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列寧對工農關系理論的創新性貢獻

發布時間:2021-07-30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十月革命前列寧在考察俄國歷史與國情中,認識到了農民問題的關鍵以及農民階級力量的強大,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農聯盟理論付諸實踐。十月革命后列寧準確判斷形勢,針對調整工農關系,恢復經濟發展,使得蘇聯的社會經濟建設得以

  摘要:十月革命前列寧在考察俄國歷史與國情中,認識到了農民問題的關鍵以及農民階級力量的強大,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農聯盟理論付諸實踐。十月革命后列寧準確判斷形勢,針對調整工農關系,恢復經濟發展,使得蘇聯的社會經濟建設得以恢復和發展。列寧是既是工農聯盟這一理論的第一實踐者,也是協調工農關系發展中的創新者。

列寧對工農關系理論的創新性貢獻

  關鍵詞:工農聯盟新經濟政策土地農業合作社

  協調工農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始終起全局性作用。十八大以來提出要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來健全城鄉一體化的機制體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因此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對于黨和國家來說將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重新回顧工農關系的理論實踐經驗對于創新發展工農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列寧是馬克思主義工農聯盟的踐行者,在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過程中,列寧采用政治軍事聯盟取得了無產階級國家政權,以經濟聯盟協調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工農關系,列寧對于工農關系發展具有創新性貢獻,對當前實踐發展仍然具有啟發性作用。

  一、踐行工農聯盟的第一人

  列寧有著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一樣的特質,善于觀察社會現象,能夠深入人民群眾,洞悉社會現實背后所蘊藏的力量。由于“沙皇俄國是一個經濟文化非常落后的國家,小農經濟占優勢,十月革命前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82%,十年后還占80%”,農民階級深受沙皇俄國封建勢力壓迫,二者矛盾尖銳。盡管農民居住較為分散,但農民是這個國家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革命力量。通過考究列寧認識到了“農民問題在俄國社會中和俄國革命運動中不論過去和現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農奴制改革后,農民農村獲得了一定的權力,但是改革并沒有根除沙皇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在獲得發展機會的同時,又將農民作為其壓迫對象,這樣一來農民在封建勢力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農民逐漸意識到,改革如蜻蜓點水一樣,農民起義就會爆發,農民的革命性也因此充分體現出來了。1905年農民運動日益高漲,列寧也在1905-1906年的農民起義中,看到了農民所表現出的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

  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工農聯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不夠成熟,未能將工農聯盟這一方針付諸實踐。列寧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同時也是一個實干家、革命家,他敏銳的觀察到俄國的工人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工人大多數來自貧苦的農村,他們在農村有根,有情感。工人和農民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共同的革命對象,能否爭取到農民與工人相結合是革命能否獲勝的關鍵。“布爾什維克過去和現在始終認為,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只有農民才能成為無產階級的堅強可靠的同盟王軍。”列寧也多次闡明農民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軍,不管是革命中還是未來的社會建設,都不能忽視農民這一潛在的巨大力量。關于工農聯盟,列寧還根據經濟地位的不同,將農民分為不同的階層,依據不同階層的特點決定聯合還是斗爭,將工農聯盟更加細致化、具體化。二月革命勝利后,社會出現兩個政權,在列寧看來,在資產階級掌權之下,無論土地以怎樣的形式歸農民,都不能擺托貧困,而只有“工人和農民奪取政權,才能使我國解決土地問題,即把土地交給農民的問題,以及其他與戰爭有關的問題,如糧食問題,改善工人生活狀況問題等等”。也就是說工農聯盟是發動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唯一出路。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等人的領導下,俄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取得勝利的最大優勢就是列寧指導下的工農聯盟。

