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568次
摘 要: 摘要:隨著互聯網+新就業形態不斷發展,網約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網約工勞動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網約工群體面臨著超長的工作時間、較高的工作強度以及較大的工作壓力導致的過度勞動困境。通過對湖北外賣騎手的調查,在分析網約工過度勞動及職業傷害原因的基
摘要:隨著“互聯網+”新就業形態不斷發展,網約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網約工勞動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網約工群體面臨著超長的工作時間、較高的工作強度以及較大的工作壓力導致的過度勞動困境。通過對湖北外賣騎手的調查,在分析網約工過度勞動及職業傷害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政府監管服務力度、強化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提升網約工的維權意識等建議。
關鍵詞:網約工過度勞動職業傷害勞動權益保障
一、引言
網約工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產物。網約工的出現,為靈活就業開辟了廣闊前景,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增長點。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全國網約工人數超過7000萬人,其中,外賣從業人員近700萬,而僅從美團獲得收入的外賣小哥就有270多萬。
網約工這種新的就業形態為很多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一支規模巨大的新生就業力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網約工超長的工作時間、較高的工作強度以及較大的工作壓力造成的過度勞動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由此導致的職業傷害以及難以享受到勞動權益保護等問題,更是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研究綜述
關于過度勞動,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學者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過度勞動的現狀。從大量研究成果看,我國確實存在較為嚴重的過度勞動現象。賴德勝等認為(2014),我國九成行業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過半數行業每周要加班4小時以上。過度勞動呈現出普遍化和常態化的傾向。《2016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群體普遍工作時間過長,過度勞動問題嚴重。二是關于過度勞動的成因,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引起過勞的不同因素做了深入分析。孟續鐸(2014)認為,引發企業員工“過勞”的主要原因來源于“外推力”(工作量、資源限制、考核標準、企業加班文化、經濟壓力),即員工被迫過度勞動而產生的過度疲勞;雖然“內拉力”因素(工作興趣、拼搏進取、完美主義)也能誘發員工“過勞”,但相比“外推力”的作用效果有限,而“減緩”因素確實能夠緩解員工勞動中所產生的疲勞。郭鳳鳴、柏叢明(2018)認為,工資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低、勞動合同的簽訂率低,是導致農民工過度勞動現象嚴重的重要原因。林原、李曉暉等(2018)認為,工作時間長度、社會保險參保情況、競爭壓力感知情況是快遞員過勞的重要影響因素。石建忠(2019)認為,除個體層面的主客觀因素外,企業對短期利潤的追逐和管理上的非人性化,以及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監管的不到位等,也是引起勞動者過度勞動現象加重的重要因素。三是關于過度勞動的后果,許多學者都認為,過度勞動不僅傷害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也對企業和社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譚金可(2017)認為,“過勞”是在從屬性勞動關系中,因用人單位不合理的監督和指揮,使勞動者勞動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或者不良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環境差等因素導致的工作壓力過大,從而引起的生理與心理疾病、受傷乃至死亡的后果。
隨著新業態的不斷擴大,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休息休假權以及社會保險權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職業傷害問題。因靈活就業人員大多是農村轉移勞動力,部分屬于城市就業困難群體,沒有任何制度保障,所以對其研究最具現實緊迫性。許多學者都認為,應將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制度范圍。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陳剛認為,將新經濟新業態勞動者納入保障范圍之內,建立其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有其特殊性,不宜將其直接納入現行工傷保險制度框架,而應探索建立專門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張軍(2017)認為,工傷保險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參保前提,沒有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從業人員,用人單位不會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這也是這類人員職業傷害保護面臨的主要難題。建議在工傷保險制度框架下,建立重大職業傷害保險制度,重點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傷殘和工亡的保障問題。在保障方式上,有些學者認為,應突破傳統理念,建立政府主導、商業保險運作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具體就是由工傷保險主管部門主導設計靈活就業人員重大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和具體辦法,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經辦靈活就業人員的重大職業傷害保險。
