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15所屬分類:園林工程師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研究旨在剖析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康養發展現狀,掌握其優勢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策略,以推動森林康養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文獻檢索及實地調研,結合區域資源優勢,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多元化森林康養模式。結果表明,研究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森
摘要:研究旨在剖析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康養發展現狀,掌握其優勢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策略,以推動森林康養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文獻檢索及實地調研,結合區域資源優勢,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多元化森林康養模式。結果表明,研究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康養潛力,包括區位地理條件優越、氣候環境條件宜人、森林資源存儲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獨特、康養市場潛力巨大。根據其資源特色探索建立低山-竹林、高山-森林、森林-氧吧、森林-花卉、森林-河流、森林-濕地6個康養模式,森林康養產品包括特色食品、民族醫藥產品、體育產品、文化產品、康養科普教育等。提出未來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以生物多樣性及民族文化特色為主導發展森林康養。
關鍵詞:貓兒山;森林康養;康養資源;康養模式;康養產品
0引言
森林康養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林為根、以康為要、以養為源”的康體活動[1]。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森林康養產業成為林業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重要道路和迫切需求。目前,森林康養研究主要集中在體驗活動及醫學方面[2-4],也有部分學者開展了康養模式的探索。劉福江[5]提出遼寧省可發展森林避暑康養模式;柏方敏[6]、肖澤忱[7]等探索了湖南省森林茶葉康養模式;楊麗芳[8]在江蘇、安徽等地研究了竹園森林康養模式;李梓雯[9]、黃鳳生等[10]提出依托森林公園發展浙江森林康養模式;張全林[11]提出山西森林康養產業要結合鄉村振興及生態環境保護模式;李玉寶等[12]、陸獻峰[13]等提出黑龍江采取“候鳥式森林療養”模式;陳新穎等[14]提出將廣西森林康養與民族文化相結合模式。已有研究中聚焦于多元化康養模式的較少。本研究以典型森林旅游區域——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貓兒山或保護區)為例,探索建立融合資源存儲、發揮區域特色的多元化森林康養模式,以期為廣西森林康養業發展提供可借鑒模式。
1研究區域概況
貓兒山地處廣西桂林市北部,位于桂林市興安縣、資源縣、龍勝縣交界處,是大桂北重要的旅游勝地,是具有國際意義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南嶺山地的組成部分;總面積17008.5hm2,其中核心區面積7759.0hm2,森林覆蓋率達96.5%,山腳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在2100mm以上,年均相對濕度92%,年均日照時數2000h;具有豐富、奇特的自然景觀資源,2019年獲批第五批森林氧吧,是休閑健身及森林旅游勝地。
2森林康養優勢分析
2.1各級政策強力保證
森林康養產業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2019年3月,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文提出到2022年建設300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出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康養并推進建設森林康養國際合作示范基地[15]。在國家層面上有支持森林康養發展的政策,在行業層面上也有支持森林康養開發的政策,為貓兒山的森林康養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
