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1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提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文獻計量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文獻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從體育產業的定義出發,其次對當前體育產業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學特征分析,再次梳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旨在全面反映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熱點和
[提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文獻計量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文獻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從體育產業的定義出發,其次對當前體育產業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學特征分析,再次梳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旨在全面反映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熱點和趨勢。
關鍵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前言
我國體育產業在20世紀70年代末起步,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體育產業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成為具有巨大潛力的國民經濟新興產業。我國明確提出發展體育產業,是在1992年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即現在經常提到的“中山會議”上。但是,發展體育事業的實踐應該是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萌芽探索階段(1978年底~1992年初)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吸引社會資金,為后一階段深化體育改革、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積累了初步經驗。起步發展階段(1992~1997年)從注重經營創收向體育事業產業化方向發展;市場化、職業化初試。蓬勃發展階段(1997年至今)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美好前景已經展現
。一、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一)體育健身娛樂業。首先,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健身俱樂部。近些年來,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較大經濟規模、經營效益較好地健身俱樂部,如威爾士、一兆韋德、美格菲、中體倍力、青鳥健身等知名健身娛樂企業。其次,我國體育健身娛樂業注重對特色的開發,已經形成許多體育產業聚集區。像濟南已有的黃河體育中心、鳳凰山產業園、天健體育產業園等。最后,戶外運動迅速發展。像高爾夫球、冰雪項目、攀巖、卡丁車、帆船、漂流等戶外項目也大批涌現。
(二)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的進展同樣迅速,目前已經形成以全運會為首,大運會、省運會、市運會、城市運動會等一系列綜合性運動會。而且,像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的職業賽事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多種組織形式的運動競賽體系。這成為我國體育產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為國民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競賽表演。
(三)體育場館服務業。體育場館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基本載體。場館數量、規格都在不斷提高,并逐漸實現盈利。在場館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上,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運營模式也逐步多元化。
(四)體育用品業。體育用品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最大,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體育用品制造企業的數量逐年攀升,運動裝、運動鞋、運動器材以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和銷售逐年增加。
(五)體育中介市場。近年來,體育中介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運動項目職業化進程加快,國內外一些知名體育經濟公司紛紛加入競賽市場,開展商業賽事的推廣和營銷工作。乒乓球“地表最強十二人”賽事的推廣和運營取得巨大成功,更是帶來了巨額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體育健身娛樂行業服務質量不高。盡管我國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迅速,但國家對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管理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長期處于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尷尬境地。缺乏足夠的管理規范、從業標準,從而導致消費者和經營者受損的狀況時有發生。國家也缺乏對行業的鼓勵和支持政策,缺少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新興產業,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給予必要的優惠扶持政策至關重要。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不高,為普通居民服務的基礎體育設施仍有很大缺口,而且缺乏人性化的體育健身設施。在運營過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處于盲目發展的狀態。
(二)體育競賽表演業市場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長期以來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導致賽事資源、人才資源、場地資源等的壟斷,不僅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下降,也阻礙了市場化的進程。精品賽事的缺乏更是制約了競賽表演業的發展,再就是這些現有賽事沒有得到專業性的體育中介機構的支持。
(三)體育用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國的體育用品制造企業雖基數大,但大多規模小,沒有現代化的管理經營制度,難以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特點,沒有品牌效應,只是賺取最低的加工費。體育用品的技術投入也不夠,產品的科技含量不足,創新性差,這些都削弱了我國體育用品的競爭力。
(四)場館的建設和發展理念落后。體育場館是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體育教育培訓業的基本載體。但國內場館的布局結構和發展模式都是圍繞競技體育這一主線,更多的傾向于大型體育場館,忽略了其造價昂貴、功能單一、維護成本高的問題。這也導致全民健身事業的推進受阻——社區體育場地嚴重缺乏。
(五)體育市場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場的規范有序是產業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市場管理缺乏高層次的立法,雖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發布了管理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是管理過程中的重大問題,仍然需要高層次的立法予以明確。再有,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不高,缺乏覆蓋全國的行業管理標準,也缺乏熟悉體育產業、懂得經營管理、綜合素質較高的專門人才。
相關期刊推薦:《當代體育科技》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管,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體育類專業學術期刊。刊登國內外體育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介紹體育運動項目新的訓練方法、動態和發展趨勢,宣傳科學技術在體育行業中的應用,促進我國體育科技事業的發展。設有:體育前沿、世界體育、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社會體育學、民族傳統體育、體育大視野等欄目。
三、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趨勢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盡管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和矛盾,但是體育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的本質屬性、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帶動大眾消費結構變化的必然趨勢,以及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尤其是調整產業結構、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的現實需要,都為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系列難得的機遇。
(一)城市社區化和農村城市化將帶來更大的體育市場。城市化進程勢必帶來巨大的體育消費需求,拓寬消費領域,擴大消費規模,拉動體育產業領域的投資需求,無疑都為體育市場的發展增添了動力,有利于培育和發展體育市場。
(二)體育產品品牌化。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大力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打造國際化的自主品牌的企業,支持品牌做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而這一戰略將會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體育的互聯網化。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逐步實現“互聯網+體育”的產業化。可穿戴智能運動裝備將是未來體育產品產業發展的突破點,含有身體信息采集、后臺信息分析的可穿戴智能運動設備將成為健身和競賽的必需之物,像NIKE公司的NIKE+運動鞋系列、各種功能的運動手環等都是此類裝備的代表。大數據分析運動技術,對未來體育競賽表演業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像足球的VAR技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鷹眼技術也都在各大賽事逐漸普及。網絡端的賽事直播業的發展也會更加迅速,互聯網技術的提升使得數據傳輸變得便捷容易,會促使賽事的轉播更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四)體育產業的融合化。融合化指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互相交叉、融合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資源的通用性。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在自然資源上的通用性、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在特殊事件資源上的通用性、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旅游資源在場館資源上有通用性。二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目標消費群的重合。消費者消費結構的升級促進了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四、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策
(一)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體系,增強體育產業發展活力。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對體育市場的干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體系是體育產業發展所必需的。體育產業的發展基于體育事業的發展,受舉國體制的影響,對這些體制進行改革是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前的體制對體育產業發展的阻礙極大,不能在市場的影響下自由發展。體育產業就應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起到的資源配置作用,放開市場、擴大市場,在市場的調控下優勝劣汰。政府也應從管理者向服務者姿態轉變,轉變職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服務。監管方面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安排與之相匹配的結構和空間布局,完善相關政策,確立產業標準規范,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二)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著重發展體育服務業,實現特色化,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長期任務。在新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要以實現技術水平高、知識含量高和附加值高、促進結構協調和比例均衡為發展目標。鼓勵自主品牌做強做大,增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各類體育企業向特色化、專業化服務方向發展,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力,并積極推動“互聯網+體育服務”。努力改變行業集中度低、競爭力弱、經營方式落后的現狀,就必須培養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有代表性的體育企業,全面提高我國體育產業的行業整體規模和競爭力,形成以大型企業為核心、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經營項目相對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提升整體運作水平與國際競爭力。
(三)立足人的全面發展,注重以人為本,培養專業人才。構建美麗和諧社會,就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點,因此全面發展就必須立足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將提高人民素質健康為目標,滿足人們對體育的多樣化需求,提高體育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另外,專業人才短缺也是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要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培養專門的人才。重視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戰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培養體育人才。在各體育院校增設體育經濟專業,引進師資,編寫專門的體育經濟教材,力圖培養專業程度高、文化素養優、管理能力強的現代體育經濟人才。——論文作者:張棚棚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