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1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立足學生生活,引領學生產生法治意識,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案例研討法等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在故事中、情景中、案例中,能夠更深刻地認知抽象的法治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立足學生生活,引領學生產生法治意識,可以運用“故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案例研討法”等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在故事中、情景中、案例中,能夠更深刻地認知抽象的法治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法治意識;課堂教學策略;課例研究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已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下文以“法治意識”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選擇了幾個課例進行研究,從中感受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故事教學”巧感知
故事教學法是以故事為主要教學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選擇、呈現、分析、評價為主要環節,組織、設計、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穿插些相關的簡明短小的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使其直接從故事中悟到蘊含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技術,是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易于接受和理解直觀的感性知識,而法治教育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選取能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故事。并用好新版教材中充滿童趣的歌謠和繪本故事,以及學生身邊的小故事,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故事中得到啟發,并將故事與生活聯系起來,幫助他們提高法治素養。
相關知識推薦:道德與法治論文有什么合適投稿的刊物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在課堂上設計了“漫游水滴王國”的故事情境,用故事引起教育話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水資源保護問題,感受小水滴的無處不在與其作用。教師用謎語導入新課,引出主人公小水滴,先讓學生戴上小水滴頭飾,扮成小水滴開始自我介紹,再以“找朋友”的活動,讓學生找到生活中水出現的地方,給他們獎勵小水滴的頭飾,再讓他們為本組沒加入的小朋友們戴上頭飾,使全班每個小朋友都變成小水滴王國的公民。這樣的活動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進入了更真實有趣的故事情境。然后開展“比本領”的活動,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選擇“山里、河流、草原、稻田、人體、家中”等不同區域,創編故事,通過故事講述、表演的形式介紹水在這些地方的作用。化身為“小水滴”的學生十分積極,與他人交流有關水的資料與信息,合作表演小水滴的故事。在故事情境中,學生充分鍛煉了合作學習與自主思考的能力,資料整理與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施展,最重要的是能從講故事中認識到水的作用是很大的。
最后,出現了“黑魔法”,地球上再也沒有水了,讓學生取下頭飾,走出故事角色,再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沒有水會是什么樣子。這既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也是對本課主題的又一次升華,能夠讓學生真切地認識到人類與自然都離不開水。一定要保護水資源,就成了學生內心自發的呼聲。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于保護水資源法律法規的呈現就順理成章,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水資源不但是道德上的義務,也是法律要求的責任。此刻的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條文,更是保證我們每一個人生存的條件。
二、“情景模擬”巧體驗
情景模擬法是一種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形式。它是指通過對事件發生的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學生在所設情景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在短時間內提高能力的一種認知方法。新課標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兒童對生活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就會越深刻。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有賴于兒童對法治內容的深刻體驗和感悟,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借助情景模擬的手段,創建法治內容情境,使學生在深刻體驗中領悟法治教育的價值,建立法治意識,培養法治素養。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景模擬法進行教學,首先,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采用情景模擬法。其次,要根據確定的模擬內容,做好課前準備。再次,在課堂實踐中,要關注課堂模擬活動的開展和對學生問題的答疑。
三、“案例研討”巧踐行
案例研討法是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指出,在必要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案例,適當地呈現可以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事半功倍。在課堂上運用案例研討法進行教學,首先,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之前,應對教學中所涉及的案例進行精挑細選。其次,要保證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用于案例的探討。再次,歷經前幾環節的學習之后,教師還應進行及時的點評和總結,針對此次案例討論和教學中的優缺點以及問題的疑難點等,教師應做好客觀的總結和分析。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善待我們的‘朋友’”一課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公共設施的作用,認識到公共設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后,教師設計了“傾聽‘朋友’的委屈”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匯報了各小組課前調查學;蚣彝ジ浇墓苍O施情況,學生認識到了公共設施被破壞的現狀。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破壞公共設施帶來的嚴重后果,教師運用案例研討法展開教學。教師播放了“小男孩猛踹電梯導致電梯門變形”的真實案例視頻,請學生當小小評論員,說說想法。學生紛紛說:“這樣太危險了,太沒有安全意識了!”“這樣做不僅破壞了公共設施,還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學生此時還僅僅停留在個人安全意識層面的認識。緊接著,教師再出示“偷走窨井蓋的悲劇”這個真實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剖析?吹酵底唏烤w帶來的無辜路人死亡的慘痛教訓,學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談道:“僅僅是為了自己的一點小利,竟然不顧他人的安危,這樣的人真是太可恥了!”“對有這樣行為的人應該嚴懲!”“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來管管這些人和事。”于是教者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法律條文,讓學生讀一讀,告訴學生這些人會受到法律相應的懲罰,再補充國家針對保護公共設施制定的相關法律條文。這樣,學生以案例為載體進行交流、探討,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可以在道德與法治案例的解讀分享中深化對德育內容的把握,同時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必要性。而這種互動參與的案例學習法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熱情,學生在互動中意識到德育的價值和重要性,自然形成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
四、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總結得出,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的認識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不足之處。導致大部分課堂教學只是為了重視知識內容的灌輸,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發展,以法治意識提升。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貫徹落實好德育教育,能夠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與理想價值觀念、專業能力共同發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論文作者:徐華芳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