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0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準確闡釋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發展的不平衡是矛盾的重要方面。從區域角度看,當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出現了南快北慢的新特征,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值得關注。基于此,本文使用我國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2~2017 年的面板數據,分析我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準確闡釋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發展的不平衡是矛盾的重要方面。從區域角度看,當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出現了“南快北慢”的新特征,南北經濟差距問題值得關注;诖耍疚氖褂梦覈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2~2017 年的面板數據,分析我國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主要表現,從區域、生產、需求 3 個角度對南北經濟增速的差距進行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分析各類因素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影響程度。研究表明:(1)南北經濟差距表現在多個層面,并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2)北方經濟增長困難較多,主要受東北、華北地區增長較慢、工業服務業發展放緩、投資增速回落較多等因素的影響;(3)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北方資本積累速度較慢,而經濟體制機制改革滯后、經濟結構不合理、勞動力數量減少等也是重要原因。此外,研究發現北方人力資本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南北經濟增長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對促進我國南北經濟平衡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協調 南北差距 結構分解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經濟差距是發展不平衡性的重要體現,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現象,也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焦點。區域間發展的較大差距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Lee et al.,2012),許多學者從產業發展及產業集聚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或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發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劉軍和徐康寧, 2010;覃成林等,2011);也有學者從全要素生產率以及公共服務等層面分析區域差距問題(李國璋等,2010;郭萍等,2013;陳凱、張方,2017)。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宏觀調控也主要集中在“東、中、西”層面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重大區域性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逐漸增強。然而在東中西差距趨于收斂的同時,我國區域發展格局又出現了新的特點,近年來北方部分地區 GDP 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等指標出現一定回落,經濟發展出現較大困難,而南方地區則保持著平穩較好的發展態勢,“南北差距”擴大逐漸成為我國區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那么我國南北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層面?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促進我國南北地區發展更加協調?這些都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必須思考的問題;诖,本文嘗試對南北經濟差距問題進行剖析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為激發北方經濟活力、縮小南北差距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宏觀戰略決策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相對明顯,許多學者從不同層面對我 國東中西經濟差距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是從產業發展入手,分析工業、物流業等產業的發展差異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如覃成林等(2011)基于人口加權變異系數的分析顯示,工業發展水平不同是東中西經濟差距形成的主要成因;張竟成和張竟鐵(2017)的分析表明,東部地區較高的物流效率有效帶動了經濟增長,而中西部地區物流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則相對較弱。但上述研究主要從產業本身出發,沒有探討產業發展差異的形成機制,尤其是制度性、結構性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二是從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產業布局的不均衡造成了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如楊仁發(2013)從新經濟地理學和空間集聚理論角度,以 2003~2010 年我國 269 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為樣本,分析產業集聚與地區工資差距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制造業集聚對中西部地區收入水平提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服務業的集聚則帶動了東部地區收入水平提高;劉軍和徐康寧(2010)的研究則顯示,產業聚集在東部地區產生較為明顯的增長效應,對東北及中部地區經濟增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西部地區的影響不明顯;徐鵬杰(2018)指出,中西部地區應合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以促進地區產業均衡發展。產業集聚和轉移實際上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種表現,需進一步探析造成產業布局不均衡的資源稟賦、要素投入以及體制機制等原因,才能更好地解釋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形成。三是從要素投入視角展開分析,認為資本投入不足是落后地區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并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將成為未來決定地區差距的主要因素。