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0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的影響一直是金融領域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和宏觀經濟波動增大相疊加的雙重沖擊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的挑戰更加嚴峻 通過系統梳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
[摘 要] 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的影響一直是金融領域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ꎮ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和宏觀經濟波動增大相疊加的雙重沖擊ꎬ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的挑戰更加嚴峻ꎮ 通過系統梳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研究進展ꎬ闡述宏觀經濟波動和銀行業風險實質ꎬ著重分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和銀行業風險議題以及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作用機理等問題ꎬ并基于此評述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及其拓展方向ꎮ
[關鍵詞]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ꎻ宏觀經濟波動ꎻ企業違約風險ꎻ風險偏好ꎻ銀行業風險
一、引言
近年來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ꎬ其傳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圍之廣、危害程度之深均前所未有ꎬ導致消費低迷、社會總產出下降、經濟衰退ꎬ在短時間內改變宏觀經濟運行軌跡ꎬ加劇宏觀經濟波動ꎮ 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ꎬ導致 2020 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高達4.3%ꎬ造成的影響是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兩倍之多ꎮ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其所獨有的緊迫性和特殊性給宏觀經濟波動造成巨大的沖擊ꎬ而這種宏觀經濟波動的加劇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溢出效應ꎬ尤其是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的影響ꎬ越來越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ꎮ現有研究均表明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存在著重要影響ꎬ但其影響效應或正或負ꎬ學者們的觀點尚未達成一致ꎮ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ꎬ必然強烈作用于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的影響ꎬ并且使其傳導途徑更加錯綜復雜ꎬ那么是否會增大銀行業風險的暴露水平呢? 在此背景下ꎬ重新審視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的影響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防范銀行業風險的重要議題ꎮ 對于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統籌協調、熨平宏觀經濟波動從而穩定大局ꎬ以此為前提來防范銀行業風險ꎬ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ꎮ
本文擬就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研究展開較為系統的梳理和評述ꎬ在闡明宏觀經濟波動和銀行業風險實質及測度的基礎上ꎬ著重分析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宏觀經濟波動和銀行業風險的影響ꎬ進一步基于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剖析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作用機制ꎬ并且重點研判了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其產生的影響ꎬ最后本文進一步討論了現有研究的不足及其未來的拓展方向ꎮ
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的研究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研究伴隨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頻頻發生而不斷涌現ꎮ 回顧相關文獻發現ꎬ現有關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影響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宏觀經濟波動的經濟損失和經濟運行兩個維度展開ꎮ 其中一類是測度事件對宏觀經濟造成損失的基礎上ꎬ采用經濟指標真實值偏離趨勢值的大小來衡量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ꎻ另一類則是測度事件對“繁榮-衰退”交替更迭的經濟平穩運行的影響來衡量ꎮ
