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1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232次
摘 要: 摘要:血管性癡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記憶、認知和行為等腦區低灌注的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我國VD的患病率為1.1%~3.0%,年發病率在5~9/1000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腦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導致腦血管性癡呆。而
摘要:血管性癡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記憶、認知和行為等腦區低灌注的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我國VD的患病率為1.1%~3.0%,年發病率在5~9/1000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腦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導致腦血管性癡呆。而高齡、吸煙、癡呆家族史、復發性卒中史和低血壓者等易患血管性癡呆。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臨床治療,醫學論文
臨床表現根據病因、累及的血管、病變腦組織的部位、神經影像學和病理學特征可將VD分為多種類型,以下根據起病的形式簡述幾種主要的類型:
急性血管性癡呆
(1)多梗死性癡呆(MID) 由多發性腦梗死累及大腦皮層或皮層下區域所引起的癡呆綜合征,是VD的最常見類型。表現為反復多次突然發病的腦卒中,階梯式加重、波動病程的認知功能障礙,以及病變血管累及皮層和皮層下區域的相應癥狀體征。
(2)關鍵部位梗死性癡呆(SID) 由單個腦梗死灶累及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的皮層、皮層下功能部位所導致的癡呆綜合征。大腦后動脈梗死累及顳葉的下內側、枕葉、丘腦,表現為遺忘、視覺障礙,左側病變有經皮質感覺性失語,右側病變空間失定向;大腦前動脈影響了額葉內側部,表現為淡漠和執行功能障礙;大腦前、中、后動脈深穿支病變可累及丘腦和基底節而出現癡呆。表現為注意力、始動性、執行功能和記憶受損,垂直凝視麻痹、內直肌麻痹,會聚不能,構音障礙和輕偏癱。內囊膝部受累,表現為認知功能突然改變,注意力波動,精神錯亂、意志力喪失、執行功能障礙等。
(3)分水嶺梗死性癡呆 屬于低灌注性血管性癡呆。影像學檢查在本病的診斷中有重要作用,表現為經皮質性失語、記憶減退、失用癥和視空間功能障礙等。
(4)出血性癡呆 腦實質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癡呆。丘腦出血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和癡呆常見。硬膜下血腫也可以導致癡呆,常見于老年人,部分患者認知障礙可以緩慢出現。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Roman 2002年報告,在65歲以上年齡組的卒中幸存者中大約1/3的患者在病后3個月之內發展成為血管性癡呆[1]。我國張振馨等[2]2001年對北京城鄉5913名55歲以上的居民進行調查表明,癡呆的患病率4.6%,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為1%~6%。我們嘗試通過分析部分血管性癡呆可逆性的臨床特征,進一步明確對此類患者進行積極干預的可行性,以指導臨床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篩選200501~200712間980例腦血管病患者中的78例血管性癡呆病人,進行追蹤隨訪1年,其中38例恢復正常狀態,腦血管病診斷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經頭CT或MRI證實。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診斷標準參照NINDSAIREN標準。38例治愈病人作為研究組,40例未愈的病人作為對照組,2組在發病72h出現癥狀的腦神經受累、意識狀態改變、治療的依從性好以及CT或MRI病灶在50ml以下的例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情況進行調整治療,同時進行抗栓治療,并給予尼莫地平30mg,3次/d,長期口服,在發病早期指導家屬與患者交流,采用康復治療儀刺激及針灸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用±s表示,對2組資料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發病時評分情況 2組情況對比,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有顯著差異(P<0.05)。Hachinski缺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符合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Barthel和MMSE 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2 隨訪1年后評分比較 2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MMSE均具有顯著差異(P<0.01),Hachinski缺血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愈的患者在情緒自制、抑郁及局灶的神經癥狀和體征方面有改善。見表3。
表1 2組一般情況對比(略)
表2 2組發病時評分情況對比 (略)
表3 隨訪1年后2組評分情況對比(略)
3 討論
血管性癡呆雖然缺乏公認的診斷標準,但其高發病率及致殘率對家庭及社會造成的危害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血管性癡呆是通過血管的病變導致腦組織容積明顯減少,嚴重的腦組織破壞,神經元缺失發生腦功能障礙。所以對血管性癡呆的治療策略仍然是積極治療腦血管疾病, 采用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誘因、抗血栓和康復治療。近期研究,尼莫地平通過提高腦內雙側海馬NAA/Cr(乙�;扉T冬氨酸/肌酐復合物)的比例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4]。
我們通過對78例患者的臨床特征、CT表現、治療及恢復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此類血管性癡呆具備以下特征:(1)患者均為動脈粥樣硬化誘因較少者。(2)伴隨腦血管病發病早期,呈急性起病者。(3)腦神經受累輕微者,特別是與吞咽困難關系密切。(4)發病后意識障礙出現短暫或無意識狀態改變者。(5)癥狀出現后尚保留有部分功能。(6)治療依從性較好者。(7)CT或MRI下顯示小梗死灶(梗死病灶的體積不超過50ml)。我們總結的以上臨床特征國內外尚無類似報道。目前完成的病例數較少,仍有待于對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
目前,對血管性癡呆的治療仍無成熟經驗或特效辦法,通過以上分析說明該病具有一定的治愈率,上述特征就是血管性癡呆的治療窗,借此尋求更多的治療靶點,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盡最大可能減少臨床致殘率。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