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業論文發表探討種子科技種植的新應用模式

發布時間:2015-03-31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種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體,它由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種子只有種皮和胚兩部分。種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體胚珠得到母體的保護,并像哺乳動物的胎兒那樣得到充足的養料。種子還有

  摘要:種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體,它由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種子只有種皮和胚兩部分。種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體胚珠得到母體的保護,并像哺乳動物的胎兒那樣得到充足的養料。種子還有種種適于傳播或抵抗不良條件的結構,為植物的種族延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以在植物的系統發育過程中種子植物能夠代替蕨類植物取得優勢地位。以上為植物學意義種子,而非生產上的種子,生產上的種子不僅包括前面的植物學種子,還包括植物可用作繁殖的器官和人造種子。論文發表:《大麥與谷類科學》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管,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主辦,是中國作物學會大麥委員會的技術性期刊,內容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系統性、導向性,主要報道大麥、小麥、水稻、玉米等禾谷類作物的研究動態和科研成果,設主要欄目有:專論、栽培與育種、生理與生態、土肥與植保、貯藏與加工、品種介紹、農業產業化、綜述、簡訊與信息、人物介紹等。主要讀者是:從事農業科研、農業推廣、農業管理人員,農業大、中、專院校師生。歡迎有志為期刊事業作貢獻的企事業單位協辦。

  關鍵詞:種子,農業科技,農業論文發表

  種子是種子植物的繁殖體系,對延續物種起著重要作用。種子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糧、油、棉外,一些藥用(如杏仁)、調味(如胡椒)、飲料(如咖啡、可可)都來自種子。植物、大樹、花草也是種子繁殖而來。.許多種子能進行食用,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種子的大小形狀,顏色因種類不同而異。椰子的種子很大,油菜、芝麻的種子較小,而煙草、馬齒莧、蘭科植物的種子則更小。蠶豆、菜豆為腎臟形,豌豆、龍眼為圓球狀;花生為橢圓形;瓜類的種子多種子為扁圓形。顏色以褐色和黑色較多,但也有其他顏色,例如豆類種子就有黑、紅、綠、黃、白等色。種子表面有的光滑發亮、也有的暗淡或粗糙。造成表面粗糙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有穴、溝、網紋、條紋、突起、棱脊等雕紋的結果。有些還可看到種子成熟后自珠柄上脫落留下的斑痕棗種臍和珠孔。有的種子還具有翅、冠毛、刺、芒和毛等附屬物,這些都有助于種子的傳播。種子體積的大小差異很大,一個帶著內果皮的椰子種子,可以達幾千克重,而藥用植物馬齒莧種子的千粒重只有0.13克,寄生的高等植物列當種子更小,千粒重僅在0.0029-0.0049克之間。

  種子種子大小的差異懸殊,各有其生物學上的意義。例如椰子的種子很大,每株結實數量有限,由于種子極易萌發,種子內又富含液體胚乳,營養充足,這樣就可得到“重點保證”。而那些體積極小的種子,則以多取勝,雖然它們只有占總數很少的種子能夠萌發,但仍可產生大量后代。許多一年生雜草植物,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大量繁殖的。

  種子產業化工程,是以實現種子產業化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列入我國“九五”發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是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把種子的選育、生產、加工、推廣、銷售、質量檢測、加工、管理的全過程作為一個工程系統,運用現代科技成果進行建設的組織及運行管理。按其功能分為農作物改良(新品種引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銷售、種子管理五大系統,這些方面的有機結合與統一形成新興學科。所以,無論從知識密集結合,還是從技術創新角度上都是一個有超前性和有活力的學科。如何在大學教學中建立建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提高農業院校辦學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中種子產業人才需求,提高辦學質量,是農業院校學科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一、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種子產業也得到較快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對農業院校教學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對種子科學方面的知識及人才需求不斷加大,但是在國內沒有專門的種子專業教學。雖然各農業高等院校大部分都開設種子學課程,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其教學內容,但是難以滿足種子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新要求。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農學專業設置了種子生產與營銷專業方向,并在此基礎上于1996年試辦種子生產與營銷?茖I。1999年,隨著國家對本科專業的調整,該校農學專業設置4個方向,種子科學與工程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沒有相應的專業設置,在種子專門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許多不足,如課程體系不完善,沒有能夠反映世界種子科技發展最新資料的教材等等,種子專門人才的培養遠遠落后于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與要求,因此,建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社會急需人才,為中國種子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的,能夠在種子公司、種子管理等部門從事新品種培育、種子生產、種子營銷甚至種子公司的經營與國內外貿易工作,掌握國際國內種子產業發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的種子專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0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申請了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經教育部審定批準于2003年開始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

  二、新專業開設與建立的前提與條件(一)新專業的開設與建設要緊密結合種子產業發展的方向高等院校農業人才的培養是為了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新專業的開設與建立在考慮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考慮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需要。只有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開設專業,專業發展前景才能廣闊。世界發達國家的種子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的成立,促進了國際種子貿易和交流,推動了世界種子產業發展和農業進步。隨后,國際種子貿易聯盟(FIS),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北美官方種子認證協會(AOSCA)等一系列國際組織的建立,使得全世界種子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美國種子年貿易額60億美元,每年大約生產60000個品種的種子,美國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有種子貿易往來,貿易額占世界種子總貿易額300億美元的20%。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種子的市場規模在200—3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我國的種子商品率僅為發達國家的l0%一20%,1995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種子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所以該專業的建立緊密結合了生產發展及產業升級的需要,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二)造就與培養一批優秀專業教師隊伍是基礎無論建立什么專業,具有優良的教師隊伍是基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過在農學專業開設種子方向及試辦種子專科專業的建設,通過“校內培養、校外提高”,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專業教師隊伍。

