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文學期刊瀏覽:次
《文史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 Philosophy(雙月刊)創辦于1951年,作為一家學術名刊,至今在同類刊物中仍然保持著三項殊榮,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而知名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一向以學術為本位,以創新為生命不斷發掘新的選題,展開新的爭鳴,受到國內外讀者,作者的高度關注及好評。
文史哲收錄情況/影響因子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中國《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1、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2014)北大核心期刊(2015)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3、中國《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4、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5、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6、影響因子:
截止2016年萬方:影響因子:0.401;總被引頻次:1128
截止2016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855;綜合影響因子:0.541
7、文史哲雜志榮譽:
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
首屆國家期刊獎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8、文史哲級別: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文史哲欄目設置
當代學術銘家與學術史、國學研究、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
文史哲雜志社介紹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文史哲》范例
1.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與反經典 吳承學,沙紅兵,Wu Chengxue,Sha Hongbing
2.特約評論人語 曾棗莊
3.何為意義——論意義的意義 楊國榮,Yang Guorong
4.試論自然與自由之異同 沈順福,Shen Shunfu
5.服從還是不服從?——孟子論人臣的政治義務 方旭東,Fang Xudong
6.走出文化盲點:原罪論視角下的性善論 謝文郁,Xie Wenyu
7.民間傳說演變的動力學機制——以洪洞縣"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內傳說為中心 陳泳超,Chen Yongchao
8.論賦的特質及其與漢語和中國文化之關系 趙逵夫,Zhao Kuifu
9.漢初駢散之分途及其政治與文學功能 孫少華,Sun Shaohua
10.漢賦文化特質簡論 劉慧晏,Liu Huiyan
11.古體詩新生命論 周篤文,Zhou Duwen
12.《項羽不死于烏江考》研究方法平議 袁傳璋,Yuan Chuanzhang
13.再論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歷史真相 王曉毅,Wang Xiaoyi
14.漢人世侯與蒙元關系的演變——以世侯征伐鎮戍為中心 趙文坦,Zhao Wentan
15.明代監軍制度述論 李渡,Li Du
16.新紀元:康熙帝首次南巡起因泰山巡狩說 常建華,Chang Jianhua
17.全球化語境下的"主體"(他者)爭鋒——由《我愛比爾》論"第三世界"文化自處問題 葛亮,Ge Liang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文史論文投稿晚清民初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夢構建
1895年到1910年代是烏托邦文學流行的時代,也是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建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夢的起點.五四以來,世人多注意到中國夢在政制、科技、文化等層面對西方文明的模仿,較少認可中國夢誕生伊始便內含有超越西方的文明想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