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數字創業:理論溯源、發展脈絡與生成圖景

發布時間:2022-03-0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本文運用 CiteSpace 5.5.R2 軟件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的 373 篇文獻進行了科學計量分析,系統闡述了數字創業研究的知識圖譜,通過基石性、核心性和突現性文獻分析,把脈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基

  摘要:本文運用 CiteSpace 5.5.R2 軟件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的 373 篇文獻進行了科學計量分析,系統闡述了數字創業研究的知識圖譜,通過基石性、核心性和突現性文獻分析,把脈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基礎、演進趨勢及研究熱點,并構建了技術產業、生態系統、商業模式創新和組織行為四大視角下的數字創業研究理論生成圖景,最后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數字創業:理論溯源、發展脈絡與生成圖景

  關鍵詞:數字創業;理論溯源;發展脈絡;生成圖景

  1 研究回顧

  伴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群落的指數級核聚變,以數據驅動、萬物互聯、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智能主導為主要特征的數字經濟全面滲透到全球范圍內的各個角落,已然被眾多元主體所認知、學習和應用。數字化能力創造了無數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賦能傳統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時空的壓縮和虛擬化、智能終端工具的普及化催生了諸多具有較高創新價值的數字平臺和生態系統,數字技術運用實現了從提升效率和生產率的輔助角色到生產力拉動和價值創新的“結構洞”位勢,數字技術對基礎創新和價值創造起決定作用。

  綜合來看,數字創業研究形成以內涵和屬性挖掘、理論構建、創業影響機理等內容為核心的研究主體,歸納和總結了數字技術在創業理論、創業實踐和創業產出等方面的價值性知識,也有少部分學者對數字創業理論發展趨勢進行研究。例如,國外學者 Nambisan 從技術觀視角對數字創業概念、范疇、應用領域以及未來熱點問題進行理論闡釋[1]。國內學者余江等在傳統創業和數字創業對比的基礎上,深度剖析了數字技術對創業起步、創業過程和創業產出三個階段的影響機理[2]。蔡莉等從個體、企業和生態系統三個層面深入剖析了數字技術與創業活動之間的關系,總結分析了數字技術對創業理論的挑戰,并提出未來的研究問題[3]。盡管現有研究成果對數字創業相關研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但研究成果以國外居多,國內高質量研究成果甚少,且不同理論視角下的數字創業研究缺乏統一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框架,特別是數字技術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業研究主題呈現碎片化和差異化,致使數字創業理論建構、內涵挖掘以及應用情境的闡釋存在較大差異,現有數字創業綜述性研究的思路多以不同學科知識集的理論演繹為主,缺乏通過科學計量學來呈現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溯源、發展脈絡、主流理論架構。

  此外,數字創業研究對轉型經濟下的中國管理理論向縱深發展和實踐應用具有非凡意義,復雜制度變遷和震蕩市場環境的雙重嵌入情境下,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和組織資源重構可以為創新追趕提供有效前進路徑,國內學者的重視程度顯然不足,理論研究明顯滯后,難以引導創業實踐的良性發展。故而,本文基于文本挖掘和引文分析理論,運用 CiteSpace 5.5.R2 信息可視化軟件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的 373 篇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分析,通過識別數字創業研究的主要流派,明晰數字創業研究隱含的理論邏輯,通過基石、核心和突現性文獻分析把握數字創業研究的發展脈絡,識別研究熱點領域,通過引文分析和共詞分析從技術產業、生態系統、商業模式創新和組織行為四大視角厘清數字創業研究的生成圖景,以期為中國情境下的數字經濟理論體系構建奠定理論基礎,為新興經濟體企業更好發展提供學術支撐。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與工具

