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

發布時間:2021-06-1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的/意義]科學的使用評價指標來評價人才,能夠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錄用、提拔、激勵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方法/過程]本文從學者學術生命視角提出了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和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并以美國物理學會期刊上發文的學者

  摘要:[目的/意義]科學的使用評價指標來評價人才,能夠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錄用、提拔、激勵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方法/過程]本文從學者學術生命視角提出了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和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并以美國物理學會期刊上發文的學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首先,通過統計分析給出了這些指標的分布規律;其次,使用相關分析揭示了這些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最后,用學術生命視角下的指標來評價諾貝爾獎獲得者,從而驗證這些指標的評價效果。H[結果/結論]其一,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呈冪律分布;其二,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和傳統指標(發文數、被引次數)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其三,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用于諾貝獎獲得者的評價效果較好,且能比較契合的反映發文數、被引次數較少的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但是也存在著適用性的問題以及區分度的問題。

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學者評價;學術生命視角;相關分析;評價效果

  隨著科技創新重要程度的不斷提升,科研院所與高校亟需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的加入,科研人才之間的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茖W的使用評價指標來評價人才,能夠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錄用、提拔、激勵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能夠促使人才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當前的定量評價指標可以分為傳統指標(出版物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相對指標、h指數、基于網絡的評價指標以及替代計量學指標[1-2]。傳統指標包括出版物數量[3]、被引次數[4]、影響因子[5]。出版物數量能夠反映學者的學術生產力,但是不能夠反映學者研究的質量[6];被引次數能夠反映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但是無法區分學者的貢獻度[2];影響因子多適用于期刊的評價,不適合用來評價學者[7]。為了克服不同學科領域引文習慣的差異,有人提出了相對指標,包括相對被引率[8]、皇冠指數[9]等指標,然而這些指標只被證明可運用于機構的評價[10-11]。以往的指標無法兼顧論文的數量和質量,Hirsch提出的h指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12]。然而h指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只升不降、區分度不高、不適合跨學科評價、不適合比較職業生涯不同的學者、很難評價團隊的影響力以及個

  人在團隊中的影響力、缺乏靈敏度[13-16]。因此,就有人提出了一些衍生指標來解決這些問題。包括PQI指數、hbar指數、錐形h指數、g指數、R指數和AR指數、p指數、EM指數和EM爺指數[17-24]。

  除了以上的指標,還有基于學術網絡的評價指標。Abbasi發現了歸一化中心度、歸一化特征向量中心度、平均關聯強度和效率這四個社會網絡指標和科研表現(g指數)之間呈正相關[25]。陳云偉等人在2013年提出了復合合作強度指數(CCS),這一指數既考慮了作者合作網絡,也考慮到了合作者和合作機構的影響[26]。Christian等人提出了s指數。s指數對個人網絡位置相對于所有其他作者的被引用潛力進行排序,對學者的被引次數進行排名[27]。還有一類指標是基于PageRank算法設計出來的,包括AuthorRank算法[28]、不同阻尼因子的PageRank算法[29]、考慮引用和共同網絡拓撲的加權PageRank算法[30]、THRank指標[31]等。這些指標能自動生成被引權重、可從基于知識流通的角度來評價、能促進分類評價。然而,這種評價大多只能從學科或期刊領域來構建學術網絡,難以從整個科學界的范圍來評價[2]。

  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替代計量學(altmet鄄rics)指標逐漸被應用于學者評價中。該指標最早由J.Priem提出[32],可以分為五大類,包括:被使用情況、被獲取情況、被提及情況、社交媒介和引用情況[33]。替代計量學指標有著:獲取數據快速且便利、評價對象廣泛、影響力測度全面等優點,但是也有定義模糊、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待開拓、缺乏理論基礎、行為層面的研究較少等缺點[34]。

