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在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 節能減排、 低碳經濟的持續倡導和推行進程中, 公民的低碳責任日漸凸顯。 鑒于此, 本文以南昌市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對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認知、 態度和行為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發現, 居民整體上具有較低的低碳認知水平、 不
摘 要: 在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 節能減排、 低碳經濟的持續倡導和推行進程中, 公民的低碳責任日漸凸顯。 鑒于此, 本文以南昌市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對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認知、 態度和行為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發現, 居民整體上具有較低的低碳認知水平、 不確定的低碳態度和異質的低碳行為, 低碳態度與低碳認知呈中度正相關關系, 低碳行為與低碳態度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與低碳認知呈弱正相關關系。 建議發揮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在居民低碳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居民對低碳政策的參與度, 倡導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 營造和諧的低碳文化和低碳環境, 以提升居民的低碳生活水平和在低碳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力。
關鍵詞: 低碳認知; 低碳態度; 低碳行為; 低碳生活
一、 引言
在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 節能減排、 低碳經濟的持續倡導和推行進程中, 低碳已成為政府和社會的共識。 Dietz 等(2009)的研究顯示, 20%美國家庭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的 7.4%[1]。 給發展中國家的啟示是必須重視居民碳排放問題, 并進一步控制和減少居民碳排放量, 唯有如此才能夠建設一個更加低碳和生態的社會。 2007 年以來學術界 關 于低碳問 題 研 究 的文 章 開始大量涌現, 其中低碳經濟、 低碳社會、 低碳城市、低碳政府等內容的研究使低碳問題拓展至更寬廣的現實場域, 除政府和社會外, 公民的低碳責任亦凸顯。公 民 既 是 低碳 權 力 的 享 受 者, 亦 是 低 碳 責 任 的 承 擔者。 Axsen 等(2012)認為中國已經開始由偏重經濟增長向兼顧生態維護和補償的方向發展, 實現一個低碳的能源未來需要居民普遍的消費行為的變化[2]。 環境問題 是 由 人類 不 良 適 應 行 為 導 致 的[3], 遏 制 環境 退 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僅取決于政府, 同時與公眾的環境態度和行為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4]。
國外從 20 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有大量文獻探討環境態度、 環境行為及其關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5], 然而關于低碳認知、 低碳態度、 低碳行為及其關系的理論研究則相對較少。 低碳認知、 低碳態度與低碳行為作為環境心理與環境行為的組成部分, 個人可從低碳心理素質提高、 低碳行為踐行進而到環境關心與積極的環境行為。 人們對自然 ( 環境) 的基本 ( 一般的)態度決定了人們對環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 決定了他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6], 因此環境態度可以解釋個 人 環 保 行 為[7]。 環境認知影響環境行 為, 如 Hines 等(1987)提出的負責任環境行為模式中認為知識和環境知識對行為傾向有影響[8]。 城市居民低碳利益關注和低碳責任意識顯著正向影響低碳態度和低碳消費,低碳態度顯著正向影響低碳消費[9]。 消費者個人因素( 低碳知識、 低碳情感) 會對其低碳購買態度產生積極的正向作用[10]。 因此, 要普及低碳理論知識, 指導人們的低碳行動, 要倡導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引導人們踐履低碳行為[11]。 當 然 也 有 學 者 持 不 同 觀 點, 如 Poortinga 等(2003)的研究 表 明, 居民態度對能源消費行為沒有顯著影響[12]。 雖然學者對低碳認知、 低碳態度與低碳行為三者關系存在不盡相同的表述, 但對于三者存在相互關系這一點上取得了普遍共識。 在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 低碳責任開始成為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話題。