  以數理統計原理為基礎的科學計量學依托計算機軟件為輔助手段對科學文獻中涵蓋的 Author(作者)、Institution(機構)、Keywords(關鍵詞)、Reference(參考文獻)等價值性信息進行理論溯源、研究熱點、發展脈絡等分析,從而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的內在發展規律。 CiteSpace 是由被國內外同行專家評價為當代信息可視化與科學知識圖譜學術領域的國際頂尖領軍人物陳超美(Chaomei Chen)教授使用 Java 語言開發的適用于多元、分時、動態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3],其主要功能包括共被引與耦合分析、科研合作網絡分析、主題和領域共現網絡分析等,通過時空視圖、聚類視圖、節點大小、連接線的顏色差異等可以清晰、快速地繪制某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動向及發展趨勢[4]。CiteSpace 軟件的運用有助于學者把握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主題、熱點的演進趨勢和理論框架,彌補傳統文獻綜述中的主觀偏差劣勢,繼而能客觀展開文獻綜述的歸納和總結。故而,本文采用 CiteSpace 5.5.R2 可視化軟件對 1998~2020 年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中數字創業研究的高質量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分析,輸出直觀的可視化網絡,全面綜合地概括數字創業研究的縱深發展和生成圖景。

  2.2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的文獻數據選擇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檢索日期為 2020 年 7 月 23 日。數據收集遵循以下流程。首先,選定 1990~2020 年,Document Type(文件類型)設置為 Article(文章),以“Digital Entrepreneurship”為“Topics”(主題詞),共檢索到期刊論文 373 篇。其次,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界面中選擇這 373 篇文獻記錄的“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全記錄和引用的參考文獻),并將“File Format”(文件格式)選擇為“Plain Text” (純文本),選擇“Send”(發送)導出純文本格式文件,以備采用科學計量軟件 CiteSpace 5.5.R2 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最后,進行正式知識圖譜分析之前,為了保障數據分析的有效性,運用 CiteSpace 對下載的文獻記錄進行過濾和除重操作。時間范圍選擇均為 1990~2020 年,時間切片均為 1 年,語詞來源同時選擇“Title”(標題)、“Abstract”(摘要)、“Descriptors”(描述)和“Identifiers”(標識);數據抽取對象為 Top20,即每年中選擇前 20 個高頻節點。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3.1.1 發文量、國家和組織分析

  從圖 1 所示的發文量可知,以數字創業為主題的文獻發文量總體上凸顯為先平穩后爆發的發展趨勢,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0~2002 年,發表論文數量為 0 篇,主要原因是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處于初步發展時期,尚未發展到數字經濟時代。第二階段,2003~2013 年,數字創業的文獻初露端倪,發表論文數量平均每年 2 篇,受到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學者開始關注數字創業的相關話題;第三階段,2014~2020 年為極速爆發式增長階段,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群落核聚變,學者圍繞數字創業的商業模式等相關主題展開廣泛的探究,從 2014 年的 7 篇發文量到 2019 年發文量達到峰值 138 篇,較上一階段發文量呈現指數級增長,隨著數字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未來數字技術相關論文必然持續攀升。由表 1 可知,最高產的前 5 個國家分別是美國(77 篇,占比 20.64%)、英國(36 篇,占比 9.65%)、西班牙(27 篇,占比 7.24%)、澳大利亞(24 篇,占比 6.43%)和中國(22 篇,占比 5.90%),美國占據主導地位,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中國具有相當分量的貢獻。數字創業同時引起了國際頂尖學府的持續關注,發文排在前列的組織機構是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洛斯基爾德大學(Roskilde University)、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 Milan)、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和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成為推動數字創業相關理論發展的主要組織(表 2)。

  3.1.2 發文所屬期刊分析

  發文量排名前十位的高水平期刊共發表 70 篇相關論文,占比接近 19%(表 3),形成數字創業研究的核心期刊群,所屬學科聚焦于創新創業、信息科學與信息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戰略管理。其中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Sustainabilit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Research Policy 等高水平期刊均發表 4 篇以上文章,足以顯現創新創業以及管理科學領域對數字創業議題的密切關注,其他領域的高水平期刊也逐漸聚焦數字創業相關話題研究。

