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職稱論文投稿探究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類型

發布時間:2016-12-20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讀者、學術社團之間的關系,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職稱論文投稿 :探究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類型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借鑒。 前言 學術論文是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傳承和發展,傳承方面

  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讀者、學術社團之間的關系,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職稱論文投稿:探究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類型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借鑒。
 
  前言
 
  學術論文是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傳承和發展,傳承方面體現出對現有研究理論、研究成果的記錄,發展方面體現對研究理論、研究成果的創新、突破。
職稱論文
 
  學術論文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和主觀性。學術論文的客觀性、科學性要借助其他語篇來實現,即引入互文本①來實現,因為學術論文引入他人或自己的研究成果、理論、觀點是學術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的基礎。互文本(進入文本的參考文獻)的引入又開啟了與互文本作者、讀者、學術群體的對話空間,這也是學術論文主觀性的體現。主觀性是建立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讀者、學術社團的良好人際關系,同時也是對學術知識的推廣和傳播。
 
  Halliday建立的人際意義系統中,區分了語氣系統、歸一性、情態系統、表態度詞、情態隱喻等;Martin和White建立評價系統中,劃分了態度、介入、級差3個子系統。系統功能的意義系統建立了作者與讀者的人際關系分析理論,評價系統建立了意義的多聲對話系統。這些理論對學術論文的主體互文具有重要作用,是主體互文的理論基礎。
 
  相對而言,作者如何與其他主體參與知識構建的研究較少,也就是說,作者如何引入互文本生成學術論文、作者與其他主體的關系,這些研究較少。
 
  本文將研究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②將揭示學術論文如何與互文本(進入文本的參考文獻)參與知識構建,從而生成學術論文。
 
  一、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類型。
 
  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讀者、學術社團之間的關系。學術論文結構的前言、正文、結論都會不同程度地引入互文本,引入的互文本內容包括:觀點(或解釋)、概念(或名稱、或定義)、理論(或理論模型)、研究方法(或研究設計、手段、思路)、研究結果、研究課題(或研究內容)等。互文本是一個“他者”,進入到文本中,要求作者采用不同的視角對互文本進行評價,從而形成作者不同角色,也就是作者與其他主體不同的關系,即主體互文性。
 
  (一)作者與互文本作者(參考文獻作者)的互文。
 
  學術論文的創作是建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的,首先必須對相關研究進行理論綜述,其次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每一步都會引入互文本來表達作者不同的交際目的和評價意見。Thompson(1994:204)認為,學術語篇中互文有三大功能:(1)通過向同行和讀者表明作者自己對本學科的既有知識的掌握、看法、態度、意見、立場,以及指出他人尚未探討的問題,或者指出他人觀點的缺點、錯誤、需要修正的地方,以此確立作者構思著作的基礎;(2)分析、討論、說明、論證、特別是加強作者自己的觀點;(3)向讀者表明自己涉獵本學科僅可能多的著作、文獻。這樣作者與互文本作者就形成了不同的互文關系。
 
  1.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一致關系。
 
  作者與互文本作者一致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成為“一個人”,也就說,作者讓互文本作者說出作者自己的話語,或者互文作者說出作者的話語,或者說,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角度一致,作者讓互文本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說話,或互文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說話。如:
 
  (1)也就是說,讓消費者的無意識多次邂逅廣告信息、從而在大腦皮層留下印記、產生對廣告信息的識記與好感。這也是廣告心理學家薩瑟蘭所強調:“廣告產生的即使很小的效應對我們選擇商品品牌也會產生影響”,猶如“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一根很輕的羽毛即可使天平發生傾斜”,發生廣告接受的“羽毛效應”.(劉慶傳:《權利“燙手”才正常》,《新華日報》,2009年12月3日。)(舒詠平:《“信息邂逅”與“搜索滿足”---廣告傳播模式的嬗變與實踐自覺》,《新聞大學》,2011年第2期。)(2)這樣的媒體現狀造成了接收的疲軟。據CSM媒介研究2008年全國基礎調查數據,全國29.8%的家庭擁有正在使用的收聽設備,城市家庭為40.4%,鄉村為25.2%,百戶擁量為35臺,聽眾規模為39848.4萬人。而同時全國家庭電視機擁有率達到97.9%,擁有兩臺以上的家庭占29.8%.城鄉家庭平均每戶可以收看到46.2個頻道,其中城市46.5個,農村35.7個。(《2009年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第212、230頁。)(周小普:《從數字中看差距---對中國廣播發展問題的思考》,《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第2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互文本作者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③,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一致關系表現了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地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把互文本作者的話語當作自己的話語來說,作者話語與互文本作者話語融為一體或互文本作者把作者話語當作自己的話語。例(1)是直接互文④,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有參考文獻標記;例(2)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非人,有參考文獻標記。
 
