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本文從當下公眾的美育需求入手,開宗明義地指出進行社會美術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在深入分析中國美術教育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社會美術教育產生的背景,闡明新時代社會美術教育的基本概念,詳細說明了其學科定位,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
摘要:本文從當下公眾的美育需求入手,開宗明義地指出進行社會美術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在深入分析中國美術教育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揭示社會美術教育產生的背景,闡明新時代社會美術教育的基本概念,詳細說明了其學科定位,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從跨學科的概念出發,進一步闡述了其學科建設的基礎,并分享了近年來在社會美術教育領域取得的重要實踐成果。
關鍵詞:美育 社會美術教育 藝術素養 視覺藝術
我國已步入社會美術教育發展的新時代,公眾的美育需求及社會參與度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8年全國美術館共舉辦展覽7021個,參觀人數達到3721萬人次,全國各類文物機構共舉辦陳列展覽27919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10.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7.5%。(1)一線城市的社會美育事業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快速發展。以上海市為例,2018年8月上海啟動了“1+16”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以全市80多家美術館為基礎,通過舉辦數百場活動邀請全市市民走進美術館,共享藝術資源,接受美育熏陶。這一項目在2019年繼續深入,并收獲明顯成效,2019年上海全市美術館接待觀眾達 841萬人次,較比2018年增長近1/4;舉辦公共教育活動 3828場,數量比2018年增加490場,增長約15%。據統計, 2019年上海市共有60萬人次參與到公共教育活動之中,平均每天全市美術館開展活動約有10場左右。(2)在美育大眾化時代,建立社會美術教育學科,進行社會美術教育研究已成為客觀要求。
近年來,隨著國民消費水平和幸福指數的提高,人們對自身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閑暇之時,人們樂于走進博物館、展覽廳,了解藝術,享受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眾多媒體和各式各樣的文化機構也積極倡導大眾關注藝術,用藝術知識豐富和美化生活;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加入各類藝術輔導班,家長們也利用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汲取藝術營養。這些現象都表明,人們已經認識到藝術的價值,并且樂于享受藝術給生活帶來的改變。社會對于藝術充實人們精神生活作用的重視,是中國美術教育發展的新契機。美術教育能夠提高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培養專業的藝術從業者,隨著社會對美術教育的關注,美術教育的對象愈加普遍化,影響力逐漸擴大,社會美術教育就應時而生了。
一、社會美術教育理論的概念
(一)社會美術教育的學科定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社會美育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滋養著人類的審美意識。在石器時代留下的人類遺產中,無論是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還是內蒙古中南部的陰山巖畫,不難想象,在這些藝術作品被創造的時期,一代代祖輩們也運用著與我們今日相同的交流方式,互相切磋藝術技巧和作品內容,實際上,這就是社會美術教育的雛形。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光輝燦爛的藝術和建筑,將美的種子播撒在了城邦居民的心中,代代相傳;中世紀的宗教藝術在教堂中誕生,以其特有的面貌回應了那個時代對社會美育的呼喚;文藝復興以來,藝術沙龍的出現便成了孕育現代形態的社會美育的搖籃;工業革命后社會轉型,伴隨著現代城市的出現,社會美育獲得了全新的意義,它連接了學校與家庭,個體與社群,成為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類福祉,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社會美術教育是社會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來說,屬于范圍廣闊的社會教育事業。1835年,德國知名學者狄斯特威格(1790—1866)在其《德國教師陶冶的引路者》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社會教育這一概念[1];在中國,最早發現了“社會教育”這一概念的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2年,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導下,臨時政府教育部正式設立社會教育司,并開始使用“社會教育”一詞[2]。2003年,王雷在《中國近代社會教育史》中,進一步明確了其概念: “社會教育主要指學制系統以外、以政府推動為主導、私人和民間團體推動為輔助,為了提高失學民眾以及全體國民的素質,利用和設置各種文化教育機構與設施,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3]從地位來看,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另一種教育形式,具有補充與輔助的功能,以及全面性和平等性的特點,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體系。
相關知識推薦:美術論文可以發什么期刊
因此,社會美術教育也具有以上性質,它是以社會為背景,全民為對象的美術教育活動,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和藝術素養;教育方式是傳播美術知識,引導作品欣賞,鼓勵參與創作。就教育對象而言,社會美術教育面向社會全體大眾,除了成人群體之外,還包括兒童美術教育、老人美術教育、特殊群體美術教育等,這使它能夠為促進社會公平作出獨特的貢獻,并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各類美術教育中存在的難題。
社會美術教育是研究以社會為基礎的社區美術教育、成人美術教育、博物館公共藝術教育、家庭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性別美術教育、宗教美術教育以及美術教育機構建設的學科領域,與學校美術教育并行,互為補充、互相依存。它從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介入,研究從兒童到老人各個年齡層次和發展階段的美育特征,以及從社會文化服務角度對公立事業機構、私立教育單位的美術教育建設水平、服務質量和社會效能等進行分析研究。
