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低碳生活的倫理意蘊

發布時間:2022-01-1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 低碳 生活是 通過降低 、減 少 日常生活 中的碳 (主要是 二氧化碳 )排放量從 而 實現低耗 能、低 開支、低污染 目標 的新興 生活方式 ,它的提 出是人 類理性反 思的結果。低碳 生活具有濃厚的倫理意蘊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 面:第一,生態正義是低碳生活的倫

  摘 要 : 低碳 生活是 通過降低 、減 少 日常生活 中的碳 (主要是 二氧化碳 )排放量從 而 實現低耗 能、低 開支、低污染 目標 的新興 生活方式 ,它的提 出是人 類理性反 思的結果。低碳 生活具有濃厚的倫理意蘊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 面:第一,生態正義是低碳生活的倫理依據;第二,生態消費是低碳生活的倫理訴求;第三,生態良知是低碳生活的倫理保 障。

論低碳生活的倫理意蘊

  關鍵詞: 低碳生活;生態正義;生態消費;生態良知

  低碳生活是通過降低 、減少 日常生活中的碳 (主要是二氧化碳 )排放量從而實現低耗能 、低開支 、低污染 目標 的新興生活方式 ,它是人類在經歷 了“自發低碳社會一高碳社會一和諧低碳社會 ”之后作 出的理性抉擇『l】。作為人類理 眭反思的結 晶,低碳生活具有濃厚 的倫理意蘊 :生態正義是低碳生活的倫理依據 ;生態消費是低碳生活的倫理訴求 ;生態 良知是低碳生活的倫理保障。

  一 生態正義 :低碳生活的倫理依據

  低碳生活的提出是人類理 陛反思的結果 。人類的發展史既是一部碳資源 、碳能量的發掘 、利用史 ,也是一部碳廢料的排放史。人一方面出于生存和發展 的目的從 自然界中獲取碳能量和碳資源 ,另一方面又將利用后 的碳廢料排放到 自然界 中 ,在“人一碳一 自然”關系中,自然界不僅是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碳資源 、碳能量 的供給者而且是碳廢料 的接納者和承受者 。通常情況下 ,“人—碳一 自然”系統處于動態平衡之中,人類對碳資源、碳能量 的發掘利用程度 、對碳廢棄物 的排放與 自然生態 的承載能力 、自凈能力相協調。然而當人類對碳資源、碳能量 的發掘利用程度 、對碳廢棄物的排放超過 了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 、自凈能力的時候 ,碳與人 、碳與大 自然之 間原有 的平衡狀態被打破 ,碳不僅之于 自然界成為了生態 問題 ,而且之于人成為了社會問題。在采集狩獵文明時代 ,自然“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 、有無 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 ,人們 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 ,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 ,因而 ,這是對 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f21,由于“稀少 的人 口、分散 的社會形式 、以 自然材料為工具(壺 、籃 、箭和矛)和對 ‘肌肉力量 ’的依賴 ,狩獵采集人對環境的影響一般很小并且是區域性 的”『31。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后 ,人類出現了畜牧業和種植業 ,糧食穩定供給,人 口數量增加 ,但受生產力水平 (主要是生產工具制造水平 )限制 ,人類 的生產活動基本上處于原初狀態 ,有限的碳排放主要來 自日常生活 ,氣候 、環境并未受到太多影響 ,因此人與 自然的關系是和諧 的。隨著蒸汽機 、紡織機的發明、使用 ,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在技術理性 (工具理性 )的指導下 ,人類大量發掘 、使用化石燃料 ,促使生產 、生活 的動力來源得到了極 大改善 ,社會 財富迅速 積累 ,人們 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統 治 、征服 、控制 、支配 自然 的欲望隨之成為了這一時代 的精神嘲。然而 ,事物有其兩 面性 ,工業文明在 給人類帶來方便 和財 富的同時也帶來 了問題和困擾 :全球氣候變 暖 、臭氧層破壞 、森林銳減 、大氣污染嚴重 、酸雨蔓延 、農作物減產 ……高碳生產 、生活模式已經把人類置于大氣生態危機的陰霾中!堵摵蠂鴼夂 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的簽訂 ,“巴厘 島路線圖”的制定 ,坎昆氣候會議的召開即是人類對 由高碳生產 、生活模式所引起的大氣生態危機的認同和 回應。直面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 ,作為理性存在者的人不得不對傳統 主客二分思維模式下 的人與 自然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 ,對高碳生產 、生活方式進行反思 。“低碳生活”即是在此背景下提 出來 的。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經驗事實在人類歷史上早 已有之 ,然而作為一個指向未來的應然性概念則是在人類遭遇 “高碳危機” 后才提出來的。“高碳危機”是指進人工業社會后人類 由于采 用高碳耗 、高碳排 的生產 、生活方式 而導致的 自然生態的惡化以及 由此引發 的次生問題 和沖突。高碳生產 、生活模式所帶來 的危機及其次生問題 和沖突不僅破壞了人與 自然之間的正義 ,而且導致 了人與人之間的不正義。