  2.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交叉關系。
 
  作者與互文本作者交叉互文是指作者肯定互文本作者觀點、理論等的一部分,又指出一部分的缺點、不足或討論、懷疑、批評。如:
 
  (3)杜駿飛等人給出的定義---“網絡廣告,是指擁有現實和虛擬身份、可識別的發布者,以觀念、商品或服務的陳述或推廣為訴求內容,直接或間接通過互聯網發布的信息傳播”.(杜駿飛等:《中國網絡廣告考察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然而,這個定義還是不能很好地回答本文開頭言及的那些疑似情形,無法區分為經營性質和非經營性質的商品售賣所進行的信息推廣。(李明偉:《論網絡廣告治理的現實問題與學術回應》,《現代傳播》,2012年第4期。)(4)根據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對全球重要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傾向性和報道態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主流媒體對北京奧運的報道態度僅30%為中性和客觀;70%以負面為主。(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全球重要媒體對北京奧運報道的傾向性和態度研究》,2008,中國國際輿情網http://202.121.96.151/s/22/t/45/a/526/info.jspy2010年10月1日。)因此,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并沒有擔負起“溝通、交流、傳播”的全球傳播責任和使命,反而導致中國國家形象的妖魔化和負面化。(相德寶:《國際自媒體涉華輿情現狀、傳播特征及引導策略》,《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1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互文本作者話語(交叉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交叉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交叉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交叉關系表現了作者突出互文本作者的話語的討論性、協商性,也就是,作者贊成互文本作者的一部分話語,又對另一部分感到懷疑或反對。例(3)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有參考文獻標記;例(4)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非人,有參考文獻標記。
 
  3.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極性互補關系。
 
  作者與互文本作者極性互補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觀點、理論相反、相對,但又是互補的,發展的、深化的。如:
 
  (5)有學者指出,“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評論的內容和體裁突破了傳統媒介載體的限制,從要素到風格也有很大變化。網絡評論、博客言論、手機話語等新媒體評論給傳統的新聞評論提出了挑戰。”(陳明:《從新媒體的出現看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山東視聽》2006年第3期。)筆者認為,這種挑戰早已不限于學者的理論宣講,更多地在現實中得以體現。報紙新聞評論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就在于時效性問題。(彭軍輝:《互聯網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研究》,《當代傳播》,2011年第1期。)(6)2010年復旦大學博士張妤玟在《誰提出第四等級的報刊觀念》一文中則認為是托馬斯·麥考萊(1800~1859)在1828年最先提出。1828年9月麥考萊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了《論哈姆勒<蘇格蘭憲政史>》一文,里面寫道“國會中的記者席已成為這個國家的第四等級。”(張妤玟:《誰提出第四等級的報刊觀念?---從埃德蒙·伯克到托馬斯·卡萊爾》,《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5期,第40-44頁。)本文通過考察取證,證明在麥考萊、布魯厄姆男爵兩人之前,已有人明確使用過“第四等級”這一詞。同時本文還將從多個角度論證伯克最先提出“第四等級”這一詞的可能性。(謝吉:《到底是誰最早提出“第四等級”?》,《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6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互文本作者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極性互補關系表現了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話語是互補的,也就是說,作者話語是互文本作者話語的修正、補充、發展、深化。例(5)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參考文獻標記;例(6)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參考文獻標記。
 
  (二)作者與學術群體的互文。
 
  學術群體規約表現為:客觀性和科學性(規范的科學的構篇方式、尊重權威、共同的學術規范、學科理論等),語言表現為:恰當運用人稱、禮貌、認知動詞(學術群體的共識)、確定動詞(作者立場)、學術背景介紹等。作者與學術群體在學術論文中的關系表現為:
 
  1.作者與學術群體的一致關系。
 
  作者與學術群體一致性是指作者遵守、認可、贊同學術群體的原則、規約,群體話語是特定話語,常常由專家或機構、著作、學科等表現出來。如:
 