李國璋等(2010)、傅曉霞和吳利學(2004)、宋長青等(2013)、劉華軍等(2018)等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和數據展開的研究均支持上述觀點。四是從人力資本、勞動力流動等方面考察東中西經濟差距問題,并認為人力資本或勞動力市場扭曲是導致中國區域差距的主要原因(Cai et al.,2002; Guo et al.,2014)。劉智勇等(2018)通過分析人力資本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發現,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能更好地解釋東中西部地區差距;彭國華(2015)的實證研究表明,隨著勞動力流動自由度的提升,技能型勞動力由中西部地區向東部轉移的態勢明顯,進一步拉大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上文所述研究雖然從不同層面分析了地區差距的形成原因,但未能將制度性、結構性因素納入分析框架,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雖然也有部分文獻從體制機制角度展開研究,但視角過于單一或微觀。如趙勇和魏后凱(2015)從政府干預城市群功能分工的角 度 探 討 了 地 區 差 距 的 形 成 機 制 ;Démurger (2001)、Banerjee 等(2012)則認為政府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不足是地區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韓立巖和杜春越(2012)從收入結構角度分析了區域差距問題,認為地區內部的收入差距對中西部居民消費的抑制作用強于東部地區。對于南北差距的問題也有部分學者涉及,但尚未有文獻從產業、要素、制度等多個角度基于數據展開實證研究。如陳龍(2002)指出所有制結構、工業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市場發育和開放程度、地理位置及國家政策是南北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定量分析、數據支撐不足;韋沁等(2018)從農業發展的角度指出,我國北方農業碳排放量大于南方地區,但沒有探討南北經濟差距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關于我國區域經濟差距問題的研究較為豐富,大量學者從產業、技術、勞動力、收入等不同角度闡釋了我國東中西或東、中西、東北地區發展差異的現象或成因,但相關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尚未有文獻關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區域經濟差距問題發生的新變化,未能有效對我國經濟發展“南快北慢”這一新特征的表現及成因進行分析。(2)過往研究大多關于某一層面因素對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影響,少有文獻對區域經濟差距進行較為完整的分解,并從宏觀層面闡釋差距產生的原因。(3)現有為數不多涉及南北經濟差異問題的研究也未能基于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論的說服力不足,不能較好地解釋我國南北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谏鲜霾蛔,本文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1)從南北角度入手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新態勢,分別對南北經濟差距的表現、結構及成因進行剖析;(2)分別從地域、生產、需求 3 個層面對我國南北經濟增速的差距進行分解,探索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主要來源;(3)使用我國 2012~2017 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從要素、結構、制度等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的多個層面,實證分析我國南北經濟增長差距形成并擴大的深層次原因。
文章以下各部分安排為:第二部分分別從經濟增長和收入兩個層面對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表現進行梳理,描述我國南北差距的發展現狀;第三部分從省域經濟、生產法核算、支出法核算 3 個角度對我國 2013~2017 年南北經濟增速的差距進行分解;第四部分基于拓展的 C-D 生產函數,使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檢驗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影響因素;最后基于所得結論對促進我國南北經濟平衡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二、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主要表現
要分析我國南北經濟差距的影響因素,首先必須對南北經濟差距的現狀進行梳理。從歷史看,我國南北地區①經濟發展大體經過了 4 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北方地區在重化工業帶動下,經濟和居民生活水平發展快于南方;改革開放后,南方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快于北方,經濟發展水平有趕超北方趨勢;2000 年前后,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措施實施,北方經濟增速相對加快,南北方經濟齊頭并進;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增速換擋和結構調整壓力,北方經濟增速回落幅度更加明顯,南方經濟轉型升級態勢總體較好,南北發展差距逐漸擴大。本部分分別從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兩個層面 對 我 國 現 階 段 南 北 經 濟 差 距 的 表 現 進 行分析。
北方整體經濟增速連續 5 年低于南方(如圖 1 所示)。從相對走勢看,2013 年以前北方經濟增速快于南方,但從 2013 年至今,北方地區經濟 增 速 連 續 5 年 低 于 南 方 ,差 距 不 斷 擴 大 。 2013 年,北方地區 GDP 增長 9.3%,低于南方 0.3 個 百 分 點 ;2017 年 ,北 方 地 區 GDP 增 速 降 至 5.9%,比南方地區低 1.9 個百分點,增速差距擴大 1.6 個百分點。從年均水平看,2013~2017 年,北方地區 GDP 年均增長 6.9%,南方地區增長 8.5%,北方比南方低 1.5 個百分點②。從發展走勢看,近年來南北方經濟增速均在回落,2017 年北方地區 GDP 增速較 2012 年回落 4.8 個百分點,南方地區同期回落 2.4 個百分點,北方地區回落幅度是南方的兩倍。
北方 GDP 總量下降至南方的 1/3(如圖 2 所示)。 2000 年以后,北方經濟占比持續保持在 28%~29%之間,但近幾年出現明顯下降。2012 年,北方 GDP 總量占全國比重為 29%,南方占 71%。2017 年,北方占比下降到 25.2%,比 2012 年低 3.8 個百分點,年均下降 0.76 個百分點;南方 GDP 總量占 74.8%,比 2012 年提高 3.8 個百分點;北方規模僅為全國 1/4,南方的 1/3,為歷史新低。
北方人均 GDP 水平被南方反超(如圖 3 所示)。
2012 年北方地區人均 GDP 為 45129 元,比南方地區高 2457 元;但 2013 年以來,北方地區人均 GDP 增速連續 5 年低于南方,2015 年北方人均 GDP 首次被南方反超,且差距持續擴大。2013~2017 年,北方人均 GDP 年均增長 6.4%,南方年均增長 7.8%,北方比南方 低 1.4 個 百 分 點 。 2017 年 ,北 方 人 均 GDP 為 56056 元,比南方低 7968 元,與南方人均 GDP 的倍差為 0.88:1,而 2012 年為 1.06:1,北方相對水平下降0.18個點。
