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2-19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文化反哺現象的不斷延伸,促使著技校憲法教育的教學思維不斷進步。針對維權意識強烈但守法意識缺失的技校生來說,他們對憲法持有不同的態度,因此應該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原理,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其憲法意識的案例素材是增進學生對憲法的認同并轉化為正
文化反哺現象的不斷延伸,促使著技校憲法教育的教學思維不斷進步。針對維權意識強烈但守法意識缺失的技校生來說,他們對憲法持有不同的態度,因此應該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原理,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其憲法意識的案例素材是增進學生對憲法的認同并轉化為正確守法行動的重要方法。下面文章通過探討案例的甄選與適用,旨在完善憲法認同教育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反哺,技校生,憲法認同教育,案例適用
一、引言
(一)文化反哺影響下的技校憲法認同教育的內涵
周曉虹在《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反哺的意義》中認為,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其實質是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進行積極主動的文化影響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致下而上的社會現象,體現了社會鼓勵青年質疑和創新、尊重青年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潮流。社會對文化反哺等社會現象的包容與認同是我國《憲法》的核心價值一保護人權在文化領域的體現。這成為包括技校生在內的青年公民人心同歸。
認同憲法所承載的價值理念的思想基礎。鄒平學在2017年3月22日的文匯報上發的《國家認同、人心同歸的本質乃憲法認同》一文中指出,社會秩序基于社會共識,國家秩序基于國家認同。憲法是根本大法,所以,國家認同必須表現為人民的憲法認同。凝聚公民共識,達成社會團結是憲法認同教育的終極目標。憲法認同教育是培養公民認知憲法、對憲法內在精神于價值取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認同憲法所秉承的民主、法治和人權這三大價值理念并最終付諸憲法行動的過程。文化反哺影響下的技校憲法認同教育是指教師引導技校生逐步樹立憲法至上的理念并最終自愿踐行憲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的過程。
(二)技校憲法認同教育與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現象的出現給技校憲法認同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注入了無限活力。第一,技校憲法認同教育的教學思路從教師引導學生機械認知憲法原理逐步走向知行合一,形成憲法行動:第二,能夠緩解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代際沖突,教學中形成一定的融洽關系,打破技校憲法課堂固有的嚴肅氣氛:再者,師生通過互動交流,相互影響,從共同認知憲法到形成憲法行動。文化反哺影響下,教師應如何對本身比較抗拒理論學習的技校生進行憲法認同教育呢?實踐證明,案例教育是培養其增強憲法認同意識,樹立并完善正確守法觀念的不二之門。
二、技校憲法課堂案例選擇面臨的困境
如上所述,在文化反哺的影響下,技校憲法認同教育主要依靠案例學習法來實現。值得關注的是,存在種種弊端的傳統憲法案例卻成為了阻礙學生掌握憲法知識原理,培養憲法思維能力,樹立敬畏憲法,遵守憲法的法治意識的“攔路虎”。
(一)案例過時導致學生不能理性認知憲法原理
部分教師為了避免繁復的準備工作,年復一年,“聰明”地使用手頭的陳舊案例資料引導學生掌握公民基本的權利、義務知識原理。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未得到及時更新,還停留在分析簡單社會現象的階段,當他們面對校園內外發生的現象時束手無策,不能從人權、法治的角度切入,有效梳理出相關的知識原理,很好地解讀具體的糾紛,
(二)案例缺乏人文關懷性導致學生不能形成正向憲法情感
有的教師選取學生極少觸及的國家制度領域案例,如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起草制定過程。此類案例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維由國家建構跨越到權利保障發展維度。否則,學生如無法感知到案例與其生活息息相關,其內容又非;逎y懂的話,他們是不愿意也無法通過案例認知原理,形成憲法情感與態度的。
(三)案例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不能產生正確憲法行動
一些教師選取的案例內容普通,涵蓋的知識點簡單,缺乏典型意義,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理論枯燥,案例也無精彩之處,這樣的教育情境自然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令教師頭疼的睡覺、走神的課堂現象并不鮮見。學生難以通過案例分析領悟憲法體現的價值觀念,更不用說付諸實踐了。
三、案例甄選的路徑
文化反哺現象的不斷發展。敦促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憲法認同教育案例。案例的選擇應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充分照顧到受教育者的內心需要;使學生消除不平等或逆反心理,拓寬憲法教育的渠道,從課堂走向課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并將這種認識內化為自覺的行動。
(一)借助單個案例提升學生憲法知識學習能力
憲法的知識原理涉及知識點比較瑣碎,如果每個知識點都引用不同的案例,學生很難就自身的學習水平將涵蓋不同知識點的案例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理論儲備。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盡量使用1個包囊所有核心的知識點并且涉及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案例,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特點比較熟練掌握提煉案例相關信息的能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中級班可以主要引用實時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生活或學習案例:如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被老師沒收、校園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等情境培養其基礎思辨能力;高級班則盡量多引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社會新聞熱點案例:如扶老人事件、廣場舞案件等提高其綜合思辨能力。
(二)選用涉及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性案件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能力
無論是古今中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例,還是近期發生的爭議性比較大的案例都可以成為綜合性案例的來源。由于這類案例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甚至超過學生的思維能力范圍,所以案例的選擇要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與其利益相關,這樣才能比較輕松地引導學生從綜合性案例人手以權利義務的角度來分析每個知識點,不斷通過提升憲法思維能力進而提升法治思維能力。
(三)借助權利行使案例引導學生體會憲法的價值觀念
《憲法》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要樹立學生合法行使憲法權利的信念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專業需要,從他們關注的維權案例如勞動法維權案例人手,通過課堂學習、課外知識信息化拓展等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原理的掌握、法治思維的培養最終能真正理解憲法所體現的民主、法治和人權的三大價值理念。中級班的可以由教師選取古今中外名人敬業愛崗的真實經歷如大國工匠視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就業服務社群的良好意識;針對高級班學生,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案例如出納貪污受賄案例引導學生理解離開校園后如何在工作中抵制現實誘惑,做到誠實做事,清白做人。