  (7)從組織文化視角學來看,“組織文化的由社會構建的本質就是---它是由社會構建的”.(〔美〕丹尼斯·K.姆貝,陳德民等譯:《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態和統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版,14頁。)這種構建的概念所蘊涵的社會意義,旨在求得更大的報酬,是一種很明確的市場投向。這種意義被傳輸給社會各群體組織的成員,從而構建出共享的價值觀和共享的意義,即市場精神和自由原則。(王鳳翔:《西方廣告自由法制原則的被解構---以美國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1期。)(8)英國學者博埃默(Boehmer,1998:22)認為,“他者”這一概念被用來指稱主導性主體以外的一個不熟悉的對立面或否定因素,正因為“他者”的存在,主體的權威才得以界定。他認為西方自視優越,正是因為他們始終把殖民地的人民看作是沒有力量、沒有自我意識、沒有思考和統治能力的他者。([英]艾勒克·博埃默(1998):《殖民與后殖民文學》,盛寧、韓敏中譯,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童兵、潘榮海:《“他者”的媒介鏡像---試論新聞報道與“他者”制造》,《新聞大學》,2012年第2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互文本作者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一致關系表現了作者話語與社團話語一致。例(7)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非人(學科),有參考文獻標記;例(8)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有參考文獻標記。
 
  2.作者與學術群體的交叉關系。
 
  作者與學術群體交叉互文是指作者肯定學術群體的觀點、理論等的一部分、又指出一部分的缺點、不足或討論、懷疑、批評。如:
 
  (9)解放后在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黨組召集的全國報紙經理會議上,已經調任人民日報社社長職務的范長江,請漢口《大剛報》代表嚴問天入選主席團的席位,并當眾宣稱“《大剛報》是唯一的一家合作社性質的民間報紙”.(王淮冰、黃邦和(主編):《大剛報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6頁。)(李理:《“<大剛報>是唯一的一家合作社性質的民間報紙”---范長江對<大剛報>評價的原因及歷史檢視》,《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4期。)(10)該框架內的實證研究往往將國家視為統一的整體,冠以經濟、政治、法律、科學、家庭等各種社會系統之前,比如國家經濟研究、語言研究、文化研究,英國文學、德國歷史、美國兒童心理學等。這種國家主義的方法論(Smith,A.D.,NationalismintheTwentiethCentury.Oxford,1979,p.191.)在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受到了挑戰。(章宏:《國家是分析全球化語境下媒介與傳播學的唯一起點嗎?》,《當代傳播》,2011年第4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群體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極性互補關系表現了作者與群體話語是互補的,也就是說,作者話語是群體話語的修正、補充、發展、深化。例(9)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參考文獻標記;例(10)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非人,參考文獻標記。
 
  3.作者與學術社團的極性互補關系。
 
  作者與群體極性互補是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觀點、理論相反、相對,但又是互補的,發展的、深化的。
 
  (11)媒介象征分離于社會語境的能力,使受眾很容易將社會領域錯誤地當成一個透明現象,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錯誤印象:互聯網、在線網絡與電話、衛星和電視系統合并起來,其傳播形式能讓我們無需移動,“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這一個事件的解釋者,通過拼湊起來的片斷,比置身于其中的人更好的了解這一事件”.(Pickles:《Phenomenology,scienceandgeography:spatialityandthehumansci-enc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p173.)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觸到陌生和不熟悉的事物,就可以遨游時空周游世界了,即身體不再有效地限制主體位置,在室內就能看世界。這種錯誤印象產生的原因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吳小君、劉小霞:《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論“環境地理隔離”》,《現代傳播》,2011年第7期。)(12)一般認為,1960年總統大選期間,肯尼迪和尼克松分別雇用哈里斯和羅賓遜進行民意調查、提供選情,是民意測驗開始系統性為總統候選人效命的重要年代。(王石番:《民意理論與實務》,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31頁。)但是,文獻研究表明,“埃米爾·胡爾亞才是把正在成型中的民意測驗科學應用到選舉運動和政府治理中的第一人,僅僅最近才有一些政治作家承認了胡爾亞對羅斯福總統的重要性。”(張健、佘貽明:《埃米爾·胡爾亞美國政黨民調的先驅》,國際新聞界20l1年第2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群體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極性互補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極性互補關系表現了作者與互文本作者話語是互補的,也就是說,作者話語是互文本作者話語的修正、補充、發展、深化。例(11)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非人,參考文獻標記;例(12)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參考文獻標記。
 
