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花生(peanut),原名落花生(學名:Arachis hypogaea Linn.),是我國產量豐富、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又名長生果、落花生。屬薔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翼瓣與龍骨瓣分離,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花果期
摘要:花生(peanut),原名落花生(學名:Arachis hypogaea Linn.),是我國產量豐富、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又名“長生果”、“落花生”。屬薔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翼瓣與龍骨瓣分離,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國、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發油等化妝品的原料。
關鍵詞:花生,栽培技術,農業論文投稿
一年生草本。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莖和分枝均有棱,被黃色長柔毛,后變無毛。葉通常具小葉2對;托葉長2-4厘米,具縱脈紋,被毛;葉柄基部抱莖,長5-10厘米,被毛;小葉紙質,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2-4厘米,寬0.5-2厘米,先端鈍圓形,有時微凹,具小刺尖頭,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被毛,邊緣具睫毛;側脈每邊約10條;葉脈邊緣互相聯結成網狀;小葉柄長2-5毫米,被黃棕色長毛;花長約8毫米;苞片2,披針形;小苞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具縱脈紋,被柔毛;萼管細,長4-6厘米;花冠黃色或金黃色,旗瓣直徑1.7厘米,開展,先端凹入;翼瓣與龍骨瓣分離,翼瓣長圓形或斜卵形,細長;龍骨瓣長卵圓形,內彎,先端漸狹成喙狀,較翼瓣短;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柱頭頂生,小,疏被柔毛。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種子橫徑0.5-1厘米;ü6-8月。
花生地膜栽培是一種高產、高效的種植方式,與露地栽培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不僅可以提早成熟15~20d,增產30%以上,還可以增墑飽水,抗旱避災。近年來,遼中縣地膜花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目前已有1萬hm2,成為遼中縣的主要經濟作物,F將地膜花生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土壤選擇
盡量選擇輪作倒茬、地勢較平、土層較厚的砂壤土,為減輕病蟲草害,維持土壤養分平衡,地塊要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表土疏松,耕翻深度達到30cm左右。
2選用良種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適應性好的花生品種。遼中地區主栽品種有:白沙1016、魯花11、魯花13、魯花5號。
3種子處理
播種前15d,選晴朗天氣曬種3~5d后剝殼,結合剝殼分級粒選,選出粒大、色好、飽滿、發芽率高、發芽勢好的種子,播種前用花生種衣劑拌種,比例為1∶5,防止地下害蟲。
4整地
地膜花生采用大壟雙行栽培。起壟壟寬80cm,高10cm。壟溝30cm。壟畦平直,上疏下實。根椐地膜寬度,在充分利用地膜的同時,保證壟上2行花生行距40cm,植株外邊寬15cm[2]。施肥應遵循“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莢果產量4 500~6 000kg/hm2時,要求施優質的農家肥45~75t/hm2,化肥一般施尿素225~375kg/hm2、二氨225kg/hm2或過磷酸鈣300~375kg/hm2、草木灰1 500kg/hm2或硫酸鉀120~150 kg/hm2,結合整地和打壟作畦作底肥施入。
5播種
當5cm地溫穩定通過10℃時播種,一般在4月中旬播完。要求株距15cm,行距40cm,保苗13.5萬穴/hm2,每穴2粒。
6地膜覆蓋
根據遼中氣候條件選用線性底壓或高壓聚乙烯薄膜,膜寬90cm、厚0.008mm,覆膜前均勻噴撒除草劑,用拉索1 500~2 250mL/hm2、50%乙草胺乳油750~1 125mL/hm2或72%都爾1 950~2 250mL/hm2對水1 500~2 250kg/hm2均勻噴灑壟面和壟兩側,覆膜后再噴灑溝底,噴完后覆膜,拉緊鋪平,兩邊用土壓實,每隔3m壓一道小土埂,以防風大吹破地膜。
7田間管理
7.1苗期管理
地膜下花生子葉出土時先扎一小孔通風,植株見綠后,在早晨或傍晚放苗。苗齊后清稞蹲苗,用手將苗根際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葉露出地面,以促進第1對側枝的生長,清稞后15d左右再回土添窩。
7.2下針期至結莢期管理
開花下針期花生對水分反映敏感,此時遇旱不能下針。根據地力墑情,遇旱及時澆水,以增加莢果樹。因花生怕澇,多雨季節要排水防澇,特別是結莢期要防漬水,以防爛果。
7.3生長調節
如有旺長苗頭,即株高40cm以上時,用手摘掉花生第1、2側枝的生長點,人工去頂。生產上也可噴1次15%多效唑,用量為37.5g/hm2,對水150kg/hm2。
7.4追肥
花生下針期至飽果期視生育狀況酌情進行葉面噴肥,噴施750g/hm2硼砂+2 250g/hm2磷酸二氫鉀+3 750g/hm2尿素對水750L/hm2。
7.5病蟲害防治
7.5.1病害。①花生葉斑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合稱花生葉斑病,屬真菌性病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0mL/hm2對水225~300kg/hm2,每隔10~12d噴1次,連噴2~3次;或50%甲基托布津750mL/hm2對水225~300kg/hm2;75%百菌清粉劑750mL/hm2對水225~300kg/hm2噴霧。②枯斑病、炭疽病。發病初期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或用農抗120防治[3]。③立枯病。在花生苗期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2 000倍噴霧防治。④銹病。發病初期用12.5%唏唑醇(速寶利)可濕性粉劑4 000~5 000倍噴霧。⑤病毒病。發病初期用1.5%植病靈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7~10d噴1次,連噴2~3次。
7.5.2蟲害。①蚜蟲防治。用樂果750g/hm2+敵敵畏750g/hm2對水225kg/hm2噴霧。②甜菜夜蛾、棉鈴蟲。5%抑太保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10%敵殺死750mL/hm2對水150~225 kg/hm2噴霧。③地下害蟲。施辛硫磷乳油3.75kg/hm2防治。
8適期收獲
花生植株中下部葉片正常脫落,上部葉片“閉門”現象消失,種皮呈粉紅色時,為適期收獲的標志。收獲后及時曬干,決不能讓莢果遭遇雨淋或發熱導致黃曲素超標[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