  三、教學基本建設

  (一)教材建設教材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近年針對種子科學技術革新快,生產發展速度快的特點,課程組及時進行教學內容更新。2002年以來組織編寫《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質量檢驗原理與技術》、《種質資源學》等教材。同時,還參與了中國農業出版社“十五”規劃教材《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種子生產學》、《種子檢驗學》等教材的編寫。

  (二)教師隊伍建設

  新專業開設的基礎和前提是優秀的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完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三條途徑實施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教師的校內培養。積極支持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為了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實施了“青年教師試講制”和“青年教師導師制”等教學管理方法,促進了專業教學建設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二是教師的校外提高。選拔1名優秀骨干教師進行國際合作研究,有計劃地選派3名教師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進行定向合作培養。三是通過科研項目實施培養,提高教師適應新專業教學的需要。近年來,該專業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等。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掌握學科發展的新理論、新知識,通過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的實施提高教師生產實踐能力,保證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

  (三)教學條件建設

  為了搞好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專門成立了“種子工程實驗室”,進行了人員配備,實驗儀器購置;建立了占地52畝的作物教學標本園實習基地;學院自籌經費建設了種子科學館、植物標本和教學掛圖室,搜集展示作物種子標本238號,植物標本367號,教學掛圖485件,增強了學生對課堂理論教學的感性認識。

  四、教學與學科發展研究

  (一)課程與專業方向教學研究課題的開展為了探討新專業開設的途徑與條件,學校、學院設立教學研究課題,先后開展了“農學類專業改造與新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種子科學與工程系列課程的教材建設”等研究。通過這些教學法研究,為新專業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二)根據社會需求,科學定位專業培養目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社會化和長期化教育的轉變,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本科教育不僅直接向社會輸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且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我們確立了培養“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優”的復合型和研究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只有口徑寬、基礎實的本科畢業生,才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才具有寬廣的學術視野、活躍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從而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基礎。“復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客觀反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復合型”人才主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方面的需求;“研究型”人才主要是繼續學習深造,服務于農業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和農業高等教育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悠久,辦學基礎雄厚,具有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優勢。

  由此確立的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為注重植物種業領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具備植物遺傳改良,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營銷及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在種子科學與工程相關行業從事教學與科研、推廣與開發、營銷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科學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于2004年修訂完善了以學分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作用。通過“三增、兩減、一優”,優化本科生培養過程。

  三增,即增加選修課、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創新學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兩減,即減少總學時和減少必修課學時;一優,即優化課程體系。同時改革過去實驗(實習)課依附于理論課的傳統,對18學時以下的實驗,按照課程特點設立綜合性實驗課,單獨開設。種子科學與工程分別開設3個綜合眭實驗課;完善了新專業的“三段式實踐網絡教學體系”,單獨設立種子生產實踐課程,教學實習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實習要求、實習內容、實習地點等具體化,力爭使學生對某一作物(植物)從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四)加強種子工程學科建設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科建設,課程組2003年獲批“種子工程”學科的博士、碩士學科點,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五、實踐教學建設

  (一)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為了搞好專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我們注重課程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校內實驗室實踐教學。分為種子工程實驗室、種子科學館及多媒體教室。主要完成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有專題性實踐教學和綜合教學實踐。專題性實踐教學是以課程實驗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性教學實踐,學生由點到面全面掌握課程知識。二是教學標本園區生產實踐教學。在農學院原農作物標本區的基礎上,2004年,擴建為“作物教學標本園”,具有植物標本采集、植物多樣性展示、實踐技能訓練、觀賞和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為本科生的種子生產實踐、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提供了基本場所和優越條件。以田間現場觀看、現場操作、參與種子生產田的管理等方式進行。三是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

  學院對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了科學評價和篩選,并以協議和掛牌的形式確定了5個基地,主要滿足學生綜合實習的需要。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的實踐教學的相互結合,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以“三段式”專業實踐教學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網絡體系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農學專業創建并經多年實踐教學檢驗效果顯著的一種有效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涉及以勞動課為主的勞動體系;以農事操作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為主的“三段式”專業實踐體系;以社會調查、科技三下鄉和社會服務為主的社會實踐體系。隨著新專業的教學發展,結合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需要,設立《種子生產實踐》課程,完善了“三段式”專業實踐教學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網絡體系。

  以“三段式”專業實踐教學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網絡體系突破了校園的空間限制,通過勞動鍛煉學生的專業品德,通過專業實踐培養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研意識,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較好地體現了“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優”的研究型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建設與應用(一)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網絡教學相結合各門課程教學方法主要有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輔導、室內外實驗實習,在傳統課堂講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條件,擴大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教學相結合整個教學體現出生產、研究、教學緊密相結合的教學運行機制。通過課堂講授使學生系統學習種子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參加生產實踐提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引導教學,達到靈活掌握和運用知識。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