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低碳經濟時代“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初探

發布時間:2017-10-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逐漸回歸理性,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理念也進入了轉型期。此時,我國也迎來了嚴峻的環境和能源挑戰,傳統的高碳產業也受到了嚴峻挑戰,因此,無論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都有了新要求,以及我國面臨的環境資源也受到了約束,只有發展低碳經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逐漸回歸理性,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理念也進入了“轉型期”。此時,我國也迎來了嚴峻的環境和能源挑戰,傳統的高碳產業也受到了嚴峻挑戰,因此,無論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都有了新要求,以及我國面臨的環境資源也受到了約束,只有發展低碳經濟、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正確選擇。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環境保護

  一、我國新形勢下的低碳經濟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關鍵的"轉型期",宏觀經濟運行呈現從高速增長回歸理性、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理念轉變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這種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三期疊加"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經濟的新常態給中國經濟轉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制約因素。在這一"新常態"下,我國傳統經濟結構面臨資源日益匱乏、環境不斷惡化的巨大壓力,轉型升級成為唯一出路;另一方面,我國資源環境的嚴峻局面也迫切需要改變目前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眾所周知,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是人類社會傳統生產方式的轉變,這與我國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內涵要求不謀而合。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形勢使然,是發展所需,更是一種必然的戰略選擇。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機制及其構建進行研究,有利于正確理解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狀態,對于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面臨嚴峻的能源形勢和環境形勢

  1.嚴峻的能源形勢。

  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一貿易體和第二經濟體的同時,也成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總量)。應該看到,中國的碳排放與其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制造業產值、能源使用量在占世界總量中的比重是不匹配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其他各項經濟指標世界占比均低于20%的情況下,一次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的世界占比均超過了20%,分別達到21。9%和25。5%。特別是碳排放總量在2014年達到了110億噸,占世界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強,人均碳排放量也達到8。08噸。從能源利用率來看,中國噸標煤的GDP產出為14000元(人民幣),而全球平均水平為25000元、美國31000元,日本50000元。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能源結構均存在不合理性。中國產業結構亟需調整、能源利用率水平亟待提高。

  我國也面臨著由于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能源短缺問題。以石油為例,中國已經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9。6%,預計2020年中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67%。我國的能源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動力還在依靠資源投入和能源消耗推動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而如果這種高能耗、高碳排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得到及時轉變的話,能源和資源問題將成為嚴重制約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2。嚴峻的環境形勢。

  與此同時,我國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頻發。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及其帶來的次生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并危害到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以空氣污染為例:近年來頻發的霧霾天氣,因其發生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高和危害程度大而成為嚴重威脅民眾健康的環境污染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新的不穩定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環境質量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環境問題作為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日益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何協調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三、"碳關稅"倒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氣體減排形成國際共識,美、歐等發達國家在全球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相繼推出"碳關稅"新概念,為即將展開的新一輪全球"碳經濟"和"碳政治"博弈搶占先機。目前來看,美國"碳關稅"政策的設計,正是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尚未建立國內完善的減排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其出口產品受到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水平制約,距發達國家制定的產品碳排放指標相去甚遠。在此情形下,發展中國家將因"碳關稅"的實施,而面臨國內減排壓力增大和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的雙重風險。

  "碳關稅"成為美歐等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貿易、科技霸權,推行"綠色"貿易壁壘,抑制新興市場國家產品出口,平衡本國貿易逆差的市場化手段。碳關稅的指向性削弱了其本身"減排環保"的意義,似乎更具政治色彩。而"碳關稅"的政治化,其背后隱藏復雜的利益平衡和再分配。"碳經濟"的背后,是全球"碳政治"利益的博弈。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環境危機,作為披著環保外衣的新型貿易壁壘,"碳關稅"將成為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又一"新式武器"。"碳關稅"以節能環保為名、行變相實施貿易制裁之實,推行低碳霸權,通過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達到遏制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發展的目的。毋容置疑,"碳關稅"的征收將對我國經濟產生全方位的影響。特別是"碳關稅"的征收將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宏觀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而其中高碳產業受到的沖擊最為明顯。大部分中國制造的產業成本將隨著"碳關稅"的征收而被迫提高,這意味著我國出口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特別是高碳生產企業的競爭力將會受到削弱,并由此帶來社會福利水平受損。一旦開征"碳關稅",中國將不得不面對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雙重損失。

  但是,從事物的兩面性來看,碳關稅對我國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給外貿生產企業造成的成本壓力,客觀上刺激了企業研發和采用低碳新技術的積極性和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力度。這種倒逼機制的形成,將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低碳技術的應用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