  3.1.3 發文作者分析

  數字創業研究發文量排名前五的作者分別是 Satish Nambisan(5 篇)、Antonio Ghezzi(3 篇)、WenYu Du(3 篇)、Per Davidsson(3 篇)和 Chris Richter(3)篇。數字創業研究作者共現分布于合作網絡中(圖 2),節點大小表示作者發文量,節點間的連線代表作者存在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示作者間合作強度高低?傮w來看,數字創業研究尚未形成持續性引領者,作者之間的合作僅停留在小范圍的團隊合作,尚未形成廣泛的合作網絡。

  3.2 理論溯源及其演進

  文獻共被引分析作為一種測度文獻間關系強度的方法可以有效明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起源和理論基礎。運行 CiteSpace 5.5.R2,將“Node Types”(節點類型)設置為 Reference(參考文獻),并將“Top n per slice”(每個時間切片中被引頻次或出現頻次最高的 n 個數據)閾值設置為 50,其他屬性采用默認值,點擊“Go”運行,得到共被引文獻知識圖譜,圖中節點代表被引文獻,半徑越大表明被引頻次越高。本文對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溯源和演進路徑從基石性、核心性和突現性文獻三大模塊展開,以此解構數字創業研究的黑箱。

  3.2.1 基石性文獻分析

  基石性文獻可通過圖 3 的 timeline 視圖共被引文獻知識圖譜確定。被引用最早的文獻作者分別是 Boudreau,Yoo,Grégoire、Barr 和 Shepherd,Yoo、Henfridsson 和 Lyytinen,Hansen、 Shrader 和 Monllor,Fischer 和 Reuber,Pan 和 Tan,Davidson 和 Vaast 以及 Nambisan 和 Baron 等,這些作者的文章實際反映了數字創業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運作機理。Boudreau 發表在 Management Science 的文章指出,1990~2004 年手持設備系統通過授予軟件開發商更高的準入權限和開放控制權兩種平臺策略提升創新速度和研發增量,以此開啟了獨特的開放性數字經濟機制[4]。Yoo 發表在 MIS Quarterly 的文章指出,經驗計算通過深度學習“時間、空間、參與者和人工組件”的四維度人類經驗實現數字技術嵌入以調解生產和生活,且系統探索了數字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體驗,即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系統技術群將開辟一條豐富的、全新的人工科學途徑[5]。Grégoire 等發表在 Organization Science 的文章指出,創業者通過技術與市場匹配識別新機會,通過先驗性知識展開表層特征相似性比較和組織結構調整以實現新興技術和市場之間的對接[6]。Yoo 等發表在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的文章指出,數字技術催生了分層模塊化體系架構,即通過數字技術創建的設備、網絡、服務和內容四種松散耦合層拓展模塊化物理產品,生成包含數字化產品平臺、可控平臺資源的數字化新興組織邏輯,企業應聚焦構建雙重分布式網絡能力以重塑產品生態,不斷重新定義產品邊界,賦予產品和服務新的價值增值[7]。Hansen 等將創業機會界定為向市場推出新產品、新方式、新模式、新路徑、新方案和新服務的六維概念框架,并深入剖析涵蓋機會開發、機會識別、機會匹配、需求感知、機會創造、問題解決、商業化和社會建構的創業機會相關流程[8]。Fischer 和 Reuber 發表在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的文章運用質性研究方法詳細地探討了新型社會化媒體(Twitter)的運用對創業行為和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新型社會媒體渠道可以幫助創業者創造和利用機會、管理客戶關系、塑造品牌價值等,不僅是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手段,同時也是創造機會的潛在途徑[9]。Pan 和 Tan 發表在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 的文章提出“結構化-實用化-情境化” (structured-pragmatic-situational,SPS)的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訪談協商、現象概念化、初始數據收集和整理、理論建構、數據檢驗、選擇編碼、一致性檢驗、撰寫案例報告 8 個步驟[10], SPS 方法為后續 Nambisan 等對數字創業的案例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方法藍本。Davidson 和 Vaast 指出,數字創業是一種基于社會化物質的創業實踐,由業務、知識和制度三種相互關聯的創業機會組成其拓撲結構,業務創業包括承擔追求新利潤的風險和設計新的“手段-目的”流程以創造價值,知識創業包括開發新知識和完善知識再生產及分配,制度創業包括新行業實踐的理論化過程和重塑行業準則及文化,接受全新行業實踐模式[11]。Nambisan 和 Baron 認為,創業成功需要創業者充分利用元認知能力識別蘊藏在創新生態系統內外的差異性因素,通過自我控制能力和可持續能力對績效目標、技術發展目標和關系目標加以管理,以實現平臺領導企業倡導的平臺總目標和創新生態系統參與主體子目標的共演、共創和共贏[12]。上述文章是最早探討數字創業相關研究的嘗試,為后續研究在理論建構、方法運用等方面奠定了扎實基礎。