  以上的常用的評價方法大多從出版物數量、被引次數、學術網絡合作情況以及社交網絡的角度來評價學者,鮮有人從學者的學術生命和學者學術成果的老化角度來評價學者。在科學研究中學者是否能保持長久的學術生命是衡量其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35]。然而在此標準之下,描述學者學術生命長短的指標一直未有人提及,因此本文提出了從學者學術生命長短的角度來評價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就文獻老化的角度而言,半衰期是文獻計量領域中測度文獻老化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有著豐富的理論研究基礎[36],但是近些年將半衰期用于學者評價的實證研究較少[37-40]。因此,本文在以往半衰期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了學者的學術生命期,提出了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以及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兩個評價指標。筆者將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學術影響力半衰期統一定義為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

  1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

  傳統的評價指標不能夠從學者職業生涯長短的角度以及學者文獻老化的角度來評價學者,因此,這里引入了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包括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

  1.1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在這里被定義為學者最早和最晚發文年份的時間差,學者學術生命期的長短反映了學者學術生涯的長短。假設某位學者最早發文年份為t1,最晚發文年份為t2,學術生命期為T。那么,T=t1-t2。

  1.2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指的是學者發文數達到總發文數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能夠反映學者在學術生命期中文獻產出的老化情況。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越長,學者在學術生命的后期發文就越頻繁,學者近些年文獻產出的老化速度越慢,學術影響力就越大。

  這里以學者Tachibana為例,闡述學者學術生命半衰期的計算方法。

  表1中展示了學者Tachibana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上各年的發文數。接下來,計算累加值和累計百分比。其中,累加值是指某一年累加到最新出版年份的發文數,而每個年份的累加值除以總發文的累加值就得到了每年的累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為50%的出版年份和最早出版年份作差就可以得到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學者學術生命半衰期的公式為HL=b+(b-c)*(50%-bp)/(cp-bp)-a。其中:a為最早發文年份,b為小于50%累計百分比中的最大值所對應的年份,c為大于50%累計百分比中的最小值所對應的年份,bp和cp分別的表示的是b、c所對應的百分比。學者Tachibana的學術生命半衰期HL=1992+(1993-1992)*(50%-44.4%)/(77.8%-44.4%)-1991抑1.83。這里的1.83指的是學者Tachibana在學術生命期內用了1.83年就達到了總發文數的一半。

  1.3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是文獻半衰期的一種。它指的是某學者被引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發表的一半是在最近(以最終被引年份開始統計)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能夠反映學者截至某個統計年份的文獻影響力的老化情況。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越長,被引文獻的出版年份就越久遠,學者文獻的老化速度就越慢,學者的持續影響力就越大。

  這里以學者Tachibana為例,闡述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的計算方法。

  表2中展示了學者Tachibana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累計至2013年的被引次數。接下來,計算累加值和累計百分比。其中,累加值是指某一年累加到最新出版年份的被引次數,而每個年份的累加值除以總被引的累加值就得到了每年的累計百分比。統計年份和累計百分比為50%的年份作差就可以得到學者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學者學術影響力半衰期的公式為HC=a-b+(b-c)*(50%-bp)/(cp-bp)。其中:a為統計年份,b為小于50%累計百分比中的最大值所對應的年份,c為大于50%累計百分比中的最小值所對應的年份,bp和cp分別的表示的是b、c所對應的百分比。學者Tachibana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HC=2013-1993+(1993-1992)*(50%-34.6%)/(80.2%-34.6%)抑20.34。這里的20.34指的是學者Tachi鄄bana截至2013年被引的文獻中較新發表的一半是最近20.34年內發表的。

  2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

  2.1數據來源及數據清洗數據源自美國物理學會的期刊。其中有PhysicalReview1(1894-1969,PhysicalReview(SeriesI)發表于1894至1912年,PhysicalReview發表于1913至1969年。)ReviewsofModernPhysics(1929),PhysicalReviewL(1958),PhysicalReviewA,B,C,D(1970),PhysicalReviewE(1993),PhysicalReviewSpecialTopics-AcceleratorsandBeams(1998),PhysicalReviewSpecialTopics-PhysicsEducationResearch(2005)。本文選取了這些期刊中的236884位學者來進行研究。這些學者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在1893年發表的,而最晚的一篇文章是在2009年發表的。若是一篇文章屬于多個學者,這些文章以及文章的被引次數同時納入學者評價指標的統計中去。除此之外,本文的引用數據是閉合的,只統計了美國物理學會期刊內部的文獻引用。雖然本文的數據比較久遠,但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僅僅是為了探尋指標的評價效果,因此,數據的時效性對本文的研究結果是沒有太大影響的。