四、案例適用的實踐
案例選擇的路徑是很多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豐富憲法認同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育載體,為學生提供“反哺”平臺,選擇符合技校生守法心理特色的案例。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發現,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中比較重視法律維權功能的實際應用而忽視自身義務的履行問題。如何對技校生進行憲法認同教育需要觸動他們心靈的案例支撐。技校學生比較關注以法維權問題,而近年來糾紛不斷的廣場舞案例除了符合學生關注需求,涉及到小區居民勞動休息權維護外,還涉及到廣場舞者社會文化權利行使、政府部門如何協調沖突者利益的問題。近年來個人憲法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選擇此類囊括綜合知識點,且關涉民生的案例作為憲法認同教育的素材是比較容易收到教學實效的。以下將結合以上案例探討如何運用課堂教學三步驟探討引導學生掌握憲法知識,提升憲法思維能力,最終逐步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
(一)從學生關注的的權利知識原理入手分析案例.明確公民個人應合法行使憲法規定的權利
教師首先指導學生找出廣場舞者、小區居民基本權利的憲法依據。法律依據包括《憲法》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4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4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重點引導大家梳理文化教育權利方面的條款!稇椃ā烦斯窕緳嗬幎ㄍ猓有基本權利如何正確行使的規定。
《憲法》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因此,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權利知識原理外,還應從學生作為公民應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角度引導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公民責任:第一,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廣場舞愛好者和居民在行使自身權利的過程中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第二,不容許濫用權利。廣場舞愛好者和居民應該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合理行使自己的基本權利。筆者在2016-2017學年憲法課堂教學中發現,7個高級班和4個中級班約500個學生中,超過70%的學生能輕松就找到38條和43、47條公民權利依據:只有5%同學能夠找到51條權利正確行使的依據?梢姡窕緳嗬麘撜_行使的憲法規定還沒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仍需要教師在部門法的學習中繼續加強引導。
(二)選擇同類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機關應履行的憲法義務
學生掌握了廣場舞案例涉及的公民基本權利后.教師應將教學焦點從公民個人權利引申到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保護公民權利的問題。教師應根據系列案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國家機關是如何解決類似糾紛的,哪種解決方式比較符合憲法的規定。廣場舞的糾紛在中國并不少見,教師可以類比公安機關鳴槍警告、召集群眾進行調解等解決方式結合憲法規定與學生一起分析哪種方式更符合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各方利益平衡達到效果最優。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逐步理解作為國家機關應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遵紀守法。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在行使個人權利、享受個人自由的同時,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利益,履行法律義務、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
(三)引導學生結合案例從不同當事人角度思考問題.逐步形成社會所倡導的憲法至上意識
我國憲法的規定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內容。一個是國家機關的運作方式:一個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的享有和義務的履行。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相關規定,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相關問題的解決路徑,從而拓寬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首先讓學生分別從小區居民、跳舞者權利維護角度理解憲法關于勞動者休息權、公民社會文化自由的規定:學生對維護權利的原理有了興趣后,教師再順手推舟引導他們去探討勞動權利與社會活動權利發生沖突了該如何解決。教師通過整個課堂教學的安排引導學生意識到,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維護國家的尊嚴,也確保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用憲法的思想說話,用憲法的精神做事,用憲法的靈魂提高個人對國家、集體和人民的擔當意識,提升國家的榮譽,增強自己的使命。每個人心中都應當有憲法,以憲法引領行動。
五、結語
文化反哺現象的影響下,教師應做好三件事:第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第二,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時時處處留心學習新知識,掌握憲法研究的理論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論與教學相結合。教師不僅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留意,關注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展教學內容,憑現代技術手段來占據教育的制高點;第三,通過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充分體驗教學內容的社會實踐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彌補自己在“文化反哺”視閾下的知識不足,才能具備更多與技校生交流的共同語言,才能找到對他們進行憲法認同教育的恰當教育方式。
憲法不僅是技工學校法律課程的基礎內容,更是學習我國法律體系的開篇環節。近年來,憲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的深人人心,更敦促廣大技校教師們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案例為載體,輔助通俗易懂的原理,形象地詮釋憲法精神,力求讓學生記得住、吃得透,進而內化為力量、升華為態度、付諸于行動,用技能報國的理想承擔公民社會責任,實現憲法認同教育的目標。
相關閱讀:科技與法律是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很多需要評職稱的作者都知道評職稱對刊物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有的單位要求發省級期刊,有的單位要求發國家級期刊或者核心期刊,他們都擔心自己發表的刊物單位不認可,有這個疑慮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評職是大事,萬一發在單位不認可的雜志上,既浪費了金錢,也耽誤了評職的時間,近期很多作者想在科技與法律期刊發表論文,但是不知道這本期刊是不是核心期刊,小編對此進行介紹。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