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論析

發布時間:2019-03-19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546次

摘 要: [摘要]抗日戰爭中流砥柱問題須在大歷史的視域中思考,找出既關乎抗戰勝利的全局,又涉及國共兩黨興衰消長,并影響中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于與國民黨相比更好地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把一盤散沙的廣大民

  [摘要]抗日戰爭中流砥柱問題須在大歷史的視域中思考,找出既關乎抗戰勝利的全局,又涉及國共兩黨興衰消長,并影響中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于與國民黨相比更好地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把一盤散沙的廣大民眾凝聚起來,形成抗日的銅墻鐵壁;堅持打贏一場持久戰,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日作戰戰略方針,促使持久戰的有效進行;把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變革結合起來,為當時的中國民眾指明前途,成為喚起民眾、持久抗戰的有效激勵。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流砥柱

延邊黨校學報

  “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命題是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必須說“全”講“透”的一個重點疑難問題,也一直是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研究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問題,要在大歷史的視域中思考并找出既關乎抗戰勝利的全局,又涉及國共兩黨興衰消長,并影響中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的問題,這樣才能跳出已有研究的局限,抓住問題的關鍵和實質。

  一、關乎抗戰全局又影響歷史走向的問題有哪些?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這已成為兩岸學者的共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同時,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轉換,中國共產黨力量迅速崛起,國民黨逐漸丟失人心。

  從這個視角看,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既涉及抗日戰爭勝敗的全局,又關乎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一是能否把一盤散沙的中華民族特別是底層民眾凝聚起來,形成抗日的銅墻鐵壁;二是能否堅持打贏一場持久戰,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促使持久戰的有效進行;三是能否把抗日戰爭與社會變革結合起來,為當時的中國民眾指明前途,成為喚起民眾、持久抗戰的有效激勵。

  喚起民眾的覺醒,動員全民抗戰是抗日戰爭能否取勝的前提條件。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動員民眾是抗戰的中心環節,也是解決戰時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新方法的中心環節。”[1]自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處在一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即使出現如中法戰爭的戰場優勢,但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傳統觀點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制度腐敗和技術落后。

  但是這種立論似乎難以成立,難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制度就先進了嗎?技術就改觀了嗎?顯然不是。其實,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改變了孫中山所憂慮的“一盤散沙”的狀況,在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形成了從未有過的萬眾一心、全民抗戰的局面。早在抗戰時期毛澤東就說過:“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2]

  習近平同志指出,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勝,關鍵是民族覺醒,“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3]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民族覺醒催生出的全民族抗戰,才使得持久抗戰成為可能,才使得社會變革獲得了基礎。持久抗戰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早在1935年12月,毛澤東就預見到,抗日戰爭“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功的,必須準備花費長久的時間”。[4]

  1936年4月,張聞天也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個持久戰。”[5]1937年7月,朱德指出:“抗戰將是一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6]1938年,毛澤東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從敵我雙方利弊條件的分析入手進一步說明抗日戰爭必定是一場持久戰。由于中日兩國力量對比懸殊,中日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非對稱的戰爭,必須利用中國的腹地廣大、人口眾多與日本拼消耗、打持久戰。因此,抗日戰爭與世界現代史上國家戰爭中普遍的、通行的戰法顯然不同,單靠正面戰場和政府軍隊互相攻防的陣地戰,顯然無法阻擋日寇的侵略步伐。

  只有堅持持久戰,才能最后取得勝利。沒有持久抗戰的堅持就不可能持久激發民眾的抗戰熱情,也不可能保障社會變革的有效進行。社會變革是保證民族覺醒的激勵機制,是持久抗戰的動力所在�?箲鹋c社會變革同步同向是當時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遍期待。早在盧溝橋事變前,中國共產黨就提出:“只有給民眾以民主的權利,抗日救亡運動才能成為廣大的群眾運動,中華民族的偉大潛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7]

  “沒有民主,抗日是要失敗的”,“有了民主,則抗他十年八年,我們也一定會勝利”。[8]“抗日與民主互為條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證,抗日能給予民主運動發展以有利條件”。[9]沒有社會變革的有效進行,人民就得不到自身的政治經濟權益,看不到未來的前途,也就不會形成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堅強意志,持久抗戰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可見,這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統一整體,確實關乎抗日戰爭的成敗,同樣又決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走向�?箲鹬行纬傻拿褡逵X醒,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堅實基礎。在抗戰中形成的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是中華民族戰勝困難的寶貴精神財富。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發展壯大,徹底改變了中國政治力量的發展格局。

