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疫情時期溫病學教學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5-2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中醫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文章從中醫學教學的角度就此次突發疫情對溫病學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進行思考。通過學情分析,認識到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并從增強學生學習溫病學的熱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學方式等方面改進教學方

  【摘要】中醫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文章從中醫學教學的角度就此次突發疫情對溫病學教學工作帶來的挑戰進行思考。通過學情分析,認識到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并從增強學生學習溫病學的熱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學方式等方面改進教學方法和質量,以期提高學生學習溫病學的熱情,促進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轉化,從而增強學科自信。

疫情時期溫病學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溫病學;教學,中醫學;人才培養

  2019年12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及世界范圍內蔓延,中醫藥在應對疫情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1]。溫病學作為“四大經典”之一,具有基礎和臨床的雙重性質,對臨床各科急性外感熱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且在歷史上重大疫情中均有非凡貢獻,如1954年石家莊地區流行性乙型腦炎、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流感等[2]。面對未知的和無特效抗病毒藥物的病毒感染,以溫病學及中醫藥辨證論治為指導,運用天然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2],而在此次抗擊疫情中,更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3]。為此,我們對本科階段的《溫病學》教育情況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思考,以期提高學生學習溫病學的熱情,促進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轉化,加強溫病學在臨床各科中的應用,增強學科自信。

  1《溫病學》教學中的學情分析

  1.1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溫病學》作為古代中醫文化體系發展的終末環節,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合稱中醫四大經典,從其形成便蘊涵了多種學術思想在內,因此,在學習和理解上,對中醫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較高。我們在進行本科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溫病學的態度主要存在4個方面問題:其一,相較其他3門學科,尤其是較之《傷寒論》,學生對于溫病學的學習熱情遠遠不足,甚至有些輕視,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其二,相較于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學生普遍反應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在理解中存在困難,無法靈活運用;其三,溫病學理論體系并非出自一位醫家,而是由不同時期多位醫家共同形成,并且存在相關概念錯亂現象,而所用教材糅合諸家之言,以病統證,知識點分散,這給本科生理解造成困難;其四,基礎知識教學與臨床運用脫節,學生難以對溫病學思想體系形成直觀認識,造成溫病無用論的認知偏差。

  1.2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到,溫病學教學多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且相對其他中醫學基礎課程學時較少,只能對重點知識點進行講解考察,無法仔細講授各醫家學術思想,且治療、預防、霍亂等章節多為自主學習,這造成學術體系的缺失;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主要是通過抄筆記、識記來掌握溫病學辨證方法及治療方藥,這些對學生全面掌握溫病學思想體系造成了極大限制,進而限制了溫病學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的轉化、遷移。面對此種學情,我們認為現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和學科發展的需求,應當尋求新的教學方式。

  2《溫病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建議

  2.1增強學生學習溫病學的熱情  

  溫病學教學對象多是具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大學3年級學生,對枯燥的講解方式有抵觸心理。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經典原文興趣較高,如果能在教學中重點偏向講解醫家經典,則更有利于提高其學習興趣,也更能體現出溫病學理論特色。此外,大學3年級的學生即將奔赴臨床實踐,對臨床診療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向往,教學中涉及到溫病學理論體系在臨床各科應用講授時,學生能保持較高關注度。同時,溫病學重要醫家多為明清時期,受現代影視劇影響,學生對該時期的歷史人物和社會關系有較濃厚的興趣,如溫熱大師葉天士,在授課中如若穿插醫家生平、醫案、趣聞等,則學生課堂參與度會明顯提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從這3方面著手,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相關知識推薦:副主任醫師論文幾年有效

  2.2結合原文整合教材將知識系統化  

  溫病學中存在與之前學習內容相重復的情況,如溫病的病因,常用診法與《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存在共性,在教學中可以與之整合,對比學習,深化溫病體系特色,提高學習效率。溫病學理論體系由不同醫家共同完善,教材的編寫多采用“以病統證,以證統方”的模式,看似全面,但知識點分散于各個章節,缺乏連貫性。教學中可根據經典原文,適當調整章節順序和內容,增強知識點的連貫性[4]。如講解衛分證時,在葉天士《溫熱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基礎上,引出溫病與傷寒在發病、病機和傳變上的異同,進而講解不同治病邪氣引發的衛分證證候表現和治療的差異性,再補充各醫家對衛分證的認識及用藥特點;或如講授吳又可“厲氣學說”致病特點時可引入新冠肺炎的抗疫經驗,引出“急證急攻”的治療方案“早期疏利達邪”,形成以原文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通過使知識系統化,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溫病學辨證思維,有利于基礎知識向臨床技能遷移。

  2.3結合臨床將知識向技能轉化 

   溫病學理論運用廣泛,可適用于臨床各科,如內、外、婦、兒、耳鼻喉和眼科等,如濕熱辨證常用于代謝性疾病,補益肝腎精血法與子宮藏泄相關的常用于婦科,宣發涼血透斑法常用于皮膚科,血分證常用于腦病科感染性疾病和中風后遺癥的治療等[5-9]。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講授溫病學在其他學科的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一定的臨床經驗,以助于學生在以后的臨床診療中運用溫病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科自強和自信。

  2.4“學教相合”以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  

  在溫病教學中,要堅持“學教相合”的原則,不定期開展翻轉課堂活動,增強學生教學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分組討論、仿真診室、角色互換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知識。對實踐性強的章節,如溫病的常用診法,可利用附屬醫院進行實踐教學。溫病學在防治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方面有獨到優勢,可將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傳變規律和治療方法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講解,通過“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強化溫病學臨床診療思維和技能訓練。從改善教學方式著手,“學教相合”,構建理論知識向臨床技能遷移的教學模式。

  3小結

    《溫病學》作為中醫經典學科,是中醫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對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獨特優勢,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0]。中醫藥參與救治了很多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如“三方三藥”均有溫病學理論內涵,其中連花清瘟膠囊匯集三朝名方,采用吳又可“急癥急攻”和吳鞠通“辛涼輕解”的治法,臨床療效顯著。由此可見,掌握溫病學理論體系對診療突發性傳染性肺炎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要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中醫藥在新冠肺炎中的貢獻被各界所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了中醫藥委員會助力發展中醫藥優勢,傳承經典。溫病學作為四大經典之一,是溝通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診療的橋梁,高校作為中醫文化傳播者,有責任和義務根據中醫發展階段和時代需要,傳承和發揚中醫特色。醫家經典著作是中醫學臨證經驗的精華所在,作為中醫學后備力量,更應重視經典的學習,以經典指導臨床,博采眾方,提高臨證能力。后疫情時代,學生對中醫學習熱情有所提高,作為一線教師應順應時代要求,通過介紹抗疫過程中中醫優勢所在,增強學生對溫病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加強醫家經典講授,整合教材,形成以經典為導向的教學大綱,并在基礎學習的同時適當增加臨床實踐課時,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且應注重醫家經典案例及用藥經驗的講解,切實提高學生臨證能力。同時,還要從改善教學方式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如診室實踐配合課堂講授,開通學生診室,引入師帶徒模式等,為學生打造順應時代、適合自身的“金課”,傳承經典,培養適合現代發展的新溫病人才。——論文作者:董紅彥 叢洪良 呂國平 王倩倩 吳薇 鐘燕春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