社會美術教育作為一個新生的學科,盡管有著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但其理論建構與學術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因其跨學科、跨領域的性質,所以,擴大視野,從與其關聯的其他相對成熟的學科中汲取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美術教育擁有廣泛的學科基礎,建立在藝術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基礎之上。例如,藝術學對博物館、美術館觀眾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社會美術教育學科的研究者建立對于公共美術教育場所的認識;教育學所歸納總結的教育實踐規律,以及形成的教育科學理論,則能夠指導解決社會美術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實際問題;社會學能夠總攬社會面貌,因此社會美術教育研究總是以社會學研究成果作為基石;經濟學則能以實際數據呈現社會美術教育的發展狀況,反映社會對于社會美術教育的需求程度。
可以說,社會美術教育理論既是向西方美術教育經驗學習的成果,又是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響應當前社會需求的答卷。現在,社會美術教育領域雖然獲得了不少美術教育研究者的關注,但作為學科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在社會教育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社會環境發生改變,社會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社會美術教育的定義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具有彈性的,在社會美術教育的具體推行過程當中,這一概念的定義會隨之豐富和深刻,并在不同的情境下,具備不同的內涵。
(二)社會美術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
首先,社會美術教育是國家塑造文化形象和培養全面人才的要求。當前,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使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顯著提升,形成了繁榮發展、積極負責、和諧穩定的大國形象。然而,中國在文化形象的塑造上依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各國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交流和碰撞,作為國家之間相互了解、建立連接的重要渠道,文化藝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向世界輸出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提升國民文化藝術素質是當前的迫切需要。為確保這一目標順利實現,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美術教育在提升國民審美素養、藝術水平以及文化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培養更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了彌補應試教育的局限性,教育專家們提出了素質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實施科學的、系統的、綜合的素質培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素質教育開展多年,學校的考核標準依舊主要是考試,導致素質教育的時間被大量占用,學生們疲于應付考試科目的作業,幾乎沒有多余的精力。與之相比,靈活性強是社會美術教育不容忽略的一大優勢,教育形式不再拘泥于在教室上課或由教師單方面輸出知識,而是可以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藝術館等地的切身體驗與互動中達到效果。甚至可以在街道、社區、商業區走廊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區域布置美術教育展板,或搭建起臨時的流動美術館,這些都是社會美術教育者可以實施的方法?偠灾,社會美術教育具有時空靈活性、形式多樣性的特點,是新時代提高全民綜合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
其次,社會美術教育是塑造現代社會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實現大幅增長,城、鄉建設都有了顯著成效。如何鞏固現階段成果,建設和諧統一的現代社會,成為目前亟須考慮的社會問題之一。社會是由公民組成的,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現代社會公民應當普遍具有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從而與科技發達、經濟全球化和強調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相適應。其中,公民的藝術素養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體現。美國在2014年通過修訂國家藝術教育標準將公民獲得藝術素養定為國家藝術教育的總目標,并指出了藝術素養對于現代公民最重要的五項價值:藝術作為交流與溝通;藝術作為創造性的個體實現;藝術作為文化,歷史和紐帶;藝術作為幸福的途徑;藝術作為社會參與。此外,“價值多元主義與合理的分歧是現代社會最大的特性”[4]。在現代社會中,文化具有多樣性,價值的衡量標準也是多元的,F代社會講求以人為本,要求每個人對他人充滿同情性的理解,能推己及人,充分包容、接納與自身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價值取向上有所不同的人。社會美術教育在不斷提升民眾審美素養、藝術水平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性格的形成,塑造謙和有禮的品格形象和高尚大氣的道德情操。一位具備一定藝術素養的人,于家人親善友愛,維持家庭和睦;于社會體諒他人,促使社會和諧。
再其次,社會美術教育是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必然選擇。大眾文化是以廣大的社會群眾為接受主體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它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產生。大眾文化具有多種形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漫畫、廣告、手機上面的各類娛樂軟件等都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互相依存,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得大眾文化的成果得以批量生產,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娛樂需求,極大地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繁榮發展。在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理論家看來,文化產業的產品本質上是一種商品,它迎合市場和大眾的需要,追求趣味性和欲望的滿足,缺乏思想深度。這種觀點在今天仍然具有啟示意義。“伴隨世界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和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大眾文化日益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5]。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眾文化中包含一些粗俗、暴力的內容,而且因為大眾文化的流行性,這些內容傳播速度很快,容易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為了社會的和諧,我們如何能解決文化產業問題,切實有效地提升國民文化素養與藝術品位呢?