(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造成宏觀經濟損失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其特有的傳染性和破壞性重創經濟ꎬ對整個宏觀經濟造成直接損失ꎮ Huber 等(2018) [1]重點分析了埃博拉疫情對經濟的影響ꎬ發現 2014 年暴發的埃博拉疫情造成的綜合經濟損失高達 531.9 億美元ꎮ 更為嚴重的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阻礙了經濟增長ꎮ Ma 等(2020) [2]利用 GDP 和疾病傳染的長時間序列數據研究 21 世紀的 5 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ꎬ發現 210 個國家在官方宣布疫情發生當年比平常年份的實際 GDP 要低 2.6%ꎬ并且 5 年以后實際 GDP 依然比疫情暴發前低 3%ꎮ
更值得關注的是 2019 年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ꎬ傳染速度和范圍以及破壞力更是空前ꎮ Barro 等(2020) [3]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影響進行估算ꎬ結果表明疫情暴發的國家GDP 將下滑 6%-8%ꎮ 針對此次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帶來的這種重大影響ꎬ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各種舉措ꎬ如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嚴格的社會隔離等ꎬ雖然這些防疫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傳播ꎬ卻對經濟活動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影響ꎮ 如 Gonzalez-Eiras 和 Niepelt(2020) [4] 研究表明ꎬ目前正在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將使美國的經濟活動降低三分之二ꎬ假設持續 50天ꎬ則年度 GDP 將損失 9.5%ꎻ如果實施嚴格的管控措施將死亡率降低到 0.15%ꎬ那么將會導致消費下降約 25%ꎮ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發現ꎬ學者們一致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會導致巨額經濟損失ꎬ使得國家 GDP 真實值偏離趨勢值的絕對值陡然增大ꎬ引發劇烈的宏觀經濟波動ꎮ
(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打亂了社會生產節奏、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ꎬ使經濟的平穩運行面臨巨大的負面沖擊ꎬ進而使宏觀經濟面臨波動性增大的壓力ꎮ 其中一些學者研究認為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宏觀經濟運行趨勢短期的改變ꎬ造成短期的宏觀經濟波動ꎮ 例如 Dahl 等 (2020) [5]研究了 1918 年大流感對經濟增長及運行的影響ꎬ發現疫情沖擊后經濟增長有向其長趨勢回歸的積極作用ꎬ經濟增長的短期趨勢發生改變但長期趨勢不變ꎮ 同樣的ꎬKeogh -Brown 和 Smith(2008) [6]研究了 SARS 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沖擊發現ꎬ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具有短期效應ꎬ其影響時長一般不超過一個季度ꎮ 而另有學者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使經濟運行長期紊亂ꎬ導致宏觀經濟長期波動ꎮ 如 Jorda 等(2020) [7] 研究了傳染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ꎬ發現這種影響是長期存在的ꎬ持續時間大約為 40 年ꎬ但這期間資產回報率受其影響的程度在不斷降低ꎮ 由此可見ꎬ關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否導致宏觀經濟運行長期偏離潛在趨勢ꎬ進而導致宏觀經濟劇烈波動ꎬ學者們尚未得出一致結論ꎮ
目前正在經歷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和嚴峻形勢前所未有ꎬ學者們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程度亦是眾說紛紜ꎮ 一些學者認為ꎬ此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效應ꎬ從長期來看ꎬ由于我國疫情防控得當且效果顯著ꎬ疫情過后經濟將快速回暖沖銷損失ꎬ因而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不會產生長期影響ꎬ不會引起長期的宏觀經濟波動ꎮ 這類觀點主要存在于疫情暴發的初期階段ꎬ如任澤平(2020) [8]認為雖然新冠疫情比“非典”對中國經濟沖擊更大ꎬ但由于我國嚴格的防控ꎬ預計本次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主要在 2020 年第一季度ꎬ時間上將短于“非典”ꎮ 而其他研究結論認為ꎬ此次疫情會引發長期的宏觀經濟波動ꎮ 其原因在于其他國家防疫失控造成本次疫情全球蔓延ꎬ可能導致產業鏈斷裂甚至全球經濟危機ꎬ因而會對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產生空前巨大的沖擊ꎬ宏觀經濟運行需要長時間的平復和回歸ꎮ 如佟家棟等(2020) [9]預計新冠疫情將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二到三輪金融沖擊ꎬ加之疫情造成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雙雙萎靡ꎬ中國經濟同時受到疫情的影響和疫情全球蔓延帶來的外部不確定性的沖擊ꎬ因此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修復只能寄希望于長期ꎮ
綜觀上述研究發現學者們關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研究主要基于宏觀經濟損失和宏觀經濟運行兩個方面展開ꎬ但是對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底是造成短期的宏觀經濟波動還是對宏觀經濟波動長期趨勢發生改變的研究結論尚且不一ꎮ
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銀行業風險的研究
