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10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職業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對象主要有在校學生、企業職工、社區就業者,它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與再就業、推進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化解鋼鐵、煤炭企業過剩產能,大批職工面
[摘要]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職業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服務對象主要有在校學生、企業職工、社區就業者,它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與再就業、推進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化解鋼鐵、煤炭企業過剩產能,大批職工面臨著轉崗和再就業。職業院校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這些人員提供一技之長。為保障職業技能培訓質量,職業院校要規范合理的職業技能培訓標準、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創新培訓模式,進而更好的為區域發展提供服務。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區域發展
隨著《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提出,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必須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職業院校以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為己任,不僅承擔著人才培養的職責,而且還擔負著服務區域發展的重任。職業技能培訓是職業院校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2014年以來,國務院分七批取消了70%以上的職業資格,從2017年開始國務院決定設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降低就業創業門檻,提升職業水平,促進就業。在新的形勢下,職業院校要與時俱進,優化原有的職業培訓體系,以應對服務區域發展的新要求。
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主要內容
職業技能培訓是職業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憑技能就業、靠素質發展”是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被企業選擇的重要標尺。對企業而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技能人才已經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同時職業技能培訓是社區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職業院校的功能作用,根據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況,開展就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進而提升全民素質和職業能力。
(一)服務社會,提高勞動者素質
我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宏偉目標,必須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跨越,這就需要改變我國初級勞動力過多、技術性人才匱乏的現狀。為此,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加快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過程中,一定要同企業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只有了解企業需要什么類型的專業人才,職業院校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為企業輸送真正適合企業的發展的人才。職業院校要利用企業對人才需求程度的信息,制定職業技能培訓方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強職業競爭力,增加就業機會,從而服務于學生就業。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要參積極參與職工的繼續教育,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為職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職工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核心企業競爭力,從而服務于企業發展。在社區教育中,利用職業技能培訓開展社區教育活動,面向社區轉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殘障人員等人群提供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的職業技能和生活水平,從而服務于社區建設。
(二)精準定位,促進就業與再就業
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就業率,這是職業院校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一定要準確定位,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部分,要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緊密結合、互動良好,才能培養出社會需求的人才[1]。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就業與再就業工作,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目前又處于新增勞動力高峰期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期的“兩期并存期”就業壓力仍十分嚴峻[2]。尤其是鋼鐵、煤炭行業為化解過剩產能,加之國家供給側改革和各地區相關政策的出臺,這些企業面臨著大量職工轉崗與再就業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院校要審時度勢,承擔起服務區域發展的社會義務,通過分析市場形勢,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活動使轉崗和再就業職工掌握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機會。針對社區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旨在提高社區人員的就業、創業本領,其已成為關乎民生、提高社區成員職業素質的重要措施[3]。同時職業院校要發揮人才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架起用工企業與學生、再就業職工和社區就業者的橋梁。
(三)產學融合,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培養一支龐大的技能型人才隊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4]。職業院校要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人才交流,不斷加深校企合作,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為社會提供人才支撐。這樣職業院校將不僅僅只面對在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而是將企業職工和社區就業者一同納入職業教育的范圍中,從而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規模。學校應健全體制機制,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激勵教師去企業實現科研和教學成果,同時邀請技術嫻熟的一線職工到學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交流活動。在產學融合中發揮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載體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主力軍的作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提高教學水平,實現職工理論知識的更新和從業技能的提升,為社會培訓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建立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職業技能培訓是一件系統性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作為保障。每年我校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不僅要面向中、高職學生,還承擔著天鐵集團約70%的職工繼續教育工作,尤其是“天津市百萬技能人才福利培訓計劃”這一惠民政策的出臺,為保質保量的完成培訓工作,則需要一套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作為有力支撐。
相關知識推薦:職業教育類雜志投稿哪些發表周期較短
規范職業技能培訓標準
職業技能培訓規范是將職業標準與行業企業技術相結合的先進職業技能培訓理念。職業技能培訓標準的制定要綜合各行業企業相同職業特點,同時也要兼顧差異,突出主體技術要求[5]。下面則對國內外的職業技能培訓規范進行梳理,希望可以給我校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起到啟示作用。