“十三五”期間,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廣西區通過統籌推進“環綠城南寧森林旅游圈”、林業“金山銀山”工程、森林旅游“510工程”等建設,截止到2020年9月,全區共建立各類森林康養基地35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關于印發2019年全區重大項目建設攻堅突破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桂政辦發〔2019〕25號)中指出,著力推廣全域旅游,支持貓兒山等創建國家5A級景區。桂林市地方政府積極推進貓兒山地區森林旅游及康養度假建設。2019年,貓兒山所在區域桂林市興安縣華江鄉推進開發健康養老小鎮項目,總投資額20億元,擬引進20億元。截止到2020年底,已引進一山半島溫泉度假酒店、上海九翌溫泉康養度假小鎮、天上高寨生態文化旅游康養項目。2020年,桂林市興安縣政府推進農旅、文旅、康養旅游等融合發展,整合華江現有文旅、康養項目以及規劃開發和招商項目,統籌規劃包裝,打造總投資60億元以上的老山界·貓兒山國家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并全面推動貓兒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
2.2區位條件優越
貓兒山是國內中亞熱帶保存較好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林區,原生態環境優美,是華南地區絕佳的避暑和生態旅游勝地。貓兒山地處廣西桂林資源、興安、龍勝三縣交界處,緊鄰珠三角,距離桂林72km,到廣州、南寧、柳州距離分別為598、518、295km;區位優勢明顯,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周邊有漓江及靈渠等眾多著名景區。來桂林旅游客源除廣西外,以廣東最多,占總體比例達21.41%,且從廣東到桂林旅游的人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16]。
2.3環境宜人
保護區所處的貓兒山屬于南嶺山脈,最高峰海拔2140.6m,居五嶺之冠,有“華南之巔”的美譽[17],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美,峨嵋之秀”。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據廣西漓江源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測定,保護區內負氧離子高達1.2×104個/cm3,在2019年榮膺第五屆“中國森林氧吧”稱號。保護區內空氣清潔,對人體具有很好的保健康復作用;保護區高山森林濕地是漓江、潯江、資江發源地,經測定水質達到一級標準;土壤總體狀況良好,屬于清潔、無污染標準;環境噪聲10~20dB。綜上,保護區具有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天然無污染,是集度假、休閑、養生為一體的理想樂園,符合建立森林康養基地的環境要求。
2.4生物資源豐富
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6.48%,保存原始風貌的山地面積達1.51×104hm2且占總面積的88.78%[17],是廣西區內面積最大的原始林區之一,能讓游客感受到自然原始之美。保護區植被繁茂,生物資源豐富,已發現有野生脊椎動物345種、昆蟲3300多種、維管束植物2484種,其中包括了南方鐵杉、紅豆杉等32種國家保護珍稀植物,貓兒山杜鵑、華南石杉等11種貓兒山特有植物[17]。森林植被具有明顯的山地垂直分布,在垂直帶上可分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山頂矮林和灌草叢[18]。保護區生物資源存儲豐富,發展森林康養基礎資源實力雄厚。
2.5獨特的民族文化優勢
保護區位于“南嶺民族走廊”內,是中國“三大民族走廊”之一。該地區居住著苗族、壯族、瑤族等10余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獨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俗及文化內涵,如苗醫按摩養生、壯族藥膳調養及其他少數民族健身娛樂活動,是開發康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壯族是一個稻作民族,壯民經常食用的多色糯米具有健脾養胃、補中益氣等功效,可很好地運用于養生體驗活動。
2.6森林康養市場潛力巨大
桂林是貓兒山一級旅游目標市場,同時也是保護區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因此桂林市旅游發展狀況對保護區旅游影響最直接。2016年以來,桂林旅游業呈直線式增長(圖1)。2018年,旅游總人數達1.09億人次,旅游總消費1391.75億元,分別比2017年增長32.6%和43.2%。2019年,旅游總人數1.38億人次,旅游總消費1874.25億元,分別比2018年增長26.74%、34.67%[19]。若總游客人數的0.5%前往貓兒山開展森林旅游或康養活動,年游客數量將達70萬人次。因此,貓兒山擁有巨大的游客市場資源,發展森林康養潛力巨大。