  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中國歷史發展的領導力量發生了新的轉換,預示著中國人民的新選擇。持久抗戰的進行,需要對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有效組織,這為中國共產黨抗戰后迅速打敗國民黨準備了條件,也為建國后組織千萬民眾搞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民主政治興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日臻成熟和社會變革的有效推進,不僅極大地調動了根據地民眾的抗戰熱情,也極大地吸引了國統區民主黨派等中間人士的民主向往,為中國共產黨爭取了民心。這些都決定了抗戰后歷史的走向,是決定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

  其實,國共兩黨對上述三個問題都有共同的認識。不僅中國共產黨有此認識,國民黨也意識到這三個問題的重要。從國民黨發布的《抗戰建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發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可以看出,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鑒于這三個問題如此重要,理所當然引起國共兩黨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共兩黨都想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誰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誰就起到了引領者、主心骨和民族先鋒的作用,誰就順應民心,把握了歷史的走向,執掌了抗戰大局的牛耳,誰應該就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二、國共兩黨是如何解決這些關鍵問題的?

  抗日戰爭是一場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強敵的戰爭,沒有政府的積極抗戰絕對不行,但是單靠政府抗戰也絕對不行。必須動員全民族抗戰,形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才能彌補中國技術裝備等的不足。中國共產黨敏銳地認識到這個問題,“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奔走呼號國共聯手,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又提出必須“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0]“惟有兩黨合作并喚起民眾……方能達到驅逐日本帝國主義。”[11]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認為“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國民黨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勝利”。[12]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農民,他們是抗日持久戰的主力。正如美國記者愛金生所說,“占中國廣大人口85%的農民,是中國抗戰力量的源泉”,中國農民是抗戰的脊梁。[13]

  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統一戰線的同時,積極踐行全面抗戰路線,成為全民抗戰的倡議者、動員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其創新之舉就是把喚起和組織民眾與開辟敵后戰場、堅持持久抗戰有機結合,完成了時代提出的最大課題。在敵后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途徑、各種形式,為農民宣傳講解民族危亡,喚醒農民的國家認同、民族意識,激發農民的抗戰熱情,有效地將萬千民眾組織起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外國學者評價說:“中共的戰時動員是多種多樣的”,“成功地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14]國民黨也認識到動員民眾抗戰的重要性。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在《對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中說:“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5]國民黨在《抗戰建國綱領》中就明確宣示:“發動全國民眾,組織農、工、商、學各職業團體,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為爭取民族生存之抗戰而動員。”[16]

  中國“有四萬萬五千萬的同胞……一個小小日本,要想全部消滅我們,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憑我們四萬萬五千萬的人口,前赴后繼的來拼死抗戰,該能發生怎么樣的一種力量!”后來又提出“心理建設”,進行“國民精神總動員”。但是,問題是國民黨堅持持久抗戰的著眼點不是組織全面抗戰,而是“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說:“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17]后來陳誠在總結抗戰勝利的原因時也說:“廣大的空間則是讓我們獲勝原因中的原因。”[18

  ]由于國民黨本身的歷史局限性,堅持片面抗戰路線,使得它游離在時代課題之外。持久抗戰、消耗日軍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唯一出路。中日力量的懸殊決定了沒有堅韌不拔的持久戰不可能出現抗戰的轉機。況且日軍進行的是一場機械化的現代戰爭,不可能通過就地征集維持戰爭持續進行,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后勤保障,所以日軍的戰略是通過“速戰”取得“速勝”。

  這就導致了日軍的軟肋是后方,因此持久抗戰的關節點除了政府軍隊正面戰場的死命抗敵,還必須發動全民抗戰、開辟敵后戰場,打一場人民戰爭,使日軍陷入沒有穩定后方的戰爭泥淖,從而牽制大量敵軍有生力量,配合正面戰場。中國共產黨從抗戰的大局和自身的實際出發,堅持動員和組織民眾,開辟敵后戰場,解決了持久抗戰力量源泉的大問題。

  1938年8月,日軍主力正面進攻,正面戰場節節失利,國民黨軍隊丟城失地,地方官吏棄地而逃,敵后“出現了很大空白”的當口,[19]八路軍、新四軍迅速插入敵后,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先后開辟了19個敵后抗日根據地。同時開展以攻擊敵軍后方為主的特殊作戰樣式——游擊戰爭,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形成了威武雄壯的人民戰爭的局面”,[20]由此形成了與正面戰場相對應的相互配合的敵后戰場。

