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2-0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是實現海島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重要理論基
[摘要]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是實現海島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重要理論基礎。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島復合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及其內部沖突性,在此基礎上,梳理了舟山群島現有的主要海島開發類型,基于復合生態理念將海島開發模式分為基于文旅融合的海島公園開發模式、基于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開發模式、基于產業融合的綠色產業園區(基地)三大海島開發模式文章最后提出了打造若干“零碳島(島群)”建設試驗區、鼓勵現代綠色技術在海島推廣與應用、著力推動海洋(海島)文化生態保護、積極推進海島產業生態體系建設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舟山群島;復合生態理念;海島開發類型;海島開發模式
以自然環境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文化為經絡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馬世駿,等,1984),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海島有別于大陸的獨特自然環境,決定了在海島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海島“自然生態”、“社會(文化)生態”、“經濟(產業)生態”等的一般發展規律,實現陸海統籌發展以及產業生態融合創新。
在國家大力實施海洋開發的背景下,海島逐步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以及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的依托載體。然而,由于海島空間分布較為分散,自然環境、資源、生產力水平、以及開發條件和基礎等又各不相同,海島開發也不宜采用統一模式(朱堅真,2012)。從現有研究來看,許多學者以科學發展觀、生態經濟理論、區域經濟理論為指導探討了相應的海島經濟開發理論與實踐(李想姣,2016)。但應用復合生態理論開展海島開發模式的研究成果卻鮮有出現。
舟山群島是我國第一大群島,有大小島嶼1390個。憑借海洋海島戰略資源豐富、海洋產業基礎較好、海洋科技資源集聚的優勢,舟山將在海洋開發制度變革、要素升級、結構調整中充當先導者角色。然而,島嶼開發過程中,如何實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結構整合和功能整合,是當前和未來很長時間內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1 海島復合生態系統內涵與特征
1.1 海島復合生態系統的內涵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三大性質相同的子系統,有著各自的結構、功能、存在條件和發展規律。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核心是生態整合,通過結構整合和功能整合協調三個子系統及其內部組分的關系(王如松,等,2012)。海島復合生態系統是由海島社會、海島經濟活動和海洋自然生態環境三大子系統所共同組成的生態功能統一體。海島復合生態系統的三大子系統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必須將其視為統一的整體。
1.2 海島復合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
海島獨特的自然地理及社會經濟環境,使得其海島復合生態系統表現出與大陸地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海島自然生態的特殊性
海島自然生態系統是指維持海島存在的島體、海岸線、沙灘、植被、淡水和周邊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組成的有機復合體。海島地理位置特殊且空間隔離,對自然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反應更為敏感,其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演變具有特殊性,海島生態系統一旦干擾,其生態系統受損的影響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
1.2.2海島文化生態系統的破碎化
海島型區域文化一直扮演著大陸文化的接受者和被傳播者的角色,海島文化生態的外源性特征導致其易于受到外界的沖擊,表現出島嶼“文化生態”破碎化特征(林明太,2011)。一是島嶼人口的自然流失。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海島上居住的人們漸漸涌向大陸或大島,這種島嶼文化的自然載體的流失,直接導致了島嶼文化的流失。二是島嶼文化的破壞。人為的填海、筑壩、炸島和炸礁等惡劣行為給海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資源環境的破壞自然帶來了文化的消失。三是現代文化對島嶼文化的沖擊與破壞。海島傳統居民的現代生活追求與文化適應,也正在逐漸地遺忘、廢棄了海島傳統文化符號與文化記憶。
