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裸貸”對社會倫理帶來的挑戰及矯正途徑

發布時間:2017-12-20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受市場經濟消極因素的影響、西方錯誤價值觀念的深入、不完善的社會輿論的錯誤引導等因素,導致了裸貸行為的產生,這對社會倫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使借貸人貪圖享受、放貸人見利忘義、社會風氣愛慕虛榮者眾多。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對裸貸行為進行矯正,加強自

  受市場經濟消極因素的影響、西方錯誤價值觀念的深入、不完善的社會輿論的錯誤引導等因素,導致了“裸貸”行為的產生,這對社會倫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使借貸人貪圖享受、放貸人見利忘義、社會風氣愛慕虛榮者眾多。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對“裸貸”行為進行矯正,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抵御腐朽思想的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認知能力,加強社會輿論,營造良好的社會消費環境。

  關鍵詞:裸貸,倫理道德,金錢

  “裸貸”是網絡借貸在校園的一個變形,指貸款人拿自己的裸照或者裸露身體的視頻作為抵押,向別人借貸,與此同時,貸款利息極高,當貸款人違約時,放貸人就以公開裸體照片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等手段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這一現象發酵已有半年左右,然而談及于此,評論點多在法律層面,對于其內在倫理方面的分析并不多。加強對這一現象道德的探討,對于樹立健康、和諧、團結的社會新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一、“裸貸”對社會倫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裸貸”摧殘了借貸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勤儉節約的品格,侵蝕了放貸人誠信的經商品質和做人底線,顛覆了社會優良道德風尚。這種行為背后扭曲的價值觀念值得我們警醒。

  (一)對借貸人道德的影響:貪圖享受的泛濫。

  統計數據表明,現有“校園貸”案例中沒有一例是因為生活費和學費去貸款的[1];如此來看,“裸貸”的錢都是以超前消費透支購買力為目的的。“裸貸”者以自己的個人隱私和未來作為抵押,其內心深處又是怎樣畸形的倫理道德觀念:“裸貸”者所貸一般為幾千至一兩萬元,并且“裸貸”者的結局在極高利的圈套下一般都是落得被逼陷入社會底層從此不振或是失聯,僥幸者還上貸款但是也聲名狼藉,生活從此蒙上陰影,在這樣的利益衡量背后,“裸貸”者對自己的輕薄可見一般。“裸貸”貸出來的錢既快又容易,“裸貸”者并沒有付出任何相應的有價值的勞動,而是出賣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來輕松獲得金錢。

  這樣獲得的“裸貸”的貸款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沒有經過艱苦奮斗得來的財富終究只是暫時的,更惡劣的在于“裸貸”者經歷了“快錢”之后喪失了艱苦奮斗的精神,觸碰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之后是底線喪失后更深層的墮落。沒有經歷艱苦奮斗的獲得的“快錢”,“裸貸”者也必然不會珍惜,由此勤儉節約淪為妄談和笑話,奢侈和攀比之風隨之而起,貪圖享受的惡劣品行在不良消費氛圍中如洪水一樣泛濫。

  (二)對放貸人倫理的影響:見利忘義的盛行。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可見,孔子主張,當遇到個人利益時,必須要先考慮這種個人利益的取得是否符合道德原則?鬃诱f“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個人如果放縱自己,只顧個人利益,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就一定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由此可見孔子并不反對“利益”,但是反對“不義之利”。

  放貸者所圖最直接的是為了高額的利息,更深層次的圈套設計在女大學生的人生自由上,剝奪她們的自由和名譽權,迫使其淪為自己的工具為自己產生出更高額的利息,其行為滅絕人性,設置消費陷阱蒙蔽女大學生,瞄準女大學生風險意識較為薄弱、對新生事物的認識不夠、對風險的認識不足、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引誘的特點,用“低息”、“免息”、“上門辦理”、“發展下線”等手段來吸引大學生上鉤。“裸貸”放貸者設置圈套欺騙借貸人謀取暴利,顯然超出了正當的利益訴求手段,危害他人,見利忘義,喪失了其為人的底線。

  (三)對優良社會道德風尚的顛覆:愛慕虛榮的蔓延。

  借貸者和放貸者都是基于愛慕虛榮這樣的思想走上歧途的。愛慕虛榮的背后是當事人將自己的價值量化為了外在的物質,而物質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利益,利益和道德的關系問題正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裸貸”行為背后是關于道德和利益的關系(義利之辨)的錯誤認識,是對中國傳統優良社會道德的挑戰。從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看,那些“裸貸”者所貸的錢和放貸者所賺的高額利息都是“不義之利”,其善惡昭然若揭,雙方放縱自己追逐個人物質滿足的行為,違背道德,是惡的,與幸福的目標相悖。

