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4-2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運營管理指為對生產和提供公司主要的產品和服務的系統進行設計、運行、評價和改進的管理工作。下面小編給大家 分享兩篇運營管理方向論文范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 期刊簡介 《《《 運營管理論文篇一 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研究 1 引言 2008年9
運營管理指為對生產和提供公司主要的產品和服務的系統進行設計、運行、評價和改進的管理工作。下面小編給大家 分享兩篇運營管理方向論文范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期刊簡介《《《
運營管理論文篇一
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研究
1 引言
2008年9月,乳制品行業發生了震驚整個社會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但仔細回顧整個事件,會發現整個事件的源頭來自于三鹿的上游供應商――分散的奶農,奶農加入成本低廉的三聚氰胺來增加牛奶的蛋白質含量以達到國家標準,當時的乳制品制造企業的奶源檢測技術并不能很好地檢測出三聚氰胺的存在。因此,在乳制品供應鏈日益復雜的背景下,質量問題的出現已經不僅僅是企業內部質量管理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問題。
我國乳品產業目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乳品業橫跨畜牧業、工業、流通服務業三大產業,從原料供應商到終端用戶的供應鏈運營非常復雜,產業內企業面臨著與供應鏈伙伴共榮辱的局面。在此情況下,我國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應該以質量保證為出發點,不能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而應該拓展到整個供應鏈的優化整合上。從供應鏈質量管理的角度來構建適合我國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2 我國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現狀分析
2.1 我國現行的乳制品供應鏈模式
王爽根據對調研問卷及訪談材料的匯總,提出了我國現行的乳品業供應鏈現有的兩種運營模式:資源型乳制品供應鏈和都市型乳制品供應鏈。
(1)資源型供應鏈運營模式。
資源型供應鏈一般以資源型乳品生產企業為核心,企業原奶資源豐富,但遠離消費者,所以產品一般是以UHT奶(超高溫瞬時滅菌奶)和奶粉為主,以便于產品的遠距離運輸和市場投放。資源型供應鏈的運營模式圖1所示。
資源型企業的代表是蒙牛和伊利,他們要把遠在呼和浩特生產的乳制品推向全國甚至世界市場,則對供應鏈下游渠道的控制能力非常重要。資源型供應鏈運作模式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對復雜的全國經銷渠道的把握。所以,在實際運作中,一方面利用擴大生產規模構筑進入壁壘,形成龐大的產能給后來的都市型企業制造壓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收購或新建的方式逐步滲透城市保鮮乳品市場,對市場型企業的生存空間進行擠壓,占取市場份額。
(2)都市型供應鏈運營模式。
都市型供應鏈一般將靠近城市的乳制品加工企業作為核心企業。都市型乳制品加工企業距離消費者市場近,并且擁有成熟的市場和便捷的直營渠道,這類乳制品加工企業的代表有上海光明和北京三元。都市型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對核心市場奶源和直銷網絡的控制,由此形成強大的進入壁壘,壟斷當地市場,但其缺點在于只能依賴城市周邊有限的奶源。都市型供應鏈運營模式如圖2所示。
2.2 我國乳制品供應鏈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供應商質量管理問題。
我國奶牛養殖以小規模、分散的農戶詞養為主,一個奶農養殖奶牛在20頭以上的規模經營比重不到25%。因此乳制品加工企業進行直接收購的范圍十分有限,需要一個具備一定鮮奶保存技術的中介來協助企業及時有效地從奶農手上進行原奶收購工作。這就是催生了“奶站”這一連結奶農和乳制品加工企業中介,奶站通過一系列的契約關系與乳制品加工企業相連。目前,絕大部分的生鮮乳都經由奶站交往乳品企業,“乳品企業+奶站+奶農”模式已經成為乳制品供應鏈原奶采購環節中最主要的組織模式。但是,由于原奶市場總體上是一個買方寡頭市場,因此奶站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惜犧牲原奶質量為代價,進行違規操作,這就是奶站近幾年出現無序發展、難以管理的原因。乳制品加工企業應該如何展開供應鏈質量管理,有效監督管理奶站的違規操作,提高原奶質量水平是整個乳制品供應鏈急需解決的問題。
