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社科論文范文論當下社科期刊論文寫作要求

發布時間:2019-08-0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是編者和作者共同的目標,期刊編輯應引導作者將引文的準確作為自己的職責。引文差錯問題就其產生的源頭來說,作者應負主要責任。因此,解決引文差錯問題,首先需要作者提高責任心,把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作為目標

  論文摘要: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是編者和作者共同的目標,期刊編輯應引導作者將引文的準確作為自己的職責。引文差錯問題就其產生的源頭來說,作者應負主要責任。因此,解決引文差錯問題,首先需要作者提高責任心,把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作為目標。

  本文選自:《北京社會科學》是一本社會科學學術刊物。旨在加強對北京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戰略的研究,溝通與兄弟省市理論界的經驗交流,在促進各門基本學科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研討。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本刊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

  一、不重視學術規范和編輯規范是引文差錯頻現的內部原因

  相對于作者方面的問題,編輯對引文差錯問題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一般認為,相對于學術觀點分歧這樣的大問題,引文差錯問題屬于不受重視的“小問題”,極易被編輯所忽視。實際上,引文差錯屬于“硬傷”,這對引用原始資料與文獻的準確性要求更高,對引用文獻的版本選擇要求更高的文史論文來說,堪稱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在《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的計算方法》中,大量的錯誤實際上都屬于引文問題。具體來看,常見的引文差錯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引文本身的差錯,即引文文字與原文獻不符;二是出處差錯,包括作者、著作名、版次、卷次、頁碼、出版時間差錯等。前一方面一般又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引文不認真核實,漫不經心,造成多、漏、錯字。如“神只”的“只”誤作“祗”;“一闋詞”的“闋”誤作“闕”;《尚書》“金縢”的“縢”字誤作“滕”;農歷“己未年”的“己”誤作“已”;成語“親承謦欬”的“謦欬”誤作“罄咳”;音樂術語“宮商角徵羽”的“徵”字誤作“征”,等等。最令人驚愕的是,一些詩詞引文竟然發生一些不能想象的錯誤,如七言詩竟然只有“六言”,或“五言”成了“四言”,以致詩詞不押韻,不堪卒讀。嚴重的錯誤往往只是一字之差,如《后漢書?禮儀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2]3124,其中“欲老人不噎”在一篇論文中被誤引作“欲老人之噎”,一字之差,意思正好相反。二是轉引轉抄,憑記憶以訛傳訛,張冠李戴,所引的“名家名言”往往是輾轉傳抄而來。最常見者,如《十三經注疏》的“注者”和“疏者”的混淆,賈公彥和鄭玄、孔安國和孔穎達、徐彥和賈公彥、邢昺和孫奭,都極易混淆,從而誤導讀者。還有一些引文本身殘缺不全,或將原文掐頭去尾,或中間腰斬,也不加省略號,致使意思含糊不明。出處差錯主要表現在引文的出處不明,或使用舊版本,或者只是簡單標出書名、出版社,給編輯核對增加了無窮的麻煩。如個別論文只簡單注明引文出自《十三經注疏》、《皇清經解》,既無具體的版本、卷數、冊數,更無具體的頁碼,令編輯無從查找。更有甚者,只簡單標明出自影印本《四庫全書》,再無其他信息,這樣的引文實際上失去了引用的意義。出現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從編輯角度來說,主要是編輯不重視學術規范和編輯規范,沒有認真對待引文差錯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是編者和作者共同的目標,期刊編輯應引導作者將引文的準確作為自己的職責。引文差錯問題就其產生的源頭來說,作者應負主要責任。因此,解決引文差錯問題,首先需要作者提高責任心,把提高論文的學術質量、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作為目標。期刊編輯應引導作者對引文負責,不斷提醒作者重視引文問題,針對不同的引文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具體地說,針對引文本身的差錯問題,應引導作者提高對論文引文重要性的認識。引文必須是作者在全面、正確地理解相關材料后從中摘出的以資論證的內容,應是從作者直接閱讀過的原著中直接引用,應以原始材料為依據,認真核對,一絲不茍。應盡量采用直接引用的方式,如果因為文獻資料一時難以找到而不得已轉引,一定要逐字逐句認真一一加以核對,并注明所轉引材料的確切來源、出處與具體頁碼。轉引他人文章的引文極易在內容、文字等方面出現程度不同的疏漏和誤差。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段引文,被某位名家誤引后,又被其他作者沿襲,一再誤引,產生如“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效應,波及數種出版物,包括專著和期刊、幾位研究者,大有三人成虎,難以挽回之勢。更讓人擔憂的是引文方面的斷章取義現象,具體表現在隨意刪改刪節引文或對引文掐頭去尾又不加省略號標明,甚至不顧具體的上下文語境,故意曲解原文原意,或前后顛倒為我所用,為自己的觀點貼標簽,等等。這種惡劣做法是一種極不嚴肅學風的表現。針對出處差錯問題,應引導作者本著尊重原作者、對讀者負責、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的態度,采用最權威的版本,認真標明出處,包括作者、譯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時間、頁碼。引文應來自最新版本,對于有不同版本的古籍,應采用普遍為學界公認的權威版本,被學界公認的古籍出版權威機構,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而盡量不引用地方性的非專業出版社的版本。在引用古籍文獻時,應盡量采用最新的整理?北尽H缭谝媒泴W及思想史古籍時盡量采用中華書局的“十三經清人注疏”、“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續編”、“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中國佛教典籍選刊”等精良的版本;在引用文學古籍時盡量采用中華書局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古體小說叢刊”等;在引用史學古籍時盡量采用中華書局的標點本“二十四史”、“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中國歷史文集叢刊”、“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等,盡量不用未經整理點校的老版本。