  這種行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導向,為了追逐個人物質的滿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簡單的金錢關系,人所追求的只有金錢,人的價值也是通過金錢來體現,自己所擁有的金錢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為了體現出外在價值,人變得愛慕虛榮。膚淺的“裸貸”者就這樣踏上了超過其自身消費能力的奢侈消費之路,簡單地以為自己穿用都是名牌就高人一等,就能獲得幸福了。這樣一種愛慕虛榮的行為會誘使一些價值觀不夠明確、是非不清晰的人跟從,于是在一定范圍內愛慕虛榮顛覆我國傳統的優良道德風尚成為可能。

  二、“裸貸”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自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為我國復興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且隨著在實踐過程中的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在今天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物質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中資本的逐利本質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受到了沖擊,而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乘虛而入,不負責任的輿論煽風點火,這是“裸貸”行為之流得以在當今社會盛行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消極因素的影響。

  在市場的活力越來越蓬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的今天,作為象牙塔的校園也沒有能夠逃離社會的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攀比消費等不良消費行為日益呈現,這些不良消費行為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甚至出現了道德淪喪。“裸貸”滋生的前提正是不良消費引起的消費者囊中羞澀,在大家量入為出、理性消費的背景下,“裸貸”是不會有需求的,甚至不會產生。“裸貸”和不良消費行為相互助力,“裸貸”出來的錢助長了不良消費的能力,不良消費行為擴大了“裸貸”的市場,因為,不良消費行為帶來了更多“急需”資金的年輕人。

  在“裸貸”和不良消費的市場背后,實質上是資本的逐利,資本有其增殖的內在動力,“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2],資本不講人性,“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2]放貸人的行為不亞于資本主義社會之初的原始積累,不同的是彼時的國外販賣的是黑奴,而這些放貸者販賣的是女大學生,背棄了作為人所特有的善和理智,將利益看成至高無上,甚至不惜設計害人。放貸者的靈魂被資本綁架,他們所追求的是資本的增殖,忽略或者完全無視了外界的或者其內心深處的道德譴責。他們是市場中資本的奴隸,沒有人性,磨滅了自己為人的善心,只留下了資本的趨利性。

  (二)西方錯誤價值觀念的侵蝕。

  思想的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改革開放首先開放的是人們的思想,我國對國外先進文化知識的吸收速度超出過往,與此同時,西方以其發展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作為最有力的證據打擊了一些人群的文化自信,以至于社會上有人對金錢、物質、享樂過度追求,這一現象到目前為止可以說與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形影相隨。在大國之間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過程中,那些不以人類社會整體進步為目標的思想也夾雜其中,一時間魚龍混雜。在一定歷史階段,一些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然而作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思想工具,其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根本意圖沒有改變。以功利主義為代表,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法國唯物主義內快樂主義的趨樂避苦作為論證功利主義的根據的[3]。

  他把快樂和痛苦看作是人的行為應該如何的標準,把道德判斷的標準歸于人的苦樂感覺,快樂就是善,痛苦就是惡,“快樂”與“善”在他這里是同義詞,然而當3代我國的一些人,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簡單地認同了以快樂作為人的行為標準這一概念,甚至將簡單的快樂作為人生的目的和價值所在,并且將這種快樂定義為簡單庸俗的快樂,走向享樂主義的方向,在這個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追求享樂提高自己的購買力,可以說一些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這應該是在主觀片面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之后的一種道德趨向,是社會中拜金主義不良風氣的思想源頭。

  (三)不完善社會輿論的錯誤引導。

  受不良輿論傷害最深的是借款人,這部分人選擇了不良消費方式,選擇了扭曲的價值觀。對于誠實、厚道、有良心、不損害他人和社會、遵紀守法等社會基本道德這些借貸者幾乎是完全不認可的。用身體和尊嚴作為抵押,妄圖隱瞞家人和朋友,以“拍裸照”貸款的方式挑戰現代文明社會的道德底線。她們放棄了自身的道德修養,放棄了對于善的執著的追求,迷失在了社會燈紅酒綠的偽“善”中,心中沒有信念,看到網絡上類似“許自己一個人的浪漫旅行”“女生就應該活的奢侈”等等不考慮現實因素就煽情的“雞湯文”,就認不清現實分不清美丑。