  3.2.2 核心性文獻分析

  圖 4 是共被引文獻知識圖譜視圖,每一個節點代表一篇文獻,節點半徑越大,證明被引頻次越高,以此確定數字創業研究的核心性文獻。核心性文獻按照被引頻次高低排序所得到的排名前十位的具體信息如表 4 所示,依據研究內容的相關性可歸結為三大主線——創業和商業模式運行機理、數字創業演化邏輯及數字創業影響機理。

  1. 創業和商業模式運行機理

  創業和商業模式運行機理的相關研究為后續數字創業的組織邏輯和運行機理提供了理論基礎,是新技術和新時代背景下創業領域對未來發展趨勢關注的集中體現。Zott 等研究認為,商業模式不僅是價值主張的實現,也是資本收益模型和關系性租金等多要素共同疊加的產物,其旨在解釋信息技術在電子商務和現代組織中的應用機理、戰略性問題(價值創造、競爭優勢和組織績效)以及創新與技術管理三個層面[13]。Ries 認為,精益創業是以互聯網行業為背景、基于軟件敏捷開發的一種新模式,通過持續的客戶驗證和反饋,追求產品和服務快速迭代,遵循“最簡可行產品—客戶反饋—快速迭代”的創業邏輯[14]。Mollick 認為,“互聯網+” 和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在線眾籌方式作為一種能夠直接影響創新創業的可操作路徑成為突破性創新的源頭,通過在線眾籌可以幫助投資者判斷新創企業的質量,新創企業可以克服地理距離限制,為研究初創企業提供機會窗口,同時可以促使創業者構建創新創業網絡[15]。

  2. 數字創業演化邏輯

  云計算、數字化、社交網絡、3D 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群落核聚變情境下,數字創業的運行機理是當前學術界關注的核心議題。Bharadwaj 等發表在 MIS Quarterly 的文章指出,數字化實現了產品、流程和服務之間的互聯互通,越來越多的企業跨越產業邊界進入新的行業領域,數字技術從根本上顛覆了企業戰略、業務流程、競爭能力、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擴展了組織間的企業合作網絡;企業實施數字戰略應考慮數字戰略范圍、數字戰略規模、數字戰略速度以及數字戰略中價值創造和價值捕捉的源泉四個層面,且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滲透,企業趨向平臺型組織[16]。Nambisan 等作為數字化領域的核心學者于 2017 年分別在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和 MIS Quarterly 發表引領性文章(被引用排名前 2 位),深層次地論述了數字技術的應用對于行業變革和組織行為的重塑,對創業過程和創業績效具有深遠影響[1,17]。

  3. 數字創業影響機理

  數字技術如何影響組織創新過程和績效、具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重塑組織結構、慣例和流程等新話題成為數字創業影響機理主題的關鍵之匙。Yoo 等認為,數字技術對組織創新的影響主要凸顯為數字技術極大地降低了遠程協作和協調的通信成本、數字融合顛覆了創新過程、數字技術和軟件平臺的持續發展促使組織行為和活動模塊化、集成化和可重復性配置,直接促進了數字平臺、分布式創新和組合式創新的形成[18]。Parker 等認為,數字產品與實物產品相差甚遠,運用順序創新的代碼溢出效應模型深入挖掘開放式數字平臺和封閉式數字平臺兩種不同情境下,開發者數量、創新網絡效應、數字平臺競爭性以及創新風險高低是影響企業采取何種數字產品開發和創新的關鍵要素[19]。Autio 等認為,數字賦能、創業機會識別、商業模式創新、橫向知識溢出等是數字技術背景下創業生態系統取得成功的關鍵,數字賦能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距離限制,促使業務流程和組織機制便捷化,繼而促使創業生態系統和創新系統協同演進[20]。