  二、致力于解決土地問題來穩固工農關系

  列寧曾指出農民問題是過去和未來都要關注的問題,而土地問題正是農民問題的關鍵,因此列寧在很早就關注了土地問題,并根據不同時期的國情和不同制度下,對土地問題做出了相關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寧通過寫了《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19世紀末俄國的土地問題》、《歐俄土地占有情況》、《俄國土地問題的實質》等論著,對俄國土地問題做出了詳細的考察,分析了土地問題與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對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做出了判斷,他批評社會民主黨人對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估計較高,忽視農民的利益訴求,忽視“農民土地革命”的可能性,以至于對工農聯盟不重視,對革命形勢判斷不清。從總結1905年革命失敗的教訓和農民運動爆發的原因中,列寧得出了工農聯盟沒有實現的主要原因在于俄國社會民主黨制定的土地綱領沒有滿足農民的利益訴求,在研究了《1905年俄國地產統計》之后,列寧得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矛盾是“在工業中高度發展并在農業中也有很大發展的資本主義和仍舊是中世紀的,農奴制的土地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列寧根據民族特點和資產階級的性質指出“在俄國革命中土地斗爭的‘關鍵’就是農奴制大地產”。只有消滅農奴制大地產,把土地轉給農民,農民才能獲得徹底解放,這也是農民革命動力之一,農民是無產階級唯一可靠的同盟者,農民只有在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才能得到地主的土地,才能擺脫專制制度和地主的壓迫。

  列寧在致力于解決土地問題的過程經歷了幾個關鍵點:一是實行土地國有化。在吸收馬克思關于農業發展和地租理論的基礎上,列寧認為要使農業獲得發展,必須解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消除一切土地上的特權,把土地收歸國有,是土地獲得解放,給予農民自由耕種的權利。二是,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十月革命勝利后,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迫切愿望,同時為了爭取農民階級對新生政權的擁護,為了使革命勝利初期的政權得到更加穩固,列寧在革命勝利的第二天就頒布了《土地法令》:規定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將地主的田莊、土地和一切附屬物,交給鄉土地委員會和縣農民代表蘇維埃支配;實行資源國有化,用革命手段保護蘇維埃人民的財產;禁止土地的買賣;平均使用土地。對于農民占大多數的國家來說,土地政策是革命和建設時期政策的關鍵,處理好土地問題有助于革命事業的順利發展!锻恋胤睢芬幎⒓磸U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國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農民耕種,真切地表達了俄國農民的愿望,符合工農利益,為蘇維埃贏得了廣泛的同盟,推動民主革命任務的完成?梢哉f列寧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繼承的基礎上,通過研究俄國社會現實,密切關注土地問題,比較全面地分析了俄國革命形勢,在動員無產階級聯合農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以“新經濟政策”創新緩和工農關系

  1918年,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受到國外敵對勢力和國內反革命組織的雙重打壓,形勢萬分緊急,蘇俄大部分國土被侵占,國家重要的資源如糧食和燃料等受到控制,工業陷入癱瘓,人民群眾生活困苦,國家抵御侵略的后備力量嚴重匱乏,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革命勝利果實,捍衛國家政權,蘇維埃政府決定把一切工作納入戰時軌道,頒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它是蘇維埃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體現,主張實行余糧收集制。雖然這一時期實行的臨時性的政策使得國家度過了難關,但是它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農民對蘇維埃政府產生了不滿情緒,工農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喀瑯施塔得事件是工農關系惡化的重要表現。

  對于蘇維埃俄國來說,農民是無產階級唯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必須要保障好農民的利益,為了緩和工農關系惡化的局面,恢復戰后經濟社會的發展,1921年春,俄共(布)轉向實行新經濟政策。戰后首先要解決的是糧食問題,必須以正確的的糧食政策來穩固工農關系,新經濟政策推行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從政治和經濟上闡明了正確的糧食政策對工農關系影響,列寧在俄共(布)十大的報告中提出:“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問題,首先而且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工人階級對農民的態度。提出這個問題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這兩個主要階級之間的關系作新的、或者可以說是更加慎重的和更加正確的補充考察,并且作一定的修正。”“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領導統治的階級,應當善于規劃政策,以便首先去解決最刻不容緩的和最‘迫在眉睫的’任務。現在最刻不容緩的就是那種能夠立刻提高農民經濟生產的辦法。”糧食問題的解決關乎著全國上上下下的布局,工業在有了穩固的后盾之后才能順利發展。其次,新經濟政策創新穩固工農關系的重要之處在于允許商品自由貿易。列寧注意到僅僅通過糧食稅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稅是商品交換的前提,而“商業就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系”,必須將商業與工農業相結合,以此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新經濟政策賦予小私有主經營自由權,并且有一定的周轉自由,方便了工農產品的交換,促進了經濟流通,以經濟上的聯盟鞏固了工農政治上的聯盟。

