,結合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制定更加詳細的實施細則,以便更加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5、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第一,從政策層面上,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機制。第二,從法律層面上加大保護力度,凡涉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違法犯罪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則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未構成犯罪的,則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通過嚴格執法,建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輿論環境,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從而達到預防犯罪、減少侵權和犯罪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云霞.論文化遺產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

  [2]韓小兵.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基本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3]李依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王美玲,馬連龍.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2).

  作者:肖淑玲 單位:湖南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薦閱讀:《東南文化》Southeast Culture(雙月刊)原《文博通訊》1985年創刊,是社會類綜合性學術期刊,本刊定位獨特、特色鮮明,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站在學術前沿,強調學術性、資料性與可讀性的統一,及時關注重大課題的研究,利用刊物優勢。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