綜上所述,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過度勞動問題以及職業傷害保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筆者認為,隨著新的就業形態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不斷增強,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涌入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用工方式靈活的外賣送餐、快遞等網約用工行業,不僅使靈活就業人員過度勞動問題凸顯,也使解決其職業傷害保障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因此,有必要針對新業態下網約工過度勞動現象及其勞動權益保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這對于加快經濟社會轉型,靈活用工機制,保障網約工勞動權益,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有著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三、當前網約工過度勞動及職業傷害的現狀和特點
為了解湖北省網約工工作情況,筆者在湖北多個城市對美團、餓了么等平臺的外賣騎手(即送餐員)進行了走訪調研。調研以發放問卷、訪談等方式為主,共發放問卷422份。
(一)網約工過度勞動的現狀
1.工作時間長。調查顯示,網約工大多是新生代農民工,普遍較年輕,其中,25歲以下占26.2%,25-35歲超過一半,占比為51.1%,合計35歲以下的占比達77.3%,36-45歲占比約為16.8%,45歲以上占比為5.9%。網約工為追求更高的收入,往往不分白天黑夜,每日都處于長時間工作狀態。以餓了么外賣騎手為例,蜂鳥配送24小時都在為用戶提供服務,最忙時間為上午10-11點,在深夜甚至凌晨依舊有騎手在外送餐。調查顯示,騎手每日工作不到8小時的占比僅為12.6%,而工作超8小時以上者占比達87.4%,其中工作12小時以上的占比5.5%,遠超國家規定的每周44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
2.工作壓力大。據調查,有65.4%的被訪者表示工作壓力較大。網約工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借助網絡平臺,按接單量掙工資。接單多,收入就高;接不到單,就沒有錢賺。通常5公里的單,騎手可能只能拿到5-6元錢,因此他們每天必須不斷地接單才能賺取一定的收入。據反映,送外賣沒有保底工資,沒有社會保險,雖然每月收入有5000-6000元,比其他行業高點,但風險也高。尤其是近年來,路上車多、人多、修路等因素會增加自己送外賣的成本和風險。如果送餐不準點,就會被罰錢,一個差評扣60元錢,這意味著多少單都“白送了”,而好評沒獎勵。準時率太低到了月底不達標,工資會被扣一部分。另據反映,有50%以上的網約工無法得到客戶理解與尊重,經常因超時配送、訂單錯誤等問題遭受客戶指責,心理壓力較大。
3.工作強度高。資料顯示,外賣員平均每天配送48單、奔波近150公里。有的為了多勞多得,每天送餐可達60多單,日行路程更長。如果要達到1萬元收入,每天需要“跑”13-14個小時,甚至跑單到凌晨,十分辛苦。調查得知,如果遇到雨雪天送餐工作強度會更大,因為雨雪天點餐的人會更多,平臺會出現爆單,加上一單的收入比平時多,外賣送餐員需要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會更大。
(二)關于網約工職業傷害及保護的情況
1.工作危險系數高。通常送餐員工作大都伴隨有交通安全風險,而外賣平臺無一不力促送餐員在單位時間內盡量密集地完成送餐任務。在大城市的中、晚餐時段,幾乎隨處可見送餐員闖搶紅燈、超速騎行、毫無征兆地突然轉彎等危險場景,因送餐員違反交通法規而造成的事故天天都有發生,且網約工的工作狀態大多呈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的特點,更使其難以精力充沛地保障出行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2.交通事故是主要的工作傷害。據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顯示,在調研的樣本中,約有33%的人在工作中受過傷。其中78%的人是因為交通事故受傷。這表明很多外賣員因為送餐而出了車禍,遭遇車禍等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偏高。另據資料顯示,南京市2017年上半年共發生涉及外賣送餐電動車各類交通事故3242起,造成3人死亡,2473人受傷。同期,上海市送餐外賣行業的道路交通傷亡事故共發生76起。另外,不僅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也經常面臨工作中出現交通事故的問題。
3.商業保險是職業傷害的主要保障。目前,絕大多數網約工沒有工傷保險保護。面對極易發生的交通事故,網約工只能寄希望于商業保險。資料顯示,樣本中有48%的網約工購買了商業保險,但在224名購買商業保險的網約工中,有七成網約工并不了解保險公司的名稱,66%的網約工不清楚商業保險生效的基本條件及辦理索賠的一般流程。另據調查,平臺以及網約工雖普遍購買有商業保險,但平臺為網約工購買的商業保險往往只占一定的支付比例,有的平臺參保的商業保險的支付比例不到三成,其余部分仍需網約工本人承擔。
(三)關于網約工過度勞動及職業傷害的特點
1.在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外賣、快遞等行業過度勞動現象有普遍化、嚴重化的趨勢。網約工作為靈活就業人員,享有較強的自主性,他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及休息時間。但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對于缺乏一定技能的、靠送外賣養家糊口的外賣騎手來說,誰都不敢輕易給自己放假。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只是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如果想過上更好的日子,想在城市買房安居,或者支付結婚所需的費用,或者支付小孩的上學費用,或者為自己購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就必須努力拼搏、付出更多的勞動以積累資金。
2.以健康被透支為主要癥狀的過度勞動現象愈發突出。據調查,近八成的外賣員長時間處于不規律的工作狀態,他們或工作到深夜或沒有休息日,由此帶來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和身體負擔重等問題。而長期過度勞動,不僅會導致網約工身體疲勞,心理健康也會受到損害,嚴重的甚至可能造成“過勞死”。近幾年,已有多起外賣騎手猝死的報道,就是個中典型案例。
3.發生職業傷害大多無法獲得賠償。目前,網約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長遠超國家規定的每周44小時,他們普遍處于壓力大、強度高的工作狀態,并且工作中存在危險系數高的問題,極易發生職業傷害,而發生職業傷害大多無法獲得賠償。據了解,對于一般的交通事故,網約工都是自行解決。因為絕大部分平臺企業都不會為網約工承擔工傷保險,即使有商業保險,其賠償額度也是很有限的,相當大的部分仍需要自理。
四、建議
為緩解網約工普遍存在的過度勞動及職業傷害問題,維護其合法權益,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政府監管服務力度