  (三)作者與讀者的互文。
 
  作者與讀者的互文表現為一致關系,因為作者創作學術論文首先把自己也當作是一個潛在的讀者來對待,也就是說,學術論文的創作是以“讀者為中心”.作者與讀者的互文性通過語言形式和內容表現出來,如客觀性、科學性、學術背景介紹、互文標記、情態、人稱等。如:
 
  (13)英國普通法學者布萊克斯通對言論自由的認識。在他看來,言論自由是免于事前限制的自由,而不是免于事后追懲的自由。正如他在《英國法釋義》(CommentariesontheLawsofEngland)中寫道:“言論(報刊)自由確實是自由國家的基本性質;但這包含在對言論規定事前限制的禁止,而非言論之后免受刑事追究的自由。”(Blackstone,W.,CommentariesontheLawsofEngland(Vol.4,4thEd.),Oxford,ClarendonPress,pp.150-153.)(彭桂兵:《“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原則的歷史考察》,《國際新聞界》,2012第3期。)(14)覃詩翔(2010)曾探討了中國少數民族在大眾媒介中的他者再現。通過對《北京青年報》2006年少數民族新聞進行內容分析,他發現:對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的71篇報道中,43.7%的報道強調了少數民族得到漢族的幫助;29.6%強調了少數民族受到漢族的歡迎與喜愛;18.3%強調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理解協作。而關于民族間有沖突矛盾只占5.6%.(覃詩翔(2010):《中國少數民族的“他者”再現---對2006年〈北京青年報〉少數民族新聞的內容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第14期,頁131-162.)(童兵、潘榮海:《“他者”的媒介鏡像---試論新聞報道與“他者”制造》,《新聞大學》,2012年第2期。)主體互文形式:作者話語+讀者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主文本+互文本(一致關系)+互文標記,或基本話語+次要話語(一致關系)+互文標記,這里的互文標記是指參考文獻標記(標注).一致關系表現了作者把讀者當作自己來進行對話,也就是說,作者把讀者當作一個理想的聽話者來進行對話,從而使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理論。
 
  例(13)是直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人,有參考文獻標記;例(14)是間接互文,有互文動詞,主語為非人,有參考文獻標記。
 
  二、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分析。
 
  (一)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互文性的術語。
 
  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互文形式:互文標記+互文本,互文本的語言形式可以是:詞語、小句、句組、語篇,互文標記可以是:互文小句、名詞短語、詞語、引號、引用標記。
 
  互文本是引入正文的其他文本,這里指進入文本的參考文獻,互文小句是導入互文本的小句,互文小句:互文本作者+互文動詞或非人+互文動詞,互文動詞是引入互文本的動詞,互文標記是指示互文的語言記號。
 
  (二)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互文。
 
  作者創作學術論文必須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就必須引入互文本進行對話,作者通過互文本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方法、評價等,同時互文本作者也在表達自己。
 
  1.互文本作者分類。
 
  互文本作者分為: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和不可言說的他人。(Thompson,1996:501-530)定指他人有尊重、強調、突出的作用;不定指他人和不可言說的他人起插入對話作用。
 
  2.互文本作者出現的形式分類。
 
  A.互文本作者出現在句子中。
 
  (1)互文本作者充當句中主語;(2)互文本作者為被動語態中的顯性邏輯主語;(3)互文本作者充當句子中名詞短語的一部分;(4)互文本作者充當句子中名詞短語的一部分,但無互文動詞;(5)互文本作者充當句子中介詞短語的一部分。(Swales,1990:18.)B.互文本作者不出現在句子中。
 
  (1)互文小句雖然無互文本作者的姓名,沒有清晰的轉述動詞,但有完整的互文標記;(2)互文小句為名詞性主語的句型的被動語態結構,有互文動詞;(3)互文小句為名詞性主語句型的被動語態結構,無清晰的轉述動詞;(4)沒有互文小句,也沒有任何互文標記,互文標記置于括號里;(5)沒有互文小句,也沒有任何互文標記,互文標記用數字上標的形式在腳注或尾注中出現;(6)沒有互文小句,也沒有任何互文標記,互文標記不是此句的信息來源,還是對比信息的出處,并置于括號里。(Swales,1990:18.)3.互文本作者言語行為動詞。
 