  人 與 自然作 為一個 統一 的整體 是生態正義 的第一要義 ,是構建低碳生活的前提。人與 自然究竟如何實現統一?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認為:“人作為大地共同體 的普通公 民、生命共 同體的普通成員 、生態 系統 的普通物種 、生物鏈條上 的一個普通環節 、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參與到生態整體當中 ,并 由此構成人與 自然的整體關系。在這種人與 自然的整體關 系中,生態整體本身被認為是 自然存在 的最高目的且擁有最高的價值 ,生態整體 的和諧 、美麗與穩定被看作是最高的善 ,而人則作為生態共 同體的一 個普通成員為生態共 同體 的存在和實現生態整體本身的善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5】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把人看作是 自然 的一部分 ,固然沒有落于人類 中心主義 的窠 臼,然而卻 陷入了“泛道德主義 ”的泥沼 ,作 為 自然 (生物 )意義上的人并不具有道德 ,更無道德責任可言 ,如果把人看作是 自然的一部分 ,如 同水 、大氣 、土壤一樣 ,表 面上 的確論證 了人與 自然 的統一但實質上卻 以人 的 自然屬性遮蔽或者消解了人之為人的社會屬性。因為 ,倘若承認了人作為 自然的一部分要對生態整體擔負道德責任 ,那么也就承認了與人處于平等地位 的 自然的其他構成部分 (水 、土壤 、大氣等)也具有道德 ,擁有道德責任 ,這事實上是陷入了“泛道德主義”的誤 。因此 ,“人作為 自然的一部分 ,應該對 自然負責”這一命題在生態學意義上是成立的 ,在倫理學意義上則不 成 立 。

  針對生態整體主義倫理觀的困境 ,我們需要對人與 自然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方面 ,人在 自然生態系統中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 ,人把 自然生態系統 中的其他存在物 當作對象 的同時 ,該對象也會把人作為對象。另一方面 ,人具有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 的社會屬性決定 了人作為一種具有勞動創造性和自主思維能力的社會動物并不僅僅停 留于得到本能層面的原始欲望的滿足 ,而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和 自我價值 的實現 ,這種發展和 自我價值 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勞動達成的。“勞動首先是人和 自然之間的過程 ,是人 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 、調整和控制人和 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人 自身作為一種 自然力與 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 自身生活有用 的形式上 占有 自然物質 ,人就使他 自身 的 自然力——臂和腿 、頭和手運動起來 。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 自然并 改變 自然時 ,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閻因此,勞動既是人改造自然的途徑 ,也是人實現 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方式;勞動過程既是一個作為對象的 自然被作為主體的人的主體化的過程 ,也是一個作為主體 的人被作為對象 的 自然的客體化 的過程 ;人既把 自然界作為對象表現 自己的本質 ,又把 自己當作對象表現 自然界 的本質 ,在這個雙向互化的過程 中人與 自然實現了統一 。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與 自然之間為什么會 出現對立呢?原因在于人在勞動過程 中認為 自己是 自然界本質的存在物而不再是把 自己看成是表現 自然界本質 的對象 ,與此相應 ,自然界也不再是人的 自然界,而蛻變成了支配人的異 己力量 ,從而把人和 自然的本質割裂開來。高碳危機所帶來的被動局面即是由于人類在“大 自然一直被認為只對人類具有工具價值而人類卻被視為是 內在價值 的惟一擁 有者 ”的傳統價值觀的指導下 ,在追求高層次發展與滿足的過程 中,把作為碳資源 、碳能量的供給者 ,碳廢棄物容納者的大 自然 當作無關緊要的“他者 ”,把 自己當作大氣生態環境 的主宰和本質存在 ,不假思索地把人與大氣生態環境 的本質割裂開來所造成 的。因此 ,針對眼下高碳危機造成人與 自然對立 的局面, 我們需要重新彌合人與大氣生態環境的分裂, 在勞動過程中務必把以前作為“他者”的大氣生態環境納入到“我”之中,既把大氣生態環境作為對象表現“我” 的本質 ,又把“我”當作對象表現大氣生態環境的本質。因此 ,低碳生活作為對高碳危機理性反思 的結果 ,作為指 向未來的生活方式抑或概念 ,不管是作為一 種補救措施還是 防范手段都必須建立在生態正義的第一要義——人與自然的統一基礎上。人與自然的統一是構建低碳生活的前提 ,如若否認人與 自然的統一 ,那么低碳生活就既沒有構建 的必要,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

