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對早期肛裂患者癥狀及炎癥反應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12-09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 目的: 觀察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對早期肛裂患者癥狀及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 將 102 例早期肛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 n = 51) 與對照組 ( n = 51)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使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短期

  摘要: 目的: 觀察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對早期肛裂患者癥狀及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 將 102 例早期肛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 n = 51) 與對照組 ( n = 51)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使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短期內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 14 d 后的中醫證候積分、炎性因子 [白細胞介素-6 ( IL-6) 、白細胞介素-8 ( IL-8) 、腫瘤壞死因子 ( TNF-α) 、超敏 C 反應蛋白 ( hs-CRP) 、γ 干擾素 ( IFN-γ) ] 水平變化,并記錄兩組治療前、隨訪 2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 ( HPLP-II) ] 變化,及復發情況。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4. 1%,對照組為 80. 4% ( P<0. 05) ; 治療 14 d 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及 IL-6、IL-8、TNF-α、hs-CRP、IFN-γ 水平較治療前存在下降趨勢 ( P 均<0. 05) ,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 ( P <0. 05) ; 隨訪 2 個月后,兩組患者 HPLP-II 量表評分較治療前存在上升趨勢 ( P 均<0. 05) ,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 ( P <0. 05) ; 觀察組復發率為 5. 88%,而對照組為 11. 76%,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 χ2 = 0. 488,P>0. 05) 。結論: 在馬應龍痔瘡膏患處外涂基礎上使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進行治療確可明顯改善早期肛裂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緩解肛門疼痛的同時減輕出血,且能顯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對早期肛裂患者癥狀及炎癥反應的影響

  關鍵詞: 馬應龍痔瘡膏; 肛裂; 療效; 自擬消炎生肌膏; 炎性因子; 針刺

  臨床早期肛裂包括Ⅰ期及Ⅱ期,臨床以保守治療為主,盡早治療可提高治愈率,預防反復刺激成為陳舊性肛裂,進而增加治療難度[1]。中醫認為肛裂因飲食辛辣,以致熱結腸腑,亦或者久病體弱,氣血漸虛,進而津液不足,漸化郁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各病因可單獨或共同作用致病,但其本質相近,均可歸結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應以緩解患者排便努掙為主,活血止痛為輔,發揮中醫對癥治療的獨特優勢[2,3]。常規治療中馬應龍痔瘡膏于中醫治療肛裂歷史悠久,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但治療后較易復發。本研究根據患者中醫證候采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的方法,結合藥物與針灸的雙重作用,共同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疏通肺經等效果,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降低復發率[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對早期肛裂患者的影響,并取得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7 年 1 月 ~ 2018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 102 例早期肛裂患者為受試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 ( n = 51) 與對照組 ( n = 51)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5]: 排便數日 1 次,便時疼痛劇烈,且狀態干結,可伴鮮血流出,面赤而口干,舌紅苔黃,脈滑而數。西醫診斷標準[6]: 其中Ⅰ期: 裂口呈現新鮮梭型潰瘍狀,創緣較為整齊,色紅且存在觸痛,尚未形成明顯的裂痣; 而Ⅱ期肛裂為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其邊緣出現增厚,形狀不整齊,彈性差,基底部分呈現灰白色,已形成哨兵痔。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為血熱腸燥型者; ②肝腎功能正常者; ③意識及溝通無障礙者。排除標準: ①對研究內藥物使用存在禁忌癥者; ②合并先天性肺部病變者; ③既往具有肛周手術治療史者; ④結核、梅毒等疾病引起的肛裂者。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 ( P 均> 0. 05) ,見表 1。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馬應龍痔瘡膏患處外涂治療: 使用前應用清水清洗肛門,隨后在患處涂抹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 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g,國藥準字: Z42021920) ,每次 0. 5mg,每日 4~ 6 次,若當天有排便,則排便后加涂 1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治療: 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 使用 75%的醫用酒精進行患處消毒處理,待干后,使用自擬消炎生肌膏在患者長強穴、白環俞、二白穴及承山穴處進行貼敷,藥物成分: 苦參 20g,延胡索 20g,黃芩 15g,黃柏 15g,生地黃 10g,乳香 10g,三七 10g,血竭 10g,薄荷 10g,甘草 6g。貼敷過程可使用手指輕輕按壓,每次 4h,每日 1 次。針刺: 取長 強、大 腸 俞、曲 池 穴,采 用 搗 法 進 針,留 針 30min,2 日 1 次,囑咐患者治療療程內需控制飲食清淡,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并保持肛門部位干燥清潔。兩組均 7d 為 1 個治療療程,共治療 2 個療程。