北方與南方的收入差距擴大(如圖 4 所示)。 2013 年以來,北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南方,且差距不斷擴大。2013 年,北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58 元,南方為 18623 元,北方比南方低 1065 元;2014~2017 年,北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 8.6%,南方增長 9.3%,北方比南方低 0.7 個百分點。2017 年,北方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4410 元,南方為 26559 元,北方比南方低 2149 元,收入差距比 2013 年擴大 1084 元。城鄉收入與全體居民收入情況一致。2017 年,北方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875 元,南方為 37015 元,北方比南方低 3140 元,收入差距比 2013 年擴大 1200 元;北方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115 元,南方為 13958 元,北方比南方低1843元,收入差距比2013年擴大833元。
三、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結構分解
2013~2017 年,南北經濟差異的突出表現是“南快 北 慢 ”,南 北 方 年 均 經 濟 增 速 分 別 為 8.5% 和 6.9%,北方比南方慢 1.5 個百分點。為考察造成南北經濟增速差距擴大的原因,本文使用統計核算方法,從區域、產業、需求等不同角度,對南北經濟增速1.5個百分點的差距進行分解。
(一)從區域看,東北和華北地區明顯拉低北方經濟增速
如果把北方地區分為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③,則可發現,2013~2017 年西北地區增速與南方差距并不大,造成南北增速差距擴大的原因主要是東北和華北地區增速與南方差距拉大(如圖 5 所示)。(1)東北地區增速回落對南北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為 59.3%。2013~2017 年,東北地區經濟年均增長 5.2%,增速比南方慢 3.3 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年均增速比南方慢 0.91 個百分點,對南北增速差距的貢獻率達 59.3%。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年均增速分別為 3.7%、6.7%、6.3%,分別比南方慢 4.8 個、1.8 個、2.1 個百分點,分別造成北方增速比南方慢 0.62 個、0.12 個、0.17 個百分點,對南北增速差距的貢獻率分別為 40.5%、8%和10.8%。(2)華北地區增速慢,對南北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為 42.5%。2013~2017 年,華北地區經濟年均增長 7.2%,增速比南方慢 1.3 個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年均增速比南方慢 0.66 個百分點,對南北增速差距的貢獻率為 42.5%。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年均增速分別為 7%、5.7%、 7.1%,分別比南方慢 1.5 個、2.8 個、1.4 個百分點,分別造成北方增速比南方慢 0.23 個、0.19 個、0.12 個百分點,對南北增速差距的貢獻率分別為 14.8%、 12.6%、8%。
(二)從產業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均顯著拉低北方經濟增速
根據生產法 GDP 核算結果,2013~2017 年南北地區第一產業增速差異很小,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速差異較大(如表1所示)。(1)北方第二產業增速回落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為 64.7%。 2013~2017年,北方第二產業年均增長5.6%,增速比南方慢 2.1 個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1 個 百 分 點 ,對 南 北 經 濟 增 速 差 距 的 貢 獻 率 為 64.7%。其中,工業、建筑業年均增速分別為 5.6%、 6.5%,分別比南方慢 2.1 個、1.8 個百分點,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貢獻率分別為 57.7%、7%。(2)北方第三產業增速慢,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為 37.9%。2013~2017 年,北方第三產業年均增長 9%,增速比南方慢1.4個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0.58 個百分點,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貢獻率為 37.9%。北方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增速較低,主要歸因于北方特殊的產業結構。東北和華北地區集中了大量鋼鐵、煤炭等重工業,近年來這些產業產能過剩嚴重,成為拖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
(三)從需求看,投資增速
回落大幅拉低北方經濟增速根據支出法 GDP 核算,2013~2016 年北方資本形成增速明顯低于南方④,消費增速差距相對較小(如表 2 所示)。(1)北方投資增速回落較多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高達 127.5%。2013~2016 年,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年均增長 6.2%,增速比南方慢 3.2 個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2.02 個 百 分 點 ,對 南 北 經 濟 增 速 差 距 的 貢 獻 率 達 127.5%。假設 2017 年情況不變,則推算得 2013~ 2017 年較低的投資增速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1.97 個百分點。(2)北方消費增速慢,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擴大的影響為14.6%。2013~2016年,北方最終消費支出年均增長 8.1%,增速比南方慢 0.5 個百分點,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0.23 個百分點,對南北經濟增速差距的貢獻率為 14.6%。如果假設 2017 年情況不變,則推算得 2013~2017 年較低的消費增速造成北方經濟增速比南方慢 0.22 個百分點。北方投資增速較低,主要歸因于前期投資基數較大。一方面表現在人均投資量仍高于南方。 2007~2014 年,北方人均資本形成額超過南方的幅度持續高于 20%,期間一度高于 30%,近年來差距有所縮小,但 2016 年北方仍比南方高 6.4%。另一方面表現在投資率仍高于南方。2008 年以來,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比南方高 10 個百分點左右,2016 年仍比南方高 9.6 個百分點。持續多年相對較大的投資規模透支了投資增長空間;時間上過于集中的投資,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加大了結構扭曲和資源浪費的風險;投資的大幅波動通過乘數效應,會引起消費增速和經濟增速的大幅波動。 ——論文作者:盛來運 鄭 鑫 周 平 李 拓
相關期刊推薦:《當代經濟研究》創刊于1990年。設有:資本論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改革開放論壇、財金論壇、爭鳴與探索、書評、理論綜述等欄目。鼓勵理論與經驗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刊物學術質量,努力使之成為廣大經濟與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的學術思想暢通交流的平臺。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