  生態環境的使用、保護主體間的平等與公正是生態正義的第二內涵,低碳生活的構建是以大氣生態環境的使用 、保護主體間的平等與公正為基礎的,其主要有兩層涵義 :其一 ,所有主體都應擁有平等享用大氣環境資源 、清潔大氣環境而不遭受資 源限制和不利大氣環境傷害的權利;其二,享用大氣環境權利與承擔大氣環境保護義務的統一性。從性質上看,大氣生態正義可分為程序意義上的正義、地理意義上的正義和社會意義上的正義。所謂程序意義上的大氣生態正義強調同等待遇 問題 ,即國際、國內大氣生態公約、法規、制度應當是普遍適用的,每個國家、地 區、個人在涉及與 自己相關 的大氣生態環境事務時,都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 ,此即大氣生態利益 的分配正義。地理意義上的大氣生態正義強調在大氣生態環境問題上付出與所得是對稱的,即容納碳廢棄物的地方應該從產生碳廢棄物的地方得到補償 ,此為大氣生態利益的補償 正義。社會意義上的大氣生態正義強調在整個社會中保障個人或群體應得大氣生態權益的重要性 ,即不 同國家 、民族 、團體 、群體承受大氣生態風險比例相當 ,此乃實質正義 。從 時空上看 ,大氣生態正義包括大氣生態種際正義 、大氣生態代際正義 、大氣生態代 內正義。大氣生態種際正義就是指人與大氣生態之間保持適度 、適 當的開發與保護關系 ,保持人與大氣生態之 間的協調關系 ,既不能為了人的利益而破壞大氣生態的持續存在 ,也不能因為保護大氣生態而置人 于死地 ,這也是大氣生態倫理的主要 內涵。大氣生態代際正義是指當代人與后代人在利用大氣生態資源問題上應保持恰 當的比例 ,既不能為了當代人 的利益過度利用大氣生態資源而使后代人無大氣生態資源可用 ,破壞甚至毀滅他們的生存基礎 ,也不能為了子孫后代 的需要而使 當代人忍看眼前的大氣生態資源棄而不用 ,自絕生存 。當然 ,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正義問題更多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大氣生態代內正義是指在同一時空下享用大氣生態資源的權利與保護大氣生態環境的義務的對應 ,既不能只享有或多享用大氣環境資源而少盡或不盡保護大氣生態環境義務 ,也不能只盡保護大氣生態環境義務而少享用大氣生態環境權利;不能不顧大氣生態環境主體的經濟狀況、文化傳統 、價值觀念 、社會心理等特質沿用千篇一律的倫理模式 ,也不能借 口特殊性而不著眼于全球大氣生態環境的共 同好轉 ,甚至損害人類共同利益。其 中主要涉及發展 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正義、后發民族與先發民族之間的族際正義 、落后地區與發達地 區之 間的域際正義 、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群際正義 ,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正義是主要矛盾 。因此 ,低碳生活實際上牽涉到了大氣生態利益 的分配正義 、大氣生態利益的補償正義 、大氣生態種際正義 、大氣生態代際正義和大氣生態代內正義 ,它的構建是以大氣生態環境 的使用 、保護主體間的平等與公正為基礎的。