  1. 2. 2 指標檢測方法 靜脈采血后常規處理,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超敏 C -反應蛋白 ( hs - CRP) 、腫瘤壞死因子-α ( TNF-α) 、白細胞介素 6 ( IL-6) 、白細胞介素-8 ( IL-8) 、γ 干擾素 ( IFN- γ) 水平,試劑盒來自北京博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3 評估標準

  1. 3. 1 臨床療效參考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7]中的規定,評價標準: 治愈: 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創面完全愈合; 顯效: 便血及疼痛感明顯 改 善,創 面 愈 合 ≧ 70%; 有 效: 創 面 愈 合 ≧ 30%,患者便血及疼痛感有所減輕; 無效: 未達上述改善指標甚至病情加重; 總有效率 = ( 總例數-無效例數) /總例數×100%。

  1. 3. 2 中醫證候積分 采用積分法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 14d 后中醫癥狀改善情況,選取兩組患者共同主要癥狀,包括疼痛,由無到重分別計 0、1、 2、3 分,水腫、出血按照狀態及血量分別計 0、1、 2、3 分,而便秘則按照排便時間、困難程度等按計 0、1、2、3 分,得分越高,癥狀越重。

  1. 3. 3 生活質量 分別于治療前、隨訪 2 個月后,采用通過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 ( HPLP -II) [8] 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 52 條目,包括精神成長、營養狀態、社會關系、軀體運動、壓力調節能力、自我實現,每條目按照 1~4 分計分,總分 52-208 分,得分越高,生活方式越健康,生活質量越好。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短期內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 14d 后的中醫證候積分、炎性因子 ( IL- 6、IL-8、TNF-α、hs-CRP、IFN-γ) 水平變化,并記 錄 兩 組 治 療 前、隨 訪 2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 ( HPLP-II 量表) 變化及復發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9. 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臨床療效及復發情況以例 ( n) 及百分數 ( %) 形式表示,使用 χ2 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 Z 檢驗,而中醫證候積分、炎性因子 ( IL - 6、IL - 8、 TNF-α、hs-CRP、IFN-γ) 、生活質量 ( HPLP-II 量表) 以 ( x - ±s) 形式表示,組間對比使用獨立 t 檢驗, 組內對比使用配對 t 檢驗,P<0. 05,表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及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4. 1%,對照組為 80. 4% ( P<0. 05) ,見表 2。

  2. 2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 14d 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存在下降趨勢 ( P 均< 0. 05) ,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 ( P<0. 05) ,見表 3。

  2. 3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 14d 后,兩組患者 IL-6、IL-8、TNF-α、hs-CRP、IFN-γ 水平較治療前存在下降趨勢 ( P 均<0. 05) ,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 ( P<0. 05) ,見表 4。

  2. 4 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 14d 后,兩組患者精神成長、營養狀態、社會關系、軀體運動、壓力調節能力、自我實現各維度評分較治療前存在上升趨勢 ( P 均<0. 05) ,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 ( P<0. 05) ,見表 5。

  2. 5 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 2 個月,觀察組復發 3 例,復發率為 ( 3 /51) 5. 88%,而對照組中復發 6 例,復發率為 ( 6 /51) 11. 76%,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 χ2 = 0. 488,P>0. 05) 。

  3 討 論

  中醫將肛裂歸為 “鉤肛痔”、 “裂痔”等范疇,歷代中醫典籍多有記載,其中 《諸病源候論》中講解到 “肛邊生瘡,癢而復痛出血者,脈痔也”[9],詳細的描述了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隨后在 《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等書籍中將其稱為 “裂肛痔”、 “裂口痔”等[10]。早期肛裂患者中醫主要辯證分型為血熱腸燥型,其病因多由血熱津傷、氣滯血瘀、陰虛津虧等所致,因此,治療應以行氣活血、潤腸通便為主。