Rizwan 等(2020) [10]比較分析了 8 個國家的銀行部門系統性風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發現ꎬ除了中國有一定程度的復蘇外ꎬ其他國家的系統性風險水平均較高ꎮ 在此基礎上ꎬ梳理相關文獻發現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多條路徑對銀行業風險產生影響ꎮ
(一)宏觀經濟不確定性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加劇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ꎮ 如 White 等(2015) [11] 研究表明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使金融市場間出現明顯的風險溢出效應ꎬ而且使金融機構間原有的相互關聯關系發生突變ꎬ進而導致經濟不確定性因素急劇攀升ꎮ 同樣地ꎬ Baker 等 (2020) [12]采用災難影響估計模型衡量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ꎮ 而不斷增加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極易引發銀行業風險ꎬ進而增大了金融危機爆發的概率(Dicks 和 Ful ̄ghieriꎬ2019) [13] ꎮ 楊子暉等(2020) [14]研究發現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沖擊造成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大ꎬ由此引發的風險共振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ꎬ成為銀行業風險的重要驅動因素ꎮ
經濟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實體經濟不確定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Baker 等ꎬ2016) [15] ꎮ 從實體經濟不確定性渠道來看ꎬ易行健(2020) [16]認為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ꎬ我國中央銀行采取注入市場流動性、降準降息等措施使金融資產價格有所回升ꎮ 但由于實體經濟盈利能力的下降使金融市場價格有下降趨勢ꎬ造成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ꎬ銀行業危機也加大ꎮ 從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渠道來看ꎬ眾多學者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造成經濟政策不確定性ꎬ進而影響銀行業風險ꎮ 如楊子暉等(2020) [17]采用 TVP-SV-VAR 模型研究發現ꎬ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是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外因ꎮ 因此ꎬ新冠肺炎疫情會通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這一渠道影響系統性金融風險ꎮ
(二)宏觀經濟政策調控
Dicks 和 Fulghieri(2019) [18]提出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可避免地引發恐慌和悲觀情緒ꎬ增大了金融市場價格波動ꎮ 習近平同志強調ꎬ要加大經濟政策對疫情沖擊的調控ꎮFunke 和 Tsang(2020) [19]認為ꎬ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和再貼現等經濟政策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中發揮了主要作用ꎮ 而易行健(2020) [16]指出ꎬ為了緩解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所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會帶來宏觀杠桿率的持續增加ꎬ增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累ꎮ
相關知識推薦:經濟管理職稱論文投稿期刊
與此同時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紛紛積極調整貨幣政策以應對負向沖擊ꎮ De 和 Gomez (2020) [20]研究發現ꎬ過渡性貸款和遞延稅款兩種財政政策可以降低流動性風險ꎮ 這些宏觀經濟政策會加劇疫情沖擊下金融市場的動蕩ꎬ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部門業務交叉的發展ꎬ局部市場的金融崩潰都將會引起全球金融危機(Peckhamꎬ2013) [21] ꎮ Lai 和 Hu(2020) [22] 研究發現ꎬ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通過加強世界各國之間的金融聯系ꎬ進而加快金融風險傳導ꎮ 因此ꎬ世界各國為了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積極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引起全球風險加大ꎬ通過國際風險傳染渠道ꎬ增大了我國銀行業輸入風險ꎮ
四、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機制分析與研判
現有文獻充分考慮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獨特性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ꎬ但事件暴發之于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沖擊是否導致其實際經濟關系、傳導機制等發生變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ꎮ 總的來看ꎬ學者們在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影響的觀點上莫衷一是ꎬ根本原因在于其傳導途徑錯綜復雜ꎬ現有文獻主要從銀行業外部和內部ꎬ即企業違約風險和銀行業風險偏好兩個角度對其展開研究ꎮ 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ꎬ研判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于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業風險傳導機制可能產生的影響ꎮ