  互文本作者言語行為動詞分為:研究型、認知型、語篇型動詞。研究型動詞與研究結果的陳述或者研究過程有關;認知型動詞用來描述研究者實施的認知行為,包括作者的心理活動等,表現出作者對互文作者的論斷做出相應的評價,而不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語篇動詞用來描述作者和互文本作者之間的聯系,且能表明作者對互文內容的評價。(唐青葉,2004)。
 
  研究型動詞具有說服、評價、中立、互動和評價的人際功能,表現出作者對參考文獻的客觀的、中性的態度,容易讓讀者接受。研究型動詞通過對被引述參考文獻進行綜述,顯示作者對文獻的掌控能力和堅實研究基礎。同時,還借助于互文本作者表現出的權威性來支持學術論證。
 
  認知型動詞對參考文獻采用大多數研究者接受的觀點,又表達自己的積極評價,容易讓學術群體接受,同時又對前人或同代人寬泛的總結表達作者對命題的不確定性,讓讀者參與一起進行協商。
 
  語篇型動詞有的對參考文獻采用嘗試性態度,又尊重同行;有的對參考文獻采用肯定的積極的評價,對互文內容是一種客觀的、中性的方式,表現出作者采取一種不干涉的態度;有的表達作者對參考文獻的一種否定,暗示這些內容有待進一步論證。
 
  語篇型動詞使表述更婉轉,增強語篇的接受度。語篇型動詞將命題的責任直接指向互文本作者或互文本,而作者對轉述命題的態度是不明確的,這是一種用于比較和支持研究的有效方法。
 
  學術論文作者與互文本作者的互文性可以為學術論文建立研究的基礎(歷史研究成果的介紹),提供支持作者論文創作的觀點、理論、方法、數據、圖表等,提供作者討論、質疑、反對的觀點、理論,提供作者創新、發展、填補空白的理論基礎。因此,學術論文是建立在作者與互文本作者對話的基礎上的文本。
 
  (二)作者與學術群體的互文。
 
  作者與學術群體的關系主要是作者作為成員要遵守學術道德、知識規范和學術規范,杜絕抄襲,提倡學術創新。作者與學術社團體現的是個體與集體的辯證關系,因此,學術群體的觀點、理論、態度、評價是通過個體表現出來,也就是通過專家的觀點、理論、態度、評價體現出來,或非人稱的名詞、名詞性短語、介詞短語表現出來。
 
  1.知識規范。
 
  遵守群體的科學知識標準、普遍的科學知識觀點、理論標準。在學術論文創作中,作者常常用心理型互文動詞來體現與學術群體的關系。心理型互文動詞是表現作者的心理活動的動詞。作者運用心理型互文動詞來表現本領域內學術群體接受的觀點、理論、方法、原理等。
 
  2.引用規范。
 
  引用規范主要是指作者參考、借鑒的參考文獻必須有標注,杜絕抄襲。在學術論文創作中,作者常常用融合式和非融合式的互文形式(Swales,1990:153)融入式指互文本的作者信息列于句子結構內,是句子的一部分,出版日期和頁碼用括號標在名字后或置于句末,謂語用互文動詞;而非融入式是將互文的信息包括作者、年代、頁碼等均置于括號內,放在句子結構之外或用數字上標的形式在腳注或尾注中出現,可以同時指稱多部著作,此時沒有清晰的互文動詞。
 
  (三)作者與讀者的互文。
 
  學術論文的主體互文主要是以“讀者為中心”
 
  來展開的。學術論文只有通過讀者才能實現學術交際的目的,因此,作者必須設計以“讀者為中心”的人際構建,充分考慮讀者的興趣、閱讀取向、背景知識以及學術社團的規范和標準,調控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學術交際的目標。作者設計的的互文性使讀者能從語言形式和意義層面去辨識、理解。
 
  1.語言形式層面。
 
  互文的建構主要通過:互文來源、互文小句、互文本、互文標記等來實現。
 
  (1)互文來源。
 
  互文來源是互文本的來源標記,讀者可以識別互文本來自誰或哪里。Thompson(1996:501-530)分為:自我、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社團和不可言說的他人。
 
  White(2001:9)的評價理論,在介入系統中分為“自言”和“借言”.自言:自我,他言: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學術群體、不可言說的他人和文本。
 
  我們把互文來源分為:人類和非人類。人類是指:自我、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和不可言說的他人、學術群體;非人類是指:機構、作品(文本).
 