  3.2.3 突現性文獻分析

  突現性反映某一時間段內文獻被引頻次的變化以描述某一研究領域的動態發展本質。由圖 5 可知,突現性排名第一的文獻是 Nambisan 發表的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數字技術致使創新過程邊界不斷弱化、創新主體變動性增強以及創新過程和績效間動態交互性增強,應重點關注數字技術應用所引致的數字創新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Yoo 等發表的 The new organizing 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突現性排名第二,數字創新和分層模塊化體系直接影響組織的信息技術基礎架構以及戰略制定和實施,數字化過程中的組織邏輯、生成機理、維度結構、數字化平臺管理等是亟待關注和建構的核心。Autio 等發表的 Digital affordances, spatial affordances,and the genesis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突現性排名第三,接續 Nambisan 的研究提出數字賦能與創新之間的影響機理問題,數字創業生態系統關鍵因素和角色地位識別是幫助從業者、創業者、政策制定者有效認知、學習和實現價值增值的有效進路。

  相關知識推薦:怎么選好投稿的雜志發表論文

  通過數字創業基石性文獻、核心性文獻以及突現性文獻的梳理和分析,發現管理學經濟學、信息系統學、計算機等學科領域均展開了數字創業研究的探索,其理論基礎表現出多學科的理論溯源特征,從早期的資源基礎理論、動態能力理論、技術創新理論的引入,到大數據、分層架構理論、組合式創新、模塊化、網絡關系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等的運用,相關研究成果逐漸向縱深發展,數字創業研究成果的多學科協同發展逐步向多學科交叉共融演變。

  3.3 數字創業研究熱點和生成圖景

  3.3.1 數字創業研究熱點

  陳超美指出,研究熱點是某一時間段存在內在聯系且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組文獻研究的科學問題或主題。文獻中涵蓋的關鍵詞是研究主題的高度凝練,通過分析關鍵詞頻次的高低確定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圖 6 中的十字圖形越大表明對應的主題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屬于該時間段內的研究熱點主題。結合圖 6 和表 5 可知,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的是 entrepreneurship(154 次),是數字創業領域國外研究的核心和重點。高頻關鍵詞還包括 innovation(88 次)、technology (48 次)、performance(36 次)、digital Entrepreneurship(30 次)、firm(26 次)、perspective(26 次)、strategy(25 次)、impact(23 次)、knowledge(21 次)、management(21 次)、network(17 次)、information technology(15 次)、digitalization(14 次)、platform(14 次)、business model (14 次)等。隨著“互聯網+”的提出,平臺逐漸成為數字時代創新創業的關鍵要素?疾礻P鍵詞間的關聯度不難發現,創新能力、技術能力會影響企業績效,數字化創新戰略、數字化管理、知識管理、信息技術賦能的實現是企業將數字技術與業務流程、運營管理等充分融合的動態演變過程,同時也是數字創業行為和結果導向的重要表征和體現;網絡能力、網絡分析是中小企業打破組織邊界限制進行數字創業生態系統構建所必須掌握的動態能力。故而,數字創業研究熱點之間并不是處于封閉、孤立、分散的窘境,而是形成開放、交叉、融合的聯結狀態。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出四大聚類,表 5 為四大聚類涵蓋的核心關鍵詞和頻次詳細信息。