  表3中統計了各個期刊上面發表文章的學者數量(期刊名以縮寫表示),我們可以看到:PhysRevB(1970)以及PhysRevLett(1958)的學者數量最多,接近半數。這說明學者更加傾向于在這兩種期刊上面發表文章。而PhysRevSeriesI(1894-1912)以及Phys鄄RevSTPER(2005)的學者數量較少,只有數百人,這是因為PhysRevSeriesI的發行年份限定在16年以內,而PhysRevSTPER首次發行的日期最晚。

  數據集提供了美國物理學會的學者發表的所有的文章dio號以及文章相應的年份和文章在2013年的被引次數。對應的“學者———文章冶數據中一共有236884位學者,但是筆者發現114條名字有重復的情況。接下來,人工核對了這些作者的身份,就對這些重復的姓名進行重命名。例如:爺D.B.TranThoai爺出現了2次,它們分別被命名為爺D.B.TranThoai1爺和爺D.B.TranThoai2爺。其中科研團隊爺AsdexUp鄄gradeTeam爺對應的文獻數據被筆者合并了,除此之外,部分學者文章發布的年份差過大,最高甚至達到了100年,因此將這部分學者從數據集中剔除。所以最后一共是236666位學者。

  2.2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評價指標的分布規律

  將學者數量的頻次以及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分別取以10為底的對數之后得到圖1。

  學術生命期視角下評價指標的相關性如表4所示。

  (1)從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來看

  首先,學術生命期和傳統指標相關性較強。這是因為學術生命期評價學者時強調了學者的學術生涯長短,學術生涯越長就越有可能發表更多的文章,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引。學術生命期能夠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學者的發文和被引情況,更能夠彌補傳統指標不能夠從學術生涯長短的角度來評價學者的缺陷。其次,學術生命半衰期和傳統指標相關性較強。這是因為學術生命半衰期反映了學者在學術生命后期的發文情況。在學術生命后期的發文越多,總體的發文數就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引。該指標和傳統指標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夠強調學者在學術生命期中文獻產出的老化情況。最后,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和傳統指標為中等強度相關,和學術生命期為中等強度相關。這是因為該指標在統計時考慮了發文、被引以及學者的學術生命期,所以和這些指標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該指標和傳統指標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夠反映學者影響力老化的情況。

  (2)從傳統評價指標來看

  發文數和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的相關性強于被引次數和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的相關性。這是因為學者的學術生涯越長就越有可能發表更多的文章,但是這些文章未必都會獲得更多的被引;學者在學術生命期中文獻產出的老化情況越低就越有可能發表更多的文章,但是這些文章未必都會獲得更多的被引。

  2.4學者學術生命視角下評價指標的評價效果

  2.4.1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排名百分段為探討當前指標的評價效果,筆者分年份選取了1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并把他們放在所有學者集合中來排名,排名的百分段情況如表5所示。

  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可以反映學者學術生涯長短的角度、學者文獻產出的老化情況以及學者文獻成果影響力的老化情況。根據表5,學術生命期的評價效果較好,前1%百分段的學者數量達到了50人,前5%百分段的學者數量達到了77人,略低于被引次數但是超過了發文數。學術生命半衰期和學術影響力半衰期的評價效果良好,學術生命半衰期在前20%的百分段有105位學者,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在前20%的百分段有98位學者,都遠遠超過了半數。