貓兒山自身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均達到了開展森林康養的要求,有客源市場基礎,森林康養開發條件成熟。因此,在該地區開發森林康養是可行的,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3森林康養典型模式研究
3.1低山-竹林康養模式
主體為低山竹林分布區域(圖2)。作為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的植物,極具象征意義的竹子一直為世人所喜愛,被贊譽志向堅定、品格高潔。人們陶醉于它美麗的外形,竹子聚集的地方常被稱為竹海。貓兒山低海拔區域分布著大面積竹海,為發展竹林康養產業提供了景觀資源,竹子品種、垂直空間結構、綠視率等能為康養者帶來不同的體驗。主要康養活動為竹林觀光、徒步休閑、挖竹筍、制作竹制品、科普教育等。
3.2高山-森林康養模式
主體為高山森林(圖3)。植物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森林植物類型豐富、功能多樣,使環境變得更加宜居。貓兒山森林植被具有明顯的山地垂直分布特征,在海拔1850m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一片珍貴樹種——南方鐵杉,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這片鐵杉都是數百年以上的古杉,樹干挺拔,樹型很美觀,極具獨特性。游客可在其中進行森林康養體驗。主要康養體驗活動為森林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森林美術課、觀鳥等。
3.3森林-氧吧康養模式
主體為森林氧吧。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在森林中行走,會感到空氣特別清新。貓兒山榮膺“中國森林氧吧”稱號,享受負氧離子,攝取“空氣維生素”,最好的方式是走進如貓兒山的森林密集區域。人們不僅可享用“空氣維生素”,還有植物精氣。森林氧吧中,植物的花、葉、芽、枝條、樹干、根系等,在新陳代謝中不斷分泌出各種芳香的氣態物質,這種植物精氣也稱“植物殺菌素”,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除負氧離子和植物精氣帶來的舒適外,森林氧吧還有其他特殊的貢獻。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巨大的“制氧機”;森林吸收灰塵和有毒氣體,凈化空氣;森林還可防止沙害、凈化水質、降低噪音等。貓兒山建立了負氧離子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氧吧區域的空氣質量、負氧離子、溫濕度等,并通過大屏幕實時顯示,為游客開展康養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主要康養體驗活動為徒步、休閑、科普、動植物現場教學認知等。
3.4森林-花卉康養模式
主體為森林花卉(圖4)。每年4—6月貓兒山都舉辦“貓兒山杜鵑花節”,期間保護區內的5個屬46個品種杜鵑花接踵怒放。“杜鵑的世界,花的海洋”,成為貓兒山一道獨特亮麗的生態風景,可以打造以杜鵑花為代表的森林-花卉康養模式。主要康養體驗活動為觀花、科普、寫生等。
3.5森林-河流康養模式
主體為森林里河流兩岸開闊適宜開發區(圖5)。貓兒山高山區域是漓江、潯江及資江的發源地,也是柳江的重要源頭[20],區內主要河流多達39條。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勢造就河流落差。在保護區內,短短6km的距離,海拔從2000m降到500m,形成一系列千姿百態的瀑布群,黑崗瀑布、劍龍瀑布、龍九瀑布、三迭飛泉落差都在20m以上,峽谷間懸泉高掛,聲色并茂,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愈顯秀美壯麗,有“十里峽谷”的美譽。主要康養體驗活動為漂流、露營、觀溪、觀瀑布等。
3.6森林-濕地康養模式
主體為高山森林濕地(圖6)。濕地可以協調生態環境,為多種動植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生境條件,是灌叢、沼澤草甸等植被的基因庫,也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保護價值。濕地區域兼具環境保護、科普教育等一系列的功能,其旅游影響力正逐步擴大,已成為人們開展旅游的重要選擇之一。作為潛力巨大的生態休閑旅游風景區,游客可在一定的區域內開展休閑及旅游活動,與濕地親密接觸,開展康養活動,享受獨特的優美風光。貓兒山海拔1850m的八角田高山矮林濕地為典型的江源地貌,形成了罕見的南方山地沼澤濕地景觀。其間溪流縱橫、水塘密布,泥沼、炭泥土松軟深厚,涵蓄了數百萬方水源[21],濕地資源豐富。主要康養活動為濕地攝影、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普教育。
4森林康養產品研究
4.1森林康養特色食品
森林食品指遵循自然生長規律,生長于良好森林環境中,未添加人工合成物,具備健康、無污染、原生態特點的可食用森林產品[22-23]。在貓兒山優越的森林環境中,具備特殊應用價值的特色森林食品有銀杏、羅漢果、六峒茶、靈香草、中華獼猴桃,以及三七、天麻、黃連等[24-25]。強化特色森林食品保健養生功能研究,注入鄉土地方特色元素,加快產業化開發與認證,是促進森林康養可持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4.2森林康養民族醫藥產品