無疑,社會美術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來自不同民族、地域、階層的民眾是社會中最廣泛的群體,他們擁有著各自不同的社會身份和文化認知。社會美術教育的特點是生動靈活,在考慮到不同群體的差異問題上,能夠針對不同人群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多變;此外,社會美術教育覆蓋面廣,對各個年齡段的社會群眾都有效果。與其他形式的社會教育有所區別的是,社會美術教育是以視覺藝術、圖像、數字媒體等為媒介,透過視覺媒介以形象的方式引起受教育群體廣泛的興趣和關注,從中折射出包羅萬象的內容,這種獨特性使得社會美術教育可以高效而直接地改變大眾的思維習慣,讓大眾在解讀文化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篩選和淘汰過程中發揮創造性的作用,甚至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經典。由此,大眾文化就能擺脫具有爭議的誘導性、迷惑性和欺騙性,獲得生動性、自發性、參與性和反思性,發展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大眾文化的語境下,社會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得以凸顯。
最后,社會美術教育彌補家庭與學校教育的空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美育素養直接影響著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兒童美術教育在中國已經蓬勃發展了數十年,今天各類線上線下兒童美育機構教育依然不斷涌現,以各種創新創意為賣點的課程層出不窮。然而,如果家長對美術教育機構選擇不當,安排孩子學習了不適宜其年齡階段的藝術課程,反而會影響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有些家長無法給孩子在不同年齡段以正確的藝術引導,堅持安排孩子參加不感興趣的藝術培訓,甚至導致孩子對藝術產生抵觸心理?梢哉f,兒童美術教育成功與否,前提在于家長對藝術和藝術教育的認知。目前社會和家庭在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方面的欠缺,也是我們大力提倡社會美術教育的原因所在。其首要工作就是普及大部分家長也不了解的藝術知識,這樣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時候,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能促進親子感情。在欣賞藝術作品和學著解讀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努力體會創作者的心情,與周圍的觀賞者交流自己的感受。由此,受教育者能逐漸培養與他人情感共鳴的能力。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蘊含著不同的風格特色,體現著創作者的喜怒哀樂等各樣情感表達,同時,不同的觀賞者也可以在作品中體會出不一樣的精神內容。也可以說,在欣賞一幅作品時,人們就是在體驗不同的人生,感受不一樣的情緒變化,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見識。
現行的教育體制已經有意識地將美術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兒童教育、成人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初中到高中階段,美術課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公共博物館、私人藝術館都有意識地對所有人開放,讓大眾可以享有接觸美術作品、接受美術熏陶的機會,而且大部分都匹配了讓參觀者能理解、能學到美術知識的解說。這些教育經驗固然寶貴,卻也反映出了很多不足。我們需要關注社會美術教育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引導社會美術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也需要將這些經驗理論化,從而讓更多的社會美術教育推行者少走彎路;我們還需要明確制定出社會中推行美術教育時應當遵守的規范,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的教育系統。——論文作者:馬菁汝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