  2.4.2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變化分析表6給出了一部分發文數、被引次數相對較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排名百分比情況。從表6中可以看到,在發文數、被引次數相對較少的前提下,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存在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以及學術影響力半衰期排名百分比都較為靠前,有學者4和學者12。第二,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術影響力半衰期排名百分比都較為靠前,學者的學術生命半衰期排名百分比較為靠后,有學者10和學者11。第三,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排名百分比都較為靠前,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排名百分比靠后,有學者3。第四,學者的學術生命期以及學術生命半衰期排名百分比靠后,學術影響力半衰期排名百分比較為靠前,有學者1、學者2、學者5、學者6、學者7、學者8、學者9。因此,對一些發文數和被引次數相對較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言,用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來評價他們,能夠比較好的反映其學術影響力。

  3結語

  本文以美國物理學會期刊上發文的學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學者學術生命期視角下的評價指標,解決了如下幾個問題:其一,詳細解釋并具體闡述了學者學術生命期視角下評價指標的定義和計算方法。其二,研究了學者學術生命期視角下評價指標的分布規律,發現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是符合冪律分布的。其三,對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進行了相關分析。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和傳統指標(發文數、被引次數)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其中,學術生命期、學術生命半衰期和傳統指標之間為強相關;學術影響力半衰期和傳統指標之間為中等強度相關。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中,學術生命期和學術生命半衰期之間為強相關,而這兩個指標和學術影響力半衰期之間為中等強度相關。其四,發現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的評價效果良好,且能夠比較契合的反映發文數、被引次數較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術影響力。

  然而,在用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來評價的時候,還可能遇到一些問題。

  其一,使用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來評價學者的時候可能存在著適用性的問題。就學術生命期而言,該指標能夠從學者學術生涯長短的角度來評價。然而,對部分年輕的學者來說,他們的學術生涯還沒有結束,把他們和學術生涯已經過了一部分或是接近尾聲的學者放在一起評價似乎有些不公平;此外,學術生命期只考慮了學者的發文時間,難以合理評價發文少且發文間隔年份長的學者以及發文多且發文間隔年份短的學者。就學術生命半衰期而言,它能夠反映學者在學術生命期中文獻產出的老化情況,但是該指標和學術生命期高度相關,也可能會受到學術生涯長短的影響。就學術影響力半衰期而言,該指標能夠從學者文獻影響力老化的角度來評價,但是學者的學術生命期、學者的發文年份以及學者的集中分散發文情況都會影響到此指標的適用性。

  其二,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中的兩個半衰期指標在評價學者學術影響力的時候還缺少一點區分度。首先,這兩個指標的統計沒有區分學者在學術成果中的貢獻度,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與掛名作者沒有被區分。其次,文獻發表的期刊質量以及引用該文獻的文獻質量無法被考慮到。就學術生命半衰期而言,比如,某位學者的發文集中于核心期刊,某位學者的發文集中于非核心期刊,他們的學術生命半衰期相同,但是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卻未必相同。就學術影響力半衰期而言,比如,某位學者的文獻多是由核心期刊文獻所引證的,某位學者的文獻多是由非核心期刊文獻所引證的,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半衰期相同,但是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卻未必相同。其三,學者評價難免會遇到重名的問題,這對數據的統計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針對適用性的問題,一是在實際評價的時候應考慮同時使用學術生命視角下的評價指標和傳統指標來評價學者,二是可以嘗試在本文指標的基礎上和傳統指標結合提出一些衍生指標來評價學者,三是劃分一個學者群來評價學者。針對區分度的問題,為了更好的體現區分度,在實際評價的時候,可以同時結合使用基于學術網絡的評價指標來評價學者。針對重名的問題,可以使用ORCID來區分重名的學者。——論文作者:傅俊逸1,2莊倩1

  相關期刊推薦:《情報雜志》為月刊,1982年創刊。以服務國家安全與發展為宗旨,將促進中國情報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為已任,致力于推動國家安全情報學理論體系構建。堅持嚴謹求實的辦刊風格,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培育新人,倡導學術爭鳴,抵制學術造假。主要欄目有:情報研究、輿情研究、技術預見、數據分析、科學計量等。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