鑒 于 此, 本文以選取的南昌市居民作為調查對象, 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的方法, 對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認知、 態度和行為狀況進行考察。 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認知、 態度和行為狀況, 并嘗試揭示三者之間的真實關系, 以達到提升居民的低碳生活水平和在低碳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力等目的。
二、 調查區域與樣本特征
選取的調查區域南昌市在低碳城市建設領域具有典型性。 南昌市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 贛江下游, 濱臨 鄱 陽湖, 是我國重要 的 綜 合 交 通 樞 紐 和 制 造 業 基地, 也是長三角、 珠三角、 閩東南經濟地區國外大型產業與總部轉移對接基地, 被譽為中國“ 未來都市,綠色之都”。 2009 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 《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 其中南昌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城市, 將大力發展光電、 生物、 航空、 新能源等低碳型產業。 2010 年南昌 被國 家發改委 確定 為 中 國 唯 一的中英兩國合作的低碳試點城市和低碳省區、 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中部唯 一 入 選的 省會 城市。 2011 年 南昌市市政府通過了 《 南昌市國家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 以推進南昌低碳城市的建設。 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 使得南昌低碳城市建設走在眾多城市的前列。 建設低碳城市強大的輿論宣傳和實際的低碳措施, 加上稠密的人口密度為本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文的調查數據全部源于 2010 年 4 月的實地調查。 考慮到不同調查地點居民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采用判斷抽樣法確定調查地點, 即南昌市青山湖區青山路街道辦和區湖坊鎮鎮政府附近、 東湖區公園街道辦事處和八一橋街道辦事處附近、 西湖區南浦街道辦事處 和 桃花 鎮 鎮 政 府 附 近 等 共 3 個 區 30 個 調查 地 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3000 份, 回收問卷 2788 份, 回收有 效 問 卷 2616 份, 有效 問 卷 率 93.83%。 在 30 個調查地點中, 將偶遇的且愿意接受調查的居民作為調查 對 象。 通 過 SPSS17.0 軟 件對 問卷 調 查數 據 進 行 錄入與分析。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是: 男性居民占 53.7%, 女性居民占 46.3%; 20 歲及以 下的 居 民占 11.3%, 21~ 40 歲的居民占 66.9%, 41~60 歲的居民占 18.4%, 61 歲及以上的居民占 3.4%; 小學及以 下學 歷的居 民占 6.2%, 初中學歷的居民占 20.1%, 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居民占 29.0%, 大;虮究茖W歷的居民占 42.9%, 研究生學歷的居民占 1.8%; 月收入 1500 元及以下的居民 占 54.3%, 月 收 入 1501~2500 元 的 居 民 占 28.2%,月收入 2501~3500 元的居民占 10.8%, 月收入 3501~ 4500 元的居民占 3.0%, 月收入 4501 元以上的居民占 3.7%。 調查樣本涉及不同年齡段、 不同職業和不同收入階層, 其性別結構、 年齡結構、 學歷結構、 收入結構與南昌市居民整體狀況較為接近, 在南昌市居民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 調查結果: 較低認知水平、 不確定態度與異質行為