  2.加強制度建設,建立針對引文的編輯規范;利用互聯網提高檢索引文效率。編輯作為刊物學術質量的把關人,對學術論文的引文錯誤負有重要責任。為了切實防止論文引文問題的發生,學術期刊一定要加強制度建設。在具體的制度設計方面,首先要加強預審。復核引文是一項細碎而又要求嚴謹的工作。因為引文條目眾多,出處雜亂無章,而編輯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抽查的方法,即隨機選擇部分引文進行復核,如果問題較多較嚴重,應該提請作者對引文重新進行復核。為了有效防止引文差錯,還要依據《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的計算方法》明確編輯的具體責任。引文問題的嚴重泛濫,一方面與編輯的文字功底、業務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編輯的職業態度有關。在文史論文的編輯工作中,最費時、最令人頭痛的工作就是為作者的文章核對引文。一般來說,作為一名文史編輯,都具備基本的文字能力、文史基礎知識和基本的版本意識,只是出于畏難心理,許多人都以“文責自負”為借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本該由編輯負責的核對引文工作簡單地推到作者那里。事實上,強調“文責自負”,并不能因此忽視“編輯把關”的作用,不能將“文責自負”簡單地理解為作者應對文章負全部責任。作者的文章一經在刊物上發表,就意味著作者和編者應共同對文章負責。因此,編輯的嚴格把關仍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建立針對引文問題的編輯規范。長期以來,因為沒有有關引文差錯處理的編輯規范可供遵照執行,憑經驗處理成為大多數編輯的習慣做法,編輯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建立有關引文差錯處理的編輯規范有助于引文問題的解決。此外還需要借助于現代化的檢索工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信息檢索相對于原始手段,具有快捷、便利、靈活等特點,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等優勢。編輯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檢索手段,利用電子檢索、網上檢索,有效地化解核對原文較困難、費力費時等問題,大大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在對文史論文引文的復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經開發出來的各類網上檢索系統,有效解決時間緊迫等問題。如復核查閱文史圖書資料,可以利用“《四庫全書》原文查閱系統”、“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甲骨文全文檢索及全文影像系統”、“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大正新修大藏經全文檢索系統”等,也可以利用《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的電子版本,或利用諸如“國學網”、“國際儒學網”、“簡帛研究網”等文史研究網站,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國內重要圖書館或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編制的書目查詢系統。復核查閱期刊論文,可以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以及各類文史專業數據庫如“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竹簡帛書出土文獻電腦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等網上資源。編輯復核引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對于引導學風的健康發展具有導向意義。認真對待文史論文的引文,既是編輯的職責所在,也是為了對祖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正確傳承盡到一份責任。老一輩學者在引用文獻資料時一般都極為謹慎,親自披閱大量史籍,這種嚴謹負責的態度值得年青一代編輯好好學習和繼承。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