  1938年11月太原失陷后,隨著國民黨軍隊正規戰在華北的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的主戰場,游擊戰爭逐步上升到主體性地位。隨著戰爭的發展,敵后戰場抵御和牽制了侵華日軍的一大半,越來越承擔了抗敵的主要責任,作用愈益明顯,因此日軍也越來越意識到敵后戰場成為“致命禍患”。[21]兩個戰場的作用和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政治影響極大地極快地擴大,‘民族救星’的聲浪在全國傳布著”。[22]蔣介石也意識到抗日戰爭“斷不是一年半載短期間可以了結的事”,[23]甚至有人說持久戰也是其“一貫的主張”。[24]同時蔣介石也認識到開辟敵后戰場進行游擊戰爭才是持久抗戰的重要一著。

  白崇禧、胡宗南等國民黨將領也都建議“采取八路軍的辦法”。[25]1937年3月,國民黨在作戰計劃中就提出:“采游擊戰術,以牽制敵軍,并擾亂其后方。”[26]抗戰爆發后,蔣介石指示“以后作戰多用柔性游擊戰”,“嚴令各戰區加強敵后游擊”,[27]確定“以敵前變敵后”戰略。[28]1938年11月,蔣介石在湖南南岳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明確提出:“政治重于軍事,游擊戰重于正規戰,變敵后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敵后方。”[29]

  為了盡快辦成此事,蔣介石專門舉辦了南岳訓練班,親自擔任主任,并請求中國共產黨派干部擔任教官幫助訓練。在蔣介石的重視下,敵后戰場的國民黨部隊一度達到近60個師,不下100萬軍隊。然而,國民黨軍隊始終站不住腳,在日軍的進攻下連連敗退、損兵折將,甚至出現大批將士投降日軍的丑惡現象。抗戰與變革同步是凝聚民心、持久抗戰的決定性步驟。

  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社會變革的大旗,在不斷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多次強調人民民主對于抗戰勝利的重要意義�?箲鸨l后,中國共產黨率先在邊區推進社會民主變革,“作全國民主政治之先導”。[30]其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轟轟烈烈地進行全面的社會變革,實行普選和“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緊緊團結民主黨派等中間人士,支持他們的民主運動,要求國民黨開放黨禁,主張言論自由等,得到了民主人士的積極響應。

  1945年,在國民參政會上,林伯渠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聯合政府的主張,更是得到了民主人士的普遍擁護,一下子占據了輿論的制高點,掌握了話語權。國民黨并非不懂得抗戰必須與建國同時進行的重要性。蔣介石曾強調:“今日之事,非抗戰建國同時進行,無以解目前之倒懸,辟將來之坦途。”[31]不能說蔣介石在社會變革上沒有努力,他在抗戰初期召開廬山談話會,設立國防參議會,網羅社會賢達,疏通言論渠道。

  后又專門成立國民參政會作為抗戰時期各黨各派發表言論、協商溝通的平臺。這些還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肯定,稱為是“新氣象”,“值得贊許”。[32]但問題是,蔣介石始終跳不出他的所謂“法統”,即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格局,其底線是可以放寬言論渠道,但不能容納各黨各派,更不能推行憲政民主那樣的社會變革。這使得全國人民普遍失望,感到“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是沒有出路的”。[33]

  我們在肯定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同時,并不是否定國民黨的抗戰作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愛國將士浴血奮戰、捐軀報國,可歌可泣,值得人民永遠銘記。在當時國共合作的政治格局中,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領導核心,中流砥柱始終在國共兩黨之間交替作用,這是整個抗日戰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然。但這并不是說兩個領導核心的作用始終是并行等量,沒有變化。應該說,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承擔了主要抗敵的重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承認這一點不符合歷史事實。隨著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節節敗退,加上其戰略方針的不斷失誤,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不斷壯大,逐漸成為抵御日軍的主要力量。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逐漸抓住并成功解決了關乎抗戰勝敗的關鍵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抗戰主心骨,成為引領歷史發展方向的時代先鋒,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所當然轉移到中國共產黨的身上,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不承認這一點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1][14][40][44][58][美]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譯者:魏曉明,馮崇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62,262,271,271,271.

  [2][8][22][32][34][5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732,389,352,480,406.

  [3]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4.

  [4][9][1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274,271.

  [5][7][11]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Z].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134,465、441,287.[6]朱德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265.

  [12][30]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Z].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1、35,54.

  [13]韓信夫,姜克夫.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11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7635.

  [15][26][45]彭明.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5冊(上)[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8,134,32-33.

  相關期刊推薦:《延邊黨校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中共延邊州委黨校、延邊州行政學院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季刊,具有理論性、學術性及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现有选题 早选早安排

咨询心仪选题

我们的服务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