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12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信息技術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打破了語文課堂時空的限制,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更高效、更深刻地內化為語文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
摘要:信息技術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打破了語文課堂時空的限制,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更高效、更深刻地內化為語文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
信息時代的來臨,極大的改變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知識面窄,見識少,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往往只限于書本。他們沒有城市孩子見多識廣,能說會道,綜合素質也與城市孩子有一定的距離。信息技術的介入,可縮短城鄉的差別,讓農村的孩子不在是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語文教學中,如果合理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出現一番生機勃勃的新景象。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是如何讓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服務的。
一、信息技術,給閱讀課堂帶來了活力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相融,以探求一種高效、新穎的閱讀教學模式。多媒體和網絡的信息量大,傳輸快,用來搜集信息、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有著極大的優勢。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所蘊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語文觀”的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和處理信息,對閱讀教學內容做一些適當的補充,如作家生平、寫作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視頻音頻資料等。既能讓學生在充分涉獵的基礎上自主學習,也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相關期刊推薦:《教育現代化》堅持"貫徹國家現代教育方針政策與理論,反映現代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交流教育學術思想,適應國內外教育發展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整合現代教育教學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為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服務"的宗旨,力爭使教育工作者"人人參與現代教學研究,人人探究現代教育規律,人人實踐現代教育理論,人人成為現代教育模范",全面提升國民綜合素質,全方位形成學術研究氛圍。
如學習《智取生辰綱》,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水滸》中的相關劇情。學生對六月天氣的炎熱,對黃泥岡的環境,對下藥的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更加深刻的印象。學習《范進中舉》,給學生播放范進找胡屠戶借錢,范進中舉喜極發瘋的視頻資料,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便會深深的烙在學生腦中。學習《地下森林斷想》,學生對地上的森林很熟悉,對地下還會形成森林充滿疑惑。教學中,可以播放“地下森林”的壯觀畫面,并利用ppt補充相關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在讀課文,學生對地下森林的形成就好理解了。教《看云識天氣》,盡管課文中將云的特點進行了詳細介紹,但文章中介紹了十幾種云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難以區分清楚,而且對云的變化難以想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各種云的彩圖展示給學生仔細觀看,然后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彩圖說出各種云的不同之處。還可放一段錄像: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暴雨來臨,陰云密布……這樣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云的千姿百態和千變萬化。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閱讀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學生閱讀和思考的對象不再僅僅是文本語言,還有大量的文外語言,文、圖、聲的有機結合,大大擴充了閱讀課堂的信息量。教學中,形象的虛實、動靜、快慢、遠近、抽象與具體的隨意切換,不再受時空限制,真正實現了課內外溝通,思維的發散,能力的遷移,多渠道的充實了學生的閱讀體驗,給閱讀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二、信息技術,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活水
寫作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動用圖像,創設情境;可以運用音響,渲染情境;還可以播放動畫,展現情境。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學生的寫作素材便如源頭活水取之不盡,從而為創建理想的寫作環境提供了保障。
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訓練《歲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我將將平時拍攝的學生三年來的一些特寫鏡頭和錄像播放給學生觀看。如拔河比賽、藝術節中的精彩表演、課堂上的辯論、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等等。通過多媒體,學生通過這些圖片,可以強烈感受到如何從一個稚氣的小學生蛻變成如今成熟的中學生。他們不僅可以看到自己的表情動作,還能看到別人的形象,以及在活動中自己忽略的一些情景……學生看到視頻中活靈活現的自己,情緒一下子高漲,情動而辭發,作文也便水到渠成。
利用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同一主題寫作素材的積累,尤其是時間及條件上不能帶領學生去參觀,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的情境,課堂可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如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指導學生時事作文《給美國總統的一封信》,要求學生先收集與戰爭有關的文字、圖像、視頻資料等,尤其關注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節目“面對面”、“東方時空”、“直通巴格達”等。通過收集歸類、觀看視頻、交流分析,學生對戰爭有了近距離的接觸,目睹了戰爭的災害,對戰爭中人民的不幸遭遇耳聞目睹,學生便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三、信息技術,為口語交際搭建了平臺
口語交際是觀察、聆聽、表達、合作、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能力的綜合訓練。人們的交際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們以教材為依據,運用多媒體創設與教材相關的各種交際的情景,使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有話可說,充分展示自己交際的能力。
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到民間采風去》,讓學生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聆聽各家的方言,探究各地吃飯穿衣的習慣,搜集有關中秋、端午、重陽、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的詩詞、對聯、燈謎等,然后利用ppt圖片和視頻音頻材料,讓紛繁瑣碎的語文知識系統化、直觀化。學生在情景的感染下,在聽、看、說、問、議的交流中,了解了更多的民風民俗,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對文本進行適當補充,不僅可以創設有效的情景,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知道的多了,便有話可說,會說能說。
信息技術與口語交際的有效整合,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交際環境,搭建了更多交流的平臺,重視了學生參與精神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興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打破語文課堂的時空限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重難點為妙趣點,讓農村的孩子不在“坐井觀天”,而是身在課堂,思維的觸覺可到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論文作者:李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