1. 居民的低碳認知狀況
低碳認知是指個人對客觀存在的低碳事物的感覺、 知覺、 表象、 記憶、 思維和想象。 包括對低碳相關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普通居民雖聽說過低碳, 但對于低碳概念則顯得些許陌生, 因此, 為弄清居民具體的低碳認知和狀況, 我們對低碳認知的調查是從“ 居民對低碳概念的了解程度” 入手的。 調查顯示, 被調查居民中的 10.3%從未聽說過 低碳; 51.1%聽 說 過低碳, 但不清楚是什么; 33.9%知道低碳含義和大概內容; 只有 4.7%熟悉含義和具體內容。 51.1%的居民只是 從報 紙、 電 視、 互 聯 網 等 渠 道 聽 說 過低 碳 一 詞 而已, 對于何為低碳則不甚知曉, 10.3%的居民從未聽說過低碳一詞, 表明居民對低碳概念的了解程度整體上處于較低水平。 關于低碳與個人生活關系的調查結果顯示, 被調查居民中的 45.3%認為低碳與個人生活息 息 相 關 , 43.5%認為低碳與個人生 活有點關系 , 11.2%認為低碳與個人生活關系不大。 被調查居民在 “ 溫室氣體 ( CO2 等) 排 放 對 自然環 境 以 及 人 類社 會的影響” 認知上, 有 41.8%非常了解溫室氣體排放對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的影響, 認為溫室氣體排放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有 50.8%部分了解溫室氣體排放對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的影響, 傾向于認為不會產生太嚴重的影響; 有 7.4%覺得溫 室 氣 體 排 放與 自己無關。 居民在氣候和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影響重要性方面認識的不夠, 可能的原因是與南昌處于環境污染相對較弱的江西有關, 居民平日較少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困擾, 造成對氣候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認識的不夠。
被 調 查 居 民 在“ 氣 候 和 環 境 對 個 人 生 活 影 響 程度” 認知上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有 49.5%認為有很大影 響; 有 45.7%認 為 影 響 不 大; 有 4.8%認 為 沒 有 影響。 通過對居民學歷與在氣候環境問題上的認識關系分析發現, 不同學歷居民關于氣候環境問題對個人生活影響程度的認知存在著差異: 被調查居民中認為影響很大的, 在小學及以下學歷中占 40.4%; 在初中學歷中占 41.9%; 在高中或中專學歷中占 48.1%; 在大專或本科學歷中占 54.4%; 在研究生學歷中占 68.1%。這表明, 居民關于氣候和環境對個人生活影響的認知程度與自身學歷呈正相 關關系 ( 列 聯 表 相 關 分 析 Gamma 值 為 0.203, p 值 為 0.000, 卡方檢驗結果顯著) , 即居民的知識水平越高, 越傾向于認為氣候環境問題會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和低碳與個人生活關系密切。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 居民對低碳有所認知, 但整體上仍處于較低認知水平, 對低碳定義及相關概念理解程度偏低。 并且居民在低碳與個人生活關系、 溫室氣體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氣候環境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等問題的認知上均存在較大差異, 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居民低碳認知狀況與城市采取的低碳措施和新聞媒體的相關輿論宣傳存在著一定落差。
2. 居民的低碳態度狀況
低碳態度是在低碳認知基礎上的個人對客觀存在的低碳事物支持與否的一種情感狀態, 對未來低碳社會 的 期 待 程 度。 在“ 居 民 對 低 碳 時 代 到 來 所 持 的 態度” 調查中, 被調查居民中有 77.7%持支持態度; 有 17.3%態度不明確; 有 5.0%持反對態度。 在對部分并不清楚何為低碳卻對低碳時代到來持支持態度的居民訪談交流中得知, 他們持支持態度的主要理由是低碳時代這個詞對人類發展富有積極意義, 是政府應該承擔起的責任。 被調查居民在“ 您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關注度” 問題的回答中, 有 16.8%高度關注; 有 38.3% 較為關注; 有 40.7%很少關注; 有 4.2%從不關注。 這表明居民對全球變暖問題有一定的關注度 ( 超過一半較 為 關 注) , 但 仍 有 較 大 提 升 空 間 。 