  二 生態消費 :低碳生活 的倫理訴求

  生態化的消費方式是低碳生活的本質要求 。如前所述高碳危機作為低碳生活的反思對象首先指向的是人 與大氣生態環境關系的惡化 ,其次才指 向由人與大氣生態環境關系的惡化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博弈 、沖突 、矛盾和紛爭 。從表面上看高碳危機所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不正義是 由人與 自然之間的不正義所引發的,但實質上恰恰相反 ,人與大氣生態環境之間的不正義最先是由人的不正義所引起的。人在大氣 生態環境方面的不正義主要表現為人在 日常生活 中把消費主義奉為圭臬 ,在過度開發 、利用碳資源 、碳能量的同時排放大量 的碳廢棄物,造成了大氣生態系統 的惡化與失調。人的不正義才是導致大氣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不正義從而引發人與人之 間不正義的根本原因。因此 ,人與大氣生態環境關系的不和諧僅僅是人 的不正義的表征 ,實現人的正義才是解決人與大氣生態環境的不正義的根本。

  低碳生活倡導人們在 日常生活中從 自身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究其實質就是讓人們走出消費主義的泥沼 ,養成生態化 的消費方式 。所謂生態化的消費方式 ,是指對 自然生態結構 、功能無害(或較少有害)的消費方式 ,它是在滿足人 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 的基礎上 、以維護 自然生態系統 的平衡為前提的一種可持續 的消費方 式[8]89。

  生態化消費方式的核心是實現可持續消費。所謂 “可持續消費”是指“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質量 ,同時使 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 的使用量最少 ,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 ,從而不危及后代 的需求 ”。“對于可持續消費 ,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對待 ,它連接從原料提取 、預處理、制造 、產 品生命周期 、影響產品購買 、使用 、最終處置諸因素等整個連續環節 中的所有組成部分 ,而其 中每一個環節的環境影響又是多方面的”i9]。因此 ,可持續消費包括消費的可持續性和消費的發展性兩層內涵。消費的可持續性不僅要求當代人滿足消費發展需要時不能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而且強調生態環境的使用 、保護主體在消費上 的平等與公正 。消費的發展性則明確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是以人與 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 ,人類不能因為只看到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可能帶來或已經帶來的危害,看不到健康消費對于人和 自然 的積極價值而停止發展 、停滯消費。上述兩層含義告訴我們 :人與 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人和 自然都是 目的 ,人類既不能只以自身的發展、消費為唯一 目標而把生態環境當作手段或者將其視為敵對的“他者”,也不能只保護生態環境 而 自甘滑落到不發展 、不消費的“零增長”境地 ,實現人與 自然的和諧 、長存與共榮才是可持續消費的應有之義。

  可持續消費由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兩個維度構成 ,前者是就消費的性質而言的,后者則是就消費的程度而言的。綠色消費是低碳生活的本質要求。綠色消費是指選購綠色產品 、減少生活垃圾 、符合生態要求 的生活方式。“危害到消費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在生產 、使用和丟棄時,造成大量 資源消耗 的商品 ;因過度包裝 ,超過商品物值或過短 的生命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費的商品 ;使用出 自稀有動物或 自然資源的商品;含有對動物殘酷或不必要 的剝奪 而生產的商品;對其他 國家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有不利影響的商品” ,均不屬于綠色消費 的對象 ,因此也是低碳生 活構建過程 中要避免 的消費對象 。綠色消 費不僅 要求消費對象是綠 色的 (節約 、防污染和健康的1,而且要 求消費 的觀念 、行 為 、方式和過程 以及結果 的“綠色化 ”…】。

  綠色消費之所以是低碳生活在消費本質上的要求 ,在于綠色消費合乎低碳生活的人的 目的性維度。高碳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非生態消費 ,非生態消費把本來是為了人的幸福 的消費異化為純粹為了獲得身份差異和社會認 同的手段 ,從而造就 了一個無窮的欲望序列 ,以物(財富 )的價值代替了人 的價值 ,以物欲的滿足替代 了人的幸福。綠色消費是對高碳消費所帶來的非生態 消費不以人為 目的的匡正。它“從維護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觀點出發 ,堅持消費領域的可持續性 ,以過簡樸和健康的生活為 目標 ,在物質消費 中偏愛 ‘綠色產 品’,在選購商品是寧肯多花點錢也樂意買綠色產品,也就是說 ,消費者從關心和維護個人生命安全 、身體健康 、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出發 ,試圖以 自己強烈的環境意識對市場形成一股巨大的環保壓力 ,以此引導企業生產和制造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 ,促進環境保護 ,以實現人與環境和諧演進的 目標”Il2Jc“它不再以物質 、財富的無限占有和消耗為 目標 ,不再把消費數量作為個人價值和人生 目的的標志 ,而是以對環境的保護 、對社會的責任做 為個人價值和人生的標準 ,自覺地把自身的消費行為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之 中,積極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維護生態平衡 。在消費 中堅持人 的價值 ,以滿足生存 、保持健康為 目的,盡可能地減少 自己消費活動對生態環境 的影響和破壞 ,追求人和 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 ,綠色消費蘊含著一種生態意識 ,主動放棄了無節制的物質欲望 ,理性地根據生活需要進行消費 ,它把對 自然的義務 、敬重意識和生態意識與 自我約束 的理念融為一體 ,充分體現了消費的人的 目的性 。”

