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方法

發布時間:2018-04-1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

摘 要: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基本農田的保護現狀展開研究,發現未來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機制的相關辦法,在經濟結構的改變下,以往的基本農田保護機制也要發生改變,這樣才能夠滿足人口和社會經濟需求,也希望在日后的經濟結構調整時不斷優化,使基本農田能夠得到合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基本農田的保護現狀展開研究,發現未來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機制的相關辦法,在經濟結構的改變下,以往的基本農田保護機制也要發生改變,這樣才能夠滿足人口和社會經濟需求,也希望在日后的經濟結構調整時不斷優化,使基本農田能夠得到合理利用。

  關鍵詞:基本農田保護,動態管理機制,經濟社會結構

基本農田保護

  基本農田,是指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土地!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近年來,伴隨經濟發展帶來的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重大轉變,我國經濟產業支柱逐漸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因此帶來的農村耕地利用率減少問題以及第二、三產業擴張帶來的基本農田占用問題逐漸顯現,基本農田的保有和有效利用是國民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命脈所在,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中得到及時有效的維護,因此,基本農田的保護與動態管理機制的探索思考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1 保護基本農田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線

  保護耕地是保護人們的生命線,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組成部分,是國家取得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從傳統上來說,我國自古便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經濟國家,在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舊保持著農業國的身份,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的保留關系著人們生活水平維持與國家長治久安穩定[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與服務業獲得長足發展,逐漸取代了農業在整體經濟結構中的大比重,但穩定發展的農業與充足的農業供給仍舊是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經濟結構的整體調整過程中,農業不僅不會被完全取代,而且應當得到足夠重視,其中,保護基本農田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從當下經濟上來說,我國近年來進出口經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發展迅速,農產品的供給逐漸由國內自給自足轉向依賴國外進口,但當今世界仍舊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在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同時,還應當保持國內農業的生產能力,從而有效保護國內耕地資源,同時為未來發展做準備。

  2 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機制思考

  2.1 注重基本農田質量保護

  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過程中,制度構建固然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仍舊在于農田質量保護。

  1)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大量農村農業勞動力轉變為工業勞動力。近年來,農村耕地荒廢狀況逐漸顯現,大量土地無人管理,不僅造成耕地浪費,也讓農田質量不斷下降。

  2)工業發展建廠污染對基本農田帶來的質量傷害不可小覷,許多地區原本保有的優質基本農田被工業廢水廢料污染以致無法繼續農業生產,傷害持久,不利于我國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發展。因此以合理的方式對基本農田進行利用,并在合理利用中達到保護基本農田的目的,充分保證基本農田保護與管理后的生產質量,才是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的最終目的[2]。

  基本農田不是文物古跡,不需要隔離保護,只有不斷提高基本農田利用價值,使其為社會民生創造更有意義的價值,才是基本農田保護的最終目的。相關部門應在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相關管理機制的同時,協調工業、農業各方發展政策,從基本農田保護自身著手的同時協調當地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需求,全面保障基本農田質量保護。

  2.2 不斷完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機制

  基本農田保護管理機制是農田所在地相關管理部門依法進行管理的制度依據所在。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目前,各地依據《土地保護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國家和地方法規對基本農田進行依法管理和保護,但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遷,大多數基本農田保護地勞動力大量流失向工業、服務業等更加具有經濟價值的行業,造成原有制度和細則無法適應當下狀況,需要相應地調整配合。

  2)基本農田保護日常管理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責任制度,推行責任到戶到人,進行從地方行政單位到農田具體使用者和受益者的層層負責管理制度[3]。

  3)充分保證基本農田的保有量,在國家進行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過程中,凡涉及基本農田征用的,應當依法申請國務院批準,并在征用基本農田后按照劃定數據庫內容補充同等數量和質量基本農田以確保數量平衡。

  2.3 充實基本農田保護監督管理制度

  基層建設的重點難點在于難以保證執行力度,基本農田保護也是如此,近年來某些地區在盲目追求工業建設產值的過程中對基本農田進行工業利用而無法保證后期補充,造成基本農田數量流失,可見基本農田保護需要強大的監督檢測體系。

  1)以各地土地資源管理部門為依托,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網,形成高效完整的基本農田保護動態檢測流程。

  2)在基層宣傳基本農田保護的同時建立嚴格的基本農田檢查制度。當下大數據應用廣泛,各部門可以依據大數據以及衛星遙感等當代科技產物對基本農田的保有使用進行實時監測,避免基本農田違法違規占用以及荒蕪等狀況的產生。

  3)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大數據庫。當下的大數據已經在人口管理等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基本農田管理可以依托大數據進行現有農田登記錄入,再結合衛星監測進行定期使用狀況排查,以在人力監督下查漏補缺,形成完備的基本農田保護監督管理制度[4]。

  2.4 完善基本農田投入引導和獎勵激勵機制

  基本農田保護機制是對優質土地資源的特殊保護,不應僅停留在強制保護階段。想要在質量、數量、民心所向上取得三方統一,必須充分提高基本農田利用價值,調動當地農民保護基本農田的內在經濟動力。從國家角度來說,國家應對農業發展進行相應補貼,確保農民經營土地獲得足夠的經濟利益,以避免農業勞動力的減少。我國某些農產品市場份額受進口產品擠壓嚴重,致使大量勞動力流向工業,國家若能夠對土地經營進行一定補貼,既能夠充分帶動農民增收,還能夠為基本農田保護帶來足夠的人力資源。

  完善基本農田投入引導和獎勵激勵機制還應當將目光放在農業整體發展上。我國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大部分地區農業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農田經營勞動力成本高且獲利少,無法吸引新一代農民投入,因此需要調整相應的土地政策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使農業投入傾向于基本農田,從而降低土地經營成本,提高土地經營效率,進一步完善基本農田投入引導機制。

  農業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是當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耕地保護不僅關系著農業發展,對工業、環保、旅游業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基本農田保護是關系著農民生活、農業發展以及國家發展的關鍵,只有在今后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充分關注基本農田保護與動態管理機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才能保證耕地及其利用的穩定,為國家經濟提供穩定的后盾。此外,基本農田保護不是獨立于其他產業之外的單純農業話題,而是應當統籌第二、第三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等各方而實現的協調發展,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應當得到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金寶.山東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15(12):24-27.

  [2] 毛良祥.差別化土地政策的作用方式和傳導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2016(25):7-9.

  [3] 杜小婭,陸躍進.淺談基本農田保護管理信息系統需求設計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2(1):35-37.

  相關閱讀:水利工程淺談當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制度

  摘要:傳統灌溉形式的改變。由于原有農田水利設施中具有較多的灌溉系統,且包含大量明渠灌溉方式,甚至在一些田間工程中的灌溉系統是由土渠構成,導致水資源出現嚴重的浪費,運用節水效果好的灌溉形式能夠促使灌溉形式的整體及局部出現改變,不僅能節約水資源,而且還能增加農業的產量,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