(2)分銷商質量管理問題。
下游分銷商是直接與消費者相連的環節,也是乳制品質量形成的最后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對于提高乳制品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都市型乳制品供應鏈來說,對乳制品進行保鮮、儲存及運輸是成本消耗最大的物流活動,占據了物流總成本的1/3至2/3。而對于資源型乳制品供應鏈來說,由于遠離消費市場,更加需要控制好乳制品的分銷環節。所以不管是哪種乳制品供應鏈,分銷環節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特別是乳制品對運輸條件有著較高要求,如巴氏滅菌奶就要求專門的冷鏈運輸,因此就要求乳制品加工企業對下游分銷商要嚴格監督、控制,不能讓分銷商為了提高收益,降低運輸成本而影響到乳制品質量。這就需要乳制品加工企業與分銷商建立合作關系,協調相互間的收益損失,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達到整體收益最大的目標。
(3)加工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問題。
我國乳制品加工企業目前還停留在傳統質量管理的階段,質量在戰略高度上的重視沒有得到體現,質量目標就是達到國家強制標準,而不是以顧客的利益和滿意為前提。另外,質量僅僅是生產部門的責任,公司內部沒有形成全員意識。另外,乳制品加工企業作為乳制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應該全面考慮到圖1所示的所有方面。而我國乳制品加工企業不僅沒有建立起公司內部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也沒有擔當起供應鏈質量領導者的角色,對上下游很少或根本沒有進行相關的質量管理指導,從而造成了乳制品行業質量問題頻發。
(4)供應鏈整體設計與運營問題。
乳品供應鏈作為一種組織系統,其參與主體包括奶農戶及各類乳業合作組織、加工企業、儲運企業以及銷售企業等等,參與主體的復雜性造成了供應鏈整體設計與運營的復雜性。資源型的供應鏈運營模式在對渠道和流通環節的控制能力方面存在弱勢;而都市型的供應鏈運營模式在對原料奶生產與采購方面缺乏控制和經營能力。首先,乳制品供應鏈參與主體沒有在戰略上形成質量第一的意識。各個企業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戰略目標,往往出了質量問題就互相推諉,沒有真正建立質量第一的戰略目標。其次,供應鏈參與主體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合作系統。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信息得不到有效溝通,問題不能得到很快的追溯和解決。最后,顧客被排除在了供應鏈關注的體系之外。顧客的利益和需求對質量提出了高要求,對顧客的忽視會最終造成質量體系的崩潰。 3 構建以供應鏈質量管理為基礎的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
3.1 現行模式改善建議
乳制品供應鏈結合了農牧業、食品加工業和分銷物流服務業等多個產業和行業的跨度,因此供應鏈管理的水平,是否有能力在市場需求與產品供應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并保持穩定成長,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成敗。而競爭的焦點就在于對整個供應鏈上產品質量的控制力。供應鏈質量管理為乳制品企業提供了一個建立有效的供應鏈運營模式的獨特視角。針對第二節中我國乳制品供應鏈現行運營模式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
(1)建立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運營體系,供應鏈的設計以質量為核心,由加工企業承擔供應鏈質量領導者的角色,將質量目標的達成納入所有供應鏈參與主體的戰略目標中,形成質量目標的一致性,所有供應鏈參與者為給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產品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