  不顧父母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湊讀書費,自己還在想著好的化妝品好的名牌包。當不顧慮自己消費能力而為了幾千元鋌而走險,以自己乃至家庭的名義作為抵押時,這些人心中的靈魂就成為了社會不良輿論的傀儡,喪失了自我而追逐了錯誤的方向,F代社會網絡發達,社會輿論渠道多元化,網上充斥著“毒公眾號”、“水軍”這些顛倒黑白是非、以“博眼球”和盈利為目的的媒體,如果不加以規范和整治,對于三觀尚未形成的人群尤其是作為祖國未來的青少年,其影響“細思極恐”。借款人主觀意志的不堅定、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給予了不良社會輿論可乘之機,這些受害者也可謂“哀其不幸,恕其不爭”,但是不分是非的社會輿論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了。

  三、矯正“裸貸”現象的基本途徑

  迫于“裸貸”現象對于社會上倫理道德的顛覆,矯正“裸貸”現象勢在必行。

  (一)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清者自清。這是一個自由的社會,市場也是自由的市場,而借貸雙方的行為作為個人的行為,是個人自己的選擇,因此加強主體自身修養有其現實意義。作為個人,作為當代大學生,為人、為學是避不過的話題。做人自當從學做人、學知識開始。為學須靜,而大學作為人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緩沖帶已然不是完全的象牙塔,多少受到了社會的一些影響,有一些學生就受不住、坐不下,浪費了幾年時光!吨杏埂贰洞髮W》中以十六字概述學習與成長心路與軌跡,其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即其中的一半,說的就是人之為學之理與要求。

  國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思想上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極的對象,而是為在自己的靈魂中確立某種東西的積極斗士。”[4]可見,修養崇高的道德情操乃至實現人生目標,是只能依靠自己,憑借靜下心來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實現的。浮躁而從眾必然走不出屬于自己的路,不斷通過學習開拓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靠著外在的名牌,這才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正確路徑。

  (二)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認知能力。

  現代經濟系統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物質富裕,但與此同時,金錢成了一些人心中的上帝。人們沉湎于市場所創造出的物質繁華中,忽略了對于自身精神的追求,并且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風氣。倫理道德教育在社會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部分人甚至無知地將倫理道德視為封建殘毒,而一味倡導西方所謂的個人主義。這其中道德認知能力的低下可見一斑。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是一個傳統的話題,但是在今天卻有了嶄新的意義。首先,家庭作為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對于個人的道德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家長應該承擔起給子女營造和諧舒適的家庭環境、傳授最基本的消費知識、初步培養良好消費道德品質的責任。其次,高校的教育應該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從源頭上遏制“裸貸”的侵入,樹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典范。

  (三)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消費環境。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離開了社會談道德修養是不現實的,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導向必不可少。社會輿論營造出的消費導向隨處可見,某一部流行的影視作品中主角使用的手機、包包、汽車等等都可能讓年輕人趨之若鶩。而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社會輿論里關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聲音顯得那么不接地氣,影視作品也多半被打上了教育片的烙印,一部分年輕人排斥接受這些觀點。與此同時,諸如“極簡主義”、“素食主義”等等一些新潮的“主義”背后卻有著良好的倫理道德觀念,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如果將這些新潮的“主義”加以引導,來對抗社會上的奢侈享樂之風有其積極意義,并且也被年輕一代所樂于接受。社會輿論的引導必須得從方法上改進,不能讓金錢的聲音占據上風,充分認清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進而改變消費環境,遏制“裸貸”的市場,F階段,我國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而發展迅速,而社會上的一些矛盾也日益凸顯,社會處于轉型之中,同時,西方敵對意識形態有意識導入其所宣稱的“自由”,放大金錢的光環,破壞國家的安定、家庭的和諧、個人的幸福。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一代主力,當代年輕人肩負著國家和歷史賦予的神圣且光榮的使命,應該做到不盲目不跟從,學會甄別美丑,加強文化自信,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

  注釋

  [1]人民網.馬建斌回應“校園貸”:這是簡單的經濟糾紛嗎?[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527/c367001-29305349.html,2017-05-2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3]羅國杰.倫理學名詞解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9~300

  [4]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21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推薦閱讀:淺議高校貧困生生源地助學貸款風險因素及控制-職稱論文范文

  對于家庭條件較差的大學生來說,上大學是一件既高興又讓人困擾的事情,面對數額較大的學費,有些束手無策。這是,助學貸款為這些學生帶來便捷,可以有效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上學問題。這是一篇職稱論文范文,淺議高校貧困生生源地助學貸款風險因素及控制。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