  相關知識推薦:中醫專業國家級雜志有哪些

  馬應龍痔瘡膏患處外涂于臨床使用較為廣泛,其主要成分中琥珀散瘀止血,生肌止痛,可治療一切刀傷出血及腐爛者,其主要成分中珍珠燥濕收斂,麝香消腫活血,冰片清熱止痛,牛黃散熱解毒、安心定驚,爐甘石解毒止癢、祛濕斂瘡,硼砂祛腐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收斂生肌、活血止痛的作用[11]。但臨床研究發現,該治療方法復發率較高,秦志山等[12]研究中報道單獨使用馬應龍痔瘡膏治療 14d 后的復發率可達到 20. 83%,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治療,目的在于改善臨床療效的同時,降低復發風險,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目前,中醫治療方法中口服法因中藥特殊味道難以接受且療程長等特點,難以推廣,而古代中醫認為,肛裂屬于 “痔”的范疇,采取穴位貼敷及針刺治療的方法可幫助患者舒經理氣的同時活血止痛[13]。本研究中自擬消炎生肌膏中苦參味苦性寒、清熱燥濕、養肝膽氣、明目止淚; 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黃芩清熱燥濕; 黃柏瀉火解毒、清熱養陰; 生地黃滋陰清熱,可涼心火之煩熱,瀉脾胃之濕熱,止肺經之衄熱; 乳香活血化瘀、消腫生肌; 三七味甘微苦,確屬止血散瘀之良藥,可和營止血,通脈行瘀; 血竭活血止痛,斂瘡生肌; 薄荷清新怡神,疏風散熱; 加以甘草調和,共奏補中益氣,活血通絡之效。選擇適宜的穴位敷貼藥物,其中長強穴處督脈尾骶部也,其陽熱之氣可由此傳遞,氣血強勁,而督脈起于會陰,向后則行于長強穴,屬于 “陽脈之海”,在此穴敷貼藥物,可起消炎止痛、通臟腑等作用,于古書 《靈樞·經脈》中同樣記載: “循環無端謂之長,健運不息謂之強”,簡單明了的描述了該穴位通任督,調腸腑的理想效果。白環俞位于骶部,主治月經不調、遺尿等,氣血為涼濕之氣,發揮外散腰臀之熱的功效,可調節局部血液循環,且深部存在陰部動靜脈,敷貼藥物在該穴位可緩解內括約肌痙攣。二白穴位于前臂掌側的橫腕處,具有調和氣血、緩急止痛之能,主治肛裂下血、痔核等。承山穴主承人體臟腑經絡之氣的輸注及分布,常用于治療痛經、痔瘡等,為足太陽膀胱經上穴道之一,具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之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靜脈樞紐,在此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可逐寒祛濕、疏通經絡[14]。針刺本身具有通經舒絡、調補陰陽、扶正祛邪之功效,而選擇長強、大腸俞、曲池穴位,更能加強清熱利濕、調和血氣的作用,共同刺激發揮祛瘀通絡、清熱潤燥之能[15]。

  采用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的方式,旨在結合針灸及中藥材的獨特優勢,起到行氣活血、調理陰陽之效。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馬應龍痔瘡膏患處外涂的基礎上,聯合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療法的方式不僅可結合外用治療對肛門疼痛的快速改善,還可利用針刺對內括約肌痙攣理想緩解作用,其治療效果更為理想,更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可通過穴位作用,使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效果的中藥材藥效被機體更好吸收,發揮直接性緩解疼痛、消除水腫、改善便秘等效果,且針刺刺激作用更加持久,有利于早日康復,回歸正常生活。研究表明,炎性因子與肛裂的發生存在密切聯系,其中 IL-6、IL-8、hs-CRP 等分子是造成急性感染的主要指標,其水平不僅可反映患者病情發展,還可反映其治療效果[16]。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更為明顯,可能是因為自擬消炎生肌膏穴位敷貼聯合針刺可利用穴位作用,使藥物直接滲透皮膚,發揮其改善毛細血管功能的作用,且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自擬消炎生肌膏藥物成分中的苦參、黃柏及三七等藥材的有效成分均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全方以行氣活血、潤腸通便為主,兼以清熱 解 毒、逐 寒 祛 濕,合 用 扶 正 祛 邪,使 疾 病 得愈[17]。

  另外,兩組患者隨訪過程中無任何不良反應發生,且復發率無明顯差異,表明以上兩種治療方案均可放心用于臨床,且復發率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樣本量過少,且觀察時間較短,其復發率結果有待擴大樣本量及觀察時間后再次探討。

  綜上所述,馬應龍痔瘡膏患處外涂聯合肛痛消凝膠膏穴位貼敷不僅明顯改善早期肛裂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水平,且能顯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廣。——論文作者:劉悅

  參考文獻

  [1] 毛玲娟,鄭雪平,陳偉,等. 清燥合劑聯合硝酸甘油軟膏治療血熱腸燥型肛裂的療效觀察 [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 39 ( 4) : 528-531.

  [2] 李揚軼,彭達悅,周祥春,等. 中藥坐浴對治療肛腸病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分析 [J]. 四川中醫,2015,33 ( 2) : 138-140.

  [3] 劉震,劉海鵬,趙金秀. 中醫體質學在肛裂病因及治療中應用初探 [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9,25 ( 5) : 844 - 846.

  [4] 丁紅巖. 穴位敷貼輔助改良縱切橫縫術治療慢性肛裂 40 例[J]. 河南中醫,2015,35 ( 8) : 1985-1986.

  [5] 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丁義江,皇甫少華,等. 肛裂臨床診治指南 ( 第三次修訂) [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 ( 7) : 689-690.

  [6] 彭軍良,陸金根. 中醫 “治未病” 理論在肛裂治療中的應用[J]. 中醫學報,2014,29 ( 10) : 1440-1442.

  [7]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 試行) [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101-106.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