(2)資源型供應鏈和都市型供應鏈整合趨勢正在逐步凸顯。兩類供應鏈參與企業都希望打破供應鏈的限制和邊界,建立全國協同的、快速反應的供應鏈。將兩種供應鏈進行有效整合,都市型供應鏈學習資源型供應鏈對奶源的控制方式,資源型供應鏈學習都市型供應鏈強大的渠道控制能力,更有利于建立靈活、敏捷、協同的供應鏈管理系統。
(3)加工企業應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與原料奶供給源建立緊密合作的、專業化供給的、形成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管理,通過有效控制上游供應商來保障奶源的質量。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建立科學的供應商管理體系來實現,對供應商的選擇、發展和評估制定科學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實現加工企業與供應商共同成長。當優質奶源供給緊張或者對奶源的質量不好控制時,也可以通過縱向一體化戰略,直接收購或參股牧場來實現對奶源的有效控制。
(4)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平臺,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原料訂購、配送信息、自動補貨、庫存控制等方面提供快速有效反應的一手信息。對產品供給和產品配送過程進行實時監測,避免過期產品或質量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5)建立了信息化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以后,加工企業的配送物流可以由專業配送中心完成,從而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配送中心不僅提供物流配送服務,而且負責產品營銷、客戶管理等工作。通過晚上的供應鏈管理平臺,不僅可以監控配送中心的質量控制效果,而且可以對客戶的意見和問題進行及時處理與反饋,避免突發的質量事件造成大的影響。
(6)顧客作為整個乳制品供應鏈的最后一環,顧客關注和顧客參與應該加入整個供應鏈的設計之中。關注顧客的需要,讓顧客參與產品的設計,不僅對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質量問題的更快識別和解決。作為產品召回高發的產業之一,對顧客的管理和逆向物流系統的構建更顯得重要。
3.2 乳制品供應鏈運營模式構建
從質量角度出發,一個科學的乳制品供應鏈設計應該是為了預防產品質量問題的產生,而不是為了應對質量問題而設計的。因此,基于預防的目的,結合以上的改善建議,提出基于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乳制品運營模式創新體系。如圖3所示。
4 結論
要發展好我國乳制品行業,首先就要保證乳制品質量,減少乳制品質量問題,這不僅需要從乳制品供應鏈上的某個環節入手,更要從乳制品供應鏈整體入手。本文從供應鏈質量管理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乳制品供應鏈現行的兩種運營模式――資源型供應鏈和都市型供應鏈,這兩類供應鏈各有優劣,但在整個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本文最后提出了以預防為目的的、基于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乳制品運營模式創新體系。這一體系從戰略、運營和質量問題解決方面描述了供應商、核心企業、配送中心和消費者的供應鏈定位和任務,借助完善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來對整個供應鏈進行管理,最終幫助整個供應鏈實現質量目標。本文僅僅為我國乳制品供應鏈管理提供一個整體的運營框架,后續研究應該著重關注這一框架的具體實現機制、各個供應鏈參與主體的質量績效的衡量和質量控制措施,以及具體目標制定和利益的分配等問題上。
參考文獻
[1]王爽.我國乳品業供應鏈運營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2]趙云平,劉秀梅,鮑震宇.奶業組織模式變遷及對奶戶利益的影響――以呼和浩特市奶業發展為例[J].調研世界,2006,(6).
[3]李勝利.奶站模式現狀及其對原料奶質量的影響[J].中國畜牧雜志,2008,44(12):39-44.
[4]陳易一.區域乳品企業物流競爭策略――短貨架保鮮乳品供應鏈規劃,執行和控制[J].乳品與人類,2004,(4):007.