  (2)互文小句。
 
  互文小句是引入互文本的小句,互文小句形式:
 
  A.人(人稱)+互文動詞。
 
  人(人稱)是指互文作者、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和不可言說的他人。
 
  這種互文小句形式表示人際功能時,是作為依附句附加在互文本表達的主要命題上的。這時的互文小句喪失了它的概念功能,但是獲得了人際功能,為互文本中的概念命題提供人際框架和“人際空間”(Matthiessen,2004),以修正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的關系,是體現互動(如效度、協商、言據等)的詞匯語法資源。(Halliday&Matthiessen,1999和Thompson,2005)這種互文小句形式加強了作者與讀者的人際互動關系。
 
  B.非人+互文動詞。
 
  非人是指機構、作品(文本).
 
  這種互文小句形式表示概念功能,互文是把一個被表征過了的語言現象(互文本)解釋為言語過程/思維過程的內容,而這個言語過程/思維過程是個一級表征,是言語的或者感覺的事件(互文小句).從這個角度看,互文小句是結構上的主句,也是概念語義上的主要命題。(Halliday&Matthies-sen1999和Thompson,2005,這種互文小句形式的功能是強調客觀性,強調科學、理性的推理是建立在客觀情況、事實的基礎上互文小句是可以用來進行主體間性調控的語言資源,它的各個系統的運作和合作不但使說話人對主體間性的調控成為可能,而且還為說話人對主體間性進行“微調”提供了精密度上的可能和保證。因此互文是作者對主體間性進行調控的重要的語言策略。(辛志英,2011)互文動詞是引出互文本的動詞;ノ膭釉~能表達作者和互文本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評價,首先分為:表意和評價動詞。表意動詞分為:作者互文行為動詞和互文本作者言語行為動詞,作者互文行為動詞分為:比較和理論化互文動詞,互文本作者言語行為動詞分為:研究型、認知型和語篇型(如上).評價動詞:作者立場和互文本作者立場,作者立場動詞:敘事性、反敘事性、非敘事性,互文本作者立場:積極的、消極的、中性的。(唐青葉,2004)2.語言意義層面。
 
  引語是互文形式,引語的意義研究有等同論、名稱論、描寫論、指示論、展示論和明示論等。(辛斌,2009)互文的意義分為:由語言(語義)規則決定的合成內容和由人們日常對話語真值的評價所反映的直觀內容,直觀內容是通過對合成內容的語用豐富而產生的。(Recanati,2001)互文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引號內的成分是被提及的,在于引起受話人對其本身的注意;另一方面它是被使用的,即像通常對詞語的使用一樣,用于指稱事物或表達思想內容。直觀內容也稱附加內容,因為引號出現的句子除了增添了引號的常規意義也與引語的信息內容相聯系。
 
  互文意義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第二層面分別是詞語的使用和提及所產生的意義或者是合成意義和直觀意義,第三個層面是言語行為層面,涉及作者的意圖,稱之為互文目的。互文目的具體表現為作者只是想表明相關詞語是被引用者的原話、作者支持互文所表達的思想觀點、作者對互文所使用的詞語或所表達的內容有爭議或者引用者對它們并不贊成或持保留意見。直接互文一般會具有這三個層面的意義,間接互文一般具有第一和第三層面的意義。(辛斌,2010)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性充分地體現了互文意義的三個層面的不同類型。
 
  因此,學術論文作者確立的“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可以與讀者進行有效的協商、互動,可以得到同行、社團的認可,從而實現知識的建構、傳遞、發展、創新的交際目標。同時恪守學術社團的規范,關注不同參與主體的情感、期望和需求,吸引讀者介入語篇,參與作者期望的互動,并領會作者的評價取向。所以說,學術語篇中作者所表達的是被某個群體認可的個性觀點、思想、理論,其中包括實施作者與讀者“同盟”的語言策略。學術論文是作者、互文作者、學術群體、讀者之間互動的產物。
 
  三、結語。
 
  本文從新聞類學術論文的語言痕跡來探討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認為:新聞類學術論文主體互文是作者、互文本作者、學術社團、讀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作者與互文本作者、學術社團的一致、交叉、極性互補關系,作者與讀者的一致關系。作者與互文作者、學術社團的互文是作者構建學術論文的觀點、理論、方法的基礎,是學術論文發展與創新的基礎。作者與讀者的互文表現了作者構建學術論文是以“讀者為中心”,從學術論文的語言形式和意義上的互文性體現出來。新聞類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性語言形式為:作者話語+互文本作者話語,兩者的關系體現為:一致關系、交叉關系和極性互補關系。
 
