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育職稱論文淺談當下高職院校德育管理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14-11-1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人本觀念的樹立主要表現在對以下四種關系的處理:首先是人和自然,以人為本就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下改善、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其次是人和社會,以人為本就是關注人性的完善與圓滿,關注個體的生存與進步,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建構起健康積極的社

  摘要:人本觀念的樹立主要表現在對以下四種關系的處理:首先是人和自然,以人為本就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下改善、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其次是人和社會,以人為本就是關注人性的完善與圓滿,關注個體的生存與進步,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建構起健康積極的社會氛圍;再次是人和人,以人為本就是確認公平、公開、公正等社會秩序,充分尊重他人,關注弱勢群體,全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溫暖融洽;最后是人與自我,以人為本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合法權利、能力差異、獨立人格和個性價值。教育所面對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生命,作為教育之一維的道德教育要真正地觸及內心靈魂,起到應有的效果,就必須承認并還原、尊重個體的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所以“以人為本”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選自:《北京教育》刊物以“為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為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服務”為原則,以“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立足教育,面向社會;立足學校,面向終身”為宗旨,圍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中心工作,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總結推廣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育人的成功經驗,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和社會之間,在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锓从辰逃结樥,報道全市乃至全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信息及教育系統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介紹先進的教育理論、科研課題和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為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很高的信譽度、權威性和影響力。

  一、德育推行人本模式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德育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強調職業特色,忽視德育

  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職業性是其最大的特色,所以高職院校往往把做好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會有意無意地忽視學生的德育。德育的基礎與核心其實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說技能可能保證一個人有生存的本領和條件,那么道德就是一個人前進道路的航向指南。技能與道德就像一個人的雙翼,缺一不可,只有兩者共同作用,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要改變僅僅重視職業技能的誤區,就需要充分認識到德育在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上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加強學生在校期間的德育,使之深入人心,對學生今后漫長的人生之路起到正面、積極的影響。

  (二)政治化的德育以偏概全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一直存在著重政治教育輕道德教育的問題,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往往緊跟政治形勢的變化,忽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德育工作缺乏長效性,成為簡單化、概念化的跟風;德育的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參加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忽視了對學生的文明教育、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道德意志的培養。“高尚的、遠大的革命道德理想的引導,卻帶來虛偽、損人利己的不道德社會狀況。”針對這種現象,應當改變過去學校常常圍繞抽象政治理論開展的做法,增加有鮮明時代特色、緊貼社會生活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樹立現代公民意識,先學做人,后學做事,養成基本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文明習慣,提高綜合素質。

  (三)市場化的社會背景急需高效的道德教育

  現代化進程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社會變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更加深刻地影響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市場經濟體制自身的特征及在我國推行過程中形成的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趨于平庸而消解崇高的缺陷,造成了人們行為的短期化、功利化、世俗化,社會價值評價上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盛行以及過度的追名逐利之心。受此大環境熏陶,高職院校學生也出現某些價值觀念失衡、行為失去規范等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必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妨礙他們今后人生之路的正常行進。

  因此,在高職院校不僅要開展全面、成體系的德育,而且要采用恰當的途徑,真正從人出發,以人為本,使德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德育推行人本模式的理論依據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的精華。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倡導科學發展觀,自覺堅持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既強調了對社會發展的重視,又充分尊重作為個體的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并且把它上升為國家政策的層面。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這更是我們今天的德育應當貫徹的指導方針。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只有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得到體現,才能成為現實的東西,發揮其作用。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民族文化傳統中積累起來的道德思想、道德規范,已經滲入廣大人民的靈魂,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表現為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從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到儒家的民本思想就構成了“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初理論淵源。春秋時期齊國的管子在《管子·霸言》篇中首次使用了“以人為本”,“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雖然這里的“以人為本”更多的是“以民為本”之意,但它的核心是強調重視人的價值,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今天談“以人為本”具有相通的意義和內涵。傳統文化的精髓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對個人而言,德是一個核心的因素,那么在德育工作中自然就要回到人這個根本,因人施教,為人考慮。

  德育的人本模式還源自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支撐。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當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正常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而人奮斗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個人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我們啟示,在德育工作中,老師必須正視學生正當的個性需要,因為這是促使產生更高需要的基礎和動力。高職院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能夠順利成人,能夠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在社會上立足,并以此為基礎最終綻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德育人本模式推行的實踐途徑

  (一)內容求新

  面對目前的新形勢、新情況,德育內容的選擇應當更加具有針對性與時效性。第一,伴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因時代背景的變化而出現的德育的嶄新課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并把這些內容適時地引入德育教學中。第二,對于傳統的基礎的德育教學內容,如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等,更應該在新形勢下予以創新性地加強。老師應當深入學生中間,平等地交流溝通,聯系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熱忱地幫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細致入微地培養他們健康、積極、堅強、執著的心理素質和意志。第三,針對近幾年就業壓力空前增大、就業形勢日漸嚴峻的形勢,德育還應該加大對學生就業指導的力度,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誠信、善良、勤勞的品質,幫助創造就業機會,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憑辛勤的勞動、正直的人格和真才實干實現自身價值。

  (二)方法求活

  德育雖是教育的一維,可它絕不僅僅限于課堂,我們要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借助多樣的形式,培養、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使他們真正做到在德育方面知行合一。

  1.回到生活。真正好的德育,自然是引導人們追求崇高理想和人格的完善,但是它會把這一切化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他的道德情志、道德能力,以最后提高道德的自覺性。

  2.依托活動。在全校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設立名人名言的宣傳欄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鼓勵學生辦板報、校報及開展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讓學生走出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他們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開展不同層次的競賽,調動積極性,激發熱情,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3.借助媒體。利用網絡、影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建構立體化的德育體系,并使之與課堂教學合理地融會貫通。比如師生的交流互動就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短信、微博、微信非常新穎時尚,大多數學生平時聯系也多靠它們,老師自然也可以借助它們隨時了解、把握學生的生活、思想、心理動向,及時交流溝通,學生當然樂于接受。

  4.家校社會聯動。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廣泛地開展合作。一方面,學校要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加強與社會的廣泛聯系,充分利用社會上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學校要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暢通聯系,和家長多交流,盡量了解學生成長的個性化環境,把握學生動態,真正地關心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構筑一個理想的道德教育氛圍,使學生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完成自身道德品質的養成。

  “大學德育一直以來是中國對大學生進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要適應目前社會形勢的新變化,更新觀念,在內容和方法上求新求活,真正尊重學生,從學生個體出發,因人而異,回歸到以人為本,這樣德育工作才能深入人心,收取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職業技能,而且能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為國家合格的建設人才。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