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26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Bloom學習分類法和PBL教學法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為了探究Bloom+PBL融合設計的畜牧學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應用于畜牧學課程教學活動的效果,筆者根據Bloom學習分類法設計問題,采用PBL法實施教學過程,通過問卷調查、過程考
摘要:Bloom學習分類法和PBL教學法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為了探究“Bloom+PBL”融合設計的畜牧學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應用于畜牧學課程教學活動的效果,筆者根據Bloom學習分類法設計問題,采用PBL法實施教學過程,通過問卷調查、過程考核、實驗考核和期末測評來綜合評定教學效果的優劣性。結果表明:實施“Bloom+PBL”的畜牧學課程教學設計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拓展與探索創新能力,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融合式教學方法。
關鍵詞:Bloom學習分類法;PBL教學法;畜牧學;教學設計;考評體系;教學效果
畜牧學是動物醫學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涉及動物營養與飼料、遺傳育種與繁殖、飼料加工調配、畜禽飼養管理、畜牧機械、環境衛生、生物安全、牧場經營與管理等內容,知識涉及面廣,學生僅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難以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全面掌握,特別是當前該課程的教學課時被大量壓縮的情況下更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對動物醫學專業學生來說,其缺乏對動物遺傳學、動物育種學、動物營養學、飼料學、動物繁殖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給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點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通過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及激發其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布魯姆(Bloom)學習分類法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PBL)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教育教學方法,Bloom學習分類法主要強調教學目標達到的階梯層次[1],PBL法主要強調教學的手段[2]。本研究將Bloom學習分類法與PBL法融合,構建動物醫學專業“畜牧學”課程“Bloom+PBL”的融合教學模式并進行示范性應用,期望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實現課程教學的有效翻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1Bloom學習分類法
Bloom學習分類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于1956年提出的一種學習分類法,對學習目標進行階梯式分類,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共6個層次[3],見圖1。記憶是通過機械式的學習或記憶來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及其相關的概念,能夠自己處理基本的信息。理解是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所學知識信息,即同義替換或同義轉換過程。應用是學習者利用所學知識,結合社會生產實際,提出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分析是對所應用的知識進行分析或分解,弄清知識結構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聯性,判斷自己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知道“是什么”“為什么”及其相關的機理,屬于反思階段。評價是學習者用所學知識來判斷、評價和評估遇到的相關問題,做出決策或論證自己或他人的觀點,需要用批判式思維來看待事物。創造是將所學知識構建成一個整體網絡結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借此剖析、設計產品、凝練概念或功能。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課程體系的教學效果多數處于理解和應用層次,表現出學生的整體素質不強和探索創新動力不足,僅少數課程達到分析以上教學效果。為此,有學者將Bloom學習分類法融入食品科學、超聲醫學課程的教學活動,結果表明其能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4-5]。
2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種翻轉課堂教學法,該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引,教師為輔助,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學習能力為教學目標的啟發性教育模式[6];谡n程教學體系,設置問題場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實現由體驗、反應、歸納及應用與實施再回到體驗組成的體驗循環學習圈,最終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為此,國內外學者在基礎理論課和實踐應用課中實施了PBL教學法,結果表明PBL教學法有利于改善教學質量,在應用性課程中的教學效果尤為突出[7-9]。
相關知識推薦:黑龍江畜牧獸醫雜志被哪里收錄
3“Bloom+PBL”設計畜牧學課程理論教學
根據Bloom目標教學理論和PBL教學理念,設計“Bloom+PBL”的畜牧學課程理論教學模式,記憶階段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為基礎設計問題,如配合飼料、營養需要、遺傳力、重復力、雜種優勢等名詞解釋;理解階段以知識點的同義性轉換為基礎設計問題,如試述反芻動物對蛋白質的消化利用過程、試述不同種類飼料的差異性等;應用階段以課程知識應用為基礎設計問題,如豬的生物學特性在生產中如何應用、做好豬的生物安生防控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等;分析階段以課程知識點的關聯性為基礎設計問題,如分析豬的營養需要與飼料配制的關系、分析反芻動物飼養與精粗飼料利用之間的關系等;評價階段以觀點評述和觀點論述為基礎設計問題,如畜禽高度集約化生產是否會對其生物學特性產生影響(需舉例說明)、如何看待動物福利與畜禽高效生產的關系等;創造階段以知識凝練和探索創新為基礎設計問題,如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構建畜牧學課程知識結構體系、根據畜牧學課程知識結構提出研究課題(需要寫出研究方案)等。按照Bloom學習分類法中的六個層次要求設計問題,實現“Bloom+PBL”的有機融合,養成深入學習和循環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學模式見圖2。
4“Bloom+PBL”設計畜牧學課程實驗教學
根據畜牧學課程實驗教學大綱要求,按照Bloom學習分類法設定畜牧學課程每個實驗項目的實驗目標,根據目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解決問題,由實驗指導教師歸納總結,提出新問題,實現“問題-實驗項目-問題”的循環,推動學生探索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模式見圖3。
5“Bloom+PBL”設計畜牧學考評體系
根據“Bloom+PBL”設計的畜牧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模式將課程過程考核、實驗實踐考核和期末測試考核相結合。課程過程考核:將學生分組,課前分工,對設計的問題進行作答,分工合作制作PPT并進行匯報,提交紙質文檔,根據匯報內容和提交的文檔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20%;實驗實踐考核:學生分組,課前發放實驗大綱,列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實踐操作,驗證和解決問題,提交實驗報告,根據實驗操作熟練程度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20%;期終測試考核:根據Bloom學習分類法設計測試題目難度,通過考生答題情況對學生知識掌握和應用程度進行評估,低階思維能力題占比60%,高階思維能力題占比40%,期未測試考核占總成績的60%。
6“Bloom+PBL”應用效果評估
根據“Bloom+PBL”的畜牧學課程教學設計,以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2016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56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導師為主導的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進行授課;2017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40人為試驗組,全程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均采用“Bloom+PBL”融合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由學生主導教學活動,教師輔助完成各問題的解答。學生滿意度、期末考試測評、實驗操作測評等按照參考文獻[10]的評估指標開展教學效果評價。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試驗組學生比較喜歡“Bloom+PBL”的教學方法,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綜合專業素質;過程考核結果表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和歸納總結能力,學生從不敢上臺到敢于上臺甚至主動上臺表現自己,推動了學生個性的培養;實驗操作測評結果表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從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發掘新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期末考試測評結果表明,試驗組學生在應用題型、分析題型和論述題型的平均得分分別為20.45分(總分25分)、16.56分(總分20分)和24.88分(總分3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7.24分、13.96分和21.33分,而記憶類題型名詞解釋和填空題的得分兩組相接近,表明試驗組對知識的掌握達到Bloom學習分類法中“應用”以上層次的能力,優于對照組,但對記憶類題型未表現出優勢。綜合結果表明,實施“Bloom+PBL”的畜牧學課程教學效果優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能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翻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7小結
畜牧學課程內容豐富,僅通過有限的教學學時難以實現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全面掌握,特別是當前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方式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堂缺乏生動性,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因此,采用現代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實現課堂有效翻轉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為此,筆者結合畜牧學課程教學體系,按照“Bloom目標學習法”的理念設計問題,采用“PBL教學法”開展教學,將“Bloom”和“PBL”有機融合,設計畜牧學課程教學模式和考評體系,通過示范應用和效果評估,揭示“Bloom+PBL”的教學模式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拓展與探索創新能力,可作為一種優良的教學方法進行推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