被 調 查 居 民 在 “ 是否愿意以植樹或付費方式補償自己日常生活碳排放” 的問題上出現了明顯分歧: 有 42.3%被調查者選擇愿意, 有 50.4%依具體情況選擇是否愿意, 有 7.3% 不愿意。 對“ 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日常生活碳排放對環境影響” 的居民調查顯示, 有 33.7%考慮過, 也盡量低碳生活; 有 38.9%考慮過, 但很難做到; 有 22.7% 沒考慮過, 想要了解; 有 4.7%不考慮。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 雖然被調查居民的低碳認知整體上處于低水平, 但基于對低碳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期望, 大部分居民在抽象意義上多選擇支持或較為支持的低碳態度 ( 超過 70%被調查者對低碳時代到來持支持態度) , 而涉及自身具體利益時則態度可能會改變 ( 42.3%被調查者愿意為個人碳排放做出低碳補償) , 呈現出不確定性特征。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 由 認 知、 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 我們推測正是因為組成態度成分的復雜性, 才導致了居民的不確定性低碳態度。
3. 居民的低碳行為狀況
Stern(2000)將環境行為分為四類: ①激進 環 境行為, 如積極參與環保組織和示威活動; ②公共領域的非激進行為, 如積極的環保公民行動和支持或接受公共政策; ③私人領域的環保行為; ④其他具有環境意義的行為[13]。 居民低碳行為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從低碳意識而進行的低碳活動或為阻止他人高碳排放而采取相關的措施, 即個人低碳認知和低碳態度的外顯活動。
有關“ 居民家庭不同類型的熱水器使用情況” 的調查顯示, 六成以上的居民已有環保的行為取向。 被調查居民中, 有 25.4%使用了既節能又環保的太陽能熱水器, 有 36.7%使用 了 具有 環保 功能的 電熱 水 器,但仍有 37.9%使用既不節能亦對環境有較大污染的燃氣熱水器, 值得高度關注。 有關“ 出行最常用交通方式” 的居民調查顯示, 有 29.0%選擇步行, 有 21.2% 選擇坐公交車, 有 19.3%選擇騎電動車, 有 14.2%選擇 騎 自 行 車 , 有 9.5%選 擇 坐 私 人 汽 車 或 打 的 , 有 6.7%選擇騎摩托車, 有 0.1%選 擇坐地鐵 ( 截 止調查日, 南昌市地鐵仍在建設中) 。 居民交通方式的選擇會受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但步行、 坐公交車、 騎電動車、 騎自行車排列前 4 位仍足以說明被調查居民更傾向于選擇既經濟又低碳的交通方式。 有關“ 居民日常生活中是否會自覺拔下不用的手機充電器或其它充電設備” 的調查顯示, 有 67.6%會; 有 18.5%偶爾會; 有 13.9%不會。 表明居民的節電意識初顯, 但仍有節電潛力。
有關“ 踐行低碳生活十大準則” 的調查結果值得高度關注 ( 多選題) , 它能綜合考量居民生活的低碳水 平。 在 被 調 查 的 居 民 中, 有 61.8%選 擇 用 電 節 約化, 有 48.5%選擇出行少開車, 有 46.8%選擇提倡水循環, 有 42.7%選擇拒絕塑料袋, 有 37.7%選擇巧用廢舊品, 有 36.4%選擇遠離一次性, 有 30.6%選擇植物常點綴, 有 28.4%選擇購物需謹慎, 有 15.3%選擇爭做志愿者, 有 14.9%選擇辦公無紙化, 有 2.9%選擇以上均未做到。 調查表明, 居民的低碳生活水平整體不高, 除“ 用電節約化” 超過 50%以外, 其余九大準則均未超過一半, 且 有 2.9%的被調 查 居 民 一項 準 則也未做到; 居民的低碳生活結構顯性失衡, 選擇辦公無紙化和爭做志愿者的居民分別只有 14.9%和 15.3%,成為低碳生活中的薄弱環節。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 被調查居民的低碳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異質性, 表現出私人領域的逐步低碳化與公共領域浪費更為嚴峻的趨勢。 即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整體上已開始有初步的低碳行為, 而在與自身利益關系不大甚至利益受損的公益性領域整體上低碳行為水準低。 經濟理性人的觀點認為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對居民異質的低碳行為也具有解釋力。
四、 低碳認知、 態度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
1. 不同低碳認知水平居民的低碳態度