運營管理論文篇二
供應鏈安全運營淺析
一、供應鏈概念的再認識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人類一直不自覺地存在于供應的鏈條中,供應的鏈條本身就是客觀存在,實際上,把這種鏈條叫做“供應鏈”也未嘗不可。但是,傳統的鏈條是由雙邊關系延伸所形成,人們只從和我相聯結的這種雙邊關系來考慮問題,而不可能從上下延伸所形成的所有雙邊關系來考慮問題.優化只局限在雙邊問題,最精明的企業家,也許會在雙邊基礎上向上下適當的擴展,但是,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顧及到上下的盡頭,因此,整個鏈條不處在可控的范圍之中。
國家標準中,對供應鏈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雖然給出了標準的定義,但是這不等于人們對供應鏈就有了明確的、正確認識。道理很簡單,按照國家標準的定義中所表達的若干元素,供應鏈的概念實在太寬泛了,因為世界上的所有角落,都有最終用戶,都有上游與下游企業,都有不管是混亂還是有序的網鏈結構,都有精心規劃的、有效管理的和根本不在控制狀態的這種結構。按照這個定義,供應鏈自古就有之。因此這個定義無法反映現代社會所倡導供應鏈的本質意義,一句話,這個定義完全沒有反映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涵。如果能對最后一句話:“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做如下的修改,“經過整合和信息聯結所形成的網鏈結構”,這個概念的時代性就會更明顯。
二、供應鏈環境風險分析
WTO時代的到來,供應鏈環境已經初步形成,在供應鏈環境下,市場競爭的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目前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市場的參與者也發生根本變化,供應鏈專家克里斯多夫的精辟表述:“未來的市場上將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在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的雙邊關系不再是主要的關系,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關系將成為市場的主體關系。單個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將別無選擇的成為某個供應鏈中的一個單元,不管是否愿意它必須跟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進行協作。
一個供應鏈網絡也許包含幾十個乃至幾百個企業,單個企業間資產屬有權、企業文化、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政治經濟環境千差萬別,更重要的是企業的價值取向的本位化,將使供應鏈網絡在運作過程中將會出現不協調的音符,甚至出現一定的安全隱患和危機因素。能否加強對供應鏈運行中風險的認識和防范,是關系到供應鏈和其中的全部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如果認為按照供應鏈的思維實施了供應鏈管理模式就能高枕無憂的享受供應鏈的美餐,就把供應鏈管理看得太簡單了。供應鏈風險無處不在,它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會利用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對供應鏈系統造成破壞,給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帶來損害和損失。
供應鏈上的各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彼此依賴,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波及其他環節,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了解并識別這些可能的風險因素,探索其引發的因素和發展的規律,對參與供應鏈的企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供應鏈風險通常來自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下兩個方面。
1.自然環境風險
風險主要有水災、火災、地震、閃電、雷擊、風暴、隕石、冰雪損害、火山爆發、山體滑坡、外界物體倒塌、空中運行物體墜落等來自大自然的破壞,時刻威脅著供應鏈的安全。飛利浦公司的大火就是因為大自然的破壞引起的:暴風雨中的雷電引起電壓增高,陡然升高的電壓產生電火花點燃了車間的大火。又如,2002年的非典,引起全球的震動。今年在東南亞流行的禽流感對食品供應鏈的打擊也是致命的,人類目前普遍面臨著環境惡化的問題,天災爆發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作為一種不可抗力,它將成為供應鏈的致命殺手。
2.社會環境風險
(1)獨家供應商的風險。采用獨家供應商政策存在巨大風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鏈條就會崩潰。
(2)信息傳遞的風險。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雜時,信息傳遞延遲以及信息傳遞不準確都會增加,并使整個供應鏈因此陷入困境。
(3)物流配送的風險。生產過程和運輸過程中的不穩定將會造成物流配送的延遲,并導致供應物流的中斷,從而影響到供應鏈下游企業的運營。
(4)財務狀況的風險。某些企業在生產運營中可能會占用上下游企業大量的資金,如果其財務狀況不夠穩健,將隨時導致對整條供應鏈的致命打擊。
(5)市場波動的風險。影響銷售的市場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現不可預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導致銷售下滑,市場出現逆轉,整個供應鏈可能立即崩潰。
(6)合作伙伴的風險。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人員素質、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都影響著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并決定著供應鏈的穩定與否。
(7)利潤分配的風險。供應鏈中的企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供應鏈整體利潤一定的條件下,某些企業利潤的提高會導致其他企業利潤的降低,某些企業獲利水平過低將導致消極合作甚至退出供應鏈,使供應鏈崩潰。
因此,企業要重視供應鏈風險控制,當危機發生時以免被動挨打坐以待斃,使企業陷入絕境,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的安全運行,造成全局性危害。
參考文獻:
[1]陳榮秋馬士華:生產與運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企業X再造.(美)錢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約翰.哈格爾三世:企業借力增長之道.哈佛商業評論,2003~1
[5]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6]丁偉冬劉凱:供應鏈風險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3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