1.2.3海島經濟(產業)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除一些面積加大的綜合開發類島嶼以外,大部分海島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呈現出“一島一品”、“一島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比如說“旅游島”、臨港工業島”、“港口物流島”、“海洋漁業島”等等。同時,由于海洋經濟尤其是海洋工業具有資本密集型“大工業”特,許多海島有一個項目或一家企業主導整座島嶼開發。因此,由于海島功能和海島產業結構的相對單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多數海島產業生態脆弱性。
1.3 海島復合生態系統的內部沖突
在海島復合生態系統中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與沖突(石建平,2005)。然而,由于海島復合生態系統自身特殊性和脆弱性,與一般復合生態系統相比,這種沖突性更為嚴重。主要表現為:海島開發與經濟的快速增長將給海島生態系統帶來壓力,由此帶來的資源問題將是海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正因為如此,堅持海島復合生態理念實施海島開發,對于海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2 舟山群島主要海島開發利用類型
2.1 綜合開發島
通過世界各地沿海發達國家的海島開發軌跡來看,依托海島本身地形,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島旅游綜合開發,是快速發展海島經濟的重要做法。由于現代海島能實現更多方面的經濟增長,綜合開發不僅限于旅游開發,現代的綜合開發指土地開發的全部開發過程。舟山群島中也不乏這一類型的海島,比如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舟山本島;以海上”蓬萊”著稱的海島——岱山島;以舟山第一大鎮、寧波海上后花園為名的海島——六橫島等。
2.2 海洋旅游島
成功的海島旅游經濟體往往立足于自身文化內涵的挖掘與保護,這種不可復制、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構成旅游類海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我國在創建生態島嶼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各個海島的優勢和特點,創造出新型的海島生態旅游模式。在舟山群島眾多的島嶼中,有這幾個島嶼以海洋旅游為開發重點,比如擁有“十里金沙”的朱家尖;以“海天佛國”聞名海內外的普陀山;集海、山、石、礁、巖、洞、寺、廟、庵、花、林、鳥、軍事遺跡、歷史紀念地、摩崖石刻和神話傳說于一體的桃花島等等。
2.3 海洋漁業島
海洋漁業歷來是海島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海島漁業產業結構加速優化,規;目茖W養殖、高附加值的水產深加工、與旅游一體化的新興漁業逐漸改變了傳統的“重量不重質”的漁業開發模式。舟山漁場作為我國最大海洋漁場,擁有眾多特色漁業島嶼,比如有“全國漁業看舟山,舟山漁業看蝦峙”說法的蝦峙島;以螞蟻島精神為核心發展漁業的螞蟻島等。
2.4 港口物流島
港口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樞紐,作為水陸物流交匯的重要節點,承擔著水陸運輸方式轉換的重要職能,同時又是進行倉儲和流通加工的最佳位置,在現代物流系統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孫志剛,2009)。舟山群島近年來努力打造國際物流島,比如建設有雙子山油品儲運貿易基地的雙子山島;建設有2000噸級的物流碼頭的島嶼——金塘島。
2.5 臨港工業島
從世界沿海發達國家的工業發展的軌跡來看,依托沿海港口岸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鋼鐵、石化、造船為重點臨港重化工業項目,帶動臨港產業集群發展,是一個國家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普遍做法。由于沿海地區經濟活動過度密集,資源過度利用和發展空間受限,臨近區域的海島就成為擴展新的發展空間的首選舟山群島這一類型特色工業島嶼眾多,比如以萬億級煉化一體化項目為依托的綠色石化基地——魚山島;以大型船舶修造項目為牽引的臨港工業島——小長途島和長白島;以高端板材制造基地項目為主導的臨港裝備島——蝦峙島等。
2.6 海洋科教島
海洋科教島是指海洋高等教育資源、海洋科技人才、海洋新興產業大量集中,充分發揮教育規模效應、產業集群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功能擴散效應,對海洋產業及傳統海洋產業產生波動及效應的島嶼。在舟山眾多島嶼中,有一些發展海洋科教的島嶼,比如以浙江海洋大學為重點建設的長峙島;建設有浙大校外海洋科研基地的摘箬山島;由西閃養殖場改為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試驗場的西閃島等。
3 舟山群島基于復合生態理念的海島開發模式
3.1 基于文旅融合的海島公園開發模式
海島公園以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等海洋旅游資源條件的陸域面積較大的海島為創建對象,重點發展發展濱海觀光、休閑度假、海洋生態等特色海洋旅游業,兼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和生產、生活功能(羅奇梁,2013)。舟山群島海島公園建設將融入復合生態理念,注重海洋文化生態體系構建與海洋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探索實施海島生態補償體系和跨區域補償辦法,追求旅游、文化、生產生活等的統籌協調。以岱山海島公園為例,將在推動海岬地貌、沙灘、泥灘海島自然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開展海岬游覽、海泥游玩、帆船游艇運動等旅游活動;重點打造蟹文化產業園、秀山島滑泥公園、博物館群等方式推動海島文化生態建設與開發。
3.2 基于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開發模式