  四、創新農業合作社推動形成新型工農關系

  國內戰爭時期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發展,列寧提出了共耕制度,在農村實行土地公有化制度,簡單說就是集體耕種,共同經營,統一分配。這一時期,列寧將共耕制作為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內容,列寧強調:“掌握國家政權的工人階級,只有在事實上向農民表明了公共的、集體的、共耕的、勞動組合的耕作的優越性,只有用共耕的、勞動組合的經濟幫助了農民,才能真正向農民證明自己正確,才能真正可靠地把千百萬農民群眾吸引到自己方面來。”但是共耕制度在后來并沒有得到廣大農民的青睞,主要是因為長時期的小農經濟,農民作為小私有者其私有特性仍然存在,“農民是習慣于把余糧看作可以自由出賣的私產的”,共耕制沒有使農民與直接的物質利益緊密相連,年輕的蘇維埃政權面臨信任危機。

  列寧在總結經驗中認識到,建立與建成社會主義在程度上存在著巨大差異,采用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辦法是不可行的,必須實行逐步建成的辦法。針對共耕制存在的問題,列寧下決心對其進行改革,實行比共耕制更進步的合作制,它與共耕制在所有制上是相同的,都實行土地國有化,區別在于分配制度和生產經營制度上。首先合作社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形成新的工農關系,有利于私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國家與合作社通過貨幣交換商品,國家對合作社進行支持、指導、監督和檢查,把農民的利益同國家利益相結合起來,這樣工農聯盟也就得到了鞏固,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也就得到了保障。其次,合作社能夠把小農很好的組織起來。列寧提出:“在經濟、財政、銀行方面給合作社以種種優惠,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對組織居民的新原則應該給予的支持。”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基礎上,通過國家提供幫助,利用多種渠道結合農民對農業發展改造,密切關注農民的利益,以激勵方式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合作社中農民的熱情情緒,實現良好的組織形式。在推進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列寧先是把合作社看成國家資本主義的變種,即不同于私人資本主義的組織形式,國家可以通過合作社對農業進行監督和掌控,同時加強農民之間的生產和交換聯系,保障農民的利益,緩解國家與農民緊張的關系。而隨著農民對合作社肯定意識的提高,列寧也不再把合作社僅僅看成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變種,社會化大生產必然取代單個的小生產,合作社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它不僅可以創新新型工農關系,還可以作為通向社會主義的橋梁。

  相關期刊推薦:《公關世界》主要介紹政府、企事業等單位公共關系的新思想、新趨勢、新知識、新做法的專業性刊物,致力于把有效信息,有效資訊提供給受眾。為讀者提供最有決策借鑒價值的公關資訊,打造中國公關界的第一品牌期刊。

  五、總結

  列寧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者,他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工農關系思想的精髓,同時又善于觀察社會實踐,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對工農關系發展做出了創新性的貢獻。

  (一)結合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指導工農實踐。列寧通過觀察社會現實,找到了“小農”國家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即工農聯盟。在爭取農民聯合無產階級的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駁斥了反對工農聯盟的其他黨派,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為無產階級和農民清晰的分析了革命形勢,明確了革命目標。堅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針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現實,工農關系的表現不同,列寧審時度及時總結社會實踐經驗,判斷社會現實發展趨勢,找到了穩定工農關系發展方法。

  (二)密切關注農民的利益訴求。無論是革命前還是革命勝利后,列寧始終關注著農民的利益訴求。列寧通過先后調查農民的生活處境,了解了農民的現實需求,寫了大量關于農民利益的論著包括《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告貧苦農民》、《土地法令》等。20世紀初期,列寧著重關注了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土地問題,并指出土地問題是農民問題的關鍵,工農聯盟的基礎就是以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為保障的,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的土地問題,制定相關政策來穩固工農關系。

  (三)善于理論宣傳和動員組織。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特別強調了理論工作的重大意義,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來引導無產階級和農民開展實踐活動。列寧在察覺到農民階級將會是推動革命戰爭勝利的潛在力量之后,便通過理論思想宣傳,來加強對工人階級和農民的教育,增強工人階級和農民革命的自覺性和首創精神,并以實際行動組織動員,努力爭取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的聯合,推動工農聯盟的踐行、鞏固和發展。——論文作者:崔攀攀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