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血凝試驗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分析

發布時間:2020-05-2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接受凝血試驗患者340例,分析其凝血試驗結果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采血技術、血標本量、保存處理方法等均是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結論:加強臨床血液標本采集、保存和運送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接受凝血試驗患者340例,分析其凝血試驗結果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采血技術、血標本量、保存處理方法等均是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結論:加強臨床血液標本采集、保存和運送的規范性對于確保凝血試驗結果可靠性與準確性具有重要影響。

血凝試驗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分析

  【關鍵詞】 血凝試驗;血液標本;影響因素

  血凝試驗是臨床常規檢驗項目之一,是臨床術前評估、多種疾病診斷、病情及預后評價的重要手段。由于血凝試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臨床影響因素較多,容易出現檢驗結果誤差,影響臨床診斷與治療決策等[1]。因此,積極分析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因素,并針對性地采取處理措施非常必要。本研究回顧分析了340例患者的血凝試驗結果,旨在評估其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至10月期間,我院接受凝血試驗患者340例,其中,31例來自門診部,309例來自住院部,男性134例,女性206例,年齡23-80歲,平均為(46.82±3.16)歲。

  1.2 方法

  常規采集血液標本,以109mmol/L的枸櫞酸鈉按照1:9比例進行抗凝(即0.2ml抗凝劑+1.8ml血液),置于3000r/min轉速下離心10min后,立即置入Sysmex CA-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中進行檢測,試劑為儀器原裝配套試劑。樣本測定前均進行了質控,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設置對比試驗,即對于血液標本不足或偏多者,重新采集樣本進行檢測,直至符合標準。從樣本采集、處理、保存、運送、檢驗操作全程評價是否達標及是否影響檢驗結果。

  2 結果

  本組340例患者初次檢查有41例可疑檢驗結果不準確,經對比驗證試驗及原因分析顯示均不合格,其中,18例(43.90%)為服藥后采集標本,11例(26.83%)為抽血不順利而反復穿刺獲得標本,4例(9.76%)為標本采集量不足,2例(4.88%)標本采集量過多,2例(4.88%)為標本放置時間過長,1例(2.44%)為輸液側采集標本,2例(4.88%)標本凝血。

  3 討論

  血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是影響臨床診斷、病情評價與治療決策的重要指標之一,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常存在血血凝試驗結果異常的情況,盡快分析其原因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非常必要。

  結合本研究結果及臨床實踐經驗,認為血凝試驗檢驗結果主要受患者自身狀態、標本采集技巧、標本處理及保存等因素有關,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控制:(1)檢驗人員因素:檢驗人員的個人素質與職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檢驗結果,操作者應對標本進行嚴格審查核對,篩查不合格標本,例如抗凝劑比例不當、標本量過多或不足、標本內有凝血塊等。對于不合格標本,應及時返回臨床,并重新采集標本進行測定[2]。(2)標本采集技術:①標本采集前狀態:在采集血液標本前,應確;颊呖崭埂o劇烈運動以及情緒緊張等,避免凝血指標受到干擾。②標本采集時間: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及用藥史與用藥史,因部分疾病(例如高血壓、肝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部分藥物(如阿司匹林、水合氯醛、吲哚美辛、氯貝丁酯等)對凝血指標有不同程度的影響[3]。高血壓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引起血管缺氧以及硬化,引起血管腫脹損傷,導致內外凝血途徑被激活,最終導致凝血功能增強,凝血指標異常變化。大劑量應用青霉素,一旦血漿濃度增高至5000U/ml以上時,患者的APTT及PT將明顯延長;低分子右旋糖酐、華法林及肝素等均對凝血酶有抑制作用,可導致血漿中的抗凝物質水平升高[4]。故對于具有特殊病史以及用藥史等影響指標者,應予以調整凝血功能檢測時間。③采血方法:采集時壓脈帶不宜綁扎過緊,壓迫時間不宜過長,不得拍打采血部位,以免因壓力過大以及束縛時間過長等而影響局部血液的濃度,或者誘發內皮細胞釋放出大量T-PA而增強纖溶活動。采血應做到一針見血,避免反復穿刺而導致組織液混入血液標本或者發生溶血。主要是由于組織液中存在大量的凝血子Ⅲ,可導致外血性凝血途徑激活,促進凝血酶原的消耗,從而導致檢驗結果偏低[1]。采血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出現氣泡而導致纖溶蛋白原、因子Ⅲ及Ⅴ等發生變性[2]。(3)標本處理方法:完成采血后應立即與抗凝劑混合,但不宜劇烈震蕩,以免導致血細胞破裂而發生溶血等。同時,抗凝劑比例應適當,ICSH及ICTH推薦使用0.019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與血液比例為1:9[3]。(4)標本運輸與保存:標本應隨采隨測,盡量縮短存放時間,因存放時間過久對于凝血指標的影響越大。標本宜置于室溫條件下保存、運輸,盡量在4h內完成檢測,如需放置宜置于4℃冰箱中保存,并在24h內完成檢測。(5)試劑選擇:檢驗試劑質量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可靠性,通常宜選擇儀器配套、處于使用期限內的試劑,復溶劑后不得反復凍融,暫不使用時應加蓋置于2-8℃條件下保存。在使用過程中注意避免瓶蓋蓋錯、使用統一吸管或者移液管等導致標本污染

  [4]。本組檢驗結果不合格率占12.06%,均為標本因素,主要為標本采集時間與技術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總之,血凝試驗檢驗結果準確性與可靠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臨床應從標本采集、運輸至檢驗全程實施嚴格質量控制與監督,最大限度地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可靠性,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醫藥指南》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科學技術部正式批準的國家級學術類綜合醫學期刊,2003年創刊,旬刊。刊載醫學臨床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新進展、新成果,是廣大醫藥是廣大醫藥工作者發表論文的學術平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