低碳態度和低碳概念認知水平間的相關分析顯示( 見表 1) , 對低碳持支持態度的, 在熟悉低碳含義和具體內容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92.7%; 在知道低碳含義和大概內容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89.6%; 在聽說過低碳但不清楚是什么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74.5%; 在從未聽過低碳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47.2%。 選擇對低碳時代到來持反對態度的, 在熟悉低碳含義和具體內容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4.1%; 在知 道 低碳含義 和 大 概內 容 的 被調查居民中占 2.5%; 在 聽 說 過低碳 但 不 清 楚是 什 么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5.8%; 在 從未聽 過 低 碳 的 被調 查居民中占 9.3%。 結果表明, 居民對 低碳 概念 的了解程度愈高, 對低碳時代到來愈持支持態度 ( 卡方檢驗結果顯著, Gamma 值為 0.534, p 值為 0.000) 。
2. 不同低碳認知水平居民的低碳行為
低碳行為和低碳概念認知水平間的相關分析顯示( 見表 2) , 會自覺拔下不用的手機充電器或其它充電設備的, 在熟悉低碳含義和具體內容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69.9%; 在知道低碳含義和大概內容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72.6%; 在聽說過低碳但不清楚是什么的被調查居民中占有 66.1%; 在從未聽過低碳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57.2%。 這表明, 居民的低碳認知水平越高越傾向于 采取 低 碳 行 為 ( 卡 方檢 驗 結 果 顯 著, Gamma 值 為 0.172, p 值為 0.000) 。
3. 不同低碳態度居民的低碳行為
居 民 的 低 碳 行 為 與 低 碳 態 度 間 的 相 關 分 析 顯 示( 見表 3) , 會自覺拔下不用的手機充電器或其它充電設備的, 在對低碳時代到來持支持態度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70.8%; 在對低碳時代到來持不確定態度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56.2%; 在對低碳時代到來持反對態度的被調查居民中占 56.9%。 這表明, 對低碳持支持態度的居民較持反對態度的居民更傾向于采取低碳行為 ( 卡方檢驗結果顯著, Gamma 值為 0.279, p 值為 0.000) 。
五、 結論與政策建議
1. 主要研究結論
( 1) 居民整體上呈現較低認知水平、 不確定態度和異質行為
調查顯示, 居民的低碳認知水平較低, 滯后于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低碳社會對居民的現實要求。 居民對低碳整體上持積極的支持態度, 但涉及到自身具體利益時則態度有所改變, 呈現不確定的低碳態度, 這種不確定的低碳態度并不利于低碳行為。 居民在日常生活 中 的 低碳 行為具 有 異 質 性, 受 經 濟 理 性 人 的 支配, 居民選擇低碳行為前會進行成本收益核算, 于自身有益時則多采取低碳行為, 與自身利益無關或是有損自身利益時則少有低碳行為。 此外, 居民的有些行為雖是低碳的, 但低碳認知的支持力度并不高, 這會影響低碳行為的可持續性。
( 2) 低碳態度與低碳認知呈中度正相關關系
基 于 認 知 同 化 論 理 論, 1978 年 David P. Ausubel 在其著作中指出有意義學習的過程是新的意義被同化的過程。 居民的低碳態度與低碳認知呈中度正相關關系(G=0.534), 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該理論, 即認知影響態度。 環境知識越少, 則在環境態度上傾向于不利環境 ( 栗曉紅,2011) , 因此通過提高低 碳 認知 達 到 更 加積極的低碳態度。 同時, 態度一旦形成也會對認知產生反作用, 形成的積極低碳態度同樣會對居民低碳認知產生影響。 居民的低碳認知水平越高則低碳態度越積極, 因此, 政府要有效推行低碳政策, 就應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低碳認知水平以利于居民采取更加積極的低碳態度。
( 3) 低碳行為與低碳態度呈較弱正相關關系
組織行為學認為, 態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性和動力性的影響, 它可以支配和決定人的行為[14]。 低碳心理意識 ( 由環境問題認知、 個人責任認識、 低碳消費知識、 行為效果感知等因子決定) 是產生低碳消費動機或愿望的因素 ( 是內因) , 它通過影響公眾對低碳消費的心理偏好從而促進行為發生, 是低碳消費模式的前置因素或誘致因素[15]。 從常理上看, 人的行為與態度應具有很緊密的關系, 態度決定行為。 本次調查部分證實了上述觀點, 即居民的低碳行為與低碳態度呈較弱正相關關系(G=0.279), 低碳態度可以影響低碳行為, 但影響并不明顯。 應然與實然一定程度的差異性, 可能與現階段低碳建設體系不完善所引致的低碳行為激勵不足、 高碳行為約束不足相關。