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頒行之后,我國勞動者權益保障狀況相比以前有所改善,但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優化勞動者的權益環境。一是要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把法律賦予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利落到實處。政府應在相關勞動法的基礎上對于過度勞動問題出臺必要的規定,盡快形成專門的治理體系。二是加快網約用工標準化體系建設,出臺行業性服務標準和規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平臺企業用工行為,明晰使用網約工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三是主管部門應針對新型用工方式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加大監管服務力度,既要制定相關政策對其進行引導和支持,又要防止其濫用職權侵害勞動者的權益,促進平臺的良性發展。相關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對嚴重違反勞動法的單位進行嚴懲,不能讓網約工成為勞動權益保障的“盲區”。
(二)強化平臺企業主體責任
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過勞現象,看起來是勞動者之間競爭的結果,實際上也反映了企業間的競爭壓力過大。作為平臺企業,一是要改善自身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在重視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網約工的發展。要關注薪酬制度的激勵性,通過有效激勵提升網約工的幸福感、滿意度和工作生活質量,以此促進提高服務品質。同時要正確認識過度勞動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要認識到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來源于對勞動者人格的尊重及權益的保障;要將勞動者視為公司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只是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要關心網約工的工作生活質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二是要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勞動法律法規為依據,通過協商制定網約用工合同范本,合理、適度調整網約工工作時長及工作強度,確保勞動者的休息權得到實現;同時加強對網約工的安全教育及健康管理,預防勞動過程中事故的發生,為勞動者創造相對安全的工作環境,增強其安全感。三是創新勞動者保險保障機制,為沒有建立勞動關系的網約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和其他合適的商業保險,保障勞動者的人身安全。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不同,作為職業傷害補缺型保險,政府在推動過程中,一方面應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即要求平臺企業將參加職業傷害保險作為從業要求;另一方面應采取必要的激勵手段,適當減輕參保人員負擔,提高保險公司承保意愿,提高勞動者保障水平。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
針對新業態就業群體的勞動用工及職業傷害保障等問題,應進行制度和政策創新。一是應對新型勞動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定,使其更符合互聯網時代勞動力市場發展的需求。二是增強現有政策的彈性空間,應研究適應新就業群體繳費能力的社會保險政策,增強社保制度保障對象的彈性化。目前新業態就業群體大多沒有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其參保的逆向選擇問題較突出,應重點考慮這一群體的工作性質、實際收入水平、分配方式等因素,確定合理的社保費率、便捷的繳費方式,保證大多數勞動者都能包括在社會保障的制度范圍之內。三是加快研究和制定適應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辦法,將網約工這類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保護范疇,保障其享有工傷和失業保險待遇。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過勞”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這方面我們還比較滯后,建議有關部門加緊研究,盡快出臺相關法規,為認定、治療和承保過勞癥狀提供依據,以降低其職業傷害風險。
(四)提升網約工的維權意識
網約工個人應當增強維權意識,要學會善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是要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防止平臺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逃避法律責任、侵害網約工的合法權益。二是應當積極、理性、依法維權,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依法向工會、仲裁機構或者司法機關尋求法律援助。同時網約工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改變僅為眼前經濟利益而不顧自身健康的短視行為,珍視自己的休息權;要在工作、生活與個人成長之間尋求平衡與和諧,形成三者之間相互助長的關系。三是工會組織應積極發揮作用,推動網約工工會組織建設,把服務對象從勞動關系下的勞動者拓展至靈活就業人員,增強網約工的維權能力,保障其休息權及其他勞動權益,關注勞動者健康、改善用工方式、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論文作者:胡放之白澤陽姚艷茹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經貿導刊》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委刊。國家發展改革委是綜合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改革的宏觀調控部門。宣傳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所發文件、領導講話、工作安排、調查報告,各種信息,深入分析,背景介紹,宣傳報道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濟改革情況,企業情況,國內外市場情況,各種焦點、熱點和難點問題,讀者抱有興趣的各種問題,具有權威性、指導性、深刻性、前瞻性、實用性、知識性。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