(一)對以企業違約風險為渠道的影響研究及研判
在不考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ꎬ部分學者認為宏觀經濟波動通過改變企業違約概率進而影響銀行業的風險承擔水平ꎮ 當宏觀經濟波動平穩、宏觀經濟運行處于上行周期時ꎬ抵押品價值提高、企業凈值增加ꎬ從而企業貸款違約概率降低ꎬ銀行業風險也因此降低ꎻ反之宏觀經濟波動劇烈、宏觀經濟運行處于衰退期時ꎬ企業因經營不善致使企業貸款違約概率提高ꎬ信貸風險提高ꎬ銀行業風險同步提高ꎮ 潘敏和張依茹(2012) [23] 指出ꎬ宏觀經濟波動的正向沖擊會使利率水平下降ꎬ通過減輕企業的債務負擔、提高抵押品價值及其還款的可能性而直接導致銀行業風險承擔水平的降低ꎮ 方意和陳敏(2019) [24] 認為經濟波動影響風險資產市場的波動率水平ꎬ進而影響銀行資產負債表能力并最終影響銀行業風險承擔ꎮ
而突然暴發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干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市場秩序ꎬ影響資本收益率、企業股票市場收益和企業凈值ꎬ進而影響企業的違約風險ꎮ Karlsson 等(2012) [25]采用雙重差分法估計 1918 年大流感疫情對瑞典經濟的影響ꎬ研究發現流感使勞動人口下降ꎬ進而使資本收益率顯著降低ꎮ De 和 Gomez(2020) [20]通過分析全球 28 個國家的上市公司數據ꎬ發現新冠疫情的肆虐導致企業的銷售額大幅下降ꎬ流動負債水平急劇增加ꎬ企業流動性緊縮ꎮ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發現ꎬ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外生沖擊ꎬ通過多種渠道增大企業的違約風險ꎬ從而使“宏觀經濟波動-企業違約風險-銀行業風險”的傳導機制更加錯綜復雜ꎮ 就我國當前形勢而言ꎬ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處于經濟下行時期ꎬ企業凈值降低因而其違約風險升高ꎬ從而銀行業風險提高ꎮ 突然暴發的新冠疫情短期來看ꎬ消費者需求和生產者供給均下降ꎬ從需求端和供給端雙雙沖擊我國宏觀經濟ꎬ導致劇烈的宏觀經濟波動ꎮ 中長期來看ꎬ疫情的持續影響使生產萎縮-勞動力供給不足-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費需求下降ꎬ從而導致生產進一步萎縮ꎮ 疫情對需求端和供給端雙雙壓縮的負反饋循環ꎬ對我國經濟運行造成巨大的下行壓力ꎮ 因而疫情暴發后ꎬ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導致眾多企業流動性緊縮、凈值下降、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倒閉ꎬ企業的違約風險空前提高ꎬ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同步增大ꎮ 長期來看ꎬ疫情發生后我國迅速采取隔離等防疫措施ꎬ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效ꎬ雖然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蔓延ꎬ但中國成為疫后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ꎮ 雖然中國經濟正在逐漸恢復ꎬ但相比于疫情發生前ꎬ我國宏觀經濟波動、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ꎬ導致企業面臨的流動性、融資壓力也較大ꎬ企業違約風險仍然處于較高水平ꎬ因而應持續關注銀行業面臨的風險ꎮ
(二)對以銀行業風險偏好為渠道的影響研究及研判
在一般情況下ꎬ宏觀經濟波動通過影響銀行業的風險偏好來影響銀行業的風險承擔水平ꎮ當宏觀經濟處于上行時期ꎬ銀行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從而提高其杠桿水平ꎬ表現為更加偏好風險ꎬ因而增加銀行業的風險承擔ꎻ反之經濟下行期ꎬ銀行業的風險偏好表現為更加的謹慎ꎬ因而承擔的風險水平降低ꎮ 張宗益等(2012) [26]指出ꎬ寬松經濟環境下ꎬ銀行業表現得過于樂觀ꎬ導致整體經營風險更高的結論ꎮ Angeloni 等(2015) [27] 同樣發現ꎬ在經濟繁榮時期ꎬ銀行體系中資產回報率會因利率水平的降低而減少ꎬ銀行業基于追逐收益的目的將會選擇承擔更大的風險ꎮ 這充分證明了宏觀經濟波動通過作用于銀行業風險偏好進而影響銀行業風險承擔水平ꎮ然而具有突發性和破壞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ꎬ極大程度上干擾了經濟主體的情緒ꎬHuberman 和 Regev(2001) [28]研究發現ꎬ當疫情發生時ꎬ公眾對疫情防控的反應及時且迅猛ꎬ市場則會根據新聞媒體對疫情防控的報道迅速重新配置資源ꎬ當傳染病來源和治療方案沒有取得有效進展時ꎬ人們會產生類似于面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恐懼感和壓力感ꎮ 進一步地ꎬ經濟主體的風險偏好和經濟行為也會發生改變ꎮ Ichev 和 Marinc(2018) [29] 研究證實ꎬ新聞媒體對埃博拉疫情暴發的報道ꎬ通過影響投資者情緒從而加劇了股票市場的隱含波動率ꎮ 陳赟等 (2020) [30]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受地區防疫能力影響ꎬ疫情期間ꎬ投資者情緒越高、所在地復工復產能力越強的公司ꎬ其股票收益率越高ꎮ
我國處于經濟下行階段ꎬ銀行業風險偏好表現為謹慎ꎬ因而銀行業風險承擔水平降低ꎮ 與此同時ꎬ新冠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加劇全球經濟波動、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ꎬ對全球產業鏈產生巨大的沖擊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以及金融市場多種風險疊加共振的作用下ꎬ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陡然增加ꎮ 基于此判斷ꎬ銀行業對風險的偏好更為謹慎ꎬ大多會采取穩健型的策略以降低風險ꎬ因而銀行業風險承擔水平降低ꎮ——論文作者:沈 麗 米映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