壯醫藥和苗族醫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并具獨特的理論。壯醫藥和苗族醫藥不僅在歷史上為少數民族居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已成為當地人治病防病的重要醫學手段,是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26]。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壯醫藥和苗族醫藥在理論研究、藥材資源發掘整理和應用推廣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壯醫藥的草藥內服與外洗、針灸、針刺、佩藥、經筋療法等,以及苗族醫藥的火罐撥氣、刺活散淤、刮痧散氣、彈筋活血等。因此,結合森林康養建設,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民族醫藥文化,發揮傳統壯醫藥特色優勢,加快醫養結合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是貓兒山康養產業發展亮點所在。
4.3森林康養體育產品
森林康養以其融入休閑、旅游、運動、養生、文化等健康服務新理念的組合,逐漸成為民眾健身養生產業的關注焦點,是最友好生態的旅游方式之一[27]。貓兒山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宜人、森林旅游公路及步道發達,保護區內部已建有山腳至山頂的瀝青公路32km,旅游車輛可直達山頂主峰,另有護林道通或林間小路往景區景點和周邊村莊。與康養旅游相結合發展生態體育潛力巨大,可以開展森林健步、登山、騎行、戶外拓展等活動,對豐富貓兒山森林康養體驗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4森林康養露營產品
森林露營可以釋放壓力、改善睡眠,屬于森林旅游的一種。依托森林公園的豐富資源開展森林游憩活動,使體驗者感受森林之美,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與滿足。根據貓兒山各類型露營地的生態優勢和景觀特點,可開發氧吧型、濱河型、竹林型、花卉型露營地,并根據每個露營地的特色設計專屬帳篷和其他露營產品。
4.5森林康養民族文化產品
貓兒山附近是瑤族、苗族聚居地,保護區周邊村莊多是瑤族、苗族山寨,當地群眾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族建筑、農家特色飲食、民族特產及服飾別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發展潛力巨大。因此,立足本地區民俗文化資源,挖掘打造民族文化產品,對提升區域吸引力、豐富森林康養內涵具有主要作用。
4.6森林康養自然科普教育
森林康養可結合科普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貓兒山已發現的野生動植物可為自然科普教育提供豐富多樣的實地教材。桂林是廣西重要教育基地,僅高等院校就有16所,占廣西高?倲20%。森林康養可重點針對學生群體,開發森林康養自然科普教育課程。
5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根據國家、行業及廣西森林康養政策,結合貓兒山地理區位優勢、森林資源優勢等,提出了適合貓兒山地區的低山-竹林、高山-森林、森林-氧吧、森林-花卉、森林-河流、森林-濕地6種森林康養模式。同時結合貓兒山資源特色,提出貓兒山可以謀劃森林康養產品體系,著重發展特色食品、民族醫藥產品、體育產品、露營產品、民族文化產品、自然科普教育森林康養產品等。貓兒山發展森林康養應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積極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內涵。
目前,國內森林康養發展尚屬起步時期,森林康養發展模式探討僅為理論研究,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筆者對貓兒山發展森林康養典型模式探討,會隨著該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及森林康養發展而變化,不僅需要依靠未來的實踐工作驗證其可行性,還需要不斷跟蹤、調研、優化和調整。——論文作者:田紅燈1,2,3,甘國娟4,申文輝1,2,3,譚一波1,2,3,朱慧1,唐忠香5,葉建平5
相關期刊推薦:《林業與生態》(原:湖南林業)(月刊)創刊于1953年,由湖南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主辦。辦刊宗旨:關注與林業相關的生態建設重點難點問題,傳播林業科學知識,推廣林業實用技術,挖掘林業生態文化,促進林業生態體系構建和生態文明建設。讀者對象:林業工作者、林農、愛好園林綠化、生態家居、生態旅游等各界人士。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