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學論文征稿如何加強高校教與學循環發展  

發布時間:2014-07-11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不同于專業實驗研究, 教師的行動研究不必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是在每日鮮活的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學生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反饋進行研究,因此情境性和動態性是行動研究的一大特點。 關鍵詞:行動研究,良性循環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

  論文摘要:不同于專業實驗研究, 教師的行動研究不必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是在每日鮮活的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學生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反饋進行研究,因此情境性和動態性是行動研究的一大特點。

  關鍵詞:行動研究,良性循環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模式。行動研究是目前學術界流行的一種注重解決外語教學實踐問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的特征

  1.1 教師是研究主體。首先,在行動研究里理論指導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也是研究者,教師不再僅僅從事實踐教學,而是要直接從事教育研究,這就可以有效防止一線教師容易退化為教學熟練工,而忽略甚至抵觸教育科學研究的問題。其次,以往的教育科學研究通常是專家設計研究方案,教師按照方案行事,這種被動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因此,在行動研究模式下,教師可靈活辨證地應對專家設計的研究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從而變被動為主動,成為研究的主體。高等教育較之基礎教育的培養對象具有個性化更強,差異化更大的特點,因此高校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應將自身在教學中的經驗體會融入到科研中,使教與研并重。

  1.2 研究的問題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如以上第一點所述,教師將成為研究的主體,所研究的的問題,也都是有老師制定的,問題均來源于教師的實踐教學活動 不是研究專家設計安排的,而是教師主動發現并期待解決的。這些問題對于別人來說也許太過簡單,無足輕重,亦或許是極端個例,不具備普遍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的行動發展,如果能夠通過研究找到解決方法,這對于教師的發展以及學生的進步都將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 行動研究的實用價值也恰恰體現于此。

  1.3 動態性的研究。不同于專業實驗研究, 教師的行動研究不必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是在每日鮮活的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學生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反饋進行研究,因此情境性和動態性是行動研究的一大特點。 行動研究所追求的不是一個最終結果,不會因為一次性研究行為結束而告終,根據研究的結果可能提出新的問題,引發新一輪的研究訴求;它強調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研究多為多因素研究,而非由單一因素決定其因變量,確保了研究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因此研究更具實際意義和價值。

  1.4 批判性的研究。行動研究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也是研究對象,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背景(例如課堂、院校、體制等)做批判性的分析。而研究參與者通常是一個科研團體,他們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背景,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團隊要本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理念,相互協作配合。換言之,批判性要求研究者必須明確自身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研究過程,每個研究個體的態度和作為直接關系到整個科研團隊的合力。筆者認為,批判性是行動研究的重要特征,它能夠帶來實踐層面上的改變和進步。

  2.高校教師開展教育行動研究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基礎教育,應試壓力相對較小,教師的教育理念應轉化為教師的為學而教、學生的為用而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師主導課堂模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則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的角色,做到因材施教,即要充分了解和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動向,并且在課堂內外注重師生互動交流。與此同時,高校教師的責任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且更趨復雜化。教師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知識傳授,還要為學生設計整個學習過程,工作重心從“授”轉變為“導”,包括引導、指導、誘導、輔導等。教師還要致力于課程改革、學生智能開發,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等, 既要做好答疑解惑的老師,又要成為學生信賴的心靈導師。因此,高校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教學反思。課前或者課后,教師都應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正如孔子在論語中對我們的啟示:日省吾身。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確保對教學目標綜合考量,對教學內容的靈活篩選,傳授給學生他們最迫切需要的知識技能,并且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對所授知識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行動研究正是通過自我反思,對實際教學行動進行潤色提高,使教學活動更有效。

  作為一名高校語言教師,經實踐證明,筆者認為行動研究是目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法, 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語言教師授課的特點是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對學生評估水平的測試手段之一是檢測學生在實際目的文化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在講授文化及其編碼即語言時,更需要進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較傳統研究有著自身的獨特性,以下就研究主體、場域、手段及目的幾個方面加以分析其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2.1 進行行動研究的主體從專家學者和教授轉換為高校語言教師群體。他們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如何實質性提高教學效率并獲得第一手實踐資料,這是高校教師的專長所在。他們可以將自身的教學體驗和理論知識與實際課內外教學相結合,進行行動研究。

  2.2 行動研究不同于傳統研究,要求有效控制變量,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一線任課教師無權控制自身的教學研究環境,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能力要求基本是教研室為單位,統一制定。但在行動研究中,研究場域可以縮小至自身的課堂,即使是一個班級的某一堂課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行動研究,這一前提就給廣大尚無課題在研的 教師們提供了途徑開展科研工作。

  2.3 傳統的教育研究方法為了使用量化手段揭示變量之間的關系,不得不對大量研究對象進行跟蹤調查訪問等來提高研究信度。但是,行動研究更看重的是對“主觀”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使得小規模的調查研究成為了可能。但是這種數據是變化的、主觀的,對研究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增加研究者的理論素養。

  教育行動研究給了實踐者一定的話語權,教師可以通過行動研究把自己的實踐性知識表達出來與同仁分享,教育研究不是只有專業研究者才可以做,對于實踐中的問題教師發現得更透徹,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做研究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戴長和,等.行動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科學研究,1995(01).

  [2][澳]S ?凱米斯.行動研究法( 上)[J].北京:教育科學研究,1994(04).

  [3]柴華麗. 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

  [4] 陳慧邦. 教育行動研究[M]. 臺北:臺灣師大出版有限公司,1998:25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