( 4) 低碳行為與低碳認知呈弱正相關關系
公眾的支持態度對低碳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16]。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 在多數情況下, 行為和認知是相伴而生的, 認知可以改變行為, 行為也可以改變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 低碳行為與低碳認知呈弱的正相關關系(G=0.172), 低碳認知水平對低碳行為有一定的影響, 但影響較為有限。 可能的解釋是低碳認知只是低碳行為產生的間接變量, 并不能直接對低碳行為產生影響, 需要通過低碳態度等低碳行為的中間變量進而作用為低碳行為。
2. 政策建議
( 1) 發揮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在居民低碳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對居民的認知、 態度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低碳教育是指對公眾進行的低碳意識普及和教育, 即通過公共關系、 廣告等方式對消費者進行宣傳, 主要是 指 政 府 或非 盈 利 組 織 對 消費 者 所 進 行 的 低 碳 教 育( 張浩、王永貴,2010) 。 為提高居民的低碳認知, 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強化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在居民低碳教育中的作用: 明確政府機構和新聞媒體的居民低碳教育職 責, 優化績效評價體系和獎懲體系; 創 新 低 碳教育方式, 完善政府機構、 新聞媒體與居民之間的民主對話機制, 推進低碳信息在居民中的廣泛傳播; 以有 效 的 制 度建 設 為 保 障, 以 政 府 機 構 和 新 聞媒 體 的低碳 教 育 為 依 托, 使廣大居民明晰自己在低碳社會建設中的責任, 提升其低碳認知對低碳態度和行為的貢獻力。
( 2) 提高居民對低碳政策的參與度
正所謂集思才能廣益, 現代民主政治要求公眾廣泛參與公共政策。 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進行低碳技術的選擇和推廣過程中關注公眾對特定技術的認知程度 和認 知 偏 好, 并 將 其納 入 到 低 碳 決策 的 制 定 過 程中[17]。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 了“ 參 與改 變理 論”, 認 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于在群體中參與活動的方式。 居民如只是作為低碳政策的被動對象, 則其對低碳含義的 把 握 有 限, 也 很 難 形 成 積 極 支 持 的 低 碳 態 度。 相反, 如居民能成為低碳政策制定的參與者或建議者,則其必將更為熟知低碳發展的重要意義, 低碳政策實施的障礙也會減少。 因此, 要采取措施, 培育居民的主 體意 識, 提高居民低碳政策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要完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民主協商機制, 提高居民低碳政策的參與效率; 要拓寬居民低碳政策的參與渠道, 將居民的低碳政策參與度與低碳認知水平提高、 低碳態度和行為優化有機結合起來。
( 3) 倡導居民的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
低碳生活是指居民在滿足自身正常日常生活保障的 前 提 下 所 耗用 的 能 量 要 盡 可 能 少, 從 而 減 少碳 排放, 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進而減少對氣候和環境的破壞, 具體涉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衣、 食、 住、行、 辦公等方方面面。 倡導居民的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主要做法: 居民應以“ 低碳生活十大準則” 來要求自己的日常生活, 優化消費過程, 盡快轉向低碳化、資源節約化、 環境友好化的消費結構; 政府和社會要努力提高居民的低碳認知水平, 引導居民采取更加積極 的 低 碳 態度, 具 體 到 日 常 生 活 中 經 常 化 的低 碳 行為; 要構建居民崇尚低碳消費、 企業主導低碳消費、政府引領低碳消費的消費方式[17]。——論文作者:吳春梅, 張 偉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