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11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解釋了交往的內涵、交往與人類社會存在及發展關系等問題 , 而站在教育立場上 , 馬克思的交往觀運用在教育領域 , 是一種平等的教育觀 , 它概括了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相對性、平等溝通性和雙向互動性 , 對現代教育教學具有
論文摘要: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解釋了交往的內涵、交往與人類社會存在及發展關系等問題 , 而站在教育立場上 , 馬克思的交往觀運用在教育領域 , 是一種平等的教育觀 , 它概括了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相對性、平等溝通性和雙向互動性 , 對現代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馬克思交往觀的內容
馬克思的交往觀 , 是伴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學說兩大成果而問世的另一個創造性的成果 , 它萌生于19世紀40年代中期。1845年秋至1846年5月 , 在與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 , 不僅清理了他們以前的哲學信仰 , 確立了唯物史觀 , 還闡述了人們的交往關系 , 完整的提出了交往理論 , 并表述了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內部交往、外部交往、直接交往、間接交往、個人交往、普遍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以及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關系等 , 這是馬克思交往觀正式形成的標志。
交往是馬克思恩格斯建構歷史唯物主義基礎性、總體性范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 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本質上是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 , 它凸顯了生產和交往在人類社會的縱向演進與橫向拓展以及人類自身的解放和全面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蘊涵著豐富的發展辯證法思想。主要內容有八個方面:第一 , 交往是人的本質體現 , 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第二 , 交往是生產的前提 , 生產決定交往的形式;第三 , 意識和語言是交往的產物 , 二者對人類的交往產生重大影響;第四 , 資本與交往密切相關 , 而資本的無限擴張成為人們交往的障礙;第五 , 貨幣作為交換的尺度 , 在不同共同體和民族之間的交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第六 , 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第七 , 交往的一定發展產生家庭、階級和國家 , 而國家消亡需要交往的普遍發展;第八 , 共產主義是克服交往異化 , 實現普遍交往的社會。
二、馬克思交往觀對現代師生交往的啟示
1.主體相對——師生關系的正確定位
對于教學過程當中的師生關系、地位問題 , 一直是教育學中的焦點問題之一。關于誰是教育的主體這一問題 , 有的強調教師是主體 , 有的強調學生是主體 , 不管是何種說法 , 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 并非不對 , 只是不全面。馬克思的交往關系觀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在現實性上 ,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教學活動中 , 教師是活動的承擔者 , 受教育者是他認識、塑造的對象 , 是客體 , 相反 , 在學習活動中 , 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因此師生關系在教學中主體具有相對性。體現在:第一 , 師生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對性。在教育過程當中 , 學生從總體上說是受教育者 , 但并非每個學生在一切方面都不如教師 , 經過學習 , 學生也可能超過教師 , 這樣 , 教師也可能向學生學習 , 當學生具的較強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時 , 也扮演著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第二 , 師生的相互關系來說 , 又處于互為主客體的關系 ,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 同是某一活動的主體 , 又是另一活動的客體。她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角度 , 把師生看作是活動的承擔者 , 是有意識的、有能動性的人。二者在教育活動中盡管承擔的任務不同 , 但都是組成教育的活動的承擔者 , 都處于主體的地位 , 其共同的客體是教育內容。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活動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共時交織、或前后相干的 , 因此 ,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教育活動具有主體相對性。 2.平等溝通——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師生之間存在隔閡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屢見不鮮。產生這種狀況是由于師生之間沒有建立有效溝通的渠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高校教育和教學任務的繁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學生對教師的了解,已在時間和空間上缺乏充分的條件。走馬燈式更換的教師,流水似輪轉的學生,師生之間相互認識、相互溝通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學生的實用觀念和功利性強;三是教師過重的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出現教師職業情感冷漠,師生間溝通有障礙。如果這種隔閡不加溝通,久而久之會變得越來越深。
綜上所述,師生之間更需要理解和溝通,需要建立一種師生間的合作伙伴關系,教師要與學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學習體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歡迎學生的直面挑戰,滿懷熱情地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并引導多種觀點交鋒,給學生質疑的權利,激勵他們敢想、敢說、敢質疑、敢創新,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師生關系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達到師生情感的最大優化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平等、輕松和無拘無束的良好課堂氛圍;在學生成績的評定、各類評優評先及學生入黨問題上要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客觀、全面地予以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公平,激勵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全面、自由、個性的發展創建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氛圍,使之成為教師獲得學生信任的主渠道,同時利于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建構,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3.雙向互動——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在情感期待上具有互動性。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的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的關系。現代教育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關系,共同參與教育過程,相互教育,雙向影響、教學相長,品德共進。
互動性觀念特別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變化。因此,在教育和科研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教師對學生付之以熱忱、關懷、負責,學生就會報之以尊重、感謝、認真。這種雙向互動性在高校師生關系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由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認識理解能力,在接受到教師良好期待的信息后,立即會調動一切潛能,克服困難向期待目標奮進。同樣,學生對教師的良好期待也會對教師的工作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能夠激發教師更大的工作熱情。教師同樣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或創造條件,去實現學生期待的目標。師生之間的這種角色的相互期待,雙向互動必將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 馬克思的交往觀,在教育教學的應用與實踐中,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有利于拓展師生之間的主體相對性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加深師生之間的溝通,增進兩者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激發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教學注重的應該是教育過程,是在一種循循善誘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地去掌握知識的價值,教育手段是柔性的,教育者是耐心的,教育的向度是多元和開放的。受過教育者與未受過教育者最大的區別,并不在于教育內容的差距,而在于有沒有受過一種教育過程的熏陶——這個教育過程,這正是由教育者的循循善誘、平等溝通等構成,這種柔性的過程,最終是要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正確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第56頁
[2]王曉虹.試論現代高校師生關系[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1):36-37.
[3]楊世鵬,楊世信.淺議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廣西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3,(4):63-6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