1.國外職業技能培訓規范
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成功的職業技能培訓是人才戰略的重要保障。德國開展的職業培訓被譽為德國經濟發展的“核武器”,其特有的“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模式,是由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完成職業培訓工作;美國把職業技能培訓視為推動國家經濟不斷增長的“智力發動機”,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由政府直接參與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鄰國日本,特別重視職業技能培訓,提出“生產靠人,人靠研修”的終身訓練口號,分為培養訓練、提高訓練和能力再開發訓練三種類型[6]。澳大利亞職業技能培訓標準與能力考核標準高度統一,包括職業能力標準、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和考核評估標準三部分,稱之為“國家資格框架”;加拿大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則由市場調查分析、職業能力分析、學習包開發、教學實施與評價五個階段組成,稱之為“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模式”;新加坡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包括行業技能框架和通用技能框架,通過培訓與評估、直接評估(無需通過培訓)、同等或相關學習經驗與資格的鑒定,稱之為WSQ(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工作方式問卷調查)框架[7]。
2.國內職業技能培訓規范
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再減少一批職業資格,將剩余的列入目錄,從國家層面上規范職業技能培訓。各地區也紛紛出臺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標準,促進應用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快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如天津市的“職業培訓包”,包括職業標準、教學內容、教材、教學形式、考核標準、師資標準、實訓條件等內容,針對某一職業各層次的培訓對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資源總和[8]。行業和企業也結合行業標準和企業生產需求制定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規范,如國家電網制定《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人員職業能力培訓規范》,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職業技能培訓規范等。
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中教師的綜合素質是衡量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因此,對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培養尤為重要。從事職業技能培訓的教師不但要具備專業技術知識,而且應該具備一定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崗位所要求的職業技能。目前各職業院校都加大力度培養“雙師型”教師,具有良好職業技能的教師是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前提[9]。提高教師職業技能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從事校企合作,在同企業進行產品研發、技術攻關的過程中,教師對產業的現狀、產品的性質、職工崗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等方面會有全面的了解;
教師到企業掛職工作,教師在企業承擔崗位工作的實際職責,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生產工作,學校和企業對教師掛職鍛煉效果進行考核評價;
邀請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同職業院校教師共同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進而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教師職業技能;
以老帶新,剛入職的青年教師,職業技能相對薄弱,一般則采用以老帶新、企業掛職學習的形式,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技能;
(5)老教師職業技能回補,職業院校老教師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在職業技能培訓中會起到帶頭作用,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對年輕教師的成長有較大影響[10]。
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能否取得理想效果,關鍵在于參與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面對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層次的人群需求,進而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模式的整合與創新,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職業院校的職業技能培訓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培訓方法要多元化
采用“創新課堂”教學形式,避免“教師講,學員聽”的單純理論講授,并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提高培訓效率。改變過去的“要我學”的被動形式,變成“我要學”的主動方式。如虛擬職業技能培訓可以解決培訓時間、場地、設備等因素的限制,能夠有效調動和提高學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1]。國外在職業技能培訓上已經大量運用現代化培訓手段,例如多媒體技術、視頻通訊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結合遠程教育和虛擬現實技術等
[12]。我國基于虛擬現實技術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也已經初見成效,隨著虛擬流程、虛擬工藝和虛擬生產線的應用,其在職業技能培訓中已經凸顯優勢。一些學校已經在數控機床、鋼鐵冶煉、汽車駕駛等專業采用虛擬職業技能培訓和虛擬與現實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形式,這使職業技能培訓的手段和內容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培訓課程要有針對性
職業院校要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面對不同的人群,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在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前提下,結合企業實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達到操作人員“一專多能”、專業技術人員“一崗多能”的效果[1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多職工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而企業提供的培訓卻無法滿足職工的需求,他們十分渴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和競爭能力。這部分職工的學習目的則相對明確,職業院校可以制定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利用非工作時間為這些企業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培訓內容要兼顧全面
職業技能培訓往往面對不同的人群,學員的文化程度和職業素質參差不齊,在職業技能培訓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眾口難調”的現象。因此,在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如將課堂搬到企業,用職工的工作環境為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學員在身臨其境的同時達到淺顯易懂,學以致用的目的。對于不同的類別和不同層次的人群,可以采用專項能力培訓,逐步縮小不同人群的文化程度和職業素質。
結束語
職業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帶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需要職業院校的推動,這就需要發揮職業院校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在國家倡導的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的背景下,各級政府部門對職業技能培訓也越加重視。在解決鋼鐵、煤炭企業脫困發展的問題上,國家及各級政府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旨在提高職工的職業技能,從而促進就業與再就業。職業院校應抓住這些有利機遇,擔負起服務區域發展的重任,大力提高職業技能培訓力量,這正是企業脫困轉型、職工轉崗再就業、繁榮社區教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職業院校長遠發展的需要。——論文作者:王義偉 武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