  綠色 消費之所 以是低碳生 活在 消費本質上 的要求還在于綠色消費合 乎低碳 生活的 自然 的生態性維度。“人靠 自然界生活”[13J,人類一方面從 自然中獲取消費所需要的資源 ,另一方面又將消耗后的廢棄物復歸于 自然。自然既是消費的起點也是其終點 ,人的消費不能離開 自然而存在 。從消費 的起點來看 ,一切消費都 以 自然界 的存在為前提 ,自然是人類消費所需資源的供給者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革命后技術理性的高揚 ,人類從 自然界中獲取資源 的能力 日益增強 ,人們 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生存需要 ,而逐漸熱衷于發展需要 和欲望需要的滿足 ,消費主義觀念在 日常生活 中逐漸蔓延 。消費主義 “把超 過基本需求 的欲望滿 足作 為消費動機 ,并視其為人生的根本 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 的核心尺度 ,以消費更多的社會商品和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作為人生成功的標簽和幸福的象征 ,進而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無所顧忌 、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 自然資源”【l4j,從而導致 了消費規模擴大。大規模 的消費一方面需從 自然界 中攫取更多的資源 ,另一 方面會 向 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廢棄物 ,它不僅造成了 自然資源的匱乏 ,而且導致 了 自然生態系統 的紊亂 、失調和惡化 。從消費的終點來看 ,正是 由于人類從 自然界 中攫取大量資源超過了 自然 的承載能力 ,同時 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自然無法消解的垃圾超越 了 自然 的 自凈能力 ,從而使 自然不再 自然 。與此相反 ,綠色消費 以人與 自然 的和諧 、可持續發展為旨歸 ,以選擇綠色產品為 出發點 ,主張消費觀念 、方式 、過程 、結果的“綠色化 ”,不僅從根源上降低 了對大 自然中資源的消耗 ,減輕了 自然對碳排放 的承載能力 ,而且從過程和結果方面避免 了廢棄物的排放和污染 ,維護 自然的 自凈能力。因此 ,如果說高碳消費以及非生態消費是使 自然不成其為 自然 的“催化劑 ”,那 么綠 色消費則是使 不“自然 ”的 自然成其為真正 自然 的“還原劑”。

  適度消費是低碳生活在消費程度上的要求。何為“適度”?學界并無定論。通常情況下 ,適度消費表征 的是一種理念 ,它是相對于過度 消費和消費不足而言的。過度消費是指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要以外的超過 自然生產能力 的消費[15]’而 “消費不足是指消費不能滿 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狀況”【8J帥。過度 消費在 日常生活 中主要有三種類型 :超前性消費 、揮霍性消費和畸形消費 。超前性消費在 日常生活 中集中表現為 ,著眼于現在 ,在“利益最 大化原 則”的指導下 ,當代人 消耗 了下幾代人 的能量 和資源 ,污染了下幾代人賴 以生存 的 自然生態環境 ;揮霍性消費是一種不以滿足基本需要 為 目標而通過炫耀 的方式大量消耗 自然資源以獲得虛榮心理滿足 的消費方式 ;畸形消費則是極少數暴富且素質低下的人所采取 的一種非理智 的反常消費 。不管是超前消費 、揮霍性消費還是畸形消費 ,其最終結果都造成了 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污染 、惡化 。與過度消費相對 的另一極——消費 不足也會造成 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消費不足通常是貧 困的表征 ,貧困威脅著人 的生存 ,不但會造成人們對環保不關心 ,而且還促使人們去破壞環境fl6]。從環境學 的角度看 ,適度消費是指消費活動必須與 自然環境相協調 。消費涉及到從環境 中攫取資源以及攫取資源 的方式 ,同時還涉及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 。無論是過度消費還是消費不足都會增加對資源 的壓力 ,都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 。因此 ,人類應該進行適度消費 ,以緩和人與環境資源的緊張關系 ,保持人類消費與環境供給和恢復能力的協調 ,這也是低碳生活在消費程度上所要求的。