  學術論文的話語秩序是一場在學術社團爭奪創造知識的意識和權勢關系的戰爭。在語篇生成過程中,作者受交際目的的影響,與互文本作者、文本、學術群體、讀者產生互動;學術語篇把讀者(包括作者、互文本作者)作為交際對象,在選擇互文本時要考慮學術社團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他們如何以一個潛在的交際方式影響作者的語篇生成,又是如何強化了社會組織力量對語言接受的影響,并表達作者的判斷、評價、建構。因此,學術論文是作者、互文本作者、文本、學術社團、讀者之間的互動、對話的產物。
 
  學術論文與參考文獻的主體互文表明:(1)作者具有多重角色:作者、互文本作者、學術群體、讀者。作者的多重角色形成學術論文的繼承性、創新性、科學性、嚴密性、邏輯性、正確性和模糊性。(2)參考文獻具有獨立性,是獨立的主體,也就是說,參考文獻對作者角色的建立具有反作用。(3)學術論文的創新是建立占主導地位作者角色,并發展成為未來的互文本作者角色、或未來的學術群體的代表角色。
 
  注釋:
 
  ①互文本是互文性理論的一個術語。互文本是指進入到文本中的其他文本,這里指進入正文的參考文獻。
 
 、诨ノ男愿拍钣煽死锼沟偻尢岢。互文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與可以論證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間的關系”,以熱奈特為代表。廣義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與賦予該文本意義的知識、代碼和表意實踐之總和的關系”,以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為代表?死锼沟偻拚J為“每一個文本把它自己建構為一種引語的馬賽克;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造”.(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996年第1期。)③分類參考了巴赫金關于引語的對話性視角分類:轉述者話語和被轉述者話語,Fairclough(1995)動態的相互關系的分類:基本話語和次要話語。(Volosinov,V.N.Marxism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J].Translat-edbyL.Matejka&I.R.Titunik.NewYork:SeminarPress,1973:115.Volosinov是巴赫金。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NewYork:Longman,1995:50.)。
 
  ④直接互文是指有引號的互文,間接互文是指沒有引號的互文,參考了Leech&Short(1981)的引語概念和分類。(Leech,G.N.&Short,M.H.Stylein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
 
  參考文獻:
 
  [1]Thompson,G.Reporting:CollinsCo-buildEnglishGuides5[M].London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4:204.
 
  [2]HallidayM.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4.
 
  [3]Martin,J.R.BeyondExchange:APPRAISALSysteminEnglish[A].InS.HunstonandG.Thompson(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Oxford:OUP,2000.
 
  [4]White,P.R.R.Appraisal:AnOverview[J/OL].PeterWhite'sAppraisalHomepage,2002.
 
  [5][6]Thompson,G.Voicesinthetext:discourseper-spectivesonlanguagereports[J].AppliedLinguistics,1996,17(4):501-530.
 
  [7][8]Swales,J.M.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UP,1990:18,153.
 
  [9]White,P.R.R.AnIntroductoryTourThroughAp-praisalTheory[J/OL].PeterWhite'sAppraisalHomepage,2001:9.
 
  [10]Matthiessen,C.M.I.M.Descriptivemotifsandgeneralizations[A].InA.Caffarel,J.R.Martin&C.M.I.M.Matthiessen(eds).LanguageTypology:AFunctionalPerspec-tive[C].Amsterdam:Benjamins,2004:537-673.
 
  [11]Halliday,M.A.K.&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London:Cassell,1999.
 
  [12]Thompson,G.Butmesomebuts:Amultidimension-alviewofconjunction[J].Text,2005,25:763-791.
 
  [13]辛志英。構建主體間性的投射小句系統---一項基于語料庫和語篇類型的研究[J].中國外語,2011,39(1):44-50.
 
  [14]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79(2):3-6.
 
  [15]辛斌。引語研究:理論與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238(01):1-6.
 
  [16]Recanati,F.OpenQuotation[J].Mind,2001(110).
 
  [17]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155(4):67-73.
 
  [18]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NewYork:Longman,1995:50.
 
  [19]Leech,G.N.&Short,M.H.Stylein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
 
  [20]程錫麟;ノ男岳碚摳攀鯷J].外國文學,1996,138(1):72-78.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