  四、低碳經濟發展勢在必行

  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市場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關鍵期,也面臨著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制約和兩難選擇。在傳統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下,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帶來的環境問題,似乎成為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加速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

  中國傳統產業結構的高碳經濟特征十分明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也隨之呈現快速增長。以主要化石能源煤炭為例,作為工業化進程的引擎,2014年,中國煤炭消費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50。3%。在國內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的煤炭占比甚至高達67%。原油占比也高達17。5%,遠遠高于核電、水電、和再生能源的比例。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單一性和不合理性可見一斑。另一方面,高碳化的能源結構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國,單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倍之多,面臨著巨大的國際減排壓力。怎樣才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做"加法"、能耗和排放做"減法"的新路子,加快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無疑成立唯一的選擇。

  綜上所述,無論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對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的新要求,還是我國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以及國內國際的減排壓力,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唯一選擇。

  五、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探討

  作為飽受環境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目前還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民生問題亟待改善,經濟發展任重道遠。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會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重蹈20世紀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而是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探索一種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因此,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既符合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充分體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責任擔當。我國"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更是提出了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將發展低碳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發展層面的高度。

  1.健全法律保障體系。

  低碳經濟首先是法治經濟,離不開相關法律體系的保駕護航。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法律機制的保障作用,將低碳法治建設和低碳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在低碳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國通過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豆澕s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等法律法規的制定、《能源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方案》等等政策和規劃的出臺,特別是新《環境保護法》①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表明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低碳經濟的法律體系。但是,目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性、綱領性法律的缺失,與創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體系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國需要根據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加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彌補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中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法律空白,為低碳經濟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2.加快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改造和低碳技術研發。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在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逐步形成了以化石能源占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以二次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不可否認,這種傳統的經濟模式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面臨著環境危機、能源危機、金融風暴、經濟衰退的種種嚴峻形勢。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人類社會的低碳化、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因此,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速度、輕結構、高能耗、低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也越來越不適應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形勢,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迫在眉睫。低碳經濟的核心標志是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利用。這也是決定我國是否能夠在未來掌握低碳經濟話語權的關鍵。

  不可否認,受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特點所限,發展中國家在低碳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西方發達國家正試圖通過拋出"碳排放配額"和"碳關稅"等新型貿易保護手段,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這一優勢。因此,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研發和創新意義重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技術創新將成為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為低碳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我國應從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入手,加大微觀引導力度,推動低碳技術的創新革新。

  3.加強市場機制的培育和服務平臺管理。

  眾所周知,低碳技術從研發、測試到最終在生產終端轉化成為經濟成果,是一個復雜的長期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包括其他社會資源的協調、支持和配合。特別是在前期研發和中期測試階段,其投入規模之大、風險之高使得很多中小生產企業望而卻步。嚴重制約了企業對低碳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轉化機制沒有得到理順,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業人才、技術資源和研究成果無法轉化而長期閑置;還有信息資源無法共享,社會認知度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政府從微觀層面加以扶持和引導。

  有鑒于此,建設由各級政府主導,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投融資機構、市場終端等多方參與,面向社會公眾,服務中小企業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公共服務平臺上,政府的資金、政策扶持;企業的研發和融資;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行業組織規劃設計;信息、科技資源的發布;公眾的認識普及等等,都可以實現融通共享。這將大大降低生產企業的新技術研發成本,促進低碳技術的快速推進和經濟成果的轉化,盡早實現低碳經濟的良性循環。

  在對低碳技術研發的資金籌集方面,我國可以借鑒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碳基金"的有益經驗,設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碳基金"儲備體系。由政府設置、實行商業化管理和專業人才服務。對企業低碳技術研發和利用的各個環節提供全面的風險評估、資金支持、融資幫助和技術服務。既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又能夠有效緩解企業在低碳技術研發方面的資金壓力和經濟風險。目前我國的"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正是在這方面的良好開端。另一方面,低碳經濟的成果最終還是要由市場實現。因此,需要從市場營銷角度對低碳產業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包括對具體低碳項目和產業的市場前景評估、準入設計、長期規劃和新興產業培育等,對低碳技術企業加強路徑引導和規范管理。

  參考文獻:

  [1][美]赫爾曼·E·戴利。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M]。諸大建,胡圣,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155-157。

  [3]鮑勤,湯鈴,楊列勛。美國征收碳關稅對中國的影響: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管理評論,2010,(6)。

  [4]戴紅美。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思考[J]。企業經濟,2011,(8)。

  [5]戴彥德,等。碳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6]樊綱。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7]方大春,張敏新。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93-94。

  [8]溫艷。發展低碳經濟的理論內涵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8):11。

  相關閱讀:經濟師可以在哪些高級職稱論文發表刊物上發表自己的論文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