  373 篇文獻中,引用次數達到 4 次以上的屬于引用率排名前 15%的文章,共計 61 篇文獻滿足標準,對其進行引文共被引耦合分析,以驗證數字創業領域研究的理論結構,61 篇文獻中有 51 篇產生關聯,形成 205 次聯結,表 6 對四個聚類的主要發文期刊、代表學者、關鍵詞、耦合度最高的文獻進行簡要介紹,后續結合關鍵詞和引文耦合分析結果重點闡釋數字創業的生成圖景。

  3.3.2 數字創業研究生成圖景根據關鍵詞共現分析和引文耦合分析的結果進行比較和凝練,不難發現其分析結果高度重疊和吻合,通過分析四大聚類的原始文獻以及引文耦合和關鍵節點信息,對文獻進行歸類與整合,把數字創業研究分為技術產業視角、生態系統視角、商業模式創新視角和組織行為視角四大理論演化脈絡,并通過梳理不同視角下的文獻及對應的關鍵詞來解構生成圖景。

  1. 技術產業視角

  數字創業的第一類生成圖景歸結為技術產業視角(圖 7)。此視角下的數字創業研究源于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有效融合的發展背景下,大批量的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創企業誕生,并迅速發展和成長,企業數字化進程加速,數字技術驅動的產業結構轉型以及行業變革吸引了諸多學者破解數字融合、數字技術、數字管理、數字搜索、數字平臺等典型現象的結構“黑箱”。技術產業視角的數字創業研究較早得到學者們的關注,高被引文獻最多,耦合強度最大,數字技術的實踐應用、與其他產業的有效融合以及數字技術應用所衍生的數字化管理等問題成為數字創業研究的熱點,數字技術促使產品和服務與特定設備緊密結合,通過網絡打破組織邊界限制促使企業實踐通過數字技術形成新業務和新模式,提供全套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消費者持續變化的新生需求。

  根據表 6 聚類 1 的高頻關鍵詞(創業、技術、網絡、平臺、產業等)可知,信息技術是技術產業視角下數字創業關注的焦點。Yoo 等研究認為數字技術是借助一定的設備將網絡、服務和產品等各種信息轉化為計算機可識別的二進制數字的技術[7]。數字技術具有編輯性、可擴展性、開放性、關聯性的差異性特征,其為耦合和重組不同技術層中的各種組件提供現實條件。Nambisan 和 Baron 從數字技術視角切入數字創業研究[12],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原有的企業和行業的行為規范與行動準則,原有創新管理的理論假設和范式難以解釋數字化新實踐,數字創新管理的理論邏輯包括動態的問題解決方案設計匹配、社會性認知釋意、數字賦能以及數字技術編排能力。此外,數字化引致創業過程(時空邊界)和績效(結構邊界)無邊界化以及趨于超動態,數字元件和數字平臺助推創業機會的發現和識別,社會性物質組件、創業實驗和創業變異性、數字技術物理組件、隨機創業者對創業行為和活動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2. 生態系統視角

  數字創業的第二類生成圖景歸結為生態系統視角(圖 8)。新興技術范式正在利用協同和群體智慧為創業計劃和創業項目的發展提供全新途徑,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以及字節跳動、小米等新生互聯網企業通過搭建平臺生態系統嫁接產品、服務和業務提供商、終端用戶等多元主體在電商、社交媒體等多維模式中展開互動交流,通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來執行新企業的大部分業務流程。數字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基于創業、數字創業、數字生態系統和創業生態系統發展而來。Sussan 和 Acs 將數字創業生態系統歸結為數字基礎架構治理、數字用戶公民身份、數字創業能力和數字市場四個層面[21]。Du 等認為,數字創業生態系統是尋求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新機遇和幫助創新型初創企業持續發展及實現價值增值的創新資源要素組合[22]。數字創業生態系統在數字平臺的基礎上,依托數字創業種群打破資源能力等組織間限制,實現共生、共創和共演。此視角推動數字創業在平臺經濟、生態系統等領域縱深發展,使其受到來自政界、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為當前數字經濟范式下的創新創業難題和奇跡提供系統性的理論闡釋。——論文作者:姜騫 1 ,王丹 1 ,吳冰野 2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