海洋(海島)特色小鎮建設是海島地區風貌重塑、資源整合、設施完善、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也是融入復合生態理念推動海島開發的重要體現。海洋(海島)特色小鎮建設注重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強調打造完整的特色海洋產業生態圈的基礎上,注重文化內涵、旅游和社區功能的協同發展。以定海海洋漁業小鎮為例,該特色小鎮依托自身遠洋漁業的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培育與之相關的新型業態和功能,構建以遠洋漁業為基礎、健康制造業為核心的復合型產業生態圈,同時積極推進健康產業與海島文化、養生康復、休閑旅游等功能相結合,力爭打造浙江省“產城融合”的典型示范樣板區。
3.3 基于產業融合的綠色產業園區(基地)開發模式
海島地區綠色產業園區建設需要堅持成鏈發展、集聚發展、集約發展、關聯發展的原則,推動產業綠色發展。舟山群島在海島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圍繞綠色石化、海洋裝備及船舶修造、海洋漁業等特色海洋產業,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融合和綠色生產,在降低產業風險的同時積極探索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
相關期刊推薦:《農村經濟與科技》雜志是農業綜合類中文科技期刊,創辦于1990年,月刊,主要刊登全國范圍的農、林、牧、副、漁業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及農業經濟研究等與農業有關的學術研究論文,追蹤報道各學科的最新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強化前沿學術交流平臺,傳播農業適用經濟信息。融學術性、指導性、實用性于一體。
除此之外,基于復合生態理念的海島開發,還體現在實現海洋與陸地環境治理政策的協調,實現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由大陸向海洋海島方向延伸,構建陸海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海洋(海島)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等方面。
4 基于復合生態理念的舟山群島海島開發對策
4.1 打造若干“零碳島(島群)”建設試驗區
選擇一批有條件的海島或列島,制定符合實際的“零碳島(島群)"建設計劃,系統測算海島能源利用量和碳排放量,科學布局一批海島清潔能源設施,因地制宜實施海上風電、屋頂光伏、生物質能發電、智能電網等一批清潔能源項目,逐步提高海島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以“零碳島”作為我省海島公園綠色發展的示范窗口。建立海島綠色政績考核機制,依托貝藻養殖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碳匯漁業,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積極探索海島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價值轉換模式。
4.2 鼓勵現代綠色技術在海島推廣與應用
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撐、資金支持,積極鼓勵適用于海島自然條件的新能源生產和存儲、綠色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置、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5G通訊等技術的研發和運行使用,打造若干海島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從而緩解海島能源、水資源獲取困難、可靠性低,污染處理成本高等問題。同時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海島居民和游客中倡導綠色出行、生活垃圾分類、綠色產品使用、節能節水等,率先在海島公園全面實行酒店、民宿一次性用品有償使用或節約獎勵,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的價值觀、消費觀、發展觀。
4.3 著力推動海洋(海島)文化生態保護
做好海島文化生態普查,建構海島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制定詳細的海島文化生態保護規劃。一是推進開發海島文化遺產數字地圖、數字化平臺,以數字化為抓手推動海洋文化一次保護;二是建設綜合性或專項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為海洋海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建設傳習所;三是以建設“海洋文化生態圈”為突破口,實現海洋文化資源的活體化開發、保護與利用;四是推進數字化、集成化島嶼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文化安全意識。
4.4 積極推進海島產業生態體系建設
產業生態系統是由產業鏈構建過程中各類參與者、產業發展外部環境以及產業發展的支撐因素等所共同構成的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有機系統(宋歌,2016)。海島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的相對單一性和海島產業生態的相對脆弱性,尤其需要構建與其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生態承載能力相匹配的良好產業生態體系。對于舟山群島而言,需要充分發揮其區位條件和海洋資源優勢,堅持陸海統籌和復合生態理念,構建以港口物流、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現代漁業為主導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呂同舟,2011)。——論文作者:呂旻懿,陽立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