  三 生態良知 :低碳生活的倫理保障

  生態化的消費方式是低碳生活的倫理訴求 。然而 ,生態化 的消費方式如何養成呢?方式不外乎兩種 :其一 ,依靠他律被養成。例如國家通過出臺低碳法律 、法規 、政策 ,強制執行 ;其二 ,通過 自律養成 。不管 自律還是他律 ,其 目的都是為 了培養人 的生態良知。一個人 只有具備生態 良知才可能養成生態化的消費方式 ,也才可能踐行低碳生活理念 。生態 良知是指人類 自覺地把 自己當作 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一員 ,把 自身的行為納入到 自然的整體活動之中,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維持人與 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深刻責任感和對 自身行為進行生態環境意義評價的能力。生態 良知 的養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構建低碳生活所必需的。

  生態 良知的養成是可能的 ,原 因在于 自然生態本身具有系統價值 ,而作為 自然生態系統 中最具 內在價值 的存在者——人本身具有理性 ,能夠認識這種價值 。自然生態有三種價值 :內在價值 、工具價值和 系統價值 。內在價值是指 主體 的心理興 趣的滿足 ,這種滿足本身就是可欲的 ,是某種 自在 的善的快樂。工具價值是某種有利于其他興趣 的滿足 的東西 ?陀^事物 ,無論是否有生命 ,都具有工具 價值 ,有助于主體 的興趣的滿足。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 由內在價值之經和工具價值之緯共 同編制 的網。盡管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都是 自然生態 系統不 可或缺的構成 ,但二者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自然系統 的創造性是價值之母 ,大 自然的所有創造物 ,只有在它們是 自然創造性 的實現的意義上 ,才是有價值 的。 … … 凡存在 自發創造 的地方 ,就存在著價值 ” 孵。 “在生態系統層面 ,我們面對 的不再是工具價值 ,盡管作為生命之源 ,生態系統具有工具價值的屬性 。我們面對 的也不是 內在價值 ,盡管生態系統為 了它自身的緣故而護衛某些完整的生命形式。我們 已接觸 到了某種需要用第三個術語——系統價值(sys— remitvalue)——來描述的事物。”『7]啪 自然生態 的系統價值才是最高的價值 ,它是對 自然生態的工具價值和 內在價值的超越。

  人的內在價值盡管是 自然生態環境中最高的,但不可能高過 自然生態的系統價值 ,因為人 只是 自然生態系統 的作品,人 的內在價值并不是其利益優先于其他存在物利益的根據。 自然生態的系統價值要求我們 “既對那些被創造出來作為生態系統 中的內在價值之放 置點的動物個體 和植物個體 負有 義務 ,也對這個設計 與保護 、再造與改變著 生物共 同體 中的所有成員的生態系統負有義務 ” 。認識到自然生態 的系統價值及其重要性是培養生態 良知的前提。然而 ,客觀存在的 自然生態 的系統價值并不必然導致人的生態 良知 ,生態 良知的產生還在于作為 自然生態系統的作品的人具有理性和情感。人是理性存在者 ,人的理性可分為科學理性與道德理性 ?茖W理 l生是告訴我們依靠人 自身的能力可以采用何種方式來發掘利用 自然生態環境 以及其 中的能量 、資源為人的生存 、發展服務 ,其結果是科學的發現 、技術 的發 明、物質的繁榮 、消費 的活躍 ;而道德理性則是告訴我們人之為人應該做什么 ,即如何在 自然生態 系統 中妥 當處理人的 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 、人與其他 自然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因此 ,人類憑借 理性 不僅 可以認識 到人在 自然生態系統 中的位 置 ,認識 到 自然 生態 的系統價值對于人 的重要性 ,而且能夠將這 種認識上升 為對 自然生態 的情感 ,最后作為意志貫徹落實到具體 的生活實踐 中。因此 ,人的理性是生態 良知之所以產生的關鍵。——論文作者:李建華,韋柳春 (